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平定天下後,殺盡有功之臣,為何獨獨放過謀臣張良?

2021-01-10 周公子有話說
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他出生於戰國末期,和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他運用計謀幫劉備平定三秦,協助他奪得漢朝天下,他智謀高超,曾經已一人之力差點誅殺始皇帝,並且成功脫身。他不像韓信一般被呂雉害死,下場悽慘;也不像蕭何那般被劉邦忌憚,最後只能病死家鄉。他近能得劉邦寵信,封侯拜相;退能告老還鄉,雲遊四方,他就是戰國時期的謀聖——張良。

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那麼大家知道,歷史上的張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何會如此厲害?他有什麼樣的本事,才能讓他最後得以善終?他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今天周公子就帶大家走進戰國後期,漢朝初期的年代,帶大家看一看這一位智謀高超的人物。

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張良,字子房,他的祖輩原是韓國的貴族,因秦王被滅,所以對秦國懷有很大的恨意。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謀划過一次刺殺秦王的行動。他命人鑄造了一個120斤的鐵錘,並且讓一個武功高強的人直接去砍秦王的馬車,可惜那人認錯馬車,讓這次刺殺直接失敗。

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因為當時的張良實在太年輕,他以為只要殺掉秦王就可以成功復國。直到他遇到一個老者,這個老者傳了他一本書,那本書就是《太公兵法》,並且對他說,殺秦王便想讓秦王滅國是不可能是,你應該好好學習這本書,並且通讀兵法,等到學成以後,再去找一個和秦王一樣的王者,並且盡力去輔佐他,這樣才能成功滅秦。

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就這樣張良盡心學習,成功出師。原先他想要去追隨陳勝,可惜陳勝沒過多久就身死,後來偶遇了劉邦,一下子就發現了劉邦的非凡之處。從那時起,張良就運用智謀,幫助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關中,後來在鴻門宴上又讓劉邦得以全身而退,最後又運用妙計,直接讓劉邦平定了三秦,為劉邦之後統一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等到劉邦登基以後,把他封為「留候」,給他許多恩惠,但是他只接受了封地,其他一概不接受。後來,劉邦有意讓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成為太子,呂雉只好請他出謀劃策,張良說只要呂雉能請到商山四皓就能改變劉邦的主意,後來果然讓劉邦成功改變了想法。

張良的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反秦,所以他的目標和劉邦的目標一致,完全沒有衝突。再加上他從不結黨營私,對權力不是很看中,而且也沒有因為幫助了呂雉就居功自傲,所以才不受劉邦猜忌。

而在《史記漢高祖》中對張良有這樣的描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從這可以看出,在劉邦心中,張良就是他心底最為喜愛和認可的那一個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做法,才讓他得以善終,最後頤養天年。

相關焦點

  • 劉邦當年為何要殺掉韓信、彭越,卻對張良手下留情
    可以說西漢的建立,除了麾下謀士的大力獻計之外,那些在外地牽制項羽的諸侯們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勞,比如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武將,不過在立國之後,劉邦對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對於蕭何,張良這種謀臣往往是能將就就將就,而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卻通通給除掉了,這究竟是為何導致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二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漢初,劉邦一共封了八位異姓王,臨死之前一共剪除七位,並殺白馬為盟,與大臣訂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劉邦為何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
  • 天下共主的項羽僅有範增一謀臣,竟還不能利用好,再看漢王劉邦
    古往今來,歷代封建王朝的打天下和守天下,都離不開共同努力,武將在前面衝鋒陷陣、斬殺敵人,文臣在後方出謀劃策、提供軍糧。若是一方勢力只有衝鋒的武將,沒有出謀的文臣,是長久不了的,更別說問鼎天下,但這不是絕對的,秦亡後項羽的西楚國便是這樣。項羽是絕世猛將,還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家」的代表人物,與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韓信相反。
  • 張良為何受重用,鴻門宴解救劉邦
    張良畫像《史記·留侯世家》: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張良雖然身體比較羸弱,但是張良卻為劉邦在平定內亂,讓劉邦最先入關中起到了確定性作用,而且還搭上自己重要人脈,解救劉邦於鴻門宴。劉邦這才有幸逃脫,贏得霸主之位。可以說沒有張良的出謀劃策,就沒有劉邦的日後成就。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後,開始對兄弟論功封賞,根據《漢書》記載,劉邦一生對143位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無論功勞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
  • 劉邦能得天下全靠用對張良蕭何韓信?大道至簡的用人方略才是關鍵
    漢王劉邦在垓下打敗楚軍,殺了西楚霸王項羽,從此天下盡歸劉邦。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諸侯及眾將的簇擁下,在定陶舉行登基大典,正式即皇帝位,國號為漢,暫時定都洛陽。天下大定,劉邦在洛陽南宮宴請一幫打天下的文臣武將。
  • 秦末亂世,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卻僅有六人,張良在其列
    秦末亂世,群雄並起逐鹿天下,前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後有劉邦與項羽楚漢爭雄奪取天下;最終漢軍在垓下用「十面埋伏」之計擊潰項羽,迫使他退至烏江自刎而亡;以劉邦建立漢朝作為終結。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 劉邦如果改立愛子為太子,真的會天下大亂嗎?張良的主意耐人尋味
    劉盈雖然是劉邦的嫡長子,但劉邦對他好像從沒有什麼感情,許多時候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被立為太子,也不過是大勢所趨。楚漢爭霸,呂后母子跟隨劉邦多次經受嚴峻考驗,被 項羽 抓住後更是被以死要挾劉邦。劉邦彭城兵敗後被楚軍追殺,逃命路上多次要把劉盈推下車子。多次面對這樣的情勢,養成了呂后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努力的堅韌性格。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那麼謀聖張良他沒有預想到韓信之死帶來的後果嗎?天下大亂極有可能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轍,那麼張良為何對韓信的遭遇選擇冷眼旁觀?這恐怕要從韓信如何被殺說起。 2)倘若韓信謀反是冤案,那麼呂后殺韓信只有一個目的,劉邦年事已高,她要為年幼的兒子劉盈掃清障礙,讓劉盈更方便的治理國家。筆者認為呂后有賊心未必有賊膽,韓信被殺這年是劉邦廢太子劉盈欲望最強烈的一年,劉邦認為劉盈軟弱不像他,而趙王劉如意像他。倘若此時呂后濫殺功臣,不正好給了劉邦廢太子的藉口嗎?呂后敢冒險嗎?自然不敢。
  • 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殺謀聖張良!
    張良是一個大謀士,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此人神機妙算,謀略過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 按理說功高震主,張良又不是劉邦的故人,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 另外劉邦的老婆呂雉也很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良?
  • 謀聖——張良
    兔死狗烹:張良為何能獨善其身漢朝建立後,劉邦封包括韓信、張良、蕭何在內的7個異姓功臣為侯,委以重任。但過了沒幾年,劉邦就不再信任這些昔日的功臣,找機會將這些人罷官奪爵,開國功臣們幾乎都沒有什麼好結局。不過,與眾不同的是,「漢初三傑」之中,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還誅滅其三族;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留侯張良一生平平安安。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劉邦的疑心極大,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確實是一大奇蹟!張良為什麼能夠在危機重重的宮廷鬥爭中得以善始善終,也成為一個千古之迷。
  • 張良和韓信有什麼過節嗎 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是君王要韓信死,再加上呂后的心思比較歹毒,這個時候張良就算是有心也救不了韓信,因為要殺韓信的是君王,更何況張良曾經提醒過韓信,只不過韓信根本就沒有危機意識感,所以才導致了這樣悲慘結局。復仇的火焰在年輕的張良心中燃燒,這也是為什麼他要散盡家財,在博浪沙賭博似的希望一椎擊殺始皇帝的原因。在這個時候,大約擊殺仇人是他最大的心願。除此之外,天下經已一統,復興韓國的可能微乎其微,或許他根本沒有抱此希望。也或許,他在等待一個機會。第二階段:起義之初。個人志願:復國,成為韓相。
  • 成語故事 |《鳥盡弓藏》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劉邦取得天下後,鳥盡弓藏的時候,張良是如何全身而退的。劉邦滅掉了項羽,終於取得了天下,開始對有功人員進行封賞,封賞是個複雜的事,要一步一步、一批一批的來。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第一批被封,漢高祖劉邦這樣評價張良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劉邦令張良自己選原來齊國的三萬戶為食邑封地。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蕭何在劉邦得天下後,為幫劉邦鞏固地位,在得到劉邦默許的情況下與呂后聯合起來在長樂宮中將韓信捆綁後處決,並誅連三族。不由感慨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一手將他提拔起來又親手將他處死,真的是感慨頗深啊!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劉邦什麼都沒做。劉邦當時布了一個陣,當然排兵布陣也不是劉邦做的,他只是坐著同意諸侯大將的方案而已。是這樣的——淮陰侯(韓信)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劉邦)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劉邦建立漢朝後磨刀霍霍,漢初三傑難逃猜忌,陳平為何氣定神閒?
    項羽戰敗後,眾人擁戴劉邦為帝。劉邦推辭三次,把樣子做足了,才接受帝位。而在心底,他久已視天下為己物,為了新帝國的穩固,一早就做下各種布局。 肅清項羽殘餘勢力後,劉邦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 為何說即便項羽聽從亞父的計策殺了劉邦,項羽也成不了皇帝?
    項羽可能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聽從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導致後來劉邦的崛起,並與自己爭奪天下,最後導致失去天下,連屍首也不能保全,被肢解的四分五裂。 如果當時項羽聽從了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結局又會怎樣?
  • 劉邦如果沒有遇到張良、陳平,他未來會怎麼樣?
    劉邦身邊有兩大謀士,一個是張良,另外一個就是陳平。其中張良是韓國相門之後,其祖上五代在韓國為相,在六國貴族這個圈子裡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陳平也不是無能之輩,他能夠從楚軍處投奔漢軍陣營,並且得到劉邦的信任和倚重,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他本來在楚軍中就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第二他得到了魏無知的推薦信,魏無知的認可比蕭何對於韓信的認同不須多讓。
  • 寫給孩子的名人故事——張良
    現在項莊拔劍起舞,想殺沛公。」樊噲聽說,立刻進去想要拼命,他進去後瞪眼看著項羽,頭髮根根直豎,眼眶也要裂開似的。項羽說:「壯士!能喝酒嗎?」樊噲乘機說道:「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怕什麼!秦王殘暴,天下老百姓才都背叛了他。義帝曾與各位將軍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鹹陽的人,將封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