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風起雲湧的時代,但影片的節奏卻格外地平和。明明是瞬息萬變的時代,卻處處充滿平靜的溫情流露,這種反差的設定,使影片所表達的感情更顯動人。
情感上主要有兩條線,第一條是清兵衛和母親以及兩個女兒的親情線,在拮据的環境下依然不離不棄。
清兵衛問女兒們,「沒有母親你們寂寞嗎?」
「有父親在就不寂寞」。
家庭就是清兵衛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活下去的理由,當沼田跟他興奮地說著京都和東京的變化時,他的眼中卻沒有絲毫興趣。
同是那年代的近藤勇,聽聞社會動蕩便毅然決然地投入這洪流中,相比之下清兵衛的選擇,平庸,卻恰是他人生幸福的信條。
第二條情感線是與青梅竹馬的朋江的愛情線。
影片很細膩地設置了一個舅舅來說親的反差,清兵衛以「又不是買牛買馬」,拒絕了這門親事。比起生活的拮据或者一個完整家庭的形式,清兵衛更在乎這個家庭中的情感的凝結,任何陌生與隨意都是對他的褻瀆。
所以當朋江很自然地與清兵衛的女兒們相處的時候,特別是教他們寫字的時候,觀眾似乎已經默認她是這個家庭的女主人了。
也是因為為朋江擺脫前夫糾纏的一場決鬥,為最後的決戰埋下伏筆。真正的決戰所佔的篇幅不多,卻集中地展現了清兵衛的單純和善良。
殘忍血腥的政變,他為了家庭被迫提起闊別已久的太刀去決戰,卻在餘吾的三言兩語下,亮出了自己其實帶的是竹刀。
也許正是因為清兵衛的善良與對感情的專注,影片依然安排了他成功完成使命並和真正所愛的人在一起。比起許多類似的日本電影,這樣的結局更寬容吧。
然而畢竟是黃昏,終是黑夜即將降臨之時,三年後,清兵衛死在了戊辰戰爭的炮火中,但他的一生恰如他女兒以登描述地那樣,是短暫而幸福的。
黃昏,本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時刻,電影用黃昏的基調很好地渲染了感情。影片的整體節奏很慢,有許多長時間的鏡頭場景,很好地醞釀了感情,給了電影充足的表達空間。
影片對鏡頭空間的把握也是十分出色,通篇除了清兵衛被迫受命那個橋段,很少有特寫鏡頭。許多都是在狹小空間內的單鏡頭多人物,應是想烘託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連結。
茫茫眾生,在夜幕降臨之時,都有不同的選擇。上層的人們隨勢而動,或打壓異己,或結交朋黨,下層的人們則是待宰的羔羊,為時代所犧牲,當然也有提劍斬七尺白蛇,試圖逆天改命的。
然而人生短暫,最重要的是自己無愧自己的選擇,執著自己的追求。他人怎樣於我何加?對於有些人來說,功名利祿本就無所求,所追求不過自己腳下一方天地的幸福,即使吾身謝世,亦無需他們替吾輩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