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著名電影導演、演員,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曾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張良曾憑藉主演電影《董存瑞》獲文化部1949年—1967年優秀演員一等獎;他執導的影片有:《梅花巾》(獲第一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和第七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象榮譽獎)、《少年犯》(獲廣電部優秀影片獎、第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等。
提及自己出演的紅色經典電影《董存瑞》,張良謙虛地說:「我只是在崇拜英雄的熱血年代,扮演了一個英雄人物。」
【選角】
「我和董存瑞的經歷太像了,我也是兩次要求參軍後才進了部隊」
15歲參軍,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解放戰爭,北上朝鮮當過志願軍,張良的人生軌跡與董存瑞的成長經歷幾乎如出一轍。
回憶起與導演郭維的首次見面,張良還記憶猶新:「我當時在華北軍區文工團演出大型話劇《戰線南移》,飾演戰地通訊員何玉成。正巧遇上郭維導演為電影《董存瑞》選主角,他也來看我們的話劇。」
張良與《董存瑞》導演郭維(右)合影
據張良回憶,郭維導演首先相中的是他的外形,「他覺得我的身高、年齡和身上的那股嘎勁和他心目中的董存瑞很像。」後來在了解了張良的經歷後,郭維更加確定他就是董存瑞的不二人選。
張良回憶道:「因為我和董存瑞的經歷太像了,我也是兩次要求參軍後才進了部隊。
那是個崇拜英雄的年代,人人都想當英雄,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自己的一切。如果領導不要我們上戰場,我們會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戰士們會去追問為什麼不要我去前線?」說這話的時候,張良不自覺地提高了嗓門,就像董存瑞在電影裡的最後一句臺詞:「為了新中國,前進!」
【辭演】
「我的外形一點也不好看,和我想像的英雄人物差距太遠了」
後來,張良去了長春電影製片廠試鏡,他說:「因為《董存瑞》是當年的重點電影,所以最後誰演董存瑞,要電影局的領導審查後才能最後決定」。
張良無疑是幸運的,各級領導都認可他出演英雄人物董存瑞,然而在第一次看過樣片後,張良自己卻打起了退堂鼓。
他說:「我們在文工團裡所受的教育就是為了塑造英雄形象,一再要求我們不要歪曲英雄形象。可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自己時,我覺得我的外形一點也不好看,臉大、有酒窩、笑起來連眼睛都看不見了,這哪是一個高大威武的英雄啊,和我想像的英雄人物差距太遠了。所以我就向郭維導演請辭董存瑞一角。」
不過張良的要求並沒有被郭維批准,反而被導演的一番話給打動了,「郭維導演告訴我,沒有人比我更適合演董存瑞了,因為董存瑞經歷的事情,我基本上都經歷過,這種體驗是很難得的。此外,他還跟我強調,所有英雄在一開始都是一個普通人」!
【拍攝】
「這是一個有性格缺點的英雄,在當時是個突破」
「高、大、全」,是當時對英雄人物塑造的模式化拍攝手法,電影裡的英雄除了外形上高大魁梧之外,甚至還被要求具有完美的品質。而張良出演的這個董存瑞,在當兵前一身嘎勁十足,和夥伴打架摔跤,死皮賴臉地要參軍,這些對英雄人物性格缺點的刻畫,在當時被看作是「異類」。
1963年,周總理與張良握手
談及影片定下的這個基調,張良回憶稱:「一開始我們也不是很理解,覺得這不是破壞了英雄的完美形象嗎?後來導演給我們解釋,英雄也是普通的兵,我們不是要塑造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要演活普通平實的戰士,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突破。事實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拍攝過程中,郭維要求演員在片場要時刻穿著演出服,互相之間只能叫戲名,張良描述:「當時的拍攝條件很艱苦,自己背著行囊進劇組,出去拍戲就住在老鄉家裡,片酬更是分文不取。」
在拍攝《董存瑞》之前,我是一位年輕的話劇演員,從來沒有拍過電影。起初,我在形象塑造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在攝像機前我無法表達出董存瑞的思想情感。我心想,我要塑造董存瑞形象,也應該像董存瑞一樣,用一種頑強的精神來完成這個任務。
於是我反覆地閱讀劇本,在沒人的地方一個人偷偷地練戲。在董存瑞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但也正是因為我在體現著英雄的形象,所以我必須像他一樣去生活、去戰鬥。
【反響】
「首映結束後,觀眾起立高喊董存瑞,四虎子!」
1956年,電影《董存瑞》在北京大華電影院首映。張良回憶說:「當時沒有觀眾認識我們,也就是簡單和大家打個招呼後就開始放片了。」
但讓他最難忘的是,當他飾演的董存瑞在銀幕上喊出最後一句臺詞、捨身炸碉堡後,全場觀眾鴉雀無聲,直到影院燈光亮起,「突然譁的一聲,觀眾們起身鼓掌,嘴裡還喊著'董存瑞,四虎子』。
接著他們就上二樓來把我們這些演員圍住,這時我才看到好多觀眾的眼圈還是紅紅的,自己當不成戰場上的英雄,卻演了一次英雄。
多年後,張良見到了董存瑞生前的戰友郅順義,也就是電影中角色郅振標的原型,張良回憶稱:「當時老英雄抱著我激動不已,他說看了我演的董存瑞,感動得老淚縱橫啊!」
自從飾演了這個英雄角色,張良的名字被叫得少了,都被「董存瑞」三個字給替代了。如今,張良塑造的董存瑞,已經被國家定為「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