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的清兵衛》幕府黃昏年代,不止清兵衛

2020-10-13 Seven-Chu
《黃昏清兵衛》從片名上很容易被理解為個人傳記電影,其實不然,黃昏更像是指整個日本幕府末期年代,而我們則是跟著清兵衛的視角去領略這個時代下的種種,不同人群的生活、思想和境遇。
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對死亡像流水一樣漸漸麻木,但依然有自己質樸娛樂方式的農民階層、階級,宗族觀念嚴重,刻薄勢利的大家長、受男女等級觀念壓迫嚴重,成為體制一份子的女人、碌碌無為,無上進心,每日尋花問柳,山來靠山,山倒靠水,牆頭草般沒有氣節的低階武士、野蠻粗魯,色厲內荏,鮮廉寡恥的高階武士、爭權奪利,殘暴不仁,思維落後的幕府藩主、四處流浪,渴望亂世中立功名的浪人,129分鐘裡講了太多太多,用眾生相構成了這個動蕩、變遷的年代。

有類似野心的電影我看過像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一代宗師不是具體的哪個人,而是從每個宗師的視角去觀察整個武林在清末民初的生存狀況。這樣的手筆無疑是大格局,但王家衛太愛宮二這個角色,著筆太濃,成就了章子怡的經典,卻顯得其他角色不倫不類,終究不能從個人到時代。比較起來,《清兵衛》的表達克制、隱忍。同樣的雪地出喪,宮二一身白裝,冰天雪地的陽光下亮得扎眼,清兵衛則籠罩在暗淡的色調裡,躲在人群中,臉上克制地露出一點憂傷和疲憊。全片昏暗的色調,邋遢隨意的服裝,樸實的鏡頭,正面的表現讓人感覺不到導演對清兵衛這個角色的情感。然而,利用其它角色側面烘託的手法反而令人回味無窮。

主角清兵衛其人,像是個與時代無關的人,不好頭臉、不嗜享樂、不逐功名,只一心照顧自己的小家庭。「大不了棄武從農」,難以想像這是句從日本武士口中說出來的話。片中安排了同樣受時代所迫,顛沛流離,妻子同樣受肺癆而死的武士餘五善右衛門。不同於清兵衛的是,右衛門是把武士道看得重過生命的典型武士。兩人就像是同一顆樹上長出兩條分叉,影片中好多兩人背面對話,光暗各佔一邊的鏡頭都在暗示這種關係。而區別於清兵衛賣了武士刀,右衛門執著於武士道而失去家人,因武士道而獲罪,因武士道而要跟清兵衛決鬥,最終死於自己歧視的小太刀之術,這都表現了導演對於傳統武士道精神的反思。

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是作為旁白的小女兒,片中人物作為一個沒幾句臺詞的小女孩常常被人忽略,但就像清兵衛說的「就好像看著農作物或花草的生長」,女兒就是他參與這個時代的方式,是他的心血啊。在清兵衛的努力下,女兒有了快樂的童年,有了讀書的權利,沒有被家族安排的不幸婚姻,成為了能夠理解父親追求的女性。這就是清兵衛的收穫和成功。

武士道和封建社會逐漸遠去,這些茁壯成長的花草們,正是日本的未來啊。


上面舉了《一代宗師》作為反例,其實還有正面例子——徐克的《黃飛鴻》三部曲,英文名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顯示了徐克的野心,要帶著我們從清末武師的視角去領略那個變革的年代。三部電影的篇幅讓徐克在處理這個大格局和兼顧商業性上顯得從容,可看熱鬧,可看門道。

相關焦點

  • 《黃昏的清兵衛》幸福的清兵衛
    而這個男人從來都是一下班就回家,他的同事認為他不合群乏味軟蛋,給他起個外號「黃昏的清兵衛」。最後,他死在了天皇復位的戰爭下,成為時代的炮灰,死的默默無聞。用世俗的標準看,朋江算不得一個成功的女人。她始終沒有嫁一個高富帥的老公,第一段婚姻嫁給了一個富裕的治安官,得來的確是家暴。第二段婚姻短短三年,丈夫就死於戰爭,一生守寡。
  • 《黃昏的清兵衛》雪山下的炊煙和黃昏的清兵衛
    看完《黃昏的清兵衛黃昏的清兵衛,武士的故事,黃昏之前就需要趕回家的武士,變身超級奶爸,沒有翅膀,沒有 007 的多功能,但是工作一樣沒少,上藩府上班,對待散工如同正職,忙得沒時間洗澡,更別提再婚的事情。為什麼不再婚?身為下級武士,每月收入五十石,還有透支和還款,清兵衛即便劍術高超,也會擔心明天能不能吃上飯。
  • 《黃昏的清兵衛》活過,在黃昏的時候
    本片《黃昏清兵衛》是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背景是江戶幕府末期,由「徵夷大將軍」作為最高行政長官的武士官僚體系即將瓦解,武士的光景已經沒落。影片中,從頭至尾都透露出對於武士精神的反叛和顛覆。以片中主角為代表的武士,從名利地位上來說,也正是一個失敗者,家境困難,始終清貧。但是,影片看罷,長嘆一聲,心裡思想:這真是一個好男人,是一個渺小而偉大的人。
  • 《黃昏的清兵衛》平成的清兵衛
    2019年,日本平成年號的終年,對平成年代的影視回憶鋪天蓋地,此時我想聊一部電影,一部2002年出品的電影,山田洋次導演的新武士電影《黃昏的清兵衛》。電影的開場,是凜冽的冬季,男主角井口清兵衛妻子送喪的場景。
  • 《黃昏的清兵衛》真誠的活著
    相同遭遇的右衛門,能理解清兵衛的辛勞,右衛門本是對戰得到誅殺令的清兵衛 ,卻和他互訴衷腸,本就不想接受這個任務的清兵衛,被推心置腹的右衛門說動,想放走他去當浪人,可這位第一劍客無法放下刻板的武士尊嚴,在訴說中,得知清兵衛的武士刀是用木劍冒充,勃然大怒,清兵衛盡然用竹劍來刺殺我,這是對武士的極大侮辱,右衛門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兩人拔劍廝殺,右衛門最終殞命。
  • 《黃昏的清兵衛》黃昏的清兵衛
    黃昏的清兵衛敘事舒緩簡單,一個武士的擔當,隱忍,責任,堅守本心對生活對愛情對伴侶有自己的見解,教育孩子那段,女兒說學針線可以縫製和服浴袍,讀書有什麼用,這時的女兒如同白紙,在生活的艱難下,只看到了實用性的學習,生存所迫。父親沉思,想讓女兒了解為什麼要讀書,他說讀書可以讓人學會思考,懂的思考,無論在什麼樣的世道只要還能思考,那麼就不會活的迷途。
  • 《黃昏的清兵衛》殘酷現實下的世俗溫情
    黃昏清兵衛上映於2002年,在新世紀的經濟發展下,這一代日本人已經距離戰爭很遠,也不在記得武士道的精神,更注重的是個人的感受,在一個自由主義下的和平年代。人們更注重個人的選擇,家庭的關係,人與人的羈絆。在日本,關注底層百姓生活的電影淵源流傳,從小津黑澤明到是枝裕和。
  • 《黃昏的清兵衛》【黃昏的清兵衛】QA影評
    黃昏的清兵衛A:兩次在河邊看到死去的孩子,意在表現地區貧窮和國家戰亂,死者是孩子,撫養兩個女兒的清兵衛感覺更加強烈。從結構上看,第一次,引出了朋江小姐,照顧孩子有了暫時性的解決方案,第二次,清兵衛拒絕了朋江小姐的愛,孩子失去母親一樣的朋江。關聯這兩處情節,在河邊看到死去的孩子 又多了一層意義。
  • 《黃昏的清兵衛》最後的武士
    黃昏,沒落,交錯斑駁的光影撒在清兵衛的身上,單薄而又灑脫,正如黃昏一樣在消逝之前留下最後一絲悠長的落寞。就在今天我看了一部名為《黃昏的清兵衛》的電影,似乎看見了彼時的黃昏,一個時代的終結,一種武士的沒落。末代的武士,失去了舊日的光輝,倒幕運動到來之前暗流湧動,真正的武士成為時代最後的衛道士。
  • 父親節電影推薦:黃昏的清兵衛
    小編推薦一部關於關於父愛、隱忍,以及時代落幕的電影 - 《黃昏的清兵衛》。它的來頭並不小,在當年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有人說這是導演山田洋次最好的作品。以及那個看似平靜,卻暗潮洶湧的年代。1「安靜」的江戶末期故事的時間、地點設定是倒幕運動(19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日本東北藩國 - 海坂藩。這個在日本電影、小說裡經常被提及的藩國,據說是在本州北部的鶴岡市。
  • 清兵衛黃昏出的城
    看過《黃昏清兵衛》的朋友都誇說這部日本電影拍得可真好。
  • 《黃昏的清兵衛》隱於黃昏暮靄中的劍影——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
    《黃昏的清兵衛》、《隱劍鬼爪》和《武士的一分》組成了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三部影片均改編自藤澤周平的短篇小說。藤澤周平(1927-1997)是與司馬遼太郎、池波正太郎齊名的日本武俠小說家,他「寫景清麗、寫情委婉、寫人剔透」,文筆「如美玉無瑕,未有出其右者」。
  • 《黃昏的清兵衛》深深的愛 淺淺的傷
    日本電影《黃昏清兵衛》,無疑就屬於這一類的好電影。它拍攝於2002年,但導演卻選擇用黑白片的場景形式,給人一種50年代的錯覺。簡單的敘事結構,平凡的故事情節,卻不自覺的給我們,留下了一種淡淡的回味。主人公清兵衛每天在黃昏準時下班,回家照顧生病的妻子,從來不像同事吃喝玩樂。後來妻子得肺結核死去,為了給妻子辦一場體面的葬禮,清兵衛賣掉了象徵自己身份的武士刀。
  • 身是客的武士片專場: 《黃昏的清兵衛》
    於是,又把他導演的《黃昏的清兵衛》找出來看。 《武士的家用帳》、《武士的一分》和《黃昏的清兵衛》,它們拍攝的時間剛好是:2010、2006、2002,相隔四年一部。這三部武士劇,就應該按我這樣的順序觀看,次序不能巔倒,一部比一部精彩。
  • 《黃昏的清兵衛》不要被大時代蠱惑,守護好身邊的小世界
    如果你看過庫布裡克的《巴裡林登》,一定能在《黃昏的清兵衛》裡找到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大時代變遷下的小人物命運,都是通過第三者的畫外音悠然地講述故事,都很牛b的通篇使用自然光拍攝,都有兩次改變命運的決鬥,甚至在決鬥場景中能聽到相似的鼓點配樂。巧合也罷,「致敬」也罷,每個故事都令人難忘。也許這就是人物傳記的正確打開方式從。
  • 《黃昏的清兵衛》有感黃昏清兵衛
    非常特別極其無比喜歡《黃昏清兵衛》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我喜歡井口清兵衛這個人物,清兵衛是我內心最樸素真實的男神形象,認真對待生活,真誠對待身邊每一個人(包括面對受藩命去殺的餘吾善右衛門,也坦誠說他拿的是竹刀)。沒有奢望與要求,也不要求回報。明明有一身好武功,卻甘願當著低級武士,不求功名,安貧樂道,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自律其身。
  • 《黃昏的清兵衛》守衛黃昏
    與其稱呼為武士,不如說清兵衛是一名父親,他用寬厚的肩膀為這個家撐起了每一個黃昏。
  • 觀影 |《武士的家用帳》《黃昏的清兵衛》觀後感
    腦海裡的搜索場景迅速從日本明治維新前後的核算場,轉換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財稅局。母親曾是一名基層稅收會計,那時候進她所在的辦公室,只記得無論男女、職務,每個人的辦公桌上都有一把算盤和一摞摞的報表,有時候還會通過手搖電話(後來是按鍵電話)收數、報數。
  • 《黃昏的清兵衛》:當時光景,遠若山河
    看上去似乎說的就是主人公清兵衛。他並不汲汲於功名,作為一名武士卻沒有鬥心,像隱士一樣垂釣,一心照看自己的兩個幼女和老母。只不過與王維詩裡不同的是結局,王維寫「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這是對世間萬事的瞭然於胸。但清兵衛其實並不透徹,他只是在不停地承受苦難而後應對。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受體,這部片子更加深了我的這一認識。容閎在回憶裡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黃昏的清兵衛》即使黑暗將至,吾亦情至不渝
    家庭就是清兵衛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活下去的理由,當沼田跟他興奮地說著京都和東京的變化時,他的眼中卻沒有絲毫興趣。 同是那年代的近藤勇,聽聞社會動蕩便毅然決然地投入這洪流中,相比之下清兵衛的選擇,平庸,卻恰是他人生幸福的信條。 第二條情感線是與青梅竹馬的朋江的愛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