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親節。小編推薦一部關於關於父愛、隱忍,以及時代落幕的電影 - 《黃昏的清兵衛》。
它的來頭並不小,在當年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有人說這是導演山田洋次最好的作品。
山田洋次,即是那個拍攝出《寅次郎的故事》,《遠山的呼喚》等庶民好片,被稱為「日本人心靈的代言人」的著名人文大師。
導演:山田洋次
他在自己並非巔峰之時,在傳統的劍戟片失去時代情節的時候,拾起藤澤周平的這部小說,想喚起對那個時代的追憶。是時候,拍一部充滿情懷的武士片了。
原著:藤澤周平
兩位大師一起奉獻的這部影片的整體基調非常緩和。故事通過女兒的回憶,用充滿溫馨感恩回憶口吻,描述了一個逝去的偉大父親,和他背後閃現的人性的光芒。
以及那個看似平靜,卻暗潮洶湧的年代。
1
「安靜」的江戶末期
故事的時間、地點設定是倒幕運動(19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日本東北藩國 - 海坂藩。這個在日本電影、小說裡經常被提及的藩國,據說是在本州北部的鶴岡市。
儘管它其實遠離後來的倒幕主戰場,但同樣處於時代的漩渦裡。同樣以它為背景的還有《隱劍鬼爪》、《小川之邊》等電影。
男主用釣魚貼補家裡的夥食
故事很簡單,不多的場景,還略有重複。兩三段小故事,可以說連高潮也沒有。然而這就是日本電影所擅長的手法。
在「平鋪直敘」中卻同時說好了幾條線索:主人公井口清兵衛的武士精神,家庭的不幸,隱忍的愛情,和時代背景。
男主角:井口清兵衛
故事波瀾不驚,卻在無聲之處,觸動人心。以至於,最後男主角的死也是一筆帶過。電影以女兒對父親的評價而結束。平靜而讓人感動,以至於片尾曲響起的時候,不禁讓人有些潸然淚下。
清兵衛是他的名字,寄託了祖上對孩子的希冀。平民要想成為大名的侍從 - 清兵衛是一件很難的事。可一旦成為大名的人,其家族就開始了變化。
可惜井口清兵衛,雖然不辱祖先知名,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武士,卻遇到了一個不幸的時代。幕府時代的衰敗,讓武士階層逐漸衰敗。
肅殺,果毅,高雅,忠誠,本是武士具備的應有氣質。可在江戶幕府的末期,時事大變,秩序凋零。到處都是自甘墮落的浪人,他們酗酒,私鬥,沒有抱負。電影裡的男主角和其他角色形成了鮮明對比。
幕府末期的武士群像
男主恪守的是最初的武士精神,然而如片尾所說 「 這已經不是武士的時代了 」,甚至不是片中走火的劣質槍械的時代,武士手中的刀只是抖抖威風的道具而已。
男主看的透這個時代,只能選擇隱忍。事實上,以他的實力,用木棍也能制服外強中乾的高級武士。可這又有什麼用?影片最後,井口還是死於強大的天皇軍隊的炮火之下,可以說是他的故事,是最後武士的悲情謝幕。
武士的落寞眼神
2
堅守的精神潔癖
好友飯沼在影片裡不止一次,勸說井口去京都、江戶謀一份好差事,不要埋沒自己。而井口總是以「家事紛雜」,「我只是個刀筆小吏」等理由推辭。
其實更深的層次在於,他看見了世間的混亂和浮華,他身處數百年未有之大格局的時代,無論去擁藩,倒幕還是效忠天皇,其結果都是充作炮灰,渾身武藝,一身節氣,豈是堂堂男兒可以拋棄的。
井口的身上有著一種堅毅的精神潔癖。
清兵衛的眼神純淨而堅毅
只有朋友才知道他身懷絕技。而同僚只覺得他是不幸的人:妻子早死,母親失憶,兩個女兒年幼,孤生一人養活一家人,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
因為疲憊,家貧,井口穿著破爛的衣服,散發著古怪的體味。他既要為藩主管理倉庫,還要帶著大女兒田裡勞作,晚上則帶著小女兒編制蟲籠,賺取微薄的額外收入。
他有著一成不變的作息,從不和別人去「 享受生活 」,總是黃昏一到,準時回到家裡和女兒們一起圍著小火爐,粗茶淡飯,清貧的生活裡,他從不抱怨,是一種隱忍的精神體現。
一家人平淡而溫馨的生活
而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電影也處理的非常巧妙。適時的出現了幾幕女兒讀私塾的鏡頭。《論語》和《多心經》的插入,讓父女間關於教育的對話更加升華。傲慢無禮的舅爺爺怒叱:「 一個女孩子家讀什麼書。」
小女兒以登困惑的說:「我學會了編織可以賺錢,那我讀書可以為我帶來什麼?」而井口是這麼說的:「讀書或許無用。但讀書會讓人思考。只要有思考,人就能活下去。」
這是個超前的思維,他已經看到刀的沒落,而新思潮的湧來。簡單的一句話卻也透露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尷尬。
我們現在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更多是一種技能的培養,社科文化的缺乏普及,使得我們缺少獨立思維。這是一種現在都很缺乏的意識,更別提那個亂世。那時候,怕沒有人會讓自己女兒讀書吧。
他們一般只會讓女兒嫁給看上去很不錯的婆家,如高級武士。所以井口才會失去和朋江小姐青梅竹馬的姻緣。井口則是用文化去薰陶,用苦難去磨礪,用堅強去感染他的兩個女兒。
清兵衛重視對女兒的教育
對孩子的苦心教育,還體現在他的擇妻選擇上。古板的舅爺爺怒稱:「 莊稼成長,女兒長大,和你娶老婆有什麼關係!?」「 你這樣的人,也不配娶一個好老婆了,隨便找個能過日子,能生孩子的續弦得了。」
這確是庸人不知的愚蠢,井口的意思已經很明顯。我不會因為缺女人,而隨便結婚。我不會隨便結婚,組建家庭,而去毀掉我本來已經種好的莊稼,和對子女已經成型的教育。
其實他心裡卻是有一個合適的人,只是苦於現狀而隱忍在心。
女主劇 - 飯沼朋江
和他青梅竹馬的朋江小姐是那個最合適的人,不僅觸動他的心靈,也和他的教育觀最為切合,能給女兒最好的母愛。然而,在井口的心中,因為貧窮,不能讓身為富家小姐的朋江嫁入自己的寒門。
直至比武決鬥的前夕,他清楚的明白,他走後,藩主的家老不過會給家裡幾個撫恤金,貧窮的鄰居也是顧不上他的老母幼女的。所以壓抑到最後,經過一夜思忖後,才向喜歡的「 女神 」朋江表白,雖然被拒,確實是去除了井口的心中雜念。
決戰之前,朋江為井口梳理頭髮
3
最後的武士精神
因為用木棍就收拾了前來騷擾的朋江的前夫,井口深藏不露的絕藝被蕃主知曉。他也不可避免的成為蕃主手中的工具,平靜的生活被打破。
被蕃主發現,而受命去決鬥
蕃主讓他去取另一位純粹的武士 - 餘吾善右衛門的性命。不可違命的,井口在影片的最後踏上了生死對決之路。然而過程不像是生死相搏的絕殺,更像兩位紳士的惺惺相惜。
因為他們互相都深知對方的實力,都無生還的打算。而且兩人都是時代最後的純粹武士。在決鬥之前他們進行了一次掏心置腹的深談。兩人的談話,是對這個時代的總結。
誰也不知道,最後活下來的是誰
「什麼狗屁藩命難違,你不過是奉上級命令殺人討賞的小卒而已。當然我也是小卒 ... 」餘吾善說出了武士的尷尬地位,此時的武士已經不在是為了精神而戰,而是為了討口活路而殺。
日本的武士精神也好,中國的尚武精神也好,在起初都是正直,剛毅和不屈的體現。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禮崩樂壞,變成了權力者的蠱惑之語。
當不能果腹的時候,對武士來說最貴重的武士刀,也只能賣掉,更何談什麼精神。所以餘吾善替井口說出了心聲,也為自己劃下句號。
決鬥中的清兵衛
餘吾善不是貪生怕死的人,他只不願意為了一個混沌的時代而不明不白的死掉。他清楚的知道結局只能是他死,他已經沒有牽絆,而井口還有一家人要生活。
即使他有殺掉井口的能力,他也要尋機送死。要用吾之死,成就年輕的後輩。所以最後我們看見,餘吾善處處逼井口出殺招。而心存善念的井口總是仍想放他生路。他觀察到了房屋的布局,這是他的家,他很清楚。
將井口帶到了那根木樑之下,高高舉起武士刀,狠狠劈了下去,這一劍是他畢生最精彩的一劍。井口也知道這一劍是致命的,人在生死關頭,才會迸發力量。於是井口奮力一刺,了卻了餘吾善的命。而餘吾善的刀插在了木樑之上,這是他早就算計好的。
兩人最後決鬥的背景樂,是蒼涼,空靈的尺八奏出的。「好黑暗,我什麼都看不見。是地獄,黃昏 ...」餘吾善是個孤傲的人,為了生活違心和一群看不起的人做酒肉朋友。而內心卻是超脫,情義,恪守武士精神的人。他的倒下,是時代的落幕。
4
世間最難是獨善其身
看完電影,想起林語堂在《中國人是什麼主義者》中,說國人的思想是:「 因是當順利發皇的時候,中國人人都是孔子主義者;失敗的時候,人人都是道教主義者。」
意思是說,發達的時候,大家都是儒家的教條者,保持自己的風度和禮儀。失勢的時候,則變得清靜無為,自我封閉的道家。
可惜他未能見到現在,如今的現實是:既不儒,亦無道,有錢沒錢都是佛家。而佛家也是功利主義所取代,人們要的不是行善積德求福報,而是菩薩保佑,財神庇護,讓我發財吧。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很少人能夠做到。在別人為錢財出賣自己,為功名而丟棄自己節操的時候。在人人都失守的情況下,影片中的井口,卻大隱於市,克己復禮。他真正做到了「 獨善其身 」。
清兵衛是看的清時事的聰明人
安心做著庫管員,回家以和家人在一起而為天倫之樂。以他的武藝,為人的品德,處世的智慧,本可以在明治時代獲得巨大成功,他那些酒囊飯袋的同僚都能在新時代獲得金錢名利,而他卻默然的死在炮火之下。
當別人覺得他很傻,是個不幸的人,她女兒卻道出了她的看法。俗人是不會理解黃昏的清兵衛留給子女的財富。如同,我們無法理解什麼叫獨善其身。
更多攻略遊記、運動活動
請關注安徽地理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