他出生於戰國末期,和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他運用計謀幫劉備平定三秦,協助他奪得漢朝天下,他智謀高超,曾經已一人之力差點誅殺始皇帝,並且成功脫身。他不像韓信一般被呂雉害死,下場悽慘;也不像蕭何那般被劉邦忌憚,最後只能病死家鄉。他近能得劉邦寵信,封侯拜相;退能告老還鄉,雲遊四方,他就是戰國時期的謀聖——張良。
那麼大家知道,歷史上的張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何會如此厲害?他有什麼樣的本事,才能讓他最後得以善終?他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今天周公子就帶大家走進戰國後期,漢朝初期的年代,帶大家看一看這一位智謀高超的人物。
張良,字子房,他的祖輩原是韓國的貴族,因秦王被滅,所以對秦國懷有很大的恨意。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謀划過一次刺殺秦王的行動。他命人鑄造了一個120斤的鐵錘,並且讓一個武功高強的人直接去砍秦王的馬車,可惜那人認錯馬車,讓這次刺殺直接失敗。
因為當時的張良實在太年輕,他以為只要殺掉秦王就可以成功復國。直到他遇到一個老者,這個老者傳了他一本書,那本書就是《太公兵法》,並且對他說,殺秦王便想讓秦王滅國是不可能是,你應該好好學習這本書,並且通讀兵法,等到學成以後,再去找一個和秦王一樣的王者,並且盡力去輔佐他,這樣才能成功滅秦。
就這樣張良盡心學習,成功出師。原先他想要去追隨陳勝,可惜陳勝沒過多久就身死,後來偶遇了劉邦,一下子就發現了劉邦的非凡之處。從那時起,張良就運用智謀,幫助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關中,後來在鴻門宴上又讓劉邦得以全身而退,最後又運用妙計,直接讓劉邦平定了三秦,為劉邦之後統一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等到劉邦登基以後,把他封為「留候」,給他許多恩惠,但是他只接受了封地,其他一概不接受。後來,劉邦有意讓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成為太子,呂雉只好請他出謀劃策,張良說只要呂雉能請到商山四皓就能改變劉邦的主意,後來果然讓劉邦成功改變了想法。
張良的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反秦,所以他的目標和劉邦的目標一致,完全沒有衝突。再加上他從不結黨營私,對權力不是很看中,而且也沒有因為幫助了呂雉就居功自傲,所以才不受劉邦猜忌。
而在《史記漢高祖》中對張良有這樣的描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從這可以看出,在劉邦心中,張良就是他心底最為喜愛和認可的那一個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做法,才讓他得以善終,最後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