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今中外無一例處。中華歷史淵遠流長,能夠衝破階級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坐上平皇皇帝的恐怕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朱元璋,另一個就是劉邦。
這兩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百姓,卻最終依靠謀士輔助和自己驚人的智謀與各種機緣巧合,做到了萬人之上,與天同齊的皇帝寶座之上。說起劉邦,他開創了漢朝江山,他的封帝之路要感謝三個人:蕭何、張良與韓信。
眾所周知,劉邦當上皇帝對蕭何的封賞最多,給他的官職也最高。對於一個未曾上過戰場的人,給予那麼高的獎賞,許多武將自然是嘴上不服,心中不滿。
而劉邦有自己的想法,他向大家講述了「功人功狗」的理論,現存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點的不禮貌,但是道理卻是值得點讚。
劉邦說,蕭何雖然不是親自上戰場的人,但是他是那個指揮者,指揮者的作用大於上戰場的人。
因為指揮者有更高的眼光和遠見。沒有得力的指揮和高遠的眼光,第一不可能贏得每一場戰爭,第二不可能知道下一場戰爭找誰打如何打。
另外,蕭何是拋棄了秦朝的高官追隨我的,這是拿自己的生命和我一起奮鬥,所以我自然要高看他。這就是劉邦心裡對蕭何的看法,可見他對蕭何的信任之深。
01堅定不移,培養信任
劉邦稱帝之後,蕭何對劉邦的忠誠度就更高了,因為伴君如伴虎這個道理是謀士最清楚的了。
為了能夠讓自己免於殺身之禍,蕭何自然是小心翼翼地處理各種關係,以加強他和劉邦之間的信任。
即使漢朝成立,劉邦也要經常率軍在外與匈奴徵殺,所以後方的所有都交由蕭何打理,蕭何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甚至是在面對韓信站隊之事,蕭何也是堅定的站在了劉邦這邊,甚至助呂后殺死了自己的好友韓信。
這讓劉邦不得不對他的好感大增,畢竟連劉邦都要懼怕韓信三分,蕭何此時的出手相助,自然讓劉邦非常滿意。
除此之外,當劉邦在外徵戰之時,劉邦不僅將劉邦的賞賜之物還回國庫,以表自己並無居功之心。還解散了自己的幕僚,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前線參戰。這一系列的做法都是告訴劉邦,自己並無異心,你大可放心。
也正是因為蕭何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臣子的本分,兢兢業業地為劉邦守好大後方,才使得他得到了劉邦的信任。即便「狡兔死走狗烹」但是依舊沒有影響蕭何的地位。
劉邦本是個多疑守權的君主,更有呂后涉政,能在這樣的夾縫中生存,也可以看得出來蕭何是一個非常有著高情商的臣子,而且也側面看到了他對劉邦堅定的忠心。
02避免功高蓋主,以「自汙」自保
劉邦對於蕭何的恩待,看起來是劉邦仕慈,實際上是蕭何的聰明。畢竟劉邦並沒有放過身邊的功臣,卻是獨獨放過他,而且對他還是賞賜有加。
正如上文所說,劉邦在前線做戰還不忘賞賜蕭何,看起來是對蕭何的關心,實則蕭何的門客點破其中原委,這明明是劉邦不信任你,所以要經常來刺探你的情況啊。
蕭何手下的這個叫召平的門客,為了提醒蕭何,還穿孝來蕭何門前哭啼。蕭何一下子被驚醒了,所以做出上文的種種以自保。
為了防止劉邦對自己的進一步不信任,蕭何還咬牙做了惡人,他強搶百姓的田產,與民爭利,落得一個市井罵名。
這個罵名卻最終保住了他的身份與地位。因為當劉邦聽說百姓們沒有人說蕭何好話,都在被地罵他時,劉邦就放心了。
畢竟相國如果有百姓一條心,他們真的聯合起來謀反,可就危險了。蕭何也是看出劉邦的這個心思,才用了這樣的非常手段,以求自保。
所以說,劉邦稱帝之後,對於蕭何信任有加,並不是劉邦偏愛蕭何,而是蕭何其人足夠明整理,在自保的策略上沒有犯大是大非的錯誤。
他的這種智慧在我們現代的職場中都可以延用發揮。畢竟功高蓋主光芒四射,這個禁忌傷敵八百,自傷一千。古往今來,多少英雄都死在了自己的自負之上。
文化史介結語:
一代漢帝劉邦與蕭何,就是這樣互動,惺惺相惜之間建立起來不一樣的信任,這種深厚的情誼到了最後是不需要用嘴說出來的。
畢竟蕭何太過了解劉邦,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蕭何處在那個時代那個地位,只有一心一意地尋求自保,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