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電影《一九四二》上映,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上映票房達到了3.6億。有人以歷史片的角度來看電影,也有人以災難片的角度來看電影,還有人以戰爭片的角度來看電影。是的,1942年是世界大戰全面展開的一年,也是災難性的一年。這場災難讓河南至少300萬人被餓死,樹皮被啃光,每一張歷史的老照片都刺痛人心。
河南大饑荒發生的原因,要追溯到1938年6月9日,黃河花園口大堤潰決,黃河水南下,逐漸形成黃泛區。黃河水在河南漫延,導致河南水域面積大增,進而導致河南夏季氣壓較高,形成高壓區,進入形成大旱天氣。
從1941年開始,河南便進入了連續性的乾旱天氣,一般來說旱災緊接著的又是蝗災,蝗蟲所過之處,往往連一片完整葉子都不會留下,更別提人辛辛苦苦種下的糧食了。1942年,全省幾乎顆粒無收,因此產生了大面積的饑荒。
沒有糧食吃的村民,餓的抵不住就上山當土匪搶地主家的糧食吃,地主家的糧食吃光了,就不得不流浪逃荒了。
根據數據統計,在1942年的河南地區,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縣便有39個,受災人數達到了1200萬,餓死的災民人數多達300萬人。
上千萬的受災群眾,數百萬人的逃荒是一個怎樣的情形?在電影《1942》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劇情,都是在描寫逃荒路上發生的事情。儘管很多時候,電影會使用誇張的手法。但在這場大饑荒面前,電影的表述能力也只能相形見絀。
在逃荒路上,很多災民餓到不行,便把樹砍下來。用新鮮的樹皮,放到鍋裡燉,頓開了咽下肚緩解飢餓感,因此災民所到之處,連樹皮都被啃食了乾淨。
在逃荒路上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情況,什麼是易子而食?正所謂「虎毒不食子」,作為父母的怎麼也無法狠下心吃掉自己的小孩,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
因此有些餓到極致的災民,並會拿自己的小孩和別人家的小孩換,然後吃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心裡會好接受一些。聽上去很殘忍,但這就是現實。
這張圖中孩子的表情令人揪心,他餓的實在受不了了卻手足無措,只能通過哭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在他的身上穿著渾厚又破舊的棉衣,在當時好一點的棉衣也能用來和有餘糧的家裡換點糧食。因此大多數棉衣內部其實都是用草絮蘆葦縫製的,因此看上去堅硬的像塊石頭一般。穿上身上很重又不舒服,重要的是還不怎麼保暖。小小年紀就不得不經受又冷又餓的折磨。
可能很多人會問,河南受災如此嚴重,為何國民政府不撥糧食給災民呢?當時全國抗戰,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如果人民死了,土地還會是中國的;但如果士兵餓死了,日本人就會佔領這些土地。」也就是說,糧食只能給士兵先吃,剩下有餘再給災民,而沒能吃到糧食的災民,只能自己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