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竹伸介:告訴孩子世界不是非此即彼

2021-01-08 澎湃新聞

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

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書從2019年開始引入到中國,第一本書《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受到好評,這個故事的導火索僅僅是孩子的一個小疑問——有一天,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也許這不是蘋果呢?」由這個疑問開始,男孩的想像力無止境地膨脹開來:機器蘋果,蘋果雞蛋,蘋果房子,宇宙墜落的小行星,蘋果的兄弟,蘋果過去曾到過的地方……

《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書封。

最近,吉竹伸介的新書《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和《看得見看不見》引入到中國,這兩本書也繼續探討著作者一直關注的怎樣與孩子共情以及如何突破我們思維定勢的局限的問題。雖然只是寥寥幾頁的繪本,但無論是吉竹伸介講述故事的方式、還是設置的小場景和對話都發人深省。

最近,這兩本新書也舉辦了落地活動,中文版譯者毛丹青、心理專家汪冰與遠在日本的吉竹伸介連線,各自分享了對這兩本的書的觀點。

讓想像力飛一會兒

《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這本書的書名是吉竹伸介的口頭禪,也是他一直踐行的思考方式。這本書關注的是可能性的問題:喝湯只能用勺子嗎?海螺殼也可以吧。只能去幼兒園上學嗎?動物園也可以吧。只能洗澡的時候洗頭嗎?下雨天散步也可以吧……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關於選擇的問題,這個和那個,你選哪一個?喜歡還是討厭?好還是壞?仔細想一想,答案並不是非此即彼。

《看得見看不見》插圖 。

吉竹伸介說道,自己有時也會被一些既定觀念束縛,覺得某件事「必須這麼做」「是不是不應該那樣」,陷入自我懷疑,這種時候如果有人對他說一句「沒關係的」,就會立刻放下心來。所以,他希望自己能一直做那個對孩子說出「沒關係」的人。也希望通過這本書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啟發,遇到難題的時候,想一想「真的只能這樣嗎」,一旦轉換視角也許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樂趣和可能。

在《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中,哥哥對妹妹說,大人告訴我未來的世界全是可怕的事情,可能會有瘟疫、會生病,這讓妹妹陷入了憂心忡忡,而這場關於未來的討論得出的最後結論是:「大人連預報天氣都說不準,我們憑什麼相信他們說的未來就一定會到來。」

汪冰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解放,實際上我們的肉身永遠是沉重的,但只有想像力或者沒有想像力是真正自由的事情。「所以有時候和孩子討論生命的真相會催生什麼?會催生認清局限之後的創造力。比如書中說的,因為我不愛吃胡蘿蔔,我以後就要推動一場禁食胡蘿蔔運動。想像力背後有很多孩子未來的夢想和路徑,我們不要一談真相就說生老病死,你太小了,你不懂,你不要談。」

吉竹伸介說:「我自己有兩個孩子,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有時候也會給孩子提出一個選擇項,但是選擇項太少的話就好像是一種限制,然後就有了這個繪本裡面所描繪的故事:未來有很多種樣子,所以應該給孩子更加寬泛的選擇。」

《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插圖。

而不僅僅是孩子需要調整「非此即彼」的這種觀念,或許大人可以從中得到更多啟示。現場嘉賓講到一個故事: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特別黏爸爸,但是爸爸總是加班非常辛苦。現在看似只有兩個選項,你要麼陪孩子玩兒,要麼就是不好的爸爸。這個媽媽腦洞大開想了一個辦法,她買了一沓白T恤,因為小孩很喜歡小火車,她在白T恤上畫了很多火車軌道,給孩子爸爸穿上,這樣爸爸即使是挺屍在客廳,孩子也可以拿著小火車跟爸爸玩。

汪冰談道,在《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孩子對爸爸說「我喜厭你」。「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情緒力度,一個情緒越細膩的人,越能用豐富的語言兼容一些矛盾的情緒,這樣的孩子長大有什麼好處?他知道自己哪不好、出了什麼問題。而情緒力度比較粗糙的孩子無法很好地表達情緒體驗,他長大以後覺得不舒服,他不知道是情緒問題,他可能會喝酒會濫用藥物等等。所以說到『喜厭』的情緒,能夠包容複雜矛盾的東西本身,這是吉竹書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個細節體驗。」

成年人生活在一個是非、對錯、黑白的概念化的世界裡,但是孩子生活在更感受、更形象的世界裡,而在形象的世界裡,人不能被塞到分門別類的筐子裡,你的感受只屬於你自己。

《看得見看不見》書封。

《看得見看不見》:如何將成年人的世界告訴孩子

比起之前的《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和《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側重於對思維的開拓和邏輯方式的轉變,《看得見看不見》更側重於讓小朋友習得一種更加得體地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的本領。

看得見看不見內文。

《看得見看不見》誕生之前本書的創作靈感來自東京工業大學博雅教育研究院教授伊藤亞紗的作品《不用眼睛才能看到的世界》《看得見看不見》的故事部分是由吉竹伸介和伊藤亞紗討論之後完成的,兩位作者在創作中遇到了什麼難題,這本繪本是怎樣誕生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背後的故事吧當孩子說「看起來好好玩」時,要如何回應呢?

吉竹談道:小時候看到盲人在走路,就問母親:「那個人在幹什麼?」母親回答:「他的眼睛看不見,所以要拄著拐杖走路。」我聽完便說:「看起來好好玩!」結果,母親嚴厲地批評了我:「那個人又不是自己願意看不見的,你不要一直盯著人家看,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

新書發布會現場。

「我那時覺得自己做了天大的壞事,非常愧疚。但前陣子我兒子在電視上看到盲人時,也說了一句看起來好好玩。我突然明白了,因為不知道什麼是盲人,所以這種在看不見的狀態下走路的方式,對孩子而言,就像在夏日海灘上玩蒙眼切西瓜的遊戲一樣,緊張又興奮。」吉竹說。

這就面對著如何將成年人的世界以一種合適的方式轉述給小孩子的問題,當成年感覺到不得體時,常會嚴厲地批評或者是條件反射般地禁止孩子「不行,不可以」「不要一直盯著看」,這反而沒有留下餘地去猜測或者理解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

為了避免畫盲人時總是會出現的「他好可憐」的觀感,《看得見看不見》將故事放在外星球,講的是地球人來到外星球發現三眼星人並和三眼星人發生的一系列趣事。三眼星人發現地球人只有兩隻眼睛,非常驚訝。同時,在三眼人星球上地球人成了「看不見」的另類人,變成了不正常的人……

而究竟什麼才是正常?「正常」會因為所處的時代或國家、名族、信仰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沒有統一的標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吉竹伸介的新書看了十幾遍,想真誠地對作者說一句:受教了!
    從去年6月到現在,我們這已經是第四次推薦吉竹伸介的書了。剛剛出版的《看得見看不見》和《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又是讓孩子著迷、引大人深思的兩本書。童書媽媽的讀者們很多早已是吉竹伸介的粉絲了吧!據我們編輯部內部目測,吉竹伸介的粉絲們一聽說他出了新書,第一反應是「是什麼書?我要看!」一個個二話不說的鐵粉勁頭,讓人見證了他的強大魅力。
  • 大師佳作:吉竹伸介
    機器蘋果、外物蛋蘋果、蘋果樹屋、蘋果星球……,想像層出不窮,特別像孩子去學兒童創意畫的時候,老師讓他們用一個生活中的東西創作出一個不一樣的東西,讓孩子的世界充滿想像和奇幻,而不是跟隨大人學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
  • 吉竹伸介 | 13本最全作品合集 · 為童心世界代言
    在成為兩個孩子的爸爸後,吉竹伸介40歲出版了首部繪本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迅速躋身TOP作家行列,此後開始開掛般的創作,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喜愛。他是日本12萬小學生票選最喜歡童書榜上榜最多作家,連續七屆11次獲得MOE繪本書店大獎5次奪冠。吉竹伸介的作品以創意點為中心,把日常的小事無限放大。
  • 《看得見看不見》吉竹伸介新作兒童繪本
    《看得見看不見》這本書是作者吉竹伸介又一本關於嚴肅話題的探討,顯示了吉竹伸介的終極關懷,再次回應了一個 哲學問題,正常與異常的邊界在哪裡。地球人在外星探險中遇到三眼星人,這個星球上的人有三隻眼睛。所以原本正常的地球人在這樣的環境裡成為了一種異常,也得到了並不想要的同情與關照。當他遇到後眼天生就看不見的外星人,因為相同,又感到了踏實。
  • 「媽媽,我該幹什麼呀」,當孩子無聊時,父母要讓她「忙」起來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6歲前的孩子,還沒有堆成山的作業和功課,總會經歷一個無聊的階段,尤其是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沒有小朋友的陪伴,父母又忙著工作生活,孩子自然就成了最無聊的那一個。
  • 瀧澤伸介與NBHD那點事兒
    除了售 Neighborhood 和 WTAP 外,瀧澤伸介也有負責銀器牌子 Leonard Kamhout 的設計監製工作,在2009年開設LUKER by Neighborhood的新支線,以補充Neighborhood的不足。瀧澤伸介可以說是一個多產的設計師。
  • 爺爺去世三天,五歲孩子獨自在家,我們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死亡?
    前幾天看到一條五歲孩子獨自在家的新聞,武漢社區人員去小區家庭走訪,開門的是個五歲小孩。問孩子家裡有誰,孩子說還有爺爺。又問爺爺在哪,小孩說爺爺死了。社區人員進去一看。老人在衛生間已經去世三四天了。五歲小孩子在家吃了好多天餅乾,還給已經去世的老人蓋上了被子。
  • 繪本故事那些在黑暗的小角落裡滋生的孩子的想像力,你還記得嗎?
    小孩子本來就是那種「一花一世界」的生物,他們看到的世界和我們不一樣,對情境的感受力也總是「小題大作」。在他們眼裡什麼都「很有所謂」,很少有「沒什麼大不了」。 所以才會在腦袋被衣服卡住的時候驚慌失措,繼而思考如果這樣一輩子是不是也可以?被衣服擋住的朦朧、黑暗、又安靜的世界,就是小朋友的想像力恣意生長的空間啊。
  • 人民日報百家爭鳴:治理模式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
    實際上,對於人與法關係的討論,西方傳統法治理論與實踐也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西方古典治理理論中也存在「賢人政治」與「規則之治」的不同取向,比如柏拉圖對良治的探索就體現了這兩方面,亞里斯多德的「法治」概念亦未完全排除人的正當作用。
  • 人民網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人民網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程雨田/人民網-觀點頻道 2020-02-11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