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黃昏清兵衛》的朋友都誇說這部日本電影拍得可真好。故事背景是江戶時代,大約在我國明萬曆到清同治之間。原作是藤澤周平的小說,他這樣描述清兵衛:下城的鼓響了,井口清兵衛馬上收拾手頭的文牘,第一個走出辦公處。在門口咕噥了告別話,卻沒人回應,也沒人特意看他一眼。清兵衛回家快,大家都完全習慣了。出了城,清兵衛忽地鑽進菜店簷下,買了蔥。又買了豆腐。並不大躊躇,看來這些東西平常買慣了……
清兵衛每到收工時間就起身回家,不跟同僚聚飲,人送外號「黃昏清兵衛」。他是窮得不能再窮的武士,死了妻,要趕回去照管二幼女一痴母,還得搞副業維持生活。於是,我們在銀幕上幾次看見他出了城門往家走,背後跟著一個半傻的跟班,衣裳襤褸。
《黃昏清兵衛》劇照
清兵衛進出的城,不是我們八路軍劉連長三進三出的那種城鎮,拿北京打比方,並非北京城,而是北京城當中的皇城。據《新唐書》記載,日本「國無城郭,聯木為柵落」。公元8世紀末仿照唐長安,在盆地當中「自然作城」,建起平安京(京都),但沒有像長安那樣用城牆把整個都市圍起來。那時候怕大唐興師問罪,國將不國,早已把防禦系統構築在海邊,有點修長城的意思,福岡的「水城」是遺蹟。公元1590年德川家康看好風水,在日本的龍頭之地大興土木,修建江戶城,是他自己居住辦公的城堡。所以話說江戶城,說的並不是江戶的整個區域。
江戶城
德川家康以徵夷大將軍的名義統領天下武家,規定各地的藩主(領主)只許在領地內據有一座城池,也就是除了居城,其他城砦城統統毀為平地,偃武興農。江戶城及其他藩主的城大同小異,城內分為幾部分:中心部分叫「本丸」,是藩主所居的主城;還有「二丸」、「三丸」,屬於外郭,由藩主的近親及高級家臣居住,護衛主城。城上有箭樓,最高大者叫作天守閣,很可以顯示君臨的氣勢。遊日本,看古城,主要是觀賞天守閣,展現了城郭造型之美。
姬路城
城下是武士住宅區,身分越低住得離城越遠。士農工商,武士為首;武士是工薪階層,從將軍或藩主那裡領大米,這份俸祿及職務是世襲的,幾近家奴。武士各有所司,當警衛的,管倉庫的,或者在工地上監工。職場在城中,每天進城執勤,叫「上城」、「下城」,也就是上下班。戰敗後發展經濟,上班族歷盡艱辛,被形容為武士,其實他們本來是武士的餘脈。武士忠於將軍或藩主,上班族忠於公司。武士幾乎從未忠於過天皇,忠君是晚至明治維新前後大搞教育的結果。有人說美國佔領軍未取締天皇使日本保持了穩定並發展,這不過給歷史作註腳而已,這個註腳倒是使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別有了分量。當年麥克阿瑟把天皇給廢了,看日本人投降後的老實勁兒,廢也就廢了,還少了日後的麻煩。
藩主及武士是統治階層,需要有人來服務。用優惠政策招商,散居在農村地帶的商人工匠紛紛遷移到武士住宅的外圍,同職同業聚居一處,便形成「菜店街」、「木工街」、「酒館一條街」等。此外還有寺院區,暮鼓晨鐘。不出幾年城下便呈現了一片街市,叫作「城下町」。日本很多近現代城市都是由城下町發展而成的,小的如成田國際機場附近的佐倉,大的如日本海邊上的金澤,最大的,那就是江戶,即東京。
金澤
在過去的印象裡,城就是為戰爭而修築,但是逛城下町,充滿了傳統情趣和生活氣息,不禁覺得「城」本來是生活的集落,不該只用來回憶戰爭。藤澤周平小說的獨到之處是惜墨於劍客練功,刀法如何,偏重寫武士居家過日子,寫人生悲歡,男女愛憎。劍道(刀術)是武士的六藝教養之一,腰間插上兩把刀,卻並非人人都精於此道。清兵衛被視為怪人,冥冥之中支撐其生活方式的是武士的義理和劍客的自負。上班族或許從這個電影中看見了自己的身影,但人生黃昏,等待他們的未必是美好的愛情。
《黃昏清兵衛》劇照
活動預告
7月13日(周六)15:00—17:00,廣州方所,聽李長聲先生講「日本人怎麼看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