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真的因為蕭何?人心決定真正的原因

2021-02-13 歷史

前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說的是,事情的好壞全都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顯然「蕭何」是事情的關鍵人物;但是歷史上韓信的敗亡的根本原因不在蕭何;這句諺語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是伴隨著韓信、劉邦、蕭何形象的流變而逐漸形成的;其中的過程比較複雜,文化意蘊極其豐富;反映出人們思想和價值觀的改變。

韓信平民出身,沒有背景,最初在項羽陣營不受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被丞相蕭何看中,推薦給劉邦,於是韓信封王一步登天;所以說,「成也蕭何」;之後蕭何又助呂后除掉韓信,表面上看是「敗也蕭何」;但是造成韓信之死的關鍵不在蕭何;蕭何和韓信的故事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變;每個朝代對其理解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特點;其中蘊藏了怎樣的文化內涵?下面我們來看看!

史載蕭何、劉邦、韓信的故事

蕭何與劉邦是同鄉,二人感情非常要好;劉邦沛縣起義後,蕭何等推劉邦為沛令,他深得劉邦的信任,視為心腹;公元前206年,劉邦起兵進攻三秦,令蕭何守漢中,「為高祖足食足兵」,可見劉邦對蕭何的信任。

「成也蕭何」

韓信本是淮陰一無業游民,自稱大俠,專門劫富濟貧;項梁起兵後,韓信投奔他,怎料沒有受到重用,於是轉而投向漢王;一開始與蕭何接觸;蕭何發現此人有非一般的才能,多次向劉邦舉薦,可是劉邦始終不相信,於是韓信一氣之下出走;據《史記》載: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何曰: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這段說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得知韓信出走,追趕他,並向劉邦舉薦,封其為大將軍;韓信一步登天主要得益於蕭何的賞識,所以說「成也蕭何」,這一點所有史料記載都相同。

「敗也蕭何」

韓信之敗亡,原因極其複雜;歷史上對其記載評論非常多,唐宋以後,在史料記載的基礎上,還出現了戲曲、民間評話等藝術形式;而《史記》、《漢書》、《漢紀》這三部史書的年代最接近真相,對「韓信之死」一事的記載是最原始的版本,雖然三部史書的作者因立場不同,表達的觀點有不同的地方,但綜合來看,事實有以下兩點:

第一,韓信兩次被削兵權。

第一次公元前204年,成皋之戰;劉邦戰敗之際,不滿意韓信的決策,「北渡河……入韓信壁,而奪之軍」;第二次,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戰事暫時告一段落;劉邦偽遊雲夢,「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第二,陳豨連同韓信謀反,蕭何助呂后除掉韓信

「漢十年,豨果然反……信乃謀……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韓信欲行刺呂后和太子,這時呂后聽到風聲採取行動了,她決定先發制人,「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讓蕭何騙韓信入宮,呂后將其殺死。

從以上記載來看,蕭何在韓信之死這件事裡,只是起到配角作用,就算沒有蕭何,韓信也難逃一死;造成事件結果的根本原因不在蕭何。

劉邦想除掉韓信

戰爭年代造就了韓信這樣的軍事奇才,在戰場上無人能敵;隨著項羽逐漸敗亡,韓信也逐漸強大到劉邦無法掌控的程度;他經過經垓下之戰殺掉項羽,已將兵二十萬,是又一個霸王,已然是漢家的心腹大患,所以劉邦恐其功高震主,削其兵權,韓信因此怨曠,與陳豨謀反。

韓信驕傲自大

韓信可謂軍事奇才,將兵多多益善,然政治才華極其平庸;垓下之戰以後,韓信本應韜晦自保,然卻屢次於劉邦前炫耀兵威;而且據勢要挾劉邦封其為齊王;劉邦擔心韓信會謀反,於是動了殺念。

所以,韓信敗亡最根本原因在於劉邦恐韓信為亂;這和蕭何並沒有多大關係;蕭何又是怎樣成為韓信之死的關鍵人物呢?

蕭何與韓信的故事首先被太史公寫進《史記》,後來又出現了《漢書》《漢紀》;後世史傳、文學作品,對蕭何與韓信故事的記載,均源於這三本書。

在《史記》中,太史公褒揚韓信在建立漢朝時所立的功勳,一方面承認韓信確實存在叛亂動機,而一方面對韓信讚賞有加;他肯定韓信之功勳,對其叛漢多有同情,對其貧而有志格外讚賞;然而太史公儘管對韓信同情,但對劉邦逼迫韓信反漢亦持否定態度。

「……韓信其志與眾異……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

而班固對韓信則無一美言,否定其德行,稱其善詐力,這是因為《漢書》秉持漢家正統觀,為劉邦辯護;班固將韓信與四位叛臣合傳,全盤否定韓信助漢之功,無限放大了韓信叛亂之事。

「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詐力成功……豈不哀哉! 」(《漢書》)

《漢紀》成書於東漢,其中對蕭何舉薦韓信故事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大體相同,但對韓信之死的記載,則與《史記》、《漢書》略有不同;其中增加了對韓信謀反原因的探索。

「初,豨適代時……韓信既廢,恐懼怨望,乃與豨謀曰『……天下可圖也。』」(《漢紀》)

據作者表述,韓信謀反是蓄謀已久,這樣的說法增加了韓信的罪惡,由於《漢紀》成書於皇綱不振的歷史時期,是意主宣揚漢家正統觀念的著作,所以全書為漢家正統辯護痕跡非常明顯,如對王莽僭越凌主、擅行廢立的強臣持批判態度,對光武帝繼承漢家遺脈格外讚揚,因此韓信叛漢自然會受到批判。

我們來看看歷史事實,首先是劉邦兩次莫名其妙地削了韓信的兵權,如此對待功臣讓人寒心,同時刺激了韓信;之後韓信謀反,蕭何助呂后將其殺死也是事實;而韓信為漢朝建立了不世之功同樣是事實;所以相比而言,太史公對韓信的評價比較中肯,也相對客觀;然而,這三本書中的記載都沒有說蕭何是造成韓信之死的關鍵;兩千年後,蕭何怎麼成了背鍋的人呢?

「敗也蕭何」的歷史演變

後世史傳記載韓信的故事內容基本與三部史書相同,但在表述形式上差別較大;這些差別促成了蕭何與韓信故事的流變。

中肯的評價

《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對韓信的評價與前史差別較大:

「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

作者首先對韓信加以褒獎,認為漢家天下乃韓信之功;其次對韓信驕傲自滿給予否定,認為韓信被殺有自身的原因;與此同時,司馬光也批判劉邦,說韓信本來未必會反,是劉邦疑其心疑心太重、氣量狹小,無緣無故削了將士的兵權,劉邦無理在先;所以,司馬光認為韓信叛漢是劉邦逼迫而成。這是司馬遷、班固、荀悅均沒有表達過的觀點;司馬光對韓信的評價及劉邦過失的批評,是極為中肯的,比較客觀。

同情韓信,批判劉邦

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於韓信死後引胡三省的評論:

「……信功不可忘也……拒徹之意可以免失期之罪……」

認為韓信功過可以相抵,是無罪被殺,對劉邦寡恩多有批評,且認為處理韓信刑法過重,對其之死深表遺憾;朱熹此論過猶不及,偏離了歷史事實。

宋元以後的戲曲小說中,繼承了史傳作品對韓信的同情,如《前漢書平話續集》,「平話」是民間文學的代表,在平話中,作者對劉邦和呂后是極力批判,甚至虛構一情節:高祖親徵陳豨前,曾密令呂后殺韓信;平話作者還發表一番評論:

……韓信歸世……長安無有一個不下淚,哀哉,哀哉……人皆言蕭何共呂后定計……人皆作念怨之。

評話作者強烈批評劉邦兔死狗烹的卑劣行徑,也批判蕭何與呂后合謀殺害韓信的惡行。

後來不少文學作品都表述,劉邦殺功臣不得人心,其負恩形象遭人痛恨;到了《三言二拍》中,馮夢龍藝術加工修飾,形成《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故事,情節更加豐滿,劉邦薄情寡義、濫殺無辜的形象更加生動。

矛頭轉向蕭何

元雜劇是宋元間民間文學的另一代表,在兩漢戲韓信之死一節;與平話不同之處在於,比起蕭何,平話作者更憎恨劉邦和呂后;而雜劇作者則極力為劉邦回護,更不提呂后之事;

「小官在朝,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現今韓信軍權太重……那韓信元是小官舉薦的……日後有事,必然要坐罪小官身上……小官晝夜尋思,則除是施些小計……先去了此人爪牙……」

表示韓信敗亡實乃蕭何設計誣陷;這是怎麼回事呢?

避賢者諱

雜劇作者多為社會下層的士大夫,韓信落難,蕭何不但未能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助紂為虐,他們對蕭何這種不講義氣的人格外憤恨;這些均源於下層市民最樸素的思想;他們敬關羽那樣講義氣的好漢,尊崇孔孟之道,在文學創作中還特別注意避賢者諱;劉邦乃漢高祖,自然是上賢;因此極力受到知識分子的維護;正是因為如此,在雜劇創作中就要迴避劉邦殺韓信的情節,所以殺韓信之罪過便全部歸咎於蕭何,這就是「敗也蕭何」的主要文化意蘊。

尾聲

時至清朝,兩漢題材小說作者基本繼承了平話和雜劇作者對蕭何與韓信的評價;而故事的文化內涵有更豐富的發展:清朝雖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為了鞏固政權,統治者極力推崇漢文化;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劉邦作為漢朝開國皇帝,自然也受到維護,對劉邦殺韓信避而不談;於是韓信敗亡的主要原因逐漸演變為蕭何設謀擒韓信,蕭何成為韓信敗亡的罪魁。

相關焦點

  • 蕭何為何要坑殺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反過來說,假如劉邦沒有韓信的能徵善戰,或許也就沒有大漢四百年的輝煌。可歷史發展往往充滿了吊軌,韓信通過蕭何,成就了偉業,青史留名。而他的死,又恰恰是蕭何造成的。演繹了一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悲喜劇。也許很多會問,這到底是為什麼?蕭何為何舉薦韓信,又害死韓信,他們兩個人到底有什麼恩怨情仇呢?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走過最長的路就是蕭何的套路!
    人們常說的「成也風雲,敗也風雲」,其實這句話出自另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蕭何這麼牛,那麼他到底是誰呢?圖片來源於網絡「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是蕭何追上韓信,還是韓信在路上磨磨蹭蹭地等蕭何?
    這故事,十幾年前還在職場的時候,跟一些有本事有想法的並且有交情的年輕同僚分享過,核心想說的是——作為「僱員」,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或者目的,都不要、千萬不要,跟「老闆」玩欲擒故縱。那樣,會像韓信似的——死得很難看。引申——走的話,就真的走了罷,哪怕就此埋沒,總還能混個壽終正寢;不是真的想走,或說沒有可以替代的去向,該忍就得忍,如果你是金子,誰也擋不住你發光。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這句話的意思是,劉邦以為蕭何收買民心,收買民心,就把蕭何關了起來,這時有人說丞相是清白的,劉邦雖然有點不高興,但當天就把蕭何放了。後邊劉邦還安慰蕭何,說自己把蕭何關了,是想讓天下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蕭何是個好官。但我們體會一下這個故事,會覺得很有意思,蕭何入獄的原因是因為他收了商人的錢,侵犯了他的利益。
  • 蕭何幫呂后殺死了韓信,為何卻要冒死救出韓信之子?
    但是可惜的是,人生在世,迫於外界的壓力,有些時候,需要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內心想法的事情,而這便是不得已,也是一個人做出矛盾事情的原因。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便有一個做事前後矛盾之人,此人便是「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是怎樣的人?司馬遷只用兩個字評價
    老輩人知道蕭何是因為有一出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是說蕭何慧眼識人,三薦韓信於劉邦,劉邦不肯重用,韓信憤而離去。
  • 不幸遇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老公怎麼辦?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可後來有人說韓信謀反,蕭何又設計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所以有了「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於韓信而言,就是一場令其唏噓的噩夢。
  • 韓信成功是因為蕭何的欣賞與力薦,只是為什麼最後卻說敗也蕭何?
    蕭何推薦韓信的時候和劉邦說他「國士無雙」。國士是什麼?《刺客列傳》當中說過一句話「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他對韓信的了解甚至要遠遠多過於韓信對自己的了解,也是蕭何說韓信只能為知音效忠,為知己者戰死。這才是真正的好友,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歡場酒肉,而是他知你要的是什麼。  在蕭何的勸說下,劉邦重用韓信,韓信果然成當世名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後定三秦,背水一戰誅陳餘,大敗趙軍,瓦罐渡西河,擒獲魏王。
  •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它是有事實依據的。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成也蕭何。
  • 蕭何月下追韓信,後設計害韓信,他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俚語源於西漢開國丞相蕭何與大將軍韓信之間相惜相殺的故事。想當初,譽為"兵仙"的韓信之所以輔佐劉邦打敗戰神項羽,全賴蕭何"月下追韓信",力薦之下才得以登臺為將,大展其軍事奇才。韓信輔佐劉邦打下大漢天下後,便是他受難之時。他的慘死,其實也拜蕭何所賜。韓信哪裡會想到他視為伯樂的蕭何會騙他入宮,幫助呂后害他?就在韓信入長樂宮後,呂后身邊的宮女一擁而上,用布袋包裹,一陣棒錘,又用竹劍亂刺,活活將一代名將刺死,死時不過35歲。於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便流傳至今,成為韓信一生最為經典的概括,意思是韓信的成功與失敗,都因蕭何而起。那,蕭何為什麼這樣對待韓信呢?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速看
    之前是蕭何墓,以下是蕭何系列精彩典故如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連小學生都知道,可見蕭何的知名度有多高。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他
    ,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韓信原在項羽一方效力,後又投到劉邦帳下,均不受重用,還因為小事而受到牽連險些喪命。在劉邦又吃了敗仗,身邊將士屢有逃亡之際,風雲際會,韓信與蕭何、劉邦的命運因此而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他們共同走到了舞臺中央,第一場大戲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
  • 韓信被殺死在長樂宮,蕭何看著他的遺體說了4個字,被人詬病至今
    韓信初遇蕭何那會兒,他剛從項羽的陣營裡出來,正是鬱郁不得志的時候,經過幾次促膝詳談,蕭何認定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小小倉管員是個百年難遇的大將之才。 可是越是有才之人越是心高氣傲,韓信覺得自己受到了冷遇,就悄悄逃跑了。蕭何知道了氣得直跺腳,躍上馬背連夜把他追了回來。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最近幾個月,每當心裡有微風划過,或是有點點沉悶的低落,任何輕微的痕跡,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這幾個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越來越發現,對一個詞彙豐富內涵的體會,是件豐富而美好的事情。儘管所有的豐富都不會只有一種滋味,在看似複雜的混合中清晰地知道每一個內質的存在,在近乎白水般的平淡裡,事物本初的味道深入而雋永,絲絲入扣,揮之不去,沒有理由。
  • 第四回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韓信的成功與失敗都是蕭何決定的。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神奇的是,劉邦連樊噲都想殺,卻沒想過殺蕭何。樊噲是誰?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算是連襟,還曾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可劉邦擔心他串通呂后作亂,臨死前安排陳平殺他。注意,並不是樊噲有什麼作亂的跡象,這僅僅是劉邦的懷疑。可劉邦從沒懷疑過蕭何,原因何在?很簡單,蕭何非常的識時務、有心計,還很現實,是位標準的政客。
  • 韓信臨死前喊出一句話,蕭何聽卻後面如死灰,韓信說了什麼?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厲害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最後統一天下,第一次建立起了大統一的王朝,然而在秦始皇死後沒多久強盛秦朝僅僅維持了15年便被推翻了,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劉邦能從一個地痞搖身一變竟然成為一國帝王,其中幫扶他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可是在這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三個人就是:蕭何,韓信,張良。可是誰又能想到為一國之君嘔心瀝血付出一生之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個個猜疑與謀害。
  • 「成也蕭何敗蕭何」這句話不知道意思就別再瞎用了!
    許多人都知道"成也蕭何敗蕭何"這句話,但往往用不對地方,造成一些尷尬誤會。要聊這句話,就不得不提起"漢初三傑"中的蕭何與韓信,此篇就用精煉的故事讓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吧。蕭何年輕時在沛縣任主吏掾。好學的他當時對律法方面已經頗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