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值千金的唐代著名歌唱家許和子
文/五 木
(一)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中國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禮樂,把它作為進行教化的一種手段。尤其是唐代歷代帝王都喜愛歌舞音樂。據《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後來,唐玄宗李隆基對歌舞音樂的喜愛更為突出。在唐玄宗的大力倡導下,「大官大臣慕之者,皆喜言音律」,整個社會呈現「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的風氣;而且娼伶優伎有著專門的戶籍,「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為了享樂的需要,唐玄宗於開元二年(714)設置左右教坊,掌管宮廷的徘優雜技。宜春院也屬於當時的宮廷教坊音樂機關,專由女伶組成,稱為「內人」,因她們常在皇帝前演出,故又叫「前頭人」。
許合子銅像
開元十二年(724),一永新(今江西永新)籍樂工的女兒呱呱墜地了,取名許和子。許和子天生麗質,聰慧伶俐,加上永新山水風物的浸染,家庭的藝術薰陶,從小就喜歡唱歌的許和子,練就了一副「金嗓子」。她那圓潤歌喉唱出來的婉轉悠揚的歌聲,常常使人傾倒。開元二十九年(741),她被選入宮廷,編在教坊中的「宜春院」,以籍貫「永新」作為藝名。
梨園是唐時音樂機構之一,以俗樂歌舞演出為主,直轄於宮廷。唐玄宗即是「崔公(院長)」。在梨園宮伎中,宜春院的「內人」色藝水平最高。唐玄宗常常親自「授課」指導宜春院中的梨園弟子。
宜春院設在皇城東面東宮內,與承恩殿、宜秋院並列。這裡三面臨水,一面靠山,風景秀麗,是排練歌舞的好地方。許和子生得美麗,身材又好,而且聰明伶俐,虛心好學,加上那副「金嗓子」,這就使她很快地成為宮廷中一名優秀的歌手。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於把生動活潑的江南民歌曲調,融匯於典雅莊重的宮廷音樂中,變古調為新聲,創造出一種新的歌唱藝術。女伶們每天在這裡引吭高歌,清脆、高亢、悠揚的歌聲飛出紅牆,蕩漾在京城長安上空。
許和子「美而慧,善辭歌,變新聲」,當時有人認為「韓娥、李延年歿,千餘載曠無繼者,至永新始以其人名世」。許和子的聲音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遇秋高朗月,臺殿清虛,「喉囀二聲,響傳九陌」。有一次,唐玄宗單獨召見許和子,叫吹笛能手李謨為她竹笛伴奏,結果「絲竹之聲莫能遏」,曲終管裂;這還不算,就連樂隊也壓不過她的聲音。其妙如此,唐玄宗高興地對左右說:「此女歌值千金。」
(李謨為許和子伴奏)
(二)
竹笛的最高音(在鋼琴上演奏)一般在小字二組高音區,甚至是小字三組中高音區。人聲若想唱到如此地步,須具備科學的聲樂發聲方法。可見許和子已經掌握了這種練聲法。
許和子的唱歌技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是名副其實的「善歌者」。許和子的歌不但音色美,而且飽和著情感,能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有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慶典宴會,命上演歌舞百戲助興。當時來看演出的,除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外,還有無數的平民百姓。整個會場「觀者數千萬眾」,人聲鼎沸,言語喧譁,嘈雜不已。這樣的一個演出秩序,使坐在樓上的皇帝、皇妃和大臣都聽不清歌舞、百戲的音樂。執事官出來維持秩序,想使會場安靜下來,但不奏效。玄宗很不高興,想罷宴離去,不再「與民同樂」。這時,中宮高力士連忙上前,奏請玄宗宣旨召許和子出樓演唱,可使會場秩序好轉,喧譁聲停止。得到玄宗的同意後,負責演出的官員立即叫許和子上樓登臺歌唱。
許和子在千萬觀眾的目光中,麗姿煥然,舉步提袂,款款走上勤政樓。婉轉悠揚的音樂響起,許和子隨之曼聲而歌,頓時「廣場寂寂,若無一人」。她的歌聲悠揚婉轉、清脆宏亮,如鳥鳴於清寂的森林,似泉響在幽靜的山澗。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天籟之中,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她那富有感情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使「歡者聞之氣勇,愁者為之腸絕」。歌畢,全場歡聲雷動,皇上和百姓久久沉醉在嫋嫋餘音中。唐玄宗龍顏大悅,百姓激動不已。從此,「永新善歌」之名,愈益著稱於朝野,傳遍於九州四海。
天寶二年(743),唐玄宗傳百官來御花園賞花,並命李白賦新詞,許和子為新詞譜新調。李白當即作出《清平側調三章》。許和子吟誦後說:「側調低沉喑啞,與清平、平調不協和,不如將側調刪去,變三調為二調。」玄宗也覺甚佳,從此,「清平側調」就成「清平調」。後世多知「清平調」乃李白所作,而鮮知其中有許和子的功勞。
許和子的音色極富感染力,後來,她編排的《永新婦》成為了國樂曲,她的歌聲也成為了盛世大唐的絕唱。
宮廷歌伎隨時都有被皇帝「寵幸」的可能性,也有部分女伎努力爭取得到這種「恩寵」。至於許和子是「力爭上遊」還是「看破」險象環生的後宮爭鬥,不去趟這渾水,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雖然日逐笙歌樂,長羨金釵與布裙」,也許這些宮伎想要和心儀好的郎君長相廝守,但樂伎與貴族、平民通婚這一「破壞禮教」「觸犯法律」的做法,將招來牢獄之災、殺生之禍。
許和子跟我國古代大多數有才華的歌舞藝人一樣,同樣有著不幸的人生。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兩京(洛陽、長安)陷落,六宮星散。唐宮眾多宮女藝人紛紛逃出長安到外地避難。在唐宮十幾年的許和子也被迫逃出了宮廷,嫁給了一個普通的士人,後來窮困潦倒,成為散民船戶。
(三)
有一位唐朝官吏韋青,平生也甚解音樂,常在宮中與宮廷歌伎們接觸,曾聽過不少次許和子在宮中的演唱,因而對她的歌聲很熟悉。漁陽之亂(安史之亂)後,韋青也逃避兵亂到達廣陵(揚州)。一個月夜,他正憑欄於小河之上,忽然聽到一陣熟悉的歌聲,他馬上判斷說:「這是永新的歌聲!」他找到了許和子的那隻船,果然是昔日宮廷那位名女歌手。兩人在患難中相遇,不禁相擁痛哭。不想,災難接踵而至,與她同患難的丈夫又辭世而去,她的生活也就更加艱難。
安史之亂平息後,許和子和她的養母又流落到京師,淪為風塵歌伎。昔日輝煌的盛唐氣象不見了,到處是戰爭的創傷。眼見國家一天天衰微下去,作為一個曾為這個國家歌唱的宮廷歌伎,她怎能不黯然傷神?臨死時,她悽然地對母親說:「母親,你自己好好過吧。你的搖錢樹倒了!」這位名噪唐宮的一代傑出歌手,就這樣鬱郁不歡地離開了人世。
《大唐歌飛》劇照
許和子雖然與世長辭了,但她的歌聲、她的樂曲卻永遠留在人間,後世對她的評價很高。唐人筆記小說中記載很多,稱她是我國唐朝著名的音樂家,與李延年等音樂家齊名。如唐人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宮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寵愛。每對御奏歌,則絲竹之聲莫能遏。帝嘗謂左右曰:『此女歌直(值)千金。』」唐人馮詡子編撰的《桂苑叢談》載,後人為了紀念許和子這位傑出的女歌唱家,曾把她唱的歌曲編為國樂曲,取名為《永新婦》。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的記載更為詳盡。
明代著名的戲劇家、中國的莎士比亞湯顯祖也曾讚美許和子:「莫向南山輕一曲,千金原是永新人。」《永樂大典》、《康熙辭典》對她也有記載。在民間傳說及野史中,人們對許和子的懷念更是令人驚訝。如在她的家鄉江西永新,把當年她唱歌的那座山頭稱為「玉女峰」,她在山上唱歌時喝過的泉水叫「和子泉」,把她創造的變新聲入古調的曲調,稱為「子和調」。把她小時候愛吃的陳皮、蜜茄子、醬姜、醬蘿蔔稱作「和子四珍」。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地靈人傑的永新,載入當代《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的有4位,許和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與《江南野史》的作者龍袞、平民思想家顏鈞、最具有民族氣節的清朝著名文學家賀貽孫有幸共享此殊榮。許和子還是當代長篇小說《大唐歌飛》(作者:邱恆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和電視劇《大唐歌飛》(導演:陳潔)的主人翁。雖然小說和電視劇中有些情節是虛構的,但在歷史的長河偶爾濺起的小小浪花中,許和子的美好形象著實令人讚嘆,她生不逢時的遭遇令人惋惜,她的音樂超越時空,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照片來自網絡,特向原作者致謝!)
-關於作者-
原名龍林森,Lls1216五木博客博主,永新詩詞學會秘書長。曾參與《江西電力工業志》的編撰工作,主筆《楓渡水電廠志》;為《永新姓氏輯錄》、《浩然正氣》主撰人之一。著有《毛澤東詩詞欣賞札記》、《逸居閒筆》,均被國家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