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何要坑殺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2021-02-15 魚羊密史

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給皇上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大家都知道韓信年輕時曾經受過「胯下之辱」的故事,並用它來勉勵處於逆境中的人們。然而這個勵志故事有一個前提,即韓信必須成就一番事業,其所受的屈辱才能被洗刷,並作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型案例。

韓信在軍事領域可謂是曠世奇才,但天才的成功,除了天賦和努力外,機遇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儘管滿腹經綸但總是懷才不遇,最終在平淡中度過一生。但韓信是幸運的,雖然他早年坎坷,但最終還是遇到了伯樂——蕭何。可以說,如果沒有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估計他將被湮滅在歷史長河裡。反過來說,假如劉邦沒有韓信的能徵善戰,或許也就沒有大漢四百年的輝煌。

可歷史發展往往充滿了吊軌,韓信通過蕭何,成就了偉業,青史留名。而他的死,又恰恰是蕭何造成的。演繹了一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悲喜劇。也許很多會問,這到底是為什麼?蕭何為何舉薦韓信,又害死韓信,他們兩個人到底有什麼恩怨情仇呢?

我們看韓信與蕭何的關係,不能忽略一個重要人物——漢高祖劉邦,他們兩個人的恩恩怨怨其實是圍繞著劉邦的霸業展開的。韓信在發跡前,跟劉邦素不相識。可蕭何卻不然,他不僅跟劉邦是同鄉,而且還是鐵哥們。當劉邦還在當亭長時,就跟蕭何關係很好,常得到他的照顧。史載蕭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高祖以吏繇鹹陽,吏皆送奉錢三,(蕭)何獨以五。」

當劉邦起兵反秦時,蕭何義無反顧地跟隨,輔佐他成就霸業。西進滅秦時,蕭何立即整理秦朝的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為日後執政打下基礎。在楚漢相爭時,蕭何留守大後方,「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為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蕭何和劉邦之間,既是莫逆之交,又是魚水般的君臣關係。這也是蕭何一直得到劉邦信任、重用的根本原因。而在漢初風雲詭譎的政治鬥爭中,蕭何雖然受到一些波及,但總體上平穩,得到了善終。

蕭何一生的事業,都是為了劉邦的帝業為轉移的,其所做作為必然是為了建立大漢王朝這個終極目的。公元前206年,劉邦迫於項羽的壓力,不情願地來到了南鄭,就任漢王。自從劉邦見到秦始皇時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後,其內心就充滿了對君臨天下的渴望。因此他絕對不願意僅僅當個偏安一方的漢王。

更要命的是,劉邦集團內也出現不穩定因素,不少將士人心浮動,紛紛思鄉出逃。但危機總是伴隨著轉機,項羽統治集團內部也在此時發生了內亂。擺在劉邦面前的選擇其實只有早日東進,以安將士之心這條路。而項羽疲於鎮壓叛亂,又為東進提供了可乘之機。     

只是當時劉邦帳下雖不乏夏侯嬰、周勃、樊噲等忠心英勇的大將,但缺乏能「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天才,因此東進打敗項羽,成就霸業,就存在了很多不確定因素,搞不好可能會全軍覆沒,身首異處。

作為忠心輔佐劉邦的蕭何對此非常清楚,因而不斷地和將士們的接觸,希望能發現軍事奇才,以幫助劉邦成就霸業。當他與時任治粟都尉的韓信的數次交往中,被他過人的軍事見解所折服,這位「伯樂」因而認定韓信正是他苦苦尋覓的軍事人才。於是就多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劉邦始終未能採納。

韓信見在軍中一直未得到重用,也隨大流,離開了南鄭。蕭何得知韓信逃跑,非常著急,他從劉邦集團的利益出發,決定先斬後奏,不向劉邦報告,親自去追趕韓信,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美談。

再說劉邦誤以為蕭何逃跑了,心裡感到憤怒與懊悔。直到蕭何將韓信帶回來,並說明原委,心情才平復下來。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至如(韓)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劉邦最終被蕭何所說服,決定拜韓信為大將,並擇吉日舉行登壇拜將的典禮。

韓信拜將後,立刻以其卓越的戰略遠光向漢高祖分析天下形勢,此番高談闊論,不亞於後世的《隆中對》。韓信使劉邦看到戰勝項羽的希望,堅定了問鼎中原、成就霸業的信念。韓信不負所望,在漢王朝的統一戰中,無論是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或者最後的十面埋伏,都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幫助劉邦打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成就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漢王朝建立後,如同很多開國帝王那樣,劉邦為鞏固自己的皇位,權力這隻怪獸露出了鋒利的牙齒。劉邦對不少開國功臣多有猜忌,彭越、英布等等異姓王紛紛被減除。立下大功的楚王韓信也不例外,劉邦很快就把魔掌伸向了他。

由於韓信因巡視縣邑時帶兵馬,且窩藏項羽亡命將領鍾離昧,被人揭發給劉邦,稱其有不軌企圖。劉邦正好藉此打壓韓信,他採用陳平之計,假借巡遊雲夢會諸侯的時候,將其逮捕。之後又以查無實據的理由將韓信釋放,只不過將他將降為淮陰候,對韓信進行打擊。

韓信被降爵後,難免心懷怨恨,對劉邦和其他官員頗有微詞。公元前197年,此前和韓信有勾結的陳豨謀反,劉邦親率大軍鎮壓。據說,此時韓信和陳豨聯繫,利用劉邦遠徵,京城不備,藉此裡應外合,襲擊留守京城的呂后和太子劉盈。不料計劃被呂雉得知,立即找蕭相國商議對策。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蕭何無論是出於對好友的情誼,或者大臣對君主的忠誠,抑或是為了尋求自保。他都別無選擇,只有維護劉氏王朝的統治這一條道路,殘酷地害死他所舉薦的大將。

蕭何於是設了一圈套。謊稱劉邦鎮壓了叛亂,凱旋歸來,要韓信入宮慶賀勝利。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無法第一時間得知前線的消息的。再說韓信出於對蕭何的感激和信任,再聰明也想不會想到自己的恩公會陷害他。於是乎信以為真,毫無防備地走進了皇宮,結果是掉入了蕭何的圈套裡,一代名將韓信最終死在了恩公的手裡。

韓信的悲劇,除了漢初險惡的政治環境,以及自身性格缺陷,政治上太單純之外。假如我們綜合韓信、蕭何、劉邦三者的關係,就不難看出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原因。三個人中,劉邦與蕭何是一對君臣加朋友的關係,這是韓信所無法比擬的。蕭何所做的事,說到底還是為了劉邦的霸業,同時兼顧自己的榮華富貴。因此他推薦韓信雖然可能出於愛才,兩人的私交估計也不錯,但根本目的還是看重韓信的軍事天才,能夠幫助劉邦成就帝業。

由於這一功利性的存在,就決定了蕭何與韓信之間,並非單純的惺惺相惜,兩人也不是真正的刎頸之交。因此當韓信的行為威脅到劉邦的統治或者自己的利益時,蕭何馬上變得殘酷無情,不遺餘力地將韓信置於死地。

從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悲喜劇中,我們能夠看到人性中的原罪與陰暗面。有些人之間的關係,並非是那麼簡單的。恩公經常在極端利益面前,迅速轉化為仇敵,這是我們需要警覺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切不可對人性太過盲目的樂觀,以免遇到事情,陷入到極端的悲觀中,而產生怨恨。只有認識到人性的不足,才能坦然處理人際關係,做到真正的愛與包容。

作者:鼓浪隱士,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走過最長的路就是蕭何的套路!
    人們常說的「成也風雲,敗也風雲」,其實這句話出自另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蕭何這麼牛,那麼他到底是誰呢?圖片來源於網絡提到蕭何,必須先說說兵仙韓信。都知道「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可知韓信是多麼的厲害!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真的因為蕭何?人心決定真正的原因
    前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說的是,事情的好壞全都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顯然「蕭何」是事情的關鍵人物;但是歷史上韓信的敗亡的根本原因不在蕭何
  • 蕭何幫呂后殺死了韓信,為何卻要冒死救出韓信之子?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便有一個做事前後矛盾之人,此人便是「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先前幫助韓信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大將軍,後又幫助呂后殺死韓信,最後卻又冒死救出韓信之子,看上去非常矛盾,那麼,蕭何會反覆做出這些前後矛盾的事情呢?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是怎樣的人?司馬遷只用兩個字評價
    蕭何跋山涉水,戴月追趕,勸回韓信,再向劉邦推薦,劉邦設壇拜將,韓信終成大將軍。這裡的蕭何是「伯樂」。但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結局令人唏噓,韓信被告謀反,由蕭何設計所擒殺。所以就有了一個流傳至今的俚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都因為同一個人。也有人稱蕭何助紂為虐,是「小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不幸遇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老公怎麼辦?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可後來有人說韓信謀反,蕭何又設計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所以有了「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於韓信而言,就是一場令其唏噓的噩夢。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他
    ,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韓信原在項羽一方效力,後又投到劉邦帳下,均不受重用,還因為小事而受到牽連險些喪命。在劉邦又吃了敗仗,身邊將士屢有逃亡之際,風雲際會,韓信與蕭何、劉邦的命運因此而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他們共同走到了舞臺中央,第一場大戲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
  •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它是有事實依據的。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成也蕭何。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漢朝建立之後,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殺了許多有功於朝廷的將領,比如韓信、英布等。這些人中,有些的確起了反心,殺之有利於漢朝的穩定,有些卻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莫名奇妙就被砍了。從長遠來看,劉邦的一輪輪清洗,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隱患,保障了初生的漢朝能傳承下去,不至於像秦朝二世而亡。但具體到被殺的將領們,那可就滿腹悲憤了。
  • 是蕭何追上韓信,還是韓信在路上磨磨蹭蹭地等蕭何?
    筆者認為,十六種理論成立的可能情況中,現實最可能的一組答案是——在方向問題上,蕭何對韓信的去向,是有一定預知的,再藉助諸如偵查之類的手段,得以基本認定;能力方面,已然出走的韓信,並不甘心,但出於「不好意思」之類的簡單原由或者比較複雜的多重因素,不想自行返回,於是等在半路,看看有沒有誰追來。如果是這樣,從今天觀念看,可不可以認為,是韓信「博弈」了蕭何及其背後的劉邦呢?
  • 蕭何月下追韓信,後設計害韓信,他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俚語源於西漢開國丞相蕭何與大將軍韓信之間相惜相殺的故事。想當初,譽為"兵仙"的韓信之所以輔佐劉邦打敗戰神項羽,全賴蕭何"月下追韓信",力薦之下才得以登臺為將,大展其軍事奇才。韓信輔佐劉邦打下大漢天下後,便是他受難之時。他的慘死,其實也拜蕭何所賜。韓信哪裡會想到他視為伯樂的蕭何會騙他入宮,幫助呂后害他?就在韓信入長樂宮後,呂后身邊的宮女一擁而上,用布袋包裹,一陣棒錘,又用竹劍亂刺,活活將一代名將刺死,死時不過35歲。於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便流傳至今,成為韓信一生最為經典的概括,意思是韓信的成功與失敗,都因蕭何而起。那,蕭何為什麼這樣對待韓信呢?
  • 韓信被殺死在長樂宮,蕭何看著他的遺體說了4個字,被人詬病至今
    韓信初遇蕭何那會兒,他剛從項羽的陣營裡出來,正是鬱郁不得志的時候,經過幾次促膝詳談,蕭何認定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小小倉管員是個百年難遇的大將之才。 可是越是有才之人越是心高氣傲,韓信覺得自己受到了冷遇,就悄悄逃跑了。蕭何知道了氣得直跺腳,躍上馬背連夜把他追了回來。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速看
    之前是蕭何墓,以下是蕭何系列精彩典故如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連小學生都知道,可見蕭何的知名度有多高。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最近幾個月,每當心裡有微風划過,或是有點點沉悶的低落,任何輕微的痕跡,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這幾個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越來越發現,對一個詞彙豐富內涵的體會,是件豐富而美好的事情。儘管所有的豐富都不會只有一種滋味,在看似複雜的混合中清晰地知道每一個內質的存在,在近乎白水般的平淡裡,事物本初的味道深入而雋永,絲絲入扣,揮之不去,沒有理由。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蕭何可以說是韓信的伯樂,韓信能得到劉邦的賞識,全靠蕭何的舉薦,蕭何當年一見到韓信就對韓信的才能給予了肯定和認可足以見蕭何的慧眼識人。可是他的結局也同樣沒有好到哪裡去,蕭何此人卻是是有雄才大略可是偏偏跟了一個地痞出生的劉邦,劉邦疑心頗重度量也小,在成為帝王后生怕這些飽學之士謀權篡位,派人時時刻刻緊緊盯著他們一刻不敢鬆懈。
  • 韓信成功是因為蕭何的欣賞與力薦,只是為什麼最後卻說敗也蕭何?
    蕭何推薦韓信的時候和劉邦說他「國士無雙」。國士是什麼?他對韓信的了解甚至要遠遠多過於韓信對自己的了解,也是蕭何說韓信只能為知音效忠,為知己者戰死。這才是真正的好友,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歡場酒肉,而是他知你要的是什麼。  在蕭何的勸說下,劉邦重用韓信,韓信果然成當世名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後定三秦,背水一戰誅陳餘,大敗趙軍,瓦罐渡西河,擒獲魏王。
  • 「成也蕭何敗蕭何」這句話不知道意思就別再瞎用了!
    許多人都知道"成也蕭何敗蕭何"這句話,但往往用不對地方,造成一些尷尬誤會。要聊這句話,就不得不提起"漢初三傑"中的蕭何與韓信,此篇就用精煉的故事讓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吧。蕭何年輕時在沛縣任主吏掾。好學的他當時對律法方面已經頗有研究。
  • 韓信臨死前喊出一句話,蕭何聽卻後面如死灰,韓信說了什麼?
    漢朝的建立和一位名將脫不開關係,這個人自然就是韓信了。在和平年代朝中少不了能治世的能臣,而在亂世自然少不了統兵的將領。而韓信便可以堪稱是歷史上少有的幾位最會統兵的人。被後世尊稱為「兵仙」。韓信統兵和其他人有的很大的不同,我們知道,一般來說統兵人數越多那麼久越難駕馭。帶領十萬兵和帶領百萬兵有著本質的不同,有的時候遇到一個不會統兵的將領,如果你讓他統領百萬兵。
  • 蕭何曾經月下追韓信,為什麼又會向呂后獻計殺韓信!
    wx_fmt=png") 0px 2px / 16px no-repeat;">大圖模式劉邦稱帝後,蕭何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丞相,在功臣中位列第一,受封酇侯。布衣丞相,前所未有。說到蕭何,就不得不說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兩人既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也有「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嘆息。按理說,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兩人關係不菲,為何最後又會給韓信下套?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但我們體會一下這個故事,會覺得很有意思,蕭何入獄的原因是因為他收了商人的錢,侵犯了他的利益。當有人跟劉邦說蕭何沒錯的時候,劉邦很生氣,但還是馬上把蕭何放了出來,甚至還安慰蕭何,要天下知道他是個好皇帝。感覺到此時的劉邦對待蕭何就像大人對待小孩一樣,雖施以懲罰,卻沒有想要真正管教蕭何的心思,或者說,此時與其說是管教,不如說是提醒蕭何認出誰是大漢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