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功臣都被除掉,蕭何獨留,到底是什麼原因?

2020-12-22 文化史介

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今中外無一例處。中華歷史淵遠流長,能夠衝破階級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坐上平皇皇帝的恐怕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朱元璋,另一個就是劉邦。

這兩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百姓,卻最終依靠謀士輔助和自己驚人的智謀與各種機緣巧合,做到了萬人之上,與天同齊的皇帝寶座之上。說起劉邦,他開創了漢朝江山,他的封帝之路要感謝三個人:蕭何、張良與韓信。

眾所周知,劉邦當上皇帝對蕭何的封賞最多,給他的官職也最高。對於一個未曾上過戰場的人,給予那麼高的獎賞,許多武將自然是嘴上不服,心中不滿。

而劉邦有自己的想法,他向大家講述了「功人功狗」的理論,現存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點的不禮貌,但是道理卻是值得點讚。

劉邦說,蕭何雖然不是親自上戰場的人,但是他是那個指揮者,指揮者的作用大於上戰場的人。

因為指揮者有更高的眼光和遠見。沒有得力的指揮和高遠的眼光,第一不可能贏得每一場戰爭,第二不可能知道下一場戰爭找誰打如何打。

另外,蕭何是拋棄了秦朝的高官追隨我的,這是拿自己的生命和我一起奮鬥,所以我自然要高看他。這就是劉邦心裡對蕭何的看法,可見他對蕭何的信任之深

01堅定不移,培養信任

劉邦稱帝之後,蕭何對劉邦的忠誠度就更高了,因為伴君如伴虎這個道理是謀士最清楚的了。

為了能夠讓自己免於殺身之禍,蕭何自然是小心翼翼地處理各種關係,以加強他和劉邦之間的信任

即使漢朝成立,劉邦也要經常率軍在外與匈奴徵殺,所以後方的所有都交由蕭何打理,蕭何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甚至是在面對韓信站隊之事,蕭何也是堅定的站在了劉邦這邊,甚至助呂后殺死了自己的好友韓信。

這讓劉邦不得不對他的好感大增,畢竟連劉邦都要懼怕韓信三分,蕭何此時的出手相助,自然讓劉邦非常滿意。

除此之外,當劉邦在外徵戰之時,劉邦不僅將劉邦的賞賜之物還回國庫,以表自己並無居功之心。還解散了自己的幕僚,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前線參戰。這一系列的做法都是告訴劉邦,自己並無異心,你大可放心。

也正是因為蕭何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臣子的本分,兢兢業業地為劉邦守好大後方,才使得他得到了劉邦的信任。即便「狡兔死走狗烹」但是依舊沒有影響蕭何的地位。

劉邦本是個多疑守權的君主,更有呂后涉政,能在這樣的夾縫中生存,也可以看得出來蕭何是一個非常有著高情商的臣子,而且也側面看到了他對劉邦堅定的忠心。

02避免功高蓋主,以「自汙」自保

劉邦對於蕭何的恩待,看起來是劉邦仕慈,實際上是蕭何的聰明。畢竟劉邦並沒有放過身邊的功臣,卻是獨獨放過他,而且對他還是賞賜有加

正如上文所說,劉邦在前線做戰還不忘賞賜蕭何,看起來是對蕭何的關心,實則蕭何的門客點破其中原委,這明明是劉邦不信任你,所以要經常來刺探你的情況啊。

蕭何手下的這個叫召平的門客,為了提醒蕭何,還穿孝來蕭何門前哭啼。蕭何一下子被驚醒了,所以做出上文的種種以自保。

為了防止劉邦對自己的進一步不信任,蕭何還咬牙做了惡人,他強搶百姓的田產,與民爭利,落得一個市井罵名。

這個罵名卻最終保住了他的身份與地位。因為當劉邦聽說百姓們沒有人說蕭何好話,都在被地罵他時,劉邦就放心了。

畢竟相國如果有百姓一條心,他們真的聯合起來謀反,可就危險了。蕭何也是看出劉邦的這個心思,才用了這樣的非常手段,以求自保。

所以說,劉邦稱帝之後,對於蕭何信任有加,並不是劉邦偏愛蕭何,而是蕭何其人足夠明整理,在自保的策略上沒有犯大是大非的錯誤。

他的這種智慧在我們現代的職場中都可以延用發揮。畢竟功高蓋主光芒四射,這個禁忌傷敵八百,自傷一千。古往今來,多少英雄都死在了自己的自負之上。

文化史介結語:

一代漢帝劉邦與蕭何,就是這樣互動,惺惺相惜之間建立起來不一樣的信任,這種深厚的情誼到了最後是不需要用嘴說出來的。

畢竟蕭何太過了解劉邦,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蕭何處在那個時代那個地位,只有一心一意地尋求自保,才是正道。

相關焦點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劉邦這個人,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瞧瞧韓信、英布、彭越這仨哥們,都是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場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彭越,還被呂后這個「死亡藝術家」剁成肉醬。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悽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就連劉邦的三軍統帥大將軍——韓信,也是蕭何極力推薦挽留的。更是有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名佳話,可以說是沒有蕭何的存在,漢高祖同時也失去了韓信。 可我們都知道,韓信功高蓋主被劉邦賜死,可為何推薦他的蕭何卻得以善終呢?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真的因為蕭何?人心決定真正的原因
    韓信平民出身,沒有背景,最初在項羽陣營不受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被丞相蕭何看中,推薦給劉邦,於是韓信封王一步登天;所以說,「成也蕭何」;之後蕭何又助呂后除掉韓信,表面上看是「敗也蕭何」;但是造成韓信之死的關鍵不在蕭何;蕭何和韓信的故事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變;每個朝代對其理解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特點;其中蘊藏了怎樣的文化內涵?下面我們來看看!
  • 漢初三傑的功勞,蕭何、張良、韓信,在劉邦的心中是怎麼排名?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代表的是劉邦手下的三個派別。 劉邦統一天下時間是,沛縣起兵到平定異姓諸侯王,這十四年的時間。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的元老集團,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靳歙、周昌等。
  • 劉邦沛縣起兵兄弟眾多,稱帝後為何單給盧綰封王,兩分鐘讀懂原因
    於是從沛縣起兵就追隨劉邦的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樊噲等等眾人被封侯,賜食邑。封賞結束,統計137位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功臣無一人被封王,而且盧綰也不在封侯之列。有這些諸侯國的存在,劉邦已經焦頭爛額、寢食難安了,怎麼可能再去增添煩惱呢?顯然是劉邦從來沒有把沛縣起兵功臣們納入封王的範疇,也從來沒有想過給他們封王。再則,異姓諸侯王不能長存,劉邦同他們翻臉是遲早的事兒,不封沛縣功臣,屆時還免了尷尬。劉邦打天下的目的就是讓天下姓「劉」,而不是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雜姓,也不是秦朝那樣單純的郡縣制。
  • 劉邦朱元璋稱帝後殺功臣 為何平民皇帝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
    而這兩位開國皇帝,除了開創大漢和大明王朝的百年基業外,最被人們所熟知的事就是殺功臣了。我們先來看看漢高祖劉邦殺了哪些功臣。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不過,臧荼的燕王是項羽所封。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臧荼一直扮演吃瓜群眾的角色,沒找過茬,但也沒出過力。所以被消滅也就不難理解了。
  • 論功行賞蕭何功勞最大,大臣們都不服,劉邦:他給我立下五個大功
    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離不開韓信、張良、蕭何等人的大力輔佐。這三人也被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眼中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稱呼他為功人,而其他的功臣將領都是功狗:《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只分到一個小留縣?
    (一)分封功臣 三傑登場漢六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氾水之陽即皇帝位,此後,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的時候,曾經開口問道:「諸位都來說一說,我為什麼能夠得到天下呢?」面對重臣的回答,劉邦笑著說道:「各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道,不絕軍需,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都是人傑也,他們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範增還不去重用,因此敗在我大漢的手裡!」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長沙王吳芮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的後人,是秦始皇時期的鄱陽縣令,一直是作為一股獨立的勢力存在,秦末時呼應農民起義,秦滅後被項羽封為衡山王,劉邦與項羽進行楚漢戰爭時,改為支持劉邦,劉邦稱帝後封吳芮為長沙王。
  • 西漢的漢初三傑中,只有韓信被除掉,是他威脅大還是什麼?
    日後劉邦對他們的處置方法卻大不相同。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怎麼放心過,對蕭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對張良則似乎從來都沒疑心過。 不過相比之下,韓信是三位裡面下場最悲慘的一個了。他最終被呂后以及蕭何合謀誘殺,還沒夷滅了三族。
  • 「漢初三傑」不僅僅是劉邦在誇獎三人,更暗含著劉邦集權制野心
    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公元前202年。在漢漢朝歷史上是為漢高祖五年。在消滅了項羽之後,劉邦再無敵手,其他諸侯也都表示歸順於劉邦。於是就在這年的2月劉邦正式稱帝,史稱漢高祖。
  • 朱元璋建慶功樓殺功臣,僅一人脫身,並寫了首詩成功自救
    歷史上誅殺功臣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每個朝代都有誅殺功臣的例子,只不過是殺多殺少的問題,比如東漢和唐朝殺的功臣比較少,西漢和明朝殺的功臣比較多。隋唐和北宋的開國皇帝都出身於前朝的貴族,比如隋朝的建立者楊堅曾是北周時期的隋國公,唐高祖李淵在起兵前也是遠近聞名的留守,他們對於開國功臣都非常優待和寬容。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蕭何可以說是韓信的伯樂,韓信能得到劉邦的賞識,全靠蕭何的舉薦,蕭何當年一見到韓信就對韓信的才能給予了肯定和認可足以見蕭何的慧眼識人。可是他的結局也同樣沒有好到哪裡去,蕭何此人卻是是有雄才大略可是偏偏跟了一個地痞出生的劉邦,劉邦疑心頗重度量也小,在成為帝王后生怕這些飽學之士謀權篡位,派人時時刻刻緊緊盯著他們一刻不敢鬆懈。
  • 蕭何和呂后密謀殺韓信,張良知道了為什麼卻不阻止?——張氏文化
    「漢初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韓信,作為劉邦奪得天下的骨幹,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特點,韓信號稱軍神統兵殺伐無人能出其右,蕭何老成謀國運籌帷幄,而張良以奇謀見長多謀善斷,多次救高祖劉邦於危難。從高祖劉邦一統天下之後的表現看,在功臣裡面沒有被收拾的人不多,就算是蕭何也是用了自汙免罪的方式,才沒有被劉邦迫害得以善終。
  • 韓信必須死的原因不是劉邦想殺功臣而是因為現實導致韓信不能不死
    韓信是大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大漢朝最大的功臣,很多人說韓信的死是因為劉邦想殺功臣,其實真實的原因並不是劉邦想殺功臣,劉邦根本就沒有想過殺任何一個功臣,韓信的死是因為現實讓韓信不能不死。劉邦得到天下以後對韓信做的第一個保護是什麼呢?
  • 蕭何屢立大功,為何劉邦卻總要殺他?讀懂了,才明白帝王權術
    蕭何幫呂后除掉韓信後,劉邦十分高興,立即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還給他安排五百個士兵守衛相府。大家都向蕭何表示祝賀,唯有召平說道:「相國,你大禍臨頭了!」蕭何大驚失色,忙問道:「先生何出此言?」
  • 為何功高蓋世的韓信卻被劉邦默許誅殺?其實死的並不冤!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取天下,離不開韓信的汗馬功勞。當然,韓信之死雖然是被呂后和蕭何所害,但是也與劉邦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因其膨脹自大,不斷知法逾法,劉邦再也無法忍受功高震主還不知收斂的他了,於是默許呂后和蕭何的處置。這尉遲恭再怎麼三大五粗,對這麼明顯的警告也該明白了,於是從此收斂之。
  • 劉邦最恨的叛徒,稱帝後為何沒有殺他,反而封他為侯
    要知道當時大秦律法是非常嚴苛的,尋常百姓家中除了耕作用的農具外,不允許出現鐵器,更是有著持鐵為兇的法律,劉邦在雍齒每次都吃虧,便想要以此坑雍齒一把,故意與雍齒約架,第2日劉邦讓所有人扔掉手中的傢伙事兒,並且提前通知了蕭何,劉邦與雍齒一見面就打了起來,蕭何恰好趕到,由於劉邦一方手中沒有持械,反觀雍齒人人都帶著傢伙,就這樣劉邦上演了一出苦肉計,雍齒被打入了大牢,兩人的梁子也越來越深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半年前的劉邦帶著一瓶劉肥,娶回了一隻花樣百出的富二代呂雉,讓貧寒如洗的生活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呂公當然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後來還是個國母,投資的眼光也還不錯。陳勝、吳廣於公元前210年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一時如火如荼。當劉邦押送勞役到驪山時,乾脆也帶著一隊勞役去了芒碭山,不久便拉起一支有規模的隊伍,佔領了沛縣。甚至到縣衙工作的蕭何、曹參都投靠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