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衛黃昏出的城

2021-03-01 僑日瞧日

看過《黃昏清兵衛》的朋友都誇說這部日本電影拍得可真好。故事背景是江戶時代,大約在我國明萬曆到清同治之間。原作是藤澤周平的小說,他這樣描述清兵衛:下城的鼓響了,井口清兵衛馬上收拾手頭的文牘,第一個走出辦公處。在門口咕噥了告別話,卻沒人回應,也沒人特意看他一眼。清兵衛回家快,大家都完全習慣了。出了城,清兵衛忽地鑽進菜店簷下,買了蔥。又買了豆腐。並不大躊躇,看來這些東西平常買慣了……

清兵衛每到收工時間就起身回家,不跟同僚聚飲,人送外號「黃昏清兵衛」。他是窮得不能再窮的武士,死了妻,要趕回去照管二幼女一痴母,還得搞副業維持生活。於是,我們在銀幕上幾次看見他出了城門往家走,背後跟著一個半傻的跟班,衣裳襤褸。

《黃昏清兵衛》劇照

清兵衛進出的城,不是我們八路軍劉連長三進三出的那種城鎮,拿北京打比方,並非北京城,而是北京城當中的皇城。據《新唐書》記載,日本「國無城郭,聯木為柵落」。公元8世紀末仿照唐長安,在盆地當中「自然作城」,建起平安京(京都),但沒有像長安那樣用城牆把整個都市圍起來。那時候怕大唐興師問罪,國將不國,早已把防禦系統構築在海邊,有點修長城的意思,福岡的「水城」是遺蹟。公元1590年德川家康看好風水,在日本的龍頭之地大興土木,修建江戶城,是他自己居住辦公的城堡。所以話說江戶城,說的並不是江戶的整個區域。

江戶城

德川家康以徵夷大將軍的名義統領天下武家,規定各地的藩主(領主)只許在領地內據有一座城池,也就是除了居城,其他城砦城統統毀為平地,偃武興農。江戶城及其他藩主的城大同小異,城內分為幾部分:中心部分叫「本丸」,是藩主所居的主城;還有「二丸」、「三丸」,屬於外郭,由藩主的近親及高級家臣居住,護衛主城。城上有箭樓,最高大者叫作天守閣,很可以顯示君臨的氣勢。遊日本,看古城,主要是觀賞天守閣,展現了城郭造型之美。

姬路城

城下是武士住宅區,身分越低住得離城越遠。士農工商,武士為首;武士是工薪階層,從將軍或藩主那裡領大米,這份俸祿及職務是世襲的,幾近家奴。武士各有所司,當警衛的,管倉庫的,或者在工地上監工。職場在城中,每天進城執勤,叫「上城」、「下城」,也就是上下班。戰敗後發展經濟,上班族歷盡艱辛,被形容為武士,其實他們本來是武士的餘脈。武士忠於將軍或藩主,上班族忠於公司。武士幾乎從未忠於過天皇,忠君是晚至明治維新前後大搞教育的結果。有人說美國佔領軍未取締天皇使日本保持了穩定並發展,這不過給歷史作註腳而已,這個註腳倒是使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別有了分量。當年麥克阿瑟把天皇給廢了,看日本人投降後的老實勁兒,廢也就廢了,還少了日後的麻煩。

藩主及武士是統治階層,需要有人來服務。用優惠政策招商,散居在農村地帶的商人工匠紛紛遷移到武士住宅的外圍,同職同業聚居一處,便形成「菜店街」、「木工街」、「酒館一條街」等。此外還有寺院區,暮鼓晨鐘。不出幾年城下便呈現了一片街市,叫作「城下町」。日本很多近現代城市都是由城下町發展而成的,小的如成田國際機場附近的佐倉,大的如日本海邊上的金澤,最大的,那就是江戶,即東京。

金澤

在過去的印象裡,城就是為戰爭而修築,但是逛城下町,充滿了傳統情趣和生活氣息,不禁覺得「城」本來是生活的集落,不該只用來回憶戰爭。藤澤周平小說的獨到之處是惜墨於劍客練功,刀法如何,偏重寫武士居家過日子,寫人生悲歡,男女愛憎。劍道(刀術)是武士的六藝教養之一,腰間插上兩把刀,卻並非人人都精於此道。清兵衛被視為怪人,冥冥之中支撐其生活方式的是武士的義理和劍客的自負。上班族或許從這個電影中看見了自己的身影,但人生黃昏,等待他們的未必是美好的愛情。

《黃昏清兵衛》劇照

活動預告

7月13日(周六)15:00—17:00,廣州方所,聽李長聲先生講「日本人怎麼看自己的文化」。

相關焦點

  • 《黃昏的清兵衛》平成的清兵衛
    2019年,日本平成年號的終年,對平成年代的影視回憶鋪天蓋地,此時我想聊一部電影,一部2002年出品的電影,山田洋次導演的新武士電影《黃昏的清兵衛》。電影的開場,是凜冽的冬季,男主角井口清兵衛妻子送喪的場景。
  • 《黃昏的清兵衛》雪山下的炊煙和黃昏的清兵衛
    看完《黃昏的清兵衛黃昏的清兵衛,武士的故事,黃昏之前就需要趕回家的武士,變身超級奶爸,沒有翅膀,沒有 007 的多功能,但是工作一樣沒少,上藩府上班,對待散工如同正職,忙得沒時間洗澡,更別提再婚的事情。為什麼不再婚?身為下級武士,每月收入五十石,還有透支和還款,清兵衛即便劍術高超,也會擔心明天能不能吃上飯。
  • 《黃昏的清兵衛》幸福的清兵衛
    而這個男人從來都是一下班就回家,他的同事認為他不合群乏味軟蛋,給他起個外號「黃昏的清兵衛」。最後,他死在了天皇復位的戰爭下,成為時代的炮灰,死的默默無聞。用世俗的標準看,朋江算不得一個成功的女人。她始終沒有嫁一個高富帥的老公,第一段婚姻嫁給了一個富裕的治安官,得來的確是家暴。第二段婚姻短短三年,丈夫就死於戰爭,一生守寡。
  • 《黃昏的清兵衛》幕府黃昏年代,不止清兵衛
    《黃昏清兵衛》從片名上很容易被理解為個人傳記電影,其實不然,黃昏更像是指整個日本幕府末期年代,而我們則是跟著清兵衛的視角去領略這個時代下的種種,不同人群的生活、思想和境遇。比較起來,《清兵衛》的表達克制、隱忍。同樣的雪地出喪,宮二一身白裝,冰天雪地的陽光下亮得扎眼,清兵衛則籠罩在暗淡的色調裡,躲在人群中,臉上克制地露出一點憂傷和疲憊。全片昏暗的色調,邋遢隨意的服裝,樸實的鏡頭,正面的表現讓人感覺不到導演對清兵衛這個角色的情感。然而,利用其它角色側面烘託的手法反而令人回味無窮。
  • 《黃昏的清兵衛》黃昏的清兵衛
    黃昏的清兵衛敘事舒緩簡單,一個武士的擔當,隱忍,責任,堅守本心對生活對愛情對伴侶有自己的見解,教育孩子那段,女兒說學針線可以縫製和服浴袍,讀書有什麼用,這時的女兒如同白紙,在生活的艱難下,只看到了實用性的學習,生存所迫。父親沉思,想讓女兒了解為什麼要讀書,他說讀書可以讓人學會思考,懂的思考,無論在什麼樣的世道只要還能思考,那麼就不會活的迷途。
  • 《黃昏的清兵衛》活過,在黃昏的時候
    本片《黃昏清兵衛》是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背景是江戶幕府末期,由「徵夷大將軍」作為最高行政長官的武士官僚體系即將瓦解,武士的光景已經沒落。影片中,從頭至尾都透露出對於武士精神的反叛和顛覆。以片中主角為代表的武士,從名利地位上來說,也正是一個失敗者,家境困難,始終清貧。但是,影片看罷,長嘆一聲,心裡思想:這真是一個好男人,是一個渺小而偉大的人。
  • 《黃昏的清兵衛》真誠的活著
    相同遭遇的右衛門,能理解清兵衛的辛勞,右衛門本是對戰得到誅殺令的清兵衛 ,卻和他互訴衷腸,本就不想接受這個任務的清兵衛,被推心置腹的右衛門說動,想放走他去當浪人,可這位第一劍客無法放下刻板的武士尊嚴,在訴說中,得知清兵衛的武士刀是用木劍冒充,勃然大怒,清兵衛盡然用竹劍來刺殺我,這是對武士的極大侮辱,右衛門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兩人拔劍廝殺,右衛門最終殞命。
  • 《黃昏的清兵衛》最後的武士
    黃昏,沒落,交錯斑駁的光影撒在清兵衛的身上,單薄而又灑脫,正如黃昏一樣在消逝之前留下最後一絲悠長的落寞。就在今天我看了一部名為《黃昏的清兵衛》的電影,似乎看見了彼時的黃昏,一個時代的終結,一種武士的沒落。末代的武士,失去了舊日的光輝,倒幕運動到來之前暗流湧動,真正的武士成為時代最後的衛道士。
  • 《黃昏的清兵衛》【黃昏的清兵衛】QA影評
    黃昏的清兵衛A:兩次在河邊看到死去的孩子,意在表現地區貧窮和國家戰亂,死者是孩子,撫養兩個女兒的清兵衛感覺更加強烈。從結構上看,第一次,引出了朋江小姐,照顧孩子有了暫時性的解決方案,第二次,清兵衛拒絕了朋江小姐的愛,孩子失去母親一樣的朋江。關聯這兩處情節,在河邊看到死去的孩子 又多了一層意義。
  • 《黃昏的清兵衛》:當時光景,遠若山河
    清兵衛的出場便給我一種類似孩童的形象,只不過他被迫了解了一些人事。當女兒向他詢問讀書的用途時,他很籠統地說是為了使人學會思考,真田廣之在這裡演得很細緻,展示出了清兵衛的猶豫不定。換句話講,他其實自己也不清楚,這樣的問題不在武士的考慮範圍之內。
  • 《黃昏的清兵衛》有感黃昏清兵衛
    非常特別極其無比喜歡《黃昏清兵衛》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我喜歡井口清兵衛這個人物,清兵衛是我內心最樸素真實的男神形象,認真對待生活,真誠對待身邊每一個人(包括面對受藩命去殺的餘吾善右衛門,也坦誠說他拿的是竹刀)。沒有奢望與要求,也不要求回報。明明有一身好武功,卻甘願當著低級武士,不求功名,安貧樂道,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自律其身。
  • 《黃昏的清兵衛》殘酷現實下的世俗溫情
    山田洋次的這部表現底層武士日常生活的影片一反傳統武士片所表現的犧牲追求正義等精神,而是融合了清簡安貧,樂天知命的精神,創造出一種別樣真誠的武士片。誠如山田洋次本人所自陳的:「現在的日本處於令人不安和擔憂的狀態,但日本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勤儉為榮的傳統慢慢失去,盲目追求奢華。
  • 《黃昏的清兵衛》深深的愛 淺淺的傷
    日本電影《黃昏清兵衛》,無疑就屬於這一類的好電影。它拍攝於2002年,但導演卻選擇用黑白片的場景形式,給人一種50年代的錯覺。簡單的敘事結構,平凡的故事情節,卻不自覺的給我們,留下了一種淡淡的回味。主人公清兵衛每天在黃昏準時下班,回家照顧生病的妻子,從來不像同事吃喝玩樂。後來妻子得肺結核死去,為了給妻子辦一場體面的葬禮,清兵衛賣掉了象徵自己身份的武士刀。
  • 《黃昏的清兵衛》守衛黃昏
    與其稱呼為武士,不如說清兵衛是一名父親,他用寬厚的肩膀為這個家撐起了每一個黃昏。
  • 身是客的武士片專場: 《黃昏的清兵衛》
    於是,又把他導演的《黃昏的清兵衛》找出來看。 《武士的家用帳》、《武士的一分》和《黃昏的清兵衛》,它們拍攝的時間剛好是:2010、2006、2002,相隔四年一部。這三部武士劇,就應該按我這樣的順序觀看,次序不能巔倒,一部比一部精彩。
  • 《黃昏的清兵衛》有匪武士,終不可諼兮
    清兵衛是個武士,月薪五十石。痴母與可愛的大小女兒是他生活的全部,妻子已臨死,卻想不通生活,五十石俸祿的生活如何值得一過?清兵衛很努力,沒到餓殍那一步,一切都要繼續。賣刀葬妻,精神的依託贖買了從妓的生活,滿身臭味與破衣,是一個男人的承擔。編織蟲籠時,女兒唱起論語,那是個讀論語的時代,還不算很壞。清兵衛知道生存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他的女兒也終將知道,有時候的生活就是生存。
  • 《黃昏的清兵衛》即使黑暗將至,吾亦情至不渝
    家庭就是清兵衛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活下去的理由,當沼田跟他興奮地說著京都和東京的變化時,他的眼中卻沒有絲毫興趣。 同是那年代的近藤勇,聽聞社會動蕩便毅然決然地投入這洪流中,相比之下清兵衛的選擇,平庸,卻恰是他人生幸福的信條。 第二條情感線是與青梅竹馬的朋江的愛情線。
  • 《黃昏的清兵衛》隱於黃昏暮靄中的劍影——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
    《黃昏的清兵衛》、《隱劍鬼爪》和《武士的一分》組成了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三部影片均改編自藤澤周平的短篇小說。藤澤周平(1927-1997)是與司馬遼太郎、池波正太郎齊名的日本武俠小說家,他「寫景清麗、寫情委婉、寫人剔透」,文筆「如美玉無瑕,未有出其右者」。
  • 武士電影十選之《黃昏的清兵衛》
    時間:2002年導演:山田洋次編劇:朝間義隆/山田洋次
  • 觀影 |《武士的家用帳》《黃昏的清兵衛》觀後感
    二、《黃昏的清兵衛》 早上花了2個小時看了日本電影《黃昏的清兵衛》。腦海裡能夠回放的是這樣幾個場景:喪妻之後,朋江到清兵衛家所帶來的生氣與歡欣;小孩子背誦論語、老奶奶默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木棒擊昏決鬥對象的清兵衛;生死未卜之時一直守在清兵衛家的朋江;以及50石、150石、400石、1200石的門第差別對人形成的思想禁錮與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