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有一部來自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在全國上映。這是一部主題十分沉重的電影,而且還有一群老演員的加入,使70年前在河南發生的空前災難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當然,人們更加關注的還有此次災難饑荒的核心見證人之一李培基,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在電影中,李培基的飾演者是老演員李雪健,可以說是把那位老而無助的官員演的淋漓盡致。但是即使這樣,它仍然不是完美的,因為歷史上的李培基離電影的形象還很遙遠。
您可能不了解的是,李培基其實是一個軍人出身。早在袁世凱訓練新軍的時期,他就參了軍。後來,還被東北軍講武堂錄取,並與著名的尚震成為同學和密友。
1911年革命爆發後,全國各地作出了積極回應,包括李培基和商震都聯合組織了革命活動。 後來,二人的革命活動被保守派鎮壓,就來到了大連,並在那裡建立了一支民兵部隊。而後,他們又滲透到了山東,以無可披靡之勢席捲了山東半島。也就在這時,兩者在中國近代史舞臺上才算是嶄露頭角。
所以說,我們能夠想出,李培基這樣的一位鐵血軍人,那是何等的鐵骨錚錚。換句話來說,他就是一個實打實的硬漢形象,這自然與李雪健老師所表現出的蒼老柔弱相矛盾。而根據李培基後人的敘說,即使李培基到了暮年,依然是如利劍一般,剛硬的舊軍閥形象。
好了,咱們再來說說關於這場悲慘的大饑荒。在1942年的1月,李培基被任命為河南省政府主席。上任後不久,河南的災情就變得難以應對。在影片中,李培基急於挽救災難局勢,並以自身奉以節約,儼然一副為國為民之救星。但實際上,真實歷史中的他卻並非如此。
怎麼呢?因為即使當時的河南大災已然是不可控制之局面了:成百萬的災民流離失所、無食果腹,李培基卻選擇了隱瞞於中央,不予上報。直到後來的第一戰區蔣鼎文司令親自去重慶說了,這才被國民政府得知。
然而,結果卻並沒有得到及時地救援,反而是老蔣因為沒有得到李培基的申報,倒把來報之消息的蔣鼎文訓斥了一頓,說他胡言亂語。也是由於這件事,才導致了後來的會戰失利。
那麼問題就有了,既然李培基作為一方主政大佬,一切都瞭然於胸,為什麼卻不上報,甚至是冒著得罪蔣鼎文的行為呢? 細思之下,其實有著三個原因:
其一,他沒這個膽子上報。歸根結底,河南饑荒的根本原因是國民黨在1938年炸毀花園口黃河大堤導致的。從那時起,數百萬肥沃的土地陷入一片沼澤,百姓無田可種,這就是1942年災難的前因。也就是說,此次的大災實則是老蔣直接犯下的過錯,那麼,李培基自然不敢直言上司的功過是非!
其二,李培基沒有作出正確的預判。大災一開始,李培基預料其只是短期的,等秋收過後就會恢復。但可惜的是,緊跟著饑荒而來的又是大旱、蝗災,這就導致了雪上加霜。此時的李培基直接就嚇得麻爪了,失去了分寸。
其三,李培基不想丟官去職。當時的抗戰已然是艱苦不易了,那他再去火上添柴,以老蔣的為人,那是一定會將他一擼到底的。因此,對於這場大災,他只是虛報數字,令後期的救援出現了偏差。
也就是以上這些綜合的考量,李培基才會作出不明智的施為,也就是這種荒唐的舉措,才釀成了河南那無數死於饑荒的可憐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