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功行賞蕭何功勞最大,大臣們都不服,劉邦:他給我立下五個大功

2020-12-20 歪史

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離不開韓信、張良、蕭何等人的大力輔佐。這三人也被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眼中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稱呼他為功人,而其他的功臣將領都是功狗:

《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 蕭何 ,發蹤指示,功人也。」

這段記載很明顯地說明,當時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論功行賞,因為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第一遭,以前從來沒有像劉邦這樣的以貧民身份奪去天下的人,他的將領也大多是草莽出身。

當論功行賞的時候,文臣武將們爭論不休,都覺得自己的功勞最大,給他的封邑最大最後,很多人都憤憤不平,覺得劉邦不公平,一個個抱怨不休。

他們有依有據:披堅執銳,抱著腦袋拼命,大小數十戰,一不小心就拋頭顱灑熱血,而蕭何啥事情都沒有幹,別人打仗的時候他在關中除了看書就是看書,有什麼資格

這時候,劉邦的統領能力展露無遺,他語出驚人,對諸人說:你們別爭了,我可沒有什麼私心,而是很公平的,打個比方,如同狩獵,追逐野兔走獸的肯定是狗,而法號施令的肯定是人,現在你們能夠擁立戰功,和哪一些功狗一樣,而蕭何呢就是對你們發號施令的人,他是功人,所以功勞最大,獎勵最多。

從山大王變成義軍

救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創立大秦帝國的秦始皇意外病死沙丘,隨後趙高和裡斯聯和矯詔殺死扶蘇、擁立胡亥繼位。次年,是為二世元年,大澤鄉的一場大雨拉開了秦王朝崩潰的序幕。

秦始皇的死意外的導致天下大亂,本來秦滅六國留下諸多矛盾突然間爆發出來,原來的六國貴族都蠢蠢欲動。而東方六國也紛紛復國,秦王朝一夜之間回到戰國時期。

原來非秦國的土地都揭竿而起,劉邦的老家沛縣也不例外,縣令想其事,於是蕭何和曹參建議請劉邦來增加實力,這個契機使得劉邦從山大王蛻變為一路諸侯,而蕭何的大功從這裡就開始了。這是其他人比不上的。

這時候的劉邦還在沛縣不遠處的一處山上做山大王,因為原來他作為亭長負責押送服勞役的人,結果半路都跑了,心大的劉邦就地落草為山大王。

擁立劉邦為沛公

在劉邦進入沛縣以後,因為當時縣令被殺,剩下的主事的是蕭何和曹參兩個文官,害怕秦朝嚴刑峻法,於是都縮首,共同推舉劉邦為頭領,尊稱為沛公。劉邦這時候正式有了自己的隊伍,完成了從零到一的蛻變。這是第二次大功。

劉邦於是依靠蕭何、曹參四處攻城略地,但是後來雍齒叛變,導致劉邦的根據地都丟失,最後不得不投靠項梁。

給劉邦推薦韓信

韓信因為項羽不重用他,於是加入劉邦的隊伍,結果劉邦也看他不順眼,後來只好逃走,但是慧眼識人的蕭何覺得這傢伙是個人才,於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然後大力推薦韓信,最後劉邦拜將,伺候韓信一人幾乎殲滅六國。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韓信,未來的局勢如何恐怕還是未知數,韓信彌補了劉邦軍事能力的不足,使得劉邦短時間內扭轉局勢。而後來韓信一樣是漢初三傑之一,沒有蕭何,那三傑只剩一個張良,劉邦能翻起多大風浪?

坐鎮關中維持後勤

在古代,打仗所依靠的就是士兵、糧草、軍餉,籠統地說就是後勤供給。當劉邦一次的率領軍隊和項羽殊死決鬥的時候,一次次的全軍覆沒。

這時候的蕭何,不厭其煩的組織關中的人力物力,輸送兵員、運輸糧草、供給軍餉,協助劉邦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如果沒有蕭何坐鎮關中,劉邦根本沒有資本和項羽爭雄。別說爭天下了。

協助劉邦剪滅異姓王

趙匡胤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所有的帝王都一樣,容不得他人分享權力,當初為了對方項羽,劉邦分封了好幾個異姓王,當天下姓劉之後,這一些人突然礙眼起來,劉邦想方設法的想廢除。

這時候,蕭何又不辭辛苦地充當劉邦的賢內助,忙前忙後地為劉邦剪滅異姓王出力,其中彭越、韓信都是蕭何的協助之下才順利剪滅的。所以韓信留下了,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的輓聯。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也是形容這個事件,這件事情,對劉邦的說也是非常大的功勞。不過,這個已經是論功行賞之後的事情了。

功臣的後續

尷尬的是,劉邦剪滅異姓王之後,開始懷疑其蕭何來,懷疑的罪名是當時蕭何一直在替老百姓謀福利,所以把他抓起來,估計當時蕭何腸子都悔青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劉三,好事壞事我都替你做了,你反過來懷疑我。

幸好當時,一個姓王的衛尉侍從劉邦,他對劉邦說,當初你和項王爭天下的時候蕭何稍有一點非分之想,現在天下沒你的份,現在天下都是你得了,你怎麼又會懷疑他有非分之想呢?劉邦恍然大悟,於是赦免了蕭何。

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蕭何繼續做丞相,兩年後也病死。

相關焦點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所以劉邦在封賞的時候,從謀略、政治、軍事三個遞次的方面來評價,也是他認為自己能夠贏得項羽的地方,畢竟在軍事水平上,項羽集團能夠甩劉邦集團好幾條街啊!為什麼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呢?劉邦在分封是功臣的時候,心裡將蕭何定為第一,所以給蕭何封的食邑最多,達到了八千戶,雖然依然沒有超過曹參,但是曹參的一萬多戶,是歷次軍功封賞的總和,高祖六年的論功封賞,是少於蕭何的。在這次封賞的時候,將領們就提出了異議,將領認為,他們跟隨劉邦披堅執銳,攻城拔寨,而蕭何一直在後方,沒有立下軍功,不能比他們封得多。
  •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論功行賞」指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論,按照。在消滅項羽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皇帝。面對曾經幫助他打拼天下的功臣,劉邦準備封賞他們。可是如何封賞才能做到最公平,這個問題一時難住了劉邦。想了半天,劉邦決定依照每個人的功勞來分封獎勵。劉邦把頭等功分給蕭何。有的大臣表示不服氣,不滿地說:「我認為頭功當屬曹參,他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攻下諸多城池,身上更有七十多處傷口,論功勞應該排在第一位。」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這是一種謬論,恐怕連韓信自己都不會認同這種說法,否則他也不會甘心自己在"漢初三傑"中敬陪末位。劉邦得天下後論功行賞,蕭何功封第一,那些行軍打仗的將軍們不服,於是劉邦拋出了一番「功人功狗論」,也認定蕭何就是那個貢獻最大的「功人」。
  • 漢初第一功臣,奠定了400年大漢基業,沒他劉邦還在山裡落草為寇呢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論功行賞,身經百戰的將領們都想爭個你高我低,誰都不服誰。 吵了好幾天,劉邦一錘定音,認為漢朝能夠建立,第一功臣必須得是他的老鄉兼鐵哥們兒蕭何。
  • 蕭何屢立大功,為何劉邦卻總要殺他?讀懂了,才明白帝王權術
    蕭何幫呂后除掉韓信後,劉邦十分高興,立即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還給他安排五百個士兵守衛相府。大家都向蕭何表示祝賀,唯有召平說道:「相國,你大禍臨頭了!」蕭何大驚失色,忙問道:「先生何出此言?」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只分到一個小留縣?
    (一)分封功臣 三傑登場漢六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氾水之陽即皇帝位,此後,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的時候,曾經開口問道:「諸位都來說一說,我為什麼能夠得到天下呢?」聞言,劉邦哈哈大笑,因為,他明白,開國諸臣中,他最信任張良,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不難發現,憑藉張良的功勞,想要獲得更多的封邑,不是難題,只不過張良知進退,有意的迴避自己的功勞,這也是相當的符合劉邦的本意。
  • 漢初三傑的功勞,蕭何、張良、韓信,在劉邦的心中是怎麼排名?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代表的是劉邦手下的三個派別。 劉邦統一天下時間是,沛縣起兵到平定異姓諸侯王,這十四年的時間。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的元老集團,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靳歙、周昌等。
  • 漢朝戰功第一人,卻被劉邦辱罵成狗,400年後,其後世子孫篡漢
    在秦朝末年到處都是叛亂,他就和蕭何一起選擇來到劉邦部下,想要為劉邦效力。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所有的戰爭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出現,更是擁有著卓越的功勳,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從戰功這方面來看,他不會比韓信等人差。以他的成就無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有資格被封王。
  • 蕭何出謀除韓信有功,劉邦加賜食邑五千戶,卻讓劉邦對他起了疑心
    ,論功行賞,蕭何被評為第一功臣,做了開國首任丞相,賞賜拿的最多,面子也得的最足,一時是風光無限,這樣的好日子過了足足五年。  蕭何告訴呂后,韓信不是一般人,不可力奪,只能智取,他不是打算給陳豨做內應嘛,咱們就放出一個假消息,說陛下已經打敗了陳豨,宮裡要擺酒宴慶祝,這一則斷了韓信的念想,二則等韓信進宮祝賀,可以輕鬆的把他拿下。  這蕭何還是比陳平差了一點點,韓信聽到消息以後有點心灰意冷,打算請病假在家裡躺著的。可蕭何做的很到位,天賦不夠勤快來湊嘛,他親自跑到韓信府上去下套。
  • 劉邦稱帝,功臣都被除掉,蕭何獨留,到底是什麼原因?
    說起劉邦,他開創了漢朝江山,他的封帝之路要感謝三個人:蕭何、張良與韓信。眾所周知,劉邦當上皇帝對蕭何的封賞最多,給他的官職也最高。對於一個未曾上過戰場的人,給予那麼高的獎賞,許多武將自然是嘴上不服,心中不滿。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後,開始對兄弟論功封賞,根據《漢書》記載,劉邦一生對143位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無論功勞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體。分封制下,各路諸侯王不僅有獨立的行政權,更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
  • 劉邦為何在死前下令,殺死情同手足的樊噲?他殺成了嗎?
    陳平收下詔令,輕嘆一口氣,看來暴風雨不會很遠了,他得早早為自己做打算。當初,漢室初定,劉邦論功行賞,對當年這些跟他從沛縣一起出來,幫助打天下的兄弟們都給了不錯的職位和獎賞。比如還在沛縣時的老上司蕭何,多次在劉邦兵敗遇難時,提供從頭再來的糧草等後備資源,也多次出謀劃策,在劉邦心中,功列第一,曹參位列第二。
  • 名相曹參:從大漢「第一功狗」到「蕭規曹隨」
    01、劉邦定位:功狗第一漢五年,隨著不可一世的項羽自刎在烏江之畔,紛紛擾擾的天下也漸漸安定下來,接下來便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了。不過,一年多的討論下來,結果卻出乎將軍們意料:一向不曾上過戰場的蕭何,居然要受封最多的食邑。眾將議論紛紛:「我們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多的經歷了上百戰,少的也有幾十場。
  • 【名人百科】榮立一等功的「後勤部長」——蕭何
    賞析:秦朝末年,蕭何幫助劉邦保存秦朝時期的各種文獻和檔案,還為劉邦提供新兵和軍糧,並引薦了大將韓信。在漢朝建立後劉邦論功行賞時,說蕭何功勞最大,是發蹤指示的獵人。續孽海花》第四十五回:「不過是要小翁發蹤指示,我們自然協力同心。」
  • 劉邦:蕭何建造好未央宮後,我才明白自己的角色變了
    這本該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我卻怎麼都高興不起來。看著洛陽皇宮一座又一座空蕩蕩的大殿,我心裡卻是異常煩躁。真是快煩死我了。本來以為當皇帝就可以想幹啥幹啥,想殺誰殺誰,可我剛有這種想法,這些大臣們一個一個就都跳出來了,什麼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聽著都煩。要不是因為你們給我立過功,真想把你們全都咔嚓嘍。
  • 一升一降一笑一哭,天天年年天天,劉邦終於鬆了口氣!
    投降之後劉邦也給他重新封了一個燕王。那臧荼已經是燕王了,為什麼要謀反呢?答案是在史記裡沒有記載,但我猜測是因為他害怕了。項羽的部下,比如說田橫、季布包括後來的丁公,都被劉邦給搞死了。這些都是他的兄弟啊,與其等死,還不如直接起來謀反。燕王這一個位置就空出來了,劉邦上任之後就有很多人在爭功,所有的眼睛都圓溜溜的盯著這個諸侯王的位置。
  • 蜀道艱難,蕭何不辭而別,嚇壞了劉邦
    蜀道艱難,蕭何薦才 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很多人因仰慕劉邦的風範,而自願跟他進入漢中。《史記高祖本紀》載:楚國和諸侯國間,因仰慕劉邦風範而跟隨入漢中者,高達數萬人之多。張良要回韓王處述職了,畢竟他現在還是韓王的屬下。張良跟隨大隊至褒中,觀察地形後給劉邦獻計,燒掉剛剛經過的棧道。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阻絕外面兵力的侵入,二是迷惑項羽,使他認為劉邦已無意再回中原爭霸。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 蜀道艱難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又因為兵馬過山,必須走棧道,其艱難可想而知。
  • 蕭何:善濟天下,星耀西漢
    蕭何一席話澆息了劉邦胸腔裡熊熊燃燒的怒火。當然,劉邦臨了也沒有忘記給自己找個臺階,挽回面子,沉思片刻後佯裝無奈地說:「聽人勸吃飽飯,蕭何兄弟的話在理,我就聽他的吧。」劉邦一聽是韓信,口氣陡變:「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你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你哄鬼呀。」「好了、好了,剛才是我說的玩笑話,你也不必較真。」劉邦試圖打破尷尬氣氛。蕭何聰明,趕緊借梯下樓:「我說的全是實話、真話,大王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嗎?」「當然想。」劉邦確實想要蕭何給他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蕭何簡要地匯報了追趕、說服韓信的過程之後,一本正經地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 劉邦建立漢朝後磨刀霍霍,漢初三傑難逃猜忌,陳平為何氣定神閒?
    項羽戰敗後,眾人擁戴劉邦為帝。劉邦推辭三次,把樣子做足了,才接受帝位。而在心底,他久已視天下為己物,為了新帝國的穩固,一早就做下各種布局。 肅清項羽殘餘勢力後,劉邦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