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由張國立等一批老演員出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1942年,在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有39個縣災情最為嚴重。受災總人數高達1200萬人,造成大約150萬人死亡,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照片中是手捧著食物的男孩,這些食物就是觀音土,野草。
照片中一位母親正將曬乾的樹皮樹根放進對窩子裡碾碎用來給一家人食用。1938年,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之後沿隴海線西犯,當時鄭州危急,武漢震動。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軍西進,於是決定「以水代兵」,下令扒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裡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了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從而形成大片的黃泛區,這也間接導致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
黃河口決堤導致河南大部分農田處於洪澇之中,莊稼被淹死了很大一部分。洪澇過後,蝗災、乾旱又接踵而至,不少農作物因持續的乾旱高溫而死亡。整個河南省收成大減,有些地方甚至已經絕收,這也讓河南人民損失慘重。照片中一位災民正在餓到啃食樹皮。
照片中是被人們扒光樹皮的樹木們。由於糧食絕收,人們為了飽腹不得不吃平時用來用來餵牲口的糠麩子、菜葉子、野菜等等。後來這些食物吃完後,人們為了活命不得不選擇吃樹皮,但是這些樹皮是沒有營養的,只能起到飽腹感的作用,而樹皮中的纖維又是人類無法消化的,有很多人因為經常食用樹皮而長久不消化而被活活撐死。
照片中一位災民正在向人乞討食物。1942年6月1日,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全國糧政會議,要求「徵購的數額要超過徵收的數額,必須作到徵收一分,徵購一分以上」。此次會議召開時,河南境內已有旱情,但尚未成災,蔣介石也沒有得到任何關於河南災情的報告。這也導致河南災情進一步惡化,河南災民為了活命只能選擇逃荒。正如電影中所呈現的那樣,人們帶上全部身家帶著全家老小遠離家鄉走上逃荒之路,很多人都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
據河南大饑荒經歷者董秀蓮回憶:「蝗蟲遮天蔽日,天都成黃色的了,一過去『轟』一聲,過去之後,莊稼都被吃的光溜溜的。那時候,人們很迷信,都叫蝗蟲為『螞蚱爺』,還趴在地上給磕頭。兩個七歲的妹妹還沒等麥子成熟就被活活餓死了。」照片中是當年逃荒的老人。
1942年9月9日,在西安王曲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得知災情實況之後,立即對河南省政府展開救災工作。李培基迫於中央壓力,正式成立河南省救災委員會。隨著救災工作的展開,河南省救災委員會相繼制定了《緊急救災實施辦法》、《節食救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並在設立難民收容所,這些畢竟只是杯水車薪。照片中一名災民正將自己的孩子託到救濟火車上。
照片中是擠滿災民的火車。當時逃難的人群擠滿了火車站的周圍,甚至在鐵道的兩邊幾尺高的土堆上到處挖有比野獸的洞穴還低小的「家屋」。有的用樹枝和泥漿圈成一個圈子,一家人都擠在裡面。當時國民政府開行的免費火車,在上火車之前需要難民登記,在辦理完移民過路登記手續後會領取一個蓋有賑濟委員會公章的白布條,災民們只有拿著這個白布條才可以上車。
照片中一名災民痛苦的餓倒在地上。這場災荒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當然這場災荒是由天災引起的,但是後期災荒蔓延卻是由人禍造成的。災荒期間,不時會出現狗吃人、人吃人的報導,這並是不危言聳聽,這在各地的縣誌中都有記載。憶苦思甜,如今的我們是多麼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