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幸福生活
電影《1942》觀感
天寒地凍、風雪交加,一群衣衫襤褸的人從河南向陝西方向移動。說是移動因為速度非常慢,因為在這些人群中充滿著無助和無力。無助是沒有政府、沒有組織、沒有親人關心幫助他們,無力是因為飢餓導致沒有力氣。
這是電影《1942》中標誌性畫面,也是出現最多的鏡頭。《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這個逃荒的人群中既有老人又有小孩,既有男人又有女人,既有曾經的地主又有曾經的佃農。不論以前是什麼,但到了逃荒的路上,都是一樣的。
為了吃一頓飯,女人捨棄了廉恥、男人丟掉了尊嚴,甚至放棄了骨肉親情賣兒賣女。飢餓的時候什麼都可以當做食物,沒有小米就吃樹皮,殺掉為自己耕地拉車的毛驢,殺掉與日益相伴精神寄託的貓,甚至要吃人.......。
少東家死了、老母親死了、兒媳婦死了,拴住死了、傻鹿死了......據說死了三百萬。這些人大部分是餓死的,但也有死在冰凍的原野,摔死在奔馳的火車下、擠死在擁擠的人群中,死在了敵人扎著饅頭的血刃的刺刀下.......。
除了這些可憐的逃荒人群,電影還展現了蔣介石政府的奢侈、致人民於水火的無能。當然也有一些貪官,在這個時候還在發國難財、發戰爭財;有侵華日軍的殘忍,有開明人士(李培基、張坊)的家國情懷.......。
看這部電影心情是悲痛的,我們這些馬上步入老年生活的人,出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雖然年少時生活比較艱苦,但基本上沒有挨過餓,更沒有見過餓死人的景象。我們的兒女更是非常的幸福,從小不愁吃、不愁穿,吃好的、穿名牌,更是沒有對苦難的一丁點認識。
本人不想也沒有水平對電影的藝術手法進行點評,還是談一點感受,那就是幸福。相比當時逃荒的人們,無疑我們是幸福的。但生活在幸福生活的人民,為什麼還感到痛苦、還有很多抱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對比不知真正的苦難,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心理是肯定的。
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正確對待生活、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這都是發展過程中的曲折,要相信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是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但請給他們一些時間、一些寬容。
造成河南大逃荒的原因是天災,但主要是人禍。天災不可避免,但人禍可以也必須糾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發生了地震、疫情,洪災、旱災更是或大或小、或輕或重每年發生。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一盤棋、全民共出力,尤其是有堅強的經濟基礎做後盾,能夠救災減災,將損失降到最低,能夠保證災區人民的正常生活。
戰爭更使災情雪上加霜,侵略者的屠刀砍向手無寸鐵饑寒交迫的災民,國民黨軍隊為了抗戰還要籌措軍糧,和人民搶糧食。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和平的時光,尤其是現在國際環境比較複雜,反華勢力更是處處製造爭端。我們是不懼怕戰爭的,但一定要相信黨和國家的判斷、相信黨和國家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不要意氣用事、不要單憑一時的心血來潮想問題,要與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與黨和國家站在一起,做到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1942》電影看完了,心情長久不能平靜。既為逝去的同胞悲傷流淚,願他們安息,願他們在另一個世界沒有飢餓、沒有悲傷、沒有懼怕。更在思考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珍惜、努力、奮鬥是我們應有也必須有的選擇。
牢記歷史,面向未來,我們要努力工作、艱苦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