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當了皇帝以後,韓信彭越會成為收拾的對象?禍端在此

2021-02-18 魚羊史記

(圖)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劉邦,陳道明(飾)

▼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陳卓為你講古▼

漢王劉邦迎回父親太公和妻子呂雉之時,正是秦歷年底,新年將至了,可謂喜上加喜。劉邦命人在營中備下酒席,一來慶賀親人團聚,二來慶賀新年。劉邦先與太公、呂后在內帳宴飲,親人劫後餘生,自然感嘆連連,唏噓不已,酒飲得格外暢快。新年當然得有些禮數,劉邦先向太公祝釐,為他老人家祈福。隨後端坐外帳,接受文臣武將的跪拜祝賀,無非一些禮儀俗套,不過戰局對漢軍越來越有利,所以上下無慮,皆大歡喜。

熱鬧過後,劉邦開始兌現承諾,準備整軍西去,回到關中,與項羽平分天下。在著手安排西歸的當口,張良、陳平拜見漢王,一起進諫說:「大王就這樣西去,不打算繼續統一天下的大業了麼?」

劉邦回答說:「我正是聽信了二位的良策,得與項羽議和,如今和議已成,當然西去。」

張良、陳平看出劉邦並未意會到自己的深意,解釋道:「我等請大王向項羽議和,主要目的是救回太公和呂后,現在人已救回,正好一無牽掛,二無障礙,好與項羽決一雌雄。而且,就形勢上來說,我方上下心齊,兵強馬壯,佔地大半,諸侯皆服,欲取天下,正是萬事俱備,只待一聲號令。而項羽連連敗北,心不齊、兵不足、糧不夠,黯然東去,可謂窮途末路,這正是天賜興漢滅楚的良機,此時不滅楚,何時能滅楚?」

劉邦一聽二人之語,瞬間恍然大悟,是啊,要興漢滅楚,哪裡還會再有當下這樣的好時機呢?雖說遵守和約是一種信義,但與吞天下、並諸侯、稱帝而治的偉業相比,信義又算得了什麼呢?因此,劉邦當機立斷,撕毀和約,準備攻楚。

(圖)王可偉的油畫

然而,要攻楚滅項,以廣武之軍顯然不夠,廣武澗對峙這麼久,劉邦並未討到多少好果子吃就是例證。所以,要想滅楚,非得韓信大軍,還得加上彭越,三路夾擊,方能奏效。於是,劉邦與張良、陳平商議後,派出特別信使,去齊國約韓信、去梁地約彭越,希望他們發兵擊楚,三路人馬最後勝利會師。隨後,劉邦安置好太公、呂后入關,便率大軍向東追擊項羽。

漢軍追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已與楚軍相距不遠了,劉邦因暫未得到韓信、彭越發兵消息,故命部眾安營紮寨,靜待韓、彭二位的佳音。然而,左等右等,就是沒有韓、彭是否派兵的消息。此時的項羽,知道劉邦剛剛訂立和約就反水,恨得牙痒痒,立刻率大軍向漢營殺來,劉邦派將士迎戰。項羽帶著怒火,憑著勇氣,騎著烏騅,挺著楚戟,率大軍風一樣地掃向漢軍,一番不要命的廝殺,竟殺死漢軍數千人,然後安然而退。好一陣暢快的發洩。

漢軍敗陣,劉邦鬱悶。他叫來張良,向張良表達了韓信、彭越召而不至的疑慮。張良是明眼人,他首先安撫了一下劉邦,說楚軍暫時小勝,算不了什麼,只待韓信、彭越一到,勝負自有分曉。如今韓、彭二人召而不至,主要是因為大王雖封韓信為齊王,任彭越為魏相,卻沒有給二人封地,所以沒有及時發兵。劉邦問怎麼辦呢?張良建議,將睢陽以北直至谷城,封給彭越,陳縣以東直至東海,封給韓信,二人感激不已,發兵是遲早的事。

劉邦按照張良的建議,將地封給韓信、彭越二人,命令一下,韓信、彭越隨即發兵而來。後來,劉邦當了皇帝以後,為什麼會誅殺韓信、彭越,禍端估計在此,有令不行,還討價還價嘛。

*作者:晏建懷,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歷史隨筆集《帝國的臉譜—北宋官場眾生相》。

版權聲明:【本文由晏建懷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相關焦點

  • 一代軍師天才韓信為什麼會被殺?是劉邦殘殺功臣還是韓信自取滅亡
    韓信被殺,很多人都為他不值,還有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覺得劉邦實在是個小人。劉邦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早期的開國皇帝,開了一個殺功臣的壞頭,使得後世所有朝代,在開國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滿陰霾之氣。不過說起來,韓信雖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極大的責任。
  • 韓信彭越有意不助劉邦,張良秒懂他們心思,促成兩人出兵合圍項羽
    只是成為皇帝的劉邦,必然要肅清一切威脅劉氏的勢力集團,韓信不像張良,地位高但是並無太多實權,也不像蕭何,肯自汙,降低自己的影響力,可能韓信一直想要的是,站著把功勞拿了,也想站著過往自己的後半生吧,只是他忽略了劉邦鞏固皇權所必須要做的事情。《漢書.高帝紀》關中兵益出,而彭越、田橫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
  • 韓信被殺彭越也被殺,他才是漢朝建立後唯一敢向劉邦挑戰的人
    第一倒黴的自然就是韓信,先是貶爵為侯,而後便是借他老婆的手,將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韓信送上了斷頭臺。在諸侯們想來,韓信被殺大概是因為他的智謀太過高深以至於讓劉邦忌憚,所以才會有送命的歸宿。其他諸侯,大概會沒事吧?彭越就是這麼想的,結果到公元前196年3月,他也被殺了,而且不單是殺,還剁成肉醬,送到九江國的都城壽春。
  • 劉邦當年為何要殺掉韓信、彭越,卻對張良手下留情
    可以說西漢的建立,除了麾下謀士的大力獻計之外,那些在外地牽制項羽的諸侯們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勞,比如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武將,不過在立國之後,劉邦對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對於蕭何,張良這種謀臣往往是能將就就將就,而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卻通通給除掉了,這究竟是為何導致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二
  • 彭越是唯一一個被冤殺的諸侯王,劉邦為什麼要殺他?
    一彭越確實是被劉邦直接冤殺的異性諸侯王,彭越的死還不像韓信,因為韓信是呂后殺的,英布是被逼反的。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蒯通一躍成為韓信最信任的謀士,他此時也看出自己扶持的韓信似乎有可能成為天下的主人,便向躺在齊王座位上的韓信說道:「我學過相面,我看你正面最高不過是個侯爵,但是背面卻貴不可言。」韓信立馬起身:「先生這話幾個意思?」蒯通笑著說道:「這時候漢王正在滎陽受苦,項羽的修好使者也已經到了。天下的走勢就在您的手裡了,你懂得!」
  • 彭越為什麼死的比韓信更慘?一個僕人捅蜂窩,一個婦人要了他的命
    劉邦在彭城兵敗逃到下邑後,召開了一次總結大會。會議上張良根據形勢的需要提出了三步走的計劃。他建議劉邦把三個很重要的人才都搞定,才能與強大的項羽抗衡。這三個人分別是:韓信、彭越、英布。果然,劉邦搞定這三個人後,最終打敗了項羽,奪得天下。然而,隨著形勢的轉變,當初他最得力的三虎將,現在變成了三個心腹大患,「功高震主」這是歷代皇帝的一大心病。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劉邦這個人,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瞧瞧韓信、英布、彭越這仨哥們,都是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場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彭越,還被呂后這個「死亡藝術家」剁成肉醬。劉邦怎麼能不擔憂?更何況,韓信三人也的確有不少黑歷史。比如垓下之戰前,劉邦曾下令讓諸侯派兵前往垓下共同圍剿項羽,結果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連個人影都沒有,項羽利用這一機會在固陵差點把劉邦打趴下。沒辦法,劉邦只好採用張良的計策以土地當作籌碼,諸侯的軍隊這才在垓下集結。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但是劉邦項羽平滅後大肆捕殺項羽舊部,令臧荼非常恐懼,就在同一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臧荼起兵反漢,高祖劉邦親自徵伐,三個月後,叛亂平息,臧荼被斬殺。高祖改命自己的髮小好友盧綰為燕王。收拾完了臧荼,劉邦還順手收拾了一個侯,利幾,此人本為項羽部將,曾為陳縣縣令。項羽敗了以後降漢,封為潁川侯。
  • 呂后除了殺韓信、彭越和戚夫人之外,她還殺了哪些人呢?
    她是劉邦的結髮夫妻,和劉邦生了兩個孩子,男孩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女孩就是魯元公主。 劉邦是經過了三年的時間反秦,四年的時間反項。總共七年的時間,最終才統一了天下,成為了皇帝的。 他當了皇帝之後,呂雉就被封為了皇后,他的兒子劉盈就被封為了太子。
  • 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定都下邳,劉邦又加封彭越等文臣武將
    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定都下邳,擇日赴任。劉邦又加封彭越,英布,張良,蕭何,曹參等文臣武將,封呂雉為皇后,劉盈為太子,大赦天下。第二天黃昏,韓信來到洛陽城外散步,張良迎面走來,拱手施禮道:恭賀賢弟封為楚王,不久衣錦還鄉啦。子房兄,帥印,軍符都交了。唉,你為什麼只要求封個留侯呢?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韓信生前有兩個言論:第一:韓信成為楚王后,因為被人告謀反被劉邦抓了一次,韓信對劉邦說: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後韓信對劉邦說,天下已經定了,我死我認命。結果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第二:韓信被殺之前,他嘆氣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真的嗎?
    這個中間有一塊地方要經過河南,河南這個地方剛好就是經過商丘,這一段地帶的時候,就是彭越的活動地點,所以彭越屢次斷楚軍的糧道,這個彭越斷楚軍的糧道,給項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項羽幾次在滎陽戰線,不得不抽兵回來收拾他的糧道,都是因為彭越,彭越是個什麼打法呢?彭越的打法就是項羽軍隊來了,我就逃了,項羽軍隊如果走了,我就來了,那就是什麼呢?
  • 西漢的開國名將彭越,結局為什麼那麼悽慘?
    為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被賜封為王的韓信、英布前後相繼被殺,而彭越自以為忠誠,僥倖地認為劉邦會對其友好,最終卻死於惡婦呂后之手,被剁為肉醬,以賞賜給其他有功之臣,下場是夠慘的了。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而起,率900農民撕開了反抗暴秦的序幕。彭越也率領一群盜賊響應起事,開始攻城掠地,隊伍很快拉起來1000多人。劉邦從碭北出兵攻擊昌邑,彭越也出兵幫忙。
  • 漢朝心狠手辣皇后呂雉:誣陷韓信謀反,用一句話殺死彭越九族
    公元前241年,一代狠人呂雉出生了,他就是後來漢高祖劉邦的大老婆,她幫自己兒子保住了太子之位,有幫老公劉邦殺了韓信、彭越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一幫「猛人」的性命。呂雉堪稱「西漢第一狠人」。其實,呂雉能夠嫁給劉備,還要感謝他老爸的「慧眼識真龍」及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制度。
  • 劉邦與韓信的恩怨情仇:看家族企業的利益衝突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劉邦多次受困,韓信遲疑不救,更是坐地起價要挾劉邦;劉邦也是多次奔入韓信營壘奪取帥印,毫不留情的搶走韓信的幸苦積累的「家底」。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破格提拔授受三軍大權於韓信,然而,在劉邦眼中韓信只是他的一個「家奴」(古代皇帝大多把大臣當家奴,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大臣自稱是「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追隨了君王等於是把生命也一同交了出去,沒有這份死心塌地的忠心者都難以善終。)
  • 作為劉邦唯一的女兒,她為何嫁給懦弱的趙王,而非無雙國士韓信?
    在劉邦還只是一方義軍首領時,魯元的確可以嫁給楚左尹項伯之子為妻,但在劉邦於定陶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後,魯元擇夫婿時的選擇大概只有諸侯王、大功臣、諸侯王太子、大功臣嫡子這幾個選項了。幾個選項中,又以諸侯王為最佳。劉邦即皇帝位時,諸侯王僅有八個。他們是韓王韓信(史稱韓王信)、楚王韓信(史稱淮陰侯)、燕王臧荼、趙王張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閔越王無諸。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劉邦得知消息,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前去迎敵。劉邦是真的想掃平匈奴,去掉這個心腹大患,但總是事與願違。史料記載:「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起初,漢軍連戰連捷,就連劉邦本人就有了輕敵之意,索性派兵快速突進。匈奴冒頓單于並非等閒之輩,他先用老弱殘兵,麻痺漢軍,接著將劉邦的軍隊引入了包圍圈。
  • 劉邦明明擔心呂雉圖謀不軌,為何在世時殺樊噲,反而不殺呂雉呢?
    項羽和呂雉是多年的夫妻,雖然二人聚少離多,加上項羽又是皇帝,後宮妃子不止呂雉一人,但項羽識人的眼光還是很毒辣,整個秦末,識人的眼光都無法超過項羽。劉邦在世時,呂雉曾做過兩件大事,連劉邦都不敢做或不願做,一是殺韓信,二是殺彭越。
  • 彭越和酈食其,劉邦創業初期的左膀右臂,都有怎樣的結局?
    最後,彭越乾脆對諸青年說,既然大家讓我當首領,那我們就先約定:明天早上太陽升起之時,所有人必須按時到此集合,遲到者通斬,你們意下認為如何?大家嘻嘻哈哈地說道,好好好,就按您彭大叔說的辦。第二天,太陽升起之時,彭越在約定地點等諸青年。不等不知道,太陽都升得好高了,才十幾個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