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說的是,事情的好壞全都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顯然「蕭何」是事情的關鍵人物;但是歷史上韓信的敗亡的根本原因不在蕭何;這句諺語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是伴隨著韓信、劉邦、蕭何形象的流變而逐漸形成的;其中的過程比較複雜,文化意蘊極其豐富;反映出人們思想和價值觀的改變。
韓信平民出身,沒有背景,最初在項羽陣營不受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被丞相蕭何看中,推薦給劉邦,於是韓信封王一步登天;所以說,「成也蕭何」;之後蕭何又助呂后除掉韓信,表面上看是「敗也蕭何」;但是造成韓信之死的關鍵不在蕭何;蕭何和韓信的故事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變;每個朝代對其理解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特點;其中蘊藏了怎樣的文化內涵?下面我們來看看!
史載蕭何、劉邦、韓信的故事
蕭何與劉邦是同鄉,二人感情非常要好;劉邦沛縣起義後,蕭何等推劉邦為沛令,他深得劉邦的信任,視為心腹;公元前206年,劉邦起兵進攻三秦,令蕭何守漢中,「為高祖足食足兵」,可見劉邦對蕭何的信任。
「成也蕭何」
韓信本是淮陰一無業游民,自稱大俠,專門劫富濟貧;項梁起兵後,韓信投奔他,怎料沒有受到重用,於是轉而投向漢王;一開始與蕭何接觸;蕭何發現此人有非一般的才能,多次向劉邦舉薦,可是劉邦始終不相信,於是韓信一氣之下出走;據《史記》載: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何曰: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這段說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得知韓信出走,追趕他,並向劉邦舉薦,封其為大將軍;韓信一步登天主要得益於蕭何的賞識,所以說「成也蕭何」,這一點所有史料記載都相同。
「敗也蕭何」
韓信之敗亡,原因極其複雜;歷史上對其記載評論非常多,唐宋以後,在史料記載的基礎上,還出現了戲曲、民間評話等藝術形式;而《史記》、《漢書》、《漢紀》這三部史書的年代最接近真相,對「韓信之死」一事的記載是最原始的版本,雖然三部史書的作者因立場不同,表達的觀點有不同的地方,但綜合來看,事實有以下兩點:
第一,韓信兩次被削兵權。
第一次公元前204年,成皋之戰;劉邦戰敗之際,不滿意韓信的決策,「北渡河……入韓信壁,而奪之軍」;第二次,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戰事暫時告一段落;劉邦偽遊雲夢,「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第二,陳豨連同韓信謀反,蕭何助呂后除掉韓信
「漢十年,豨果然反……信乃謀……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韓信欲行刺呂后和太子,這時呂后聽到風聲採取行動了,她決定先發制人,「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讓蕭何騙韓信入宮,呂后將其殺死。
從以上記載來看,蕭何在韓信之死這件事裡,只是起到配角作用,就算沒有蕭何,韓信也難逃一死;造成事件結果的根本原因不在蕭何。
劉邦想除掉韓信
戰爭年代造就了韓信這樣的軍事奇才,在戰場上無人能敵;隨著項羽逐漸敗亡,韓信也逐漸強大到劉邦無法掌控的程度;他經過經垓下之戰殺掉項羽,已將兵二十萬,是又一個霸王,已然是漢家的心腹大患,所以劉邦恐其功高震主,削其兵權,韓信因此怨曠,與陳豨謀反。
韓信驕傲自大
韓信可謂軍事奇才,將兵多多益善,然政治才華極其平庸;垓下之戰以後,韓信本應韜晦自保,然卻屢次於劉邦前炫耀兵威;而且據勢要挾劉邦封其為齊王;劉邦擔心韓信會謀反,於是動了殺念。
所以,韓信敗亡最根本原因在於劉邦恐韓信為亂;這和蕭何並沒有多大關係;蕭何又是怎樣成為韓信之死的關鍵人物呢?
蕭何與韓信的故事首先被太史公寫進《史記》,後來又出現了《漢書》《漢紀》;後世史傳、文學作品,對蕭何與韓信故事的記載,均源於這三本書。
在《史記》中,太史公褒揚韓信在建立漢朝時所立的功勳,一方面承認韓信確實存在叛亂動機,而一方面對韓信讚賞有加;他肯定韓信之功勳,對其叛漢多有同情,對其貧而有志格外讚賞;然而太史公儘管對韓信同情,但對劉邦逼迫韓信反漢亦持否定態度。
「……韓信其志與眾異……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
而班固對韓信則無一美言,否定其德行,稱其善詐力,這是因為《漢書》秉持漢家正統觀,為劉邦辯護;班固將韓信與四位叛臣合傳,全盤否定韓信助漢之功,無限放大了韓信叛亂之事。
「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詐力成功……豈不哀哉! 」(《漢書》)
《漢紀》成書於東漢,其中對蕭何舉薦韓信故事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大體相同,但對韓信之死的記載,則與《史記》、《漢書》略有不同;其中增加了對韓信謀反原因的探索。
「初,豨適代時……韓信既廢,恐懼怨望,乃與豨謀曰『……天下可圖也。』」(《漢紀》)
據作者表述,韓信謀反是蓄謀已久,這樣的說法增加了韓信的罪惡,由於《漢紀》成書於皇綱不振的歷史時期,是意主宣揚漢家正統觀念的著作,所以全書為漢家正統辯護痕跡非常明顯,如對王莽僭越凌主、擅行廢立的強臣持批判態度,對光武帝繼承漢家遺脈格外讚揚,因此韓信叛漢自然會受到批判。
我們來看看歷史事實,首先是劉邦兩次莫名其妙地削了韓信的兵權,如此對待功臣讓人寒心,同時刺激了韓信;之後韓信謀反,蕭何助呂后將其殺死也是事實;而韓信為漢朝建立了不世之功同樣是事實;所以相比而言,太史公對韓信的評價比較中肯,也相對客觀;然而,這三本書中的記載都沒有說蕭何是造成韓信之死的關鍵;兩千年後,蕭何怎麼成了背鍋的人呢?
「敗也蕭何」的歷史演變
後世史傳記載韓信的故事內容基本與三部史書相同,但在表述形式上差別較大;這些差別促成了蕭何與韓信故事的流變。
中肯的評價
《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對韓信的評價與前史差別較大:
「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
作者首先對韓信加以褒獎,認為漢家天下乃韓信之功;其次對韓信驕傲自滿給予否定,認為韓信被殺有自身的原因;與此同時,司馬光也批判劉邦,說韓信本來未必會反,是劉邦疑其心疑心太重、氣量狹小,無緣無故削了將士的兵權,劉邦無理在先;所以,司馬光認為韓信叛漢是劉邦逼迫而成。這是司馬遷、班固、荀悅均沒有表達過的觀點;司馬光對韓信的評價及劉邦過失的批評,是極為中肯的,比較客觀。
同情韓信,批判劉邦
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於韓信死後引胡三省的評論:
「……信功不可忘也……拒徹之意可以免失期之罪……」
認為韓信功過可以相抵,是無罪被殺,對劉邦寡恩多有批評,且認為處理韓信刑法過重,對其之死深表遺憾;朱熹此論過猶不及,偏離了歷史事實。
宋元以後的戲曲小說中,繼承了史傳作品對韓信的同情,如《前漢書平話續集》,「平話」是民間文學的代表,在平話中,作者對劉邦和呂后是極力批判,甚至虛構一情節:高祖親徵陳豨前,曾密令呂后殺韓信;平話作者還發表一番評論:
……韓信歸世……長安無有一個不下淚,哀哉,哀哉……人皆言蕭何共呂后定計……人皆作念怨之。
評話作者強烈批評劉邦兔死狗烹的卑劣行徑,也批判蕭何與呂后合謀殺害韓信的惡行。
後來不少文學作品都表述,劉邦殺功臣不得人心,其負恩形象遭人痛恨;到了《三言二拍》中,馮夢龍藝術加工修飾,形成《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故事,情節更加豐滿,劉邦薄情寡義、濫殺無辜的形象更加生動。
矛頭轉向蕭何
元雜劇是宋元間民間文學的另一代表,在兩漢戲韓信之死一節;與平話不同之處在於,比起蕭何,平話作者更憎恨劉邦和呂后;而雜劇作者則極力為劉邦回護,更不提呂后之事;
「小官在朝,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現今韓信軍權太重……那韓信元是小官舉薦的……日後有事,必然要坐罪小官身上……小官晝夜尋思,則除是施些小計……先去了此人爪牙……」
表示韓信敗亡實乃蕭何設計誣陷;這是怎麼回事呢?
避賢者諱
雜劇作者多為社會下層的士大夫,韓信落難,蕭何不但未能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助紂為虐,他們對蕭何這種不講義氣的人格外憤恨;這些均源於下層市民最樸素的思想;他們敬關羽那樣講義氣的好漢,尊崇孔孟之道,在文學創作中還特別注意避賢者諱;劉邦乃漢高祖,自然是上賢;因此極力受到知識分子的維護;正是因為如此,在雜劇創作中就要迴避劉邦殺韓信的情節,所以殺韓信之罪過便全部歸咎於蕭何,這就是「敗也蕭何」的主要文化意蘊。
尾聲
時至清朝,兩漢題材小說作者基本繼承了平話和雜劇作者對蕭何與韓信的評價;而故事的文化內涵有更豐富的發展:清朝雖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為了鞏固政權,統治者極力推崇漢文化;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劉邦作為漢朝開國皇帝,自然也受到維護,對劉邦殺韓信避而不談;於是韓信敗亡的主要原因逐漸演變為蕭何設謀擒韓信,蕭何成為韓信敗亡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