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2020-12-22 心動趣歷史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

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劉邦分封諸侯的依據,是什麼呢?首重謀略、其次政治、再次軍事

西漢開國以後,劉邦論功行賞,對二十餘人進行分封。因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以戰功分封的傳統,秦國的歷代相國,商鞅、張儀、呂不韋等,都必須建立軍功,才能穩住自己的地位。

在劉邦分封的時候,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劉邦是一個政治水平強於軍事的人,而且他面對的又是古今第一霸王。深刻地體會到,軍事只能打贏一兩場戰爭,在國與國之間,決定勝負的,更重要的是政治水平。

所以劉邦在論功行賞之前,先把封賞的基調定下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說這句話,很有智慧,首先從謀劃和戰略層面肯定張良的功績,畢竟張良隨軍徵戰,在幾次關鍵的時候,提出了足以扭轉戰局的建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先說他別人插不上嘴。

其次說蕭何,將後勤政治貢獻,提升到軍事之前,這其實有種借著張良的話,來說的意思,如果先說蕭何可能大家還有點逆反,但是先說張良,手下那幫將領就閉嘴了,畢竟張良幹的活,他們想破腦袋也幹不了。

最後才說韓信,肯定了他獨當一面,開疆擴土的巨大軍事貢獻。所以劉邦在封賞的時候,從謀略、政治、軍事三個遞次的方面來評價,也是他認為自己能夠贏得項羽的地方,畢竟在軍事水平上,項羽集團能夠甩劉邦集團好幾條街啊!

為什麼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呢?

劉邦在分封是功臣的時候,心裡將蕭何定為第一,所以給蕭何封的食邑最多,達到了八千戶,雖然依然沒有超過曹參,但是曹參的一萬多戶,是歷次軍功封賞的總和,高祖六年的論功封賞,是少於蕭何的。

在這次封賞的時候,將領們就提出了異議,將領認為,他們跟隨劉邦披堅執銳,攻城拔寨,而蕭何一直在後方,沒有立下軍功,不能比他們封得多。

劉邦說道:「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

認為將軍們殺敵立功,是因為有人在後方指出敵人的位置,才為大家立下戰功提供了方向,將領們才有立下戰功的可能。劉邦解釋完,大家都沒再說話了。仔細考慮這段話,感覺司馬光用錯了地方,更像是在說張良這個謀劃戰略的軍師啊!

封賞結束了,開始排名次的時候,劉邦自己心裡想把蕭何排第一,但是屬下將領卻提議道,「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徵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

這裡補充一點,在韓信開闢趙國、韓國等北方戰場的時候,曹參一直都是副將,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劉邦都能奪取韓信兵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韓信能獲封齊王,其軍功章有一半要歸功於曹參的。

但是劉邦已經解釋過一次了,不好再說話了,這時候一位關內侯薛君站了出來,解釋了蕭何為什麼應該是首功。「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認為蕭何在劉邦數次山東戰敗後,都能堅守關中的穩定,從關中發來軍隊和糧草,補充劉邦的戰力,為劉邦東山再起提供保證,這是萬世的功業,而曹參的戰功不過是一時的功績,這兩種功績沒辦法比較,蕭何必須第一,曹參排在他後面,這樣才定下了蕭何首功的調子。

張良為什麼受封在小小的留縣呢?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張良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邑奇謀」幫助劉邦重新樹立信心,提出發揮韓信、彭越和英布為三人的反楚作用,在戰略上,建立了牢固的反項聯盟,幫助劉邦最後戰勝項羽。

除了下邑之謀外,張良還數次在劉邦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候,勸阻了劉邦,好幾次把劉邦從懸崖邊拉回來。所以劉邦很清楚張良在大漢立國中的作用,但是張良同樣沒有上陣立過戰功。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可見,在分封的時候,劉邦是給張良在齊地準備了三萬戶的食邑,齊地從姜太公開始,就開發得非常成熟,是天下最富庶的土地,而且還是三萬戶,這可遠遠超過了曹參和蕭何,張良都嚇怕了,不敢要啊!

張良不愧是智謀無雙,說自己跟陛下在留地相遇,這是上天的安排,請把留地封給我就夠了。古人也迷信,劉邦也知道張良是個神棍,也就同意了。

那麼劉邦給張良的留縣真的是又窮又小嗎?恐怕不是吧,留縣地處劉邦家鄉沛縣附近,而且也在彭城附近,這裡就是後來徐州的轄地,現在成為微山湖的湖區。

在農業時代,徐州既是戰略要地,其富庶水平與荊州、揚州、益州等地是一個水平,可見留得不是一個窮地方,而且地處淮河以北,水系縱橫,怎麼可能窮困呢!

《史記·留侯世家》還有一段記載: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這是張良準備辭去官職,隱居修仙的時候,對劉邦說的話,「封萬戶,位列侯」,說明張良的封邑即使不足萬戶,也差距不遠了,所以張良的食邑也是很大的,可不是一個又窮又小的留縣啊!

相關焦點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只分到一個小留縣?
    所以,在這次談話裡,漢初三傑也是出現了,這就證明,在劉邦的心裡,三大功臣人員出現且排位次序出現,是為張良、蕭何、韓信。實際上,劉邦的確最信任的是張良,因為遍觀《史記》,愛罵人的劉邦稱呼張良的時候,從來都是稱呼其為子房,這樣的稱呼方法,除了張良之外,沒有第二個人得到。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後,開始對兄弟論功封賞,根據《漢書》記載,劉邦一生對143位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無論功勞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漢初三傑″中,蕭何的長處在於內政管理,張良的長處在於謀略布局,而韓信的長處在於行軍打仗。在劉邦的集團裡,這三者就像青銅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劉邦得天下後論功行賞,蕭何功封第一,那些行軍打仗的將軍們不服,於是劉邦拋出了一番「功人功狗論」,也認定蕭何就是那個貢獻最大的「功人」。而對張良,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本來給他開出了萬戶侯的封賞支票。可見劉邦對張良功勞的認定,也是與蕭何不相上下。
  • 漢初三傑的功勞,蕭何、張良、韓信,在劉邦的心中是怎麼排名?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代表的是劉邦手下的三個派別。 劉邦統一天下時間是,沛縣起兵到平定異姓諸侯王,這十四年的時間。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的元老集團,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靳歙、周昌等。
  • 論功行賞蕭何功勞最大,大臣們都不服,劉邦:他給我立下五個大功
    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離不開韓信、張良、蕭何等人的大力輔佐。這三人也被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眼中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稱呼他為功人,而其他的功臣將領都是功狗:《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
  • 劉邦論功封侯時,為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
    蕭何排名居首尚有說服力,但「兵仙」韓信戰功赫赫,怎麼可能只排到第21?更誇張的是,「一代謀聖」張良功勳卓著,怎麼可能只排到第62位呢? 對此,筆者簡要分析如下,如有不當或不足,歡迎留言批評指正,共同探討。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蕭何和呂后密謀殺韓信,張良知道了為什麼卻不阻止?——張氏文化
    說到蕭何呂后還有張良啊其實也還是真的是有點點的尷尬的,因為真的就是三個人一臺戲啊,最近不少的網友也說我了,其實蕭何和呂后是有密謀殺韓信的,但是其實這件事情張良卻又是知道的
  • 劉邦能得天下全靠用對張良蕭何韓信?大道至簡的用人方略才是關鍵
    酒過三巡,意氣風發的劉邦問眾人,「我劉邦是什麼原因取得天下?項羽又是什麼原因失去天下呢?我想聽聽你們的真心話!」王陵是個老實人,實實在在地回答道,「從表面上來看,陛下你待人傲慢不講禮節,但是卻願意與天下人共享利益,攻下的城池和土地都及時分封了跟著你打天下的人;項羽雖然表面上待人寬厚有禮,但是骨子裡卻妒賢嫉能,對手下人有功不賞,有利益不分,自然就不得人心。」
  •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論功行賞」指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論,按照。在消滅項羽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皇帝。面對曾經幫助他打拼天下的功臣,劉邦準備封賞他們。可是如何封賞才能做到最公平,這個問題一時難住了劉邦。想了半天,劉邦決定依照每個人的功勞來分封獎勵。劉邦把頭等功分給蕭何。有的大臣表示不服氣,不滿地說:「我認為頭功當屬曹參,他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攻下諸多城池,身上更有七十多處傷口,論功勞應該排在第一位。」
  • 在韓信蕭何被害的時候,張良選擇袖手旁觀,也是身不由己
    那個時候以張良的聰明程度,他肯定早就猜出了呂后的心思,但是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劉邦在張良的輔助之下奪得天下以後,張良就已經隱居家中,不再管任何關於政治的事情。因為張良他本身就是一個對權力沒有任何欲望的人,所以他很早就離開了政治權利的中心,而對於韓信還有蕭何他們後期的遭遇,張良或許早就已經猜測到了。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韓信只排在第21,那第一位是誰?
    劉邦在建國後,會按照部下功臣的功勞來"排大小",也就是分封列侯,劉邦在世時,一共分封了143位。被分封的143位人員裡,每一個都是和劉邦一起出生入死、同甘共苦的人,他們在勝利之後,也和劉邦一起享福,都分封到了很多的土地和財產。
  • 蜀道艱難,蕭何不辭而別,嚇壞了劉邦
    蜀道艱難,蕭何薦才 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很多人因仰慕劉邦的風範,而自願跟他進入漢中。《史記高祖本紀》載:楚國和諸侯國間,因仰慕劉邦風範而跟隨入漢中者,高達數萬人之多。張良要回韓王處述職了,畢竟他現在還是韓王的屬下。張良跟隨大隊至褒中,觀察地形後給劉邦獻計,燒掉剛剛經過的棧道。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阻絕外面兵力的侵入,二是迷惑項羽,使他認為劉邦已無意再回中原爭霸。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 蜀道艱難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又因為兵馬過山,必須走棧道,其艱難可想而知。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劉邦這個人,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瞧瞧韓信、英布、彭越這仨哥們,都是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場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彭越,還被呂后這個「死亡藝術家」剁成肉醬。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悽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
  • 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殺謀聖張良!
    張良是一個大謀士,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此人神機妙算,謀略過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 按理說功高震主,張良又不是劉邦的故人,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 另外劉邦的老婆呂雉也很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良?
  • 有人告韓信謀反,陳平連問劉邦三個問題,為什麼蕭何張良不說話?
    其實呂后當時根本沒有必要殺掉韓信,因為韓信不管是當齊王還是楚王或者淮陰侯,都是劉邦股掌之上的一隻小鳥,想飛也飛不起來——玩兒心眼兒、秀下限,韓信遠遠不是劉邦的對手。當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的時候,陳平連問三個問題之後,就想出了智擒韓信的的辦法。但是在整個過程中,蕭何與張良沉默不語一言不發,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 為何張良功成身退韓信卻不得善終?不同的出身與追求,決定了命運
    但張良已經達到了第二級的安全需求,他沒有嘗試過飢餓的滋味,但精神上受到家仇國恨的壓抑。韓信追求的第一人生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張良的第一人生目的是為報家仇國恨,為此弟死不葬,重金請力士於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韓信的追求是生理上的,張良的追求是心理上的。因此,張良與韓信兩個人參加革命的動機不同。
  • 劉邦是怎麼把一幫牛人管得服服帖帖的?(管理者必讀!)
    楚漢相爭,劉邦能夠得天下,成就漢室大業,除歷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張良、韓信、蕭何等良臣勇將的鼎力相助!今天,帶您學習劉邦的用人秘訣。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
  • 四版最帥的「張良」,霍青上榜,張涵予僅排第二,第一無人能超越
    四版最帥的「張良」,霍青上榜,張涵予僅排第二,第一無人能超越! 丁宇辰,丁宇辰在電視劇《秦時明月》中飾演張良,張良是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霍青上榜,霍青在電視劇《楚漢傳奇》中飾演張良,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是劉邦的重要謀士。
  • 劉邦當年為何要殺掉韓信、彭越,卻對張良手下留情
    可以說西漢的建立,除了麾下謀士的大力獻計之外,那些在外地牽制項羽的諸侯們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勞,比如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武將,不過在立國之後,劉邦對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對於蕭何,張良這種謀臣往往是能將就就將就,而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卻通通給除掉了,這究竟是為何導致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