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韓信謀反,陳平連問劉邦三個問題,為什麼蕭何張良不說話?

2020-11-19 騰訊網

韓信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窮困潦倒,蹭飯都找不到地方;第二個階段戰無不勝,其能力足以左右楚漢戰局;第三個階段就是一個悲劇,最後竟然死在老朋友蕭何與呂后的密謀之下。

其實呂后當時根本沒有必要殺掉韓信,因為韓信不管是當齊王還是楚王或者淮陰侯,都是劉邦股掌之上的一隻小鳥,想飛也飛不起來——玩兒心眼兒、秀下限,韓信遠遠不是劉邦的對手。當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的時候,陳平連問三個問題之後,就想出了智擒韓信的的辦法。但是在整個過程中,蕭何與張良沉默不語一言不發,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當時的天下,已經不姓贏,也不姓項,當然也未必就一定要姓劉——如果韓信有西楚霸王項羽的一半膽氣,或者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一半痞氣,天下是鼎足三分還是某姓一統,還真的很難說。

劉邦稱帝之後跟大臣掏心窩子聊天:「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自己也承認打不過韓信,可是韓信卻一直徘徊在反與不反的邊緣:你說他想謀反吧,他還真沒有實際的起兵行動,你說他沒有謀反之心吧,他又曾經收留項羽悍將鍾離昧、跟陳豨密謀要在劉邦後院放火。而韓信之所以猶豫不決,歸根結底還是他太念舊情了,漂母一飯之恩,韓信報以千金;那個讓韓信受到胯下之辱的「淮陰屠中少年」,不但沒有被秋後算帳,反而混了一個不小的官職(楚國中尉,韓信時為楚王)。

有恩千百倍報答,有仇一笑置之,韓信曾經受過劉邦大恩,自然不忍心一下子撕破臉皮舉兵爭霸(其實當時也算不上造反,因為大家曾經都是肩膀頭齊的諸侯王):「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向)利倍(背)義乎!」從韓信這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韓信做人是有底線的,但是做霸主乃至帝王是不可以有底線的——後世的隋文帝楊堅搶了外孫江山、唐太宗李世民弒兄屠弟逼父,不也都成了「一代明君」?

有底線的韓信遇到沒有底線的劉邦,自然沒有好果子吃——有人上書舉報說楚王韓信要謀反!

一聽說韓信要造反,可樂壞了劉邦手下的將軍們,他們興高採烈摩拳擦掌:「還等啥呀,趕緊發兵,抓住韓信那小子活埋了!」這件事在《史記·淮陰侯列傳》《陳丞相世家》《資治通鑑·漢紀三 》中均有記載。

看著手下群情激奮,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沉默不語,丞相蕭何沉默不語,留侯張良沉默不語,這時候戶牖侯、護軍中尉陳平站了出來,連問了劉邦三個問題:「人上書言信反,信知之乎?」「陛下精兵孰與楚?」「陛下諸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

這三個問題如同三盆冷水,澆滅了漢軍諸將的戰鬥熱情,也讓劉邦變得清醒起來:「我的指揮能力不如韓信,我手下這群莽漢也打不過韓信。你說在該咋辦?」於是陳平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地出了一個損招,這才有了劉邦偽遊雲夢、韓信束手就擒——韓信輸得很沒面子:「執縛之,載後車」。一代戰神就這樣被捆成了一個大粽子。

咱們今天舊事重提講漢太祖偽遊雲夢智擒韓信,並不是要比較劉邦和韓信誰更厚道,而是要講一個可能被大家忽略的細節:得知「韓信謀反」,為什麼陳平胸有成竹地問了三個早有答案的問題,而丞相蕭何和留侯張良一言不發?

要是按照對劉邦的忠誠程度來講,也就是樊噲能跟蕭何張良相比,而蕭何張良的智商,要比樊噲高出不知多大的一截。就是護軍中尉陳平,掌握的情報也未必就比丞相蕭何多,偽遊雲夢這樣的點子,張良也未必就想不出來。但是翻遍跟「智擒韓信」有關的史料,找不到關於蕭何張良的片言隻字。

陳平能夠在問完三個問題之後馬上就給出了解決掉韓信的辦法,可見也是深思熟慮甚至早有預謀的。

相關焦點

  • 蕭何曾經月下追韓信,為什麼又會向呂后獻計殺韓信!
    wx_fmt=png") 0px 2px / 16px no-repeat;">大圖模式劉邦稱帝後,蕭何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丞相,在功臣中位列第一,受封酇侯。布衣丞相,前所未有。說到蕭何,就不得不說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兩人既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也有「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嘆息。按理說,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兩人關係不菲,為何最後又會給韓信下套?
  •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為什麼要追韓信?
    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準備收復關中。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韓信生前有兩個言論:第一:韓信成為楚王后,因為被人告謀反被劉邦抓了一次,韓信對劉邦說: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後韓信對劉邦說,天下已經定了,我死我認命。結果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第二:韓信被殺之前,他嘆氣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 韓信因何謀反?
    當韓信擁有重兵之時,如果謀反易如反掌。第一次,是劉邦在滎陽與項羽苦戰之時,韓信掃平趙、燕、齊之地,已成一方諸侯之勢。於是,他請求劉邦委任他為假(代理)齊王。劉邦極為不滿,但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稱「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直接冊立韓信為正式齊王。
  • 蕭何月下為什麼要追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膾炙人口,那麼,蕭何為什麼要追韓信呢?
  • 蕭何出謀除韓信有功,劉邦加賜食邑五千戶,卻讓劉邦對他起了疑心
    公元前197年,陳豨謀反,劉邦很重視這個事情,親自帶軍前往平定叛亂,留下蕭何和呂后在長安坐鎮大後方。  劉邦在前方還沒把事情處理好,呂后得到了消息,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作為陳豨的內應,要在長安搞事情。韓信那是誰啊!他的名號一亮出來,呂后緊張的要命,她趕緊派人請來蕭何,商量對策。
  • 一向忠厚示人的蕭何,不救被冤枉的韓信,為何還要落井下石?
    蕭何不救就對了!他還必須做到狠,絕,毒,將韓信徹底搞死才行。原本蕭何與韓信之間是大有淵源。蕭何是韓信的推薦人之一,但他不是第一個將韓信推薦給劉邦,而是夏侯嬰,劉邦那時並沒有將韓信放在心上,但礙於老友的面子,給了韓信一個搜粟都尉的差事。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劉邦能從一個地痞搖身一變竟然成為一國帝王,其中幫扶他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可是在這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三個人就是:蕭何,韓信,張良。可是誰又能想到為一國之君嘔心瀝血付出一生之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個個猜疑與謀害。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呂后(楚漢傳奇)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並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后製造的一大冤案,是謀殺。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
  •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
    其實這句話我們並不難理解,相信讀者一定都對「蕭何月夜追韓信」記憶猶新。換句話說,韓信之所以能被劉邦重用,完全是蕭何的功勞。當時他不斷地向劉邦推薦,並且不惜追出千裡去追這個人才,才使得這個當年默默無聞的人才得到了劉邦的重用。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後,韓信終於走上了歷史的舞臺,特別是東歸時他對漢中三王初試牛刀後,其天才般的軍事才華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功成名就後的韓信感謝了很多人。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悽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漢朝初期一共有八個異姓諸侯王存在,這些諸侯的勢力範圍加起來,比漢朝所能直接控制的郡縣數量還要多。面對這種情況。劉邦怎麼能不擔憂?更何況,韓信三人也的確有不少黑歷史。
  • 蕭何月下追韓信
    在十八個諸侯中,項羽最忌的是劉邦。他把劉邦封在偏遠的巴蜀和漢中,稱為漢王;又把關中地區封給秦國的三名降將章邯等人,讓他們擋住劉邦,不讓劉邦出來。漢王劉邦對他的封地很不滿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沒法跟項羽計較,只好帶著人馬到封國的都城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去。漢王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養精蓄銳,準備再和項羽爭奪天下。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這個對話發生在蕭何接受商人的財物後,他要求佔據劉邦的上林苑。這句話的意思是,劉邦以為蕭何收買民心,收買民心,就把蕭何關了起來,這時有人說丞相是清白的,劉邦雖然有點不高興,但當天就把蕭何放了。後邊劉邦還安慰蕭何,說自己把蕭何關了,是想讓天下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蕭何是個好官。
  • 韓信臨死前喊出一句話,蕭何聽卻後面如死灰,韓信說了什麼?
    當初漢王劉邦在和韓信喝酒聊天的時候就曾問過韓信:你覺得我可以統領多少兵?韓信認真想了想,說到:最多十萬。劉邦沒有生氣,畢竟十萬兵已經不少了。但是也反問了韓信一句:那你呢?韓信十分自豪的說:我統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這時候劉邦又半開玩笑地說。那我豈不是打不過你?機靈的韓信立刻回答道:不,主公是駕馭將領的人,不是駕馭士兵的人。劉邦聽後哈哈大笑,但實際上已經為後來事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漢初三傑″中,蕭何的長處在於內政管理,張良的長處在於謀略布局,而韓信的長處在於行軍打仗。在劉邦的集團裡,這三者就像青銅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熟悉秦末漢初這段歷史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真正由弱變強的時候,恰恰是從韓信加入到劉邦集團開始的。因此有人認為,韓信的存在是劉邦得於一統天下的關鍵。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真的因為蕭何?人心決定真正的原因
    史載蕭何、劉邦、韓信的故事蕭何與劉邦是同鄉,二人感情非常要好;劉邦沛縣起義後,蕭何等推劉邦為沛令,他深得劉邦的信任,視為心腹;公元前206年,劉邦起兵進攻三秦,令蕭何守漢中,「為高祖足食足兵」,可見劉邦對蕭何的信任。
  • 蕭何月下追韓信,後設計害韓信,他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韓信輔佐劉邦打下大漢天下後,便是他受難之時。他的慘死,其實也拜蕭何所賜。韓信哪裡會想到他視為伯樂的蕭何會騙他入宮,幫助呂后害他?就在韓信入長樂宮後,呂后身邊的宮女一擁而上,用布袋包裹,一陣棒錘,又用竹劍亂刺,活活將一代名將刺死,死時不過35歲。於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便流傳至今,成為韓信一生最為經典的概括,意思是韓信的成功與失敗,都因蕭何而起。那,蕭何為什麼這樣對待韓信呢?
  • 是蕭何追上韓信,還是韓信在路上磨磨蹭蹭地等蕭何?
    另一個是能力問題——蕭何算文臣,韓信是武將;蕭何年長,韓信年輕;就算追的方向正確,真的就能追上嗎?其二,韓信以某種方式讓蕭何甚至還有別人,知道他往什麼方向去。不管怎麼,蕭何追對了方向,又是怎樣彌補了能力問題而竟然很快就追上韓信了呢?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劉邦早年在鄉間時,是個連父親都嫌棄的浪蕩子,蕭何半點看不起他,說他愛講大話,幹不成什麼大事。等呂太公對劉邦另眼相看,將女兒許配給劉邦後,蕭何立馬改變了對劉邦的態度,和他成了好朋友。起事之初,蕭何與曹參是縣吏,身份最高,本來應該他們當頭領,但他們怕兵敗後連累家人,竭力推舉劉邦為帶頭大哥。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後,開始對兄弟論功封賞,根據《漢書》記載,劉邦一生對143位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無論功勞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