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魔芋嗎?」
我把這個話題連續拋給一些好友,但一路碰壁,簡單而堅決的「沒吃過」、「不知道」幾個字一次次傷害著我渴望而期盼的內心,隔著屏幕都聞到了他們對魔芋的陌生感。
終於有個哥們認真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剛才百度了一下,我好像吃過這玩意。」
「回味了一下,感覺還行吧,沒有太難吃。」
最後我放棄了身為北方人的倔強,找了一位重慶的妹子去問,她像一道曙光出現了,答案果然不出所料。
「軟軟的,QQ彈,比涼粉要彈一些,DuangDuang的口感中還帶著一絲韌勁,是我燙火鍋和冒菜的首選哦。」
最後根據採訪後的概率學,我草率又認真地下了一個結論:吃過魔芋的是多數,但是知道並能辨別魔芋的是少數,魔芋才是我們口中那個「熟悉的陌生人」。
入秋後,四川人有個習慣:秋褲可以不穿,但魔芋必須吃!他們認為它是治病的藥物,因此很喜歡,認為很珍貴。
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魔芋是啥,但中國人吃魔芋的歷史堪稱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
只不過那個時候,魔芋不叫魔芋,叫蒟蒻[jǔ ruò]。
到了元朝,老百姓真是窮得很,沒有吃的,救濟饑荒的方法,就是在山上挖魔芋,一小個魔芋能夠磨成一大盆魔芋豆腐,吃了魔芋豆腐會有飽腹感,解決饑荒。
直到清朝,魔芋才擁有了現在的「姓名」。魔芋原是在深山老林的山谷裡面出產,農村人挖著以後,放進砂盤裡面磨成膠漿,煮成魔芋豆腐,一個魔芋可以夠十個人吃,「因為有此魔力」,所以叫魔芋。
大家終於知道魔芋為什麼叫魔芋了吧!
要注意了,我們吃的魔芋並不是一個物種,魔芋是個大家族的稱呼。
雖然魔芋家族人多勢眾,但並不是所有的魔芋都可以吃。因為這些植物的塊莖中含有的化學成分並不是十分友善,國內主要食用品種只有花魔芋和白魔芋。
這裡面其實有個小插曲:魔芋本身是有毒的,不可直接食用,為了馴服魔芋的毒性,我們的祖輩用草木灰侵泡的水進行消毒,再將其製成魔芋豆腐,加上辣子、味精、鹽巴、醬油、蔥拌了吃,炒了吃,都可以。所以,巴中也把魔芋叫灰菜。
如今在市場上買的魔芋,大多都用食用鹼,不用草木灰了。
目前市售的魔芋製品,主要有魔芋塊、魔芋絲、魔芋豆腐、魔芋代餐粉等。擺在一起,實在不像是「一家人」:不光形狀各異,顏色也是千差萬別。
但又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屬於魔芋三代以內的直系親屬。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因為魔芋必須經過加工才能擺上餐桌,跟土豆、紅薯等傳統食物不一樣。魔芋這名字本身就很是「後現代」,但說起果凍裡面的一種成分——蒟蒻,可能大家又會覺得專業化了。
魔芋絲是由魔芋精粉製作成條絲狀的魔芋製品,通常再纏繞打結成魔芋結,細長的魔芋絲潔白晶亮。
因為它在湯中久煮不老,爽口彈牙,因此是許多人在涮火鍋時的必點涮品。當然,魔芋絲用於涼拌也很滑爽可口。
魔芋塊又稱魔芋豆腐,形似而已,與豆腐沒有關係,則是由魔芋粗粉製作而成,其厚實的身段,半透明的灰褐色,裡面還夾雜密密匝匝的黑點,看上去顯得粗曠。
吃火鍋最尷尬的時間段,就是進入後半場。下筷子撈兩圈,但是只能撈到鍋底的辣椒。此時如果能夾起一片久煮入味的魔芋塊,毫無疑問是救星。
提到魔芋代餐粉,不得不說到魔芋也是位熱量極低營養極高的選手。
在日本,魔芋被稱為「胃的掃帚」,不知道是不是彩虹屁,不過日本人民也是魔芋的死忠粉,幾乎每家都頓頓吃。
點開淘寶搜索「魔芋」,大批諸如魔芋代餐、魔芋減脂等字眼出現在搜索欄下方。
我沒吃過魔芋代餐粉,倒是獨愛衛龍魔芋爽。辦公室放兩袋,頭昏腦脹時,撕開一袋吃,頓時神清氣爽,靈感「咻咻」地來。
魔芋是種很魔性的食物,無論是燉湯、爆炒,還是燒烤著吃,它只會越來越緊實,不會像別的食物那樣,越來越軟爛。有人說它不入味,沒關係,切小點兒,只浮於表面 ,沒關係,口味放重點兒。
在鄭州很多年,菜市場上幾乎沒見過魔芋,火鍋店菜單上更是少見,偶爾在乾鍋蝦、乾鍋鴨、冒菜裡才會尋覓到它的蹤跡。在這兒,我覺得需要呼籲下火鍋店老闆了,快給我上魔芋!
如果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說出你想了解的火鍋行業熱點,我們將持續調查、挖掘。
統籌|巖巖
編輯丨田果
視覺丨馬亞丹
法律顧問丨李欣華
火鍋餐見原創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商務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粉絲客服:18739017911(同微信)
內容交流:xiaoxian_02
文章轉載:txg1333383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