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展現出的中國式的災難,讓人既揪心又無奈

2020-08-28 電影爛番茄

電影爛番茄 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今年過年的時候,馮小剛的朋友轉發了一條他的朋友圈:

趁著最近《八佰》火熱,我又翻出了這部作品《一九四二》看了好幾遍。

馮導說的「幽默感」並且有看到幾處,但看完每一遍,嘴裡都泛著苦,眼角都流著淚,心裡都淌著血。

這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的歷史:

《一九四二》

它講抗戰,又不講抗戰,至少我問了身邊的很多朋友,他們對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事一無所知。

1937年南京大屠殺,我們的同胞死去了30多萬;可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個數字擴大了10倍,是300萬

這樣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海報裡把人和蝗蟲結合在了一起——

一方面,因為大饑荒有蝗災的原因;另一方面,當年逃難的人們就像蝗蟲一樣,走過的地方寸草不生,連樹皮都會被扒完吃掉。

而電影《一九四二》,講的就是這件事。

電影以蔣介石的一段抗戰宣言開場,之後接入旁白:1942年冬到1944年春,我的故鄉河南,因為一場旱災,發生了吃的問題。

隨後旁白繼續說了同時世界上還發生的大事:

每一件事,看起來都比吃的問題更大,但電影的鏡頭,偏偏就對準了這片農村,這幾個個體。

河南大災,人沒飯吃。

地主範殿元(張國立 飾)叮嚀自家長工栓柱(張默 飾)盯緊倉房,因為全村僅存的糧食都在這兒了。

栓柱說倉房有人,範地主過去看,是自家大公子準備對前來借米的同鄉花枝(徐帆 飾)揩油。

範地主沒管,罵罵咧咧離開了。

揩油被一聲「賊人來了」打斷,附近的相親鐮刀鋤頭成群結隊要到地主家討吃的。

範地主一面讓栓柱快馬報官,一面假意請寨子下的饑民進莊吃飯。

席間,栓柱跌跌撞撞跑進來,大聲喊說日本人過兵,我過不去。

這一喊不要緊,饑民聽到地主背地裡報官,全都抄起傢伙開始幹。

地主家亂作一團,搶糧的搶糧,殺人的殺人,就連地主的兒子,也被饑民扎死了。

暴亂過後,範地主家糧也沒了,家也燒了,只能牽起馬車,戴上細軟,領著懷孕的兒媳、讀書的女兒和老婆,開始了逃荒之路。

與此同時,給範地主打工的長工和佃戶們也都開始往陝西逃荒,其中就有花枝一家。

她丈夫叫瞎鹿(馮遠徵 飾),是地主家佃戶。

幾百萬人扶老攜幼,就這樣踏上了不知道死活的逃荒之路。

瞎鹿家窮,走沒兩天,家裡的糧食就吃光了。

路上不斷有人餓死,死不瞑目。

瞎鹿的老母親又得了重病,為了換口吃的,瞎鹿準備把女兒賣了。

結果驚醒了花枝,花枝大鬧:就是把她拍死,也不能把她賣了。

旁邊的範地主看不下去,借給瞎鹿一碗小米。

第二天逃荒,前線退下來的士兵和難民擠在一起。

地主問:你們這是打輸了還是打贏了啊?

大兵回答:當然是打贏了。

地主又問:打贏了怎麼還往後跑啊?

其實國軍這邊已經戰略放棄河南了,日本人用6萬人佔領了擁有40萬守軍的河南。

一下子成了敵佔區,日本轟炸機見逃難隊伍裡士兵比平民還多,開始投彈轟炸。

一輪炸下來,沒剩幾個活人了。

被打慌的大兵開始搶難民,搶車馬,搶女人,範地主的所有家當都被搶走了,現在和瞎鹿他們一樣,成了真正的逃難者。

轟炸過後,一地的殘肢斷臂,瞎鹿的娘也被炸死。

花枝卻說:死了好,死了不受罪。

逃荒路上不僅有吃的問題,還有隨時出現的轟炸和動不動就殺人的亂兵。

這兩個家庭八口人,能逃出河南嗎?剩下的留給大家自己去看。

縱觀這十年的戰爭歷史片,《一九四二》仍然是最好的之一。

至少在普及歷史常識上,它把1942年河南那場地獄般的大饑荒,第一次以院線商業片的形式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

平時不怎麼讀歷史的人,除了小初高歷史教科書之外的歷史知識,可能了解不多。

而一個完整歷史觀的構建,是需要《1942》、《八佰》這樣的歷史事件去補充的。

雖然電影有藝術化處理的成分,但至少看完電影,或者看電影之前,不少觀眾會去做功課,去了解電影的背景,以及電影中提到的人和事。

這本身也是歷史戰爭電影的最淺層價值所在。

整部《一九四二》的每個細節,也都能看出馮小剛導演的誠意所在。

影片的調色很有民國風,就連電影裡出現的字體,也是一眼就能讓人想起那個年代。

片子是分成兩條線索拍攝的,一條是範地主和瞎鹿兩家人的逃荒,另一條是國民政府對抗日和對饑荒的態度。

所以電影中的場景在河南和重慶之間不斷切換,你時不時就能感受到視覺衝擊力極強的畫面和色調對比。

也許前一秒是易子而食的慘景;

後一秒就是富麗堂皇的酒店。

雖然導演的鏡頭語言非常平實,但這種運鏡和轉場造成的感官衝擊,依舊震撼人心。

電影仿佛在用最簡單不過的對比告訴我們關於世界的真相。

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生活的年代和所謂更先進的民國,本質上沒有什麼兩樣。

這種大冷色調和大暖色調的對比,也在隱隱為觀眾醞釀著某種情緒,以迎來劇情高潮的情感爆發。

上層領導者對國家政治、國際格局及政府民生的誇誇其談,和逃荒者對這頓飯吃啥,下頓飯又吃啥,我們到底去哪兒的糾結討論,在對比中形成一種奇怪的張力,從而構成了整部《一九四二》的情感底色。

比起同情,我們大多感受到的是震撼,難以置信。

可這也正是每個觀眾面對的矛盾,既不相信電影裡的事是真的,又無法否認1942年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

這種擰巴,讓《一九四二》比起其他充滿反戰情緒的電影更有力量。

它讓我們相信,生活在現代優渥條件裡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倖存者。

(你可能看不出這個小演員是張子楓)

除此之外,《一九四二》更偉大的,是通過歷史背景,將焦點集中在每個個體身上。

300萬,歷史裡的一個數字,現實中是無數家破人亡。

而影片中的範地主、瞎鹿、栓柱、花枝、星星、老馬,就是這冰冷數字下的個體。

饑荒最恐懼的是什麼?

不是讓你體會到肌體的飢餓感,而是人性的異化。

它讓人類失去日常生活規範的束縛,異化成另一個陌生的物種。

賣女兒,自願賣身,失去信仰,肆意搶奪燒殺,甚至吃人。

很多人詬病《一九四二》不夠大膽,因為片中只有狗食人,沒有人食人。

慘烈不一定要用鏡頭直觀表達,也要考慮觀眾的承受程度。

如果你足夠仔細,你會發現電影裡有很多關於吃人的隱喻。

花枝的老公瞎鹿死的時候,是被逃兵一槍託砸進了準備煮肉的鍋裡。

導演還特意給了一個特寫。

第二天,花枝範地主一行人怎麼找都找不到瞎鹿,花枝說:

影片末尾,範地主和小女孩一路往回走,通過旁白可以看到他們活了下來。

可災民所過之處,樹皮都沒剩下,他們靠什麼活下來的呢?

日軍在進攻河南的時候,就是通過給災民發糧食取得民心。

岡村寧次在飛機上說:首先他們是人。

正因為是人,日本人的這種攻心手段才有效。

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弱點,也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力量。

求生欲會壓倒一切,道德建立起的秩序瓦解,在饑荒中人的社會性已然消失。

親人的死去讓血緣紐帶組成的種族群體關係也同時消失,餓到極致,人身體裡只存在獸性。

要餓死還是要做漢奸,栓柱和老馬是導演給出的兩個答案。

老馬純粹是求生欲,是本能;而栓柱,則是為了諾言和尊嚴。

對我們來說,沒餓到那個程度,沒處在影片情境中,單靠理性思維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公平的。

面對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衝突,在當時的情況下,兩種選擇,人性使然。

即便全片展現出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黑暗和災難,但不可否認,在馮導依舊留下了孕育新時代的希望。

隨著範地主和花枝的家人相繼死去,傳統的血緣關係的親情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責任、愛和悲憫為家庭維繫紐帶的現代認知的誕生。

花枝跟栓柱做了一天夫妻,把兩個孩子託付給了他;

栓柱為了兩個孩子,不惜與日本人拼命從而被殺。

這種超出血脈維繫的家庭心理認同被逐漸建立,家、家族和家國的意義,在影片末尾這段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電影最後,範地主絕望得走上了返回河南的路,就為了能死的離家近點。

但一個死去母親的小女孩,改變了他必死的信念,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我想,這種新的維繫關係,新的認知,新的紐帶建立和文明探索,才是《一九四二》的內核所在。

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能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原因。

本文作者是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更多娛樂深度好文~~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洋洋)

相關焦點

  • 馮小剛的《1942》本是一部神作,卻因一個失誤,票房折戟沉沙
    因為是逃難題材的原因,整個劇組群演最多的時候高達六百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轉場廂車兩百多輛,完全的拉鏈式拍攝。地點從東北到山西再到重慶,其中山西是主要拍攝場地,景點高達三十多個,這樣一個劇組的數據和調度簡直能讓製片主任瘋掉。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馮小剛的用心值得肯定,他是真的想拍一部好電影。
  • 1942年河南大饑荒:餓死300萬人,樹皮啃光,圖5孩子的表情令人揪心
    有人以歷史片的角度來看電影,也有人以災難片的角度來看電影,還有人以戰爭片的角度來看電影。是的,1942年是世界大戰全面展開的一年,也是災難性的一年。這場災難讓河南至少300萬人被餓死,樹皮被啃光,每一張歷史的老照片都刺痛人心。
  • 當災荒遇上戰爭,1942年的那場災難,讓人難以釋懷!
    電影《1942》是由馮小剛導演,由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裡安·布勞等主演的一部以1942年河南大旱,眾災民逃荒加之日本侵華為背景的大型劇情片。該片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
  • 絕唱1942:馮小剛唯一虧本的電影,敢說實話講良心的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拍攝人類面對饑荒和戰火題材的電影質量就這麼差嗎?除了老東家一路上的困苦之外,還有其他劇情展現了人性經受不住考驗的地方,除了範偉轉身成了流動法院天天坑小老百姓之外,國民黨的潰兵搶糧食,甚至還吃人,老百姓賣兒賣女,易子而食,把古老的河南大地變成了修羅場,這是誰的責任?
  • 美國攝影師福爾曼鏡頭再現70年前「中原大災難」
    中新社鄭州7月9日電 題:美國攝影師福爾曼鏡頭再現70年前「中原大災難」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1942年,一段被「掩埋」的歷史,一個「飢餓」的中國,一份「還活著」的記憶。中國作家劉震雲曾用文字紀實的方式將這段歷史打撈出來;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也用電影將這段歷史記述;9日,美國攝影師哈裡森·福爾曼的鏡頭也再現了70餘年前的「中原大災難」。  福爾曼是美國合眾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其以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創作的《北行漫記》、《西行漫記》等作品了轟動中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人民不能忘記的朋友」。
  • 馮小剛拍《1942》嘔心瀝血,但因太殘酷太過真實,票房慘敗
    甚至連中國自己人都不在乎,最後是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 電影:《1942》
    故事梗概:1942年中國處於抗日戰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另一條國民政府方面,與高層彬彬有禮卻冰冷虛偽的外交辭令相比,影片中國軍軍官的那句「國家貧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顧全大局」的哀嘆或許更能解釋當局的抉擇與災區的人民悲慘命運;國際記者和宗教人士都從人道主義出發,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災民,只可惜他們的力量和方法遠遠不足以解救飽受戰亂、災荒蹂躪的災民;
  • 格桑花電影|| 《1942》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 韓國災難片為何能討好中國「疫情宅」
    而將目光放寬至災難電影,近十年,經典的除了馮小剛的《1942》,《唐山大地震》,只有《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救火英雄》等,還多以「主旋律」商業片為主,與上述韓國災難電影有較大區別。對比之餘,會感到對於此類題材電影缺失的遺憾。
  • 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饑荒與天災人禍:上
    河南大饑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發生在中國的饑荒之一。這場大饑荒的範圍還包括河北、山西、山東、安徽。(在這一刻體現的災難下為了生存的無奈,同時又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重男輕女)圖示:瞎驢趁著媳婦花枝及孩子熟睡,把女兒抱出來要賣掉!(在這一刻體現的災難下為了生存的無奈,同時又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重男輕女)圖示:瞎驢趁著媳婦花枝及孩子熟睡,把女兒抱出來要賣掉!
  • 馮小剛:《1942》天災人禍,人吃 「人」
    《一九四二》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講述的是中國人民的苦難。是由馮小剛導演的 ,馮小剛導演經王朔推薦看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後,就萌發了將其拍成電影的願望。該劇講述了一個個河南農民因躲避大旱蝗災逃離河南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 精選全球十大災難片,中國只有兩部,好多人都沒看過
    《末日崩塌》這部影片有美國華納影片公司於2015年上映的一部災難片,影片講述一場大地震從洛杉磯一直延伸到舊金山,消防部空軍中的一名飛行員往返於洛杉磯與舊金山之間,不斷努力尋找營救自己的女兒,影片通過逼真的災難場景特效和對親情與愛情的描寫,詮釋了「家人」的真正含義。
  • 《養家之人》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但看完很壓抑,讓人揪心的難受
    又一次看到關於阿富汗的作品《養家之人》,故事講述的是小女孩帕瓦娜,在這個動蕩不安,女性不能拋頭露面的環境下,被迫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男孩子,養活全家的故事,帕瓦娜善良,堅韌,勇敢,人物賦予了我們很多的警醒,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珍惜和平,珍愛生命,累的時候,停下來,換個角度看世界,你會發現,平平淡淡也是福
  • 顛倒人物黑白卻又部分反映歷史真實的影片《1942》
    《唐山大地震》講述一個在大地震中的受害家庭幾十年的悲情歷程,更多體現的是主人公家庭的悲情史,而不是國家和民族的災難,要知道唐山大地震死亡24萬多人,傷18萬多,整座城市淪為一片廢墟,是被載入教科書的災難,結果,拍出的劇情卻是大家熟悉的失孤家庭的悲情史,沒有半點全民的悲情,活活生生拍出一部爛片。這不,《1942》也是一部爛片,即使該影片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等獎,也掩蓋不了她的爛。
  • 電影《1942》劇情簡介及幕後製作
    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 如何評價電影《1942》?
    不得不承認,1942並不是一部十分優秀的電影,但是無論電影怎樣,感謝馮小剛導演拍了這麼一部電影給我們這群才過了幾年好日子就不知天厚地厚的中國人看,最起碼他嘗試了去講述歷史,1942還是拍的有點早了,那幾年中國正是輿論最崇洋媚外的時期。但是我認為它最起碼值得我們尊重,值得我們去看一看的電影。從古至今,中國承受最多苦難的又生生不息的就是那些農民們。
  • 牢記苦難歷史 珍惜幸福生活,電影《1942》觀感
    天寒地凍、風雪交加,一群衣衫襤褸的人從河南向陝西方向移動。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 馮小剛的《1942》是一部難得的好作品
    《1942》這樣的電影剛好是給百姓的警醒,讓他們居安思危。所以,馮小剛的這部電影在選材上就是很成功的。透過電影看到了歷史真相進電影院看過《1942》的人都不會忘記其中的畫面。不僅有看到逃荒者悲慘經歷時的震撼,還有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
  • 十大經典災難片,都言人定勝天,卻不知天威難測
    誰也不知道實驗室裡面,到底會有什麼東西,而在史蒂芬的筆下同樣有過一部讓人揪心的類似的災難片,那就是07年上映的《迷霧》,很多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年紀並不大,所以對於其中的情節可能已經模糊了。但是人性總是難以捉摸,對於災難下人性的惡劣的反應描述的最為妥帖的,卻是馮小剛的《1942》,河南逃荒是天災,萬裡大地顆粒無收,不是誰都想背井離鄉,也是人禍,兵荒馬亂的時候,河南竟然還要繳籌備軍糧。天災已經夠讓人心中不適,為何要再行人禍,人性的悲傷很多時候就源於此。
  • 韓國史詩級災難片《海雲臺》,人在災難中的爆發,讓人動容!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09年的韓國災難片,影片名叫《海雲臺》!《海雲臺》是由尹濟均編導,河智苑主演的韓國災難愛情片。影片中的劇情主要是說發生在災難中的愛情故事,海雲臺像往常一樣是人們心中的旅遊勝地,這美麗的場景卻被一場突入起來的海嘯所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