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進入倒計時,喜舊迎新賀歲大片正在趕來,各路導演、演員、明星也在提片前來的路上。但是,最近一部時隔37年的老電影再次刷屏,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1982年,電影《牧馬人》公映,引起觀影熱潮,據統計觀眾達1.3億人次,影片獲得了金雞獎、百花獎等數個獎項,廣受讚譽。《牧馬人》導演謝晉反思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80年的《天雲山傳奇》,後一部是86年的《芙蓉鎮》。
「你要老婆不?只要你開口,我馬上給你送來。」這是電影《牧馬人》的一句臺詞。
1982年,朱時茂扮演徐靈均《牧馬人》,事隔幾十年,竟然火了。為什麼?到底是因為樸實的愛情還是濃厚的愛國情懷?
抖音等短視頻媒體上,被點讚評論最多的,也確實是電影中他們相識相知的片段,可見,人們對愛情的美好嚮往,從來不曾變過。
許靈均和秀芝
電影的歷史社會文化內核,我們且不去說它,今天只聊聊他們兩個之間的愛情,為什麼到今天還被人們所懷念和嚮往。
許靈均是個父親在美國的資本家兒子,57年被打成右派,送到祁連山下放牧。李秀芝,從四川逃荒到這裡,機緣巧合之下,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首先,這兩個人都是最底層的人,又能準確認識到這種身份。李秀芝身無分文,幾乎要餓死;許靈均也好不到哪裡,身份敏感,是個右派,也窮,一碗粥都要和李秀芝分著喝。
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有貧富之分,只是對比的參數不同罷了。許靈均的時代,大家都窮,比比也沒那麼窮,心態坦然;而今天,物質雖然好了,但貧富懸殊更大了,比一比,心理更不平衡了。
怎樣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社會地位,是擺在人們面前一道嚴峻的考驗,不擺正位置,恐怕心理會失衡,會遷怒,愛人之間的相處摻雜了這些因素,就不能百分百的做到坦然面對,自然也就少了電影中的那份不離不棄的自信。
片中秀芝說; 「在我眼裡,他就是許靈均。他就是當上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馬,我也不嫌棄。」
秀芝
在前往北京看望回國尋子的父親的前夜,許靈均問妻子:「如果父親帶我們走,怎麼辦?」,秀芝平淡而又堅定的回答:「不去。我們老家有一句話,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這兩個人的結合奇特、偶然,甚至有些荒唐、可笑。男方一窮二白,除了一件破屋之外一無所有。女方流落他鄉、無處安身,只想找到一個棲息地。電影裡兩個人分吃粥的時候,因為只有一個碗,許靈均不得不就著鍋吃。李秀芝笑他說,「你可真能將就」,其實她自己更能將就,為了有一個吃飯的地方就隨便找了一個人嫁了,一句「他們說你不是壞人」就把自己一生交付在這裡了。
雖然他們的結合荒唐、將就,但他們的感情忠誠、牢固。許靈均認為自己是「右派」,有比女方大十五歲,就拉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四十元錢和二十斤糧票)要送李秀芝回家。可李秀芝認定了他,堅決的留了下來。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沒有戀愛,直接結婚生子,李秀芝的善良、勤勞讓許靈均感動。彼此就這樣相扶的走完一生。
在文革期間被批鬥,許靈均被辱罵,被下放到敕勒川放馬。他產生上吊自殺的想法,在他準備自殺時,一隻馬走到他身邊,讓他心裡湧出一股溫暖,使他放棄自殺。在草原上,牧民對他關懷備至,甚至保護他免於被迫害。這讓他深切感到牧民的淳樸,也讓他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人性的美好與自然的美麗使他重新獲得生活的動力。
&34;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臺詞,便足以表達牧民們的善意。
而現如今,談愛情先將麵包,談職場,先學會甩鍋。這個人人都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時代,誰又能真正勝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