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明白了!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殺謀聖張良!

2020-12-27 騰訊網

張良是一個大謀士,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此人神機妙算,謀略過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

按理說功高震主,張良又不是劉邦的故人,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

另外劉邦的老婆呂雉也很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良?

其一,張良不戀權。

張良這個人很有計謀,連劉邦都說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見張良的神算是出了名的,不過此人沒有做官,在劉邦手下一直是借士,意思是借來的謀士,張良本是韓國的司徒,後為劉邦做事,雖然參與軍機,可惜沒有什麼職務。這讓劉邦很放心。

其二,張良功雖高,沒有重要職位。

和其他連個重要人物相比,張良基本上屬於無職無權的,不像韓信是齊王,而且是自己伸手要的;蕭何是丞相,劉邦對於有權利的大臣一直不放心。

甚至對自己的連襟樊噲還心存殺戮之心。沒有職務的人,不會有一呼百應的感慨。劉邦也不會顧及到此人會陰謀奪權。

其三,張良幫助劉邦,主要是復仇。

推倒秦國的暴政,幫助韓國復仇,這是張良的夙願,從小時候張良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失敗之後,張良在一直默默尋求推翻大秦的良方。

後來遇到劉邦,這是兩個有緣之人相遇,最後協助劉邦完成開國大業,當然自己也報了仇,雪了恨。

劉邦坐了天下,張良只做了留侯,留就是最初與劉邦相遇的地方,希望劉邦記住當年的第一次邂逅。

其四,張良多次救劉邦的性命,這讓劉邦沒齒難忘。

鴻門宴上,劉邦危機四伏,項羽的利刃隨時懸於劉邦勃項,張良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而後極令樊噲勸諫項羽,使劉邦得以脫身。

其五,張良洞察人性。

大漢朝開國之際,因為分封大臣,群臣怨聲載道。

張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如果不是張良的妙計,群臣很難駕馭得了。

其六,呂后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害怕立劉如意為太子,自己的兒子淪為一般皇子,曾向張良問計。

張良幫呂后請出商山四皓,劉邦一見這麼優秀的人才都為劉盈說情,自己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

從此,劉盈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張良是大功臣,自然呂后對他很感激。

歷史上,張良在劉邦坐了天下之後,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

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問親」的遺訓。

因此他才能保住自己及其全家人的性命。

劉邦和呂氏雖然把刀磨得飛快,可惜張良是一個遠遁紅塵的人。

刀再快不殺無罪之人,因此張良得到山中,從這一點來說,張良是個有大智慧的人。

相關焦點

  • 漢高祖劉邦封自己討厭的人為王侯,以安眾大臣的心
    當我們的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以後,就開始封賞,其中的二十多名最大的功臣,首先得到了封賞,大臣都開始認為自己有功,就感覺高高在上,每日每夜的互相爭吵,就害怕當漢高祖劉邦封賞的時候,論功不平,對自己的賞賜不公平。雖然大臣之間議論紛紛,是始終沒有一個好的決定。
  • 「名人百科」漢高祖劉邦——十五個成語、十二項第一無人能及
    但是,桑葚偏寒,平時愛便溏、腹瀉等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多吃。又因其含糖量高,糖尿病人食用也要慎重。2.清明節的由來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4.劉邦會張良張良乃漢初大臣,以成功後不貪戀權位,不追名逐利的高風亮節而受世人敬仰。相傳他曾於鎮安北陽山一帶隱居,劉邦為請張良出山還曾駕臨此地因而鎮安許多地方流傳著有關他與劉邦的一段佳話。張良是劉邦重要的謀臣,為建立漢朝立下了功勳,所以張良被封為留侯。
  • 為什麼有人說漢高祖劉邦是無賴?
    漢高祖劉邦,出身底層,年輕時候遊手好閒,所以有無賴之名。 元曲《哨遍·高祖還鄉》這樣寫:"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餵牛切草,拽壩扶鋤。……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結局都怎樣?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我們都知道:漢朝後來是「非劉姓不王」,那麼這些異姓王結局都如何呢?今天我按他們出事的先後順序為大家一一講述。
  • 識時務者為俊傑——漢高祖劉邦的漢代流行話語
    漢帝國的創建者劉邦,可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傳奇的君王之一,他雖文化程度不高,卻悟性過人;他雖自身文武一般,卻善於用人;他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他的人生事業成功。既然《史記》、《漢書》、《資治通鑑》令人「一篇讀罷頭飛雪」,那就選取「斑斑點點,幾行陳跡」的劉邦經典話語,條縷分析,以解心疑。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 「漢初三傑」不僅僅是劉邦在誇獎三人,更暗含著劉邦集權制野心
    漢初三傑的由來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漢高祖劉邦:從流氓奮鬥到皇帝
    縣令覺得有道理,就派劉邦的小兄弟兼連襟樊噲去找劉邦。劉邦也沒啥大志向,不知道談條件,覺得終於可以回家了,就拉著隊伍回來了——想呂雉了?可縣令又不幹了,他怕控制不了劉三反而害了自己。會看相的呂太公可是說過劉邦是人中龍鳳的哦。奶奶的!劉邦這下來氣了,不給老子回家,老子就霸王硬上弓,打下縣城!當然,劉邦的兵力太有限了。
  •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張良(前250年或以前-前186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今河南省許昌市)人,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居然是錯誤的?「太祖」、「高祖」廟號辨
    閱讀之前,先請閱讀諸君思考並回答一個小問題:如果你穿越回漢朝(自西漢惠帝到東漢獻帝,任何一朝皆可),你會準確的使用相應的皇帝禮儀稱謂,如諡號、廟號等,來稱呼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嗎?也許很多人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啊?三歲的小孩都會!不就是「漢高祖」嗎?如果我說你的回答是錯誤的,你信嗎?嗯,肯定很多人不信!為什麼?
  • 漢高祖劉邦最寵愛的小老婆戚夫人死得有多慘?
    戚夫人,山東定陶人,漢高祖劉邦的寵妃,她出生在比較卑賤的貧奴之家,十六歲時,因美貌被打了敗仗逃至定陶的劉邦發現,進而得寵。關於戚夫人的死,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明確的記載: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可謂慘不忍睹!  戚夫人之所以能得到劉邦的寵愛,除了其秀色可餐的相貌以外,多才多藝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 蕭何和呂后密謀殺韓信,張良知道了為什麼卻不阻止?——張氏文化
    ,那麼張良又為什麼不去阻止呢?「漢初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韓信,作為劉邦奪得天下的骨幹,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特點,韓信號稱軍神統兵殺伐無人能出其右,蕭何老成謀國運籌帷幄,而張良以奇謀見長多謀善斷,多次救高祖劉邦於危難。從高祖劉邦一統天下之後的表現看,在功臣裡面沒有被收拾的人不多,就算是蕭何也是用了自汙免罪的方式,才沒有被劉邦迫害得以善終。
  •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將其列入世家,著《留侯世家》,一方面是張良的祖上在韓國任過五代國相,另一方面,就是協助劉邦建立西漢厥功至偉。漢高祖劉邦對他讚譽有加。
  •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之恥,隱藏在一幅畫中的歷史真相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就是說劉邦是母親與龍交合後生下的。又雲劉邦「隆準而龍顏」,常有人發現他「其上有龍」,連呂后呂雉都說他「所居上常有雲氣」。——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和漢初名將韓信同名,遂史稱韓王信)在匈奴圍城和屢次求和被朝廷懷疑的雙重壓力下叛國起兵,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入雁門關,克太原郡,聲威甚大。面對韓王信的反叛,匈奴的進逼,劉邦震怒,在第二年親率三十二萬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漢軍,大軍潰敗,遂投奔至匈奴王冒頓。
  • 漢初三傑的功勞,蕭何、張良、韓信,在劉邦的心中是怎麼排名?
    漢初功臣表的排名中,韓信原本是不在其中的,因為他是諸侯王,後來被貶為淮陰侯,才在其中,張敖也是一樣, 張良的排名在功臣表中低,主要是因為他不親近任何派系,他知道功高震主,劉邦給他的賞賜被他推辭了。 漢初十八侯,基本都是劉邦的元老集團,這是因為他們跟隨劉邦過程最長,功勞最多。 排座次的時候,群臣認為曹參的戰功最多,應該排第一,事實也是如此,不僅在劉邦西進滅秦,還定三秦中,曹參的戰功是最多。
  •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毛澤東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在青年時期曾說:吾人攬史時,恆讚嘆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世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 漢二祖優劣論:從四個方面看劉邦、劉秀的不同
    比較漢高祖劉邦與漢世祖劉秀,其實是一個頗有歷史淵源的命題。三國時代的曹植(就是才高八鬥那位)就寫過一篇《漢二祖優劣論》,曹才子的觀點是漢高祖德行不如光武帝,而光武帝的人才基礎不如漢高祖。諸葛亮則作了一篇《論光武》來反對曹植觀點,認為是「有誣一代之俊異」,就是說光武的人才基礎也是好樣的,只不過光武多嚴密,功臣表現不突出,高祖多疏闊,功臣有較多發揮。不過,曹、諸二人似乎都認為光武勝過高祖。下面,筆者想從性格、才能、治國政策以及歷史地位四個方面來進行一下比較。
  •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屬於楚國的沛縣豐邑中陽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豐縣一帶。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下層平民家庭。他的父親被稱為劉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
  • 漢初三傑中,為什麼蕭何為首?
    在漢初三傑中,又以蕭何為首。關於這三個人的能力高低,也是後世學者和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漢初三傑的排名是蕭何、張良、韓信,不過後兩位大才的擁躉卻常常提出異議,認為蕭何的作用被高估了。劉邦和蕭何影視形象的確,在以劉邦為第一視角的《高祖本紀》中,蕭何出現的次數寥寥,從高祖沛縣起兵一直到入關前,都看不到蕭何的事跡,只有在入關後,蕭何才第一次被重點提及。在蕭何推薦了韓信後,蕭何的存在更是稀少,這也是漢初三傑排名被人質疑的原因。
  • 劉邦平定天下後,殺盡有功之臣,為何獨獨放過謀臣張良?
    他不像韓信一般被呂雉害死,下場悽慘;也不像蕭何那般被劉邦忌憚,最後只能病死家鄉。他近能得劉邦寵信,封侯拜相;退能告老還鄉,雲遊四方,他就是戰國時期的謀聖——張良。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就這樣張良盡心學習,成功出師。原先他想要去追隨陳勝,可惜陳勝沒過多久就身死,後來偶遇了劉邦,一下子就發現了劉邦的非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