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2020-12-24 中國網文化

《大變局中的新聞力量》

《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的作者蔡曉濱以一個30多年報人的職業敏感與素養,選取了20世紀40年代那些曾經轟動一時或引發廣泛爭鳴的新聞事件:中原饑饉、訪問延安、公債舞弊、東北劫掠、重慶談判、沈崇事件等,從源頭到其背後以及所造成的影響和對歷史進程的意義等,對這些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史實。

《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勒令停刊三天

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這個有正義感的美國記者是《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特迪·懷特,中文名字叫白修德。

河南饑荒,是天災,更是人禍。災荒顯現在1942年的春天。連續的春旱,使當年的小麥大幅度減產,收成不及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國民政府駐河南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以抗戰的名義,強徵軍糧,硬派賦稅,幾乎掠走了農民所有的收穫。軍人們對農民說,支前打仗第一重要,再堅持幾個月,秋糧就下來了。誰能想到,這一年竟是夏秋連旱,種下去的秋季作物———玉米、穀子、高粱等等,連種子都收不回來。農民手中沒有丁點兒餘糧,野菜、樹葉、樹皮都成了充飢的食物,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餓死。活著的人們,像躲避瘟疫般地逃離家園,踏上了逃荒要飯的漫漫徵途。

《大公報》駐河南戰地記者張高峰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他奉報館之命於1942年底駐站河南,剛一到職便遇上這一慘絕人寰的饑饉。面對滿目瘡痍的豫中大地,張高峰堅定地認為,他有責任將這一切報導出去,昭告於天下。張高峰以河南葉縣為重點調查地,詳細了解饑荒的情況,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撰寫了六千多字的長篇通訊《飢餓的河南》。張高峰明白,在慘烈而絕望的事實面前,白描,是最有力的表現手段;一個精確的事實,勝過喋喋不休的說理和論證:

記者首先告訴讀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萬的人正以樹皮(樹葉吃光了)與野草維持著那可憐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榮再沒有人提起,「哀鴻遍野」不過是吃飽穿暖了的人們形容豫災的悽楚字眼。

河南今年大旱,已用不著我再說。「救濟豫災」這偉大的同情,不但中國報紙,就是同盟國家的報紙也印上了大字標題。我曾為這四個字「欣慰」,三千萬同胞也引頸翹望,絕望了的眼睛又發出了希望的光。希望究竟是希望,時間久了,他們那餓陷了的眼眶又葬埋了所有的希望。

河南是地瘠民貧的省份,抗戰以來三面臨敵,人民加倍艱苦,偏在這抗戰進入最艱難階段,又遭天災。今春三四月間,豫西遭雹災,遭霜災,豫南豫中有風災,豫東有的地方遭蝗災。入夏以來,全省三月不雨。秋交有雨,入秋又不雨,大旱成災。豫西一帶秋收之蕎麥尚有希望,將收之際竟一場大霜,麥粒未能灌漿,全體凍死。八九月臨河各縣黃水溢堤,汪洋泛濫,大旱之後復遭水淹,災情更重,河南就這樣變成人間地獄了。

最近我更發現災民每人的臉都浮腫起來,鼻孔與眼角發黑。起初我以為是因餓而得的病症。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吃了一種名叫「黴花」的野草中毒而腫起來。這種草沒有一點水分,磨出來是綠色,我曾嘗試過,一股土腥味,據說豬吃了都要四肢麻痺,人怎能吃下去!災民明知是毒物,他們還說:「先生,就這還沒有呢!我們的牙臉手腳都是吃得麻痛!」現在葉縣一帶災民真的沒有「黴花」吃,他們正在吃一種乾柴,一種無法用杵臼搗碎的乾柴,所好的是吃了不腫臉不麻手腳。一位老夫說:「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吃柴火!真不如早死。」

《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手捧張高峰的稿子,心在顫抖。他為河南人民心痛,為啼飢號寒的災民難過。他知道,刊發張高峰的稿子,會冒極大的風險,會令當局震怒和不滿。但新聞人的正義感和媒體的責任意識,讓王芸生義無反顧地籤發了這篇稿子。他給張高峰的稿件改動了標題,《豫災實錄》,使報導更客觀和公正。

1943年2月1日,《豫災實錄》刊於《大公報》上,猶如在重慶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激起了軒然大波。然而,王芸生意猶未盡,又用他那枝酣暢淋漓的抒情之筆,配發了一篇充滿著王氏風格的評論《看重慶,念中原!》。

昨天本報登載了一篇《豫災實錄》,想讀者都已看到了。讀了那篇通訊,任何硬漢都得下淚。河南災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慘,大家差不多都已知道;但畢竟重到什麼程度,慘到什麼情況,大家就很模糊了。誰知道那三千萬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饑饉死亡的地獄。餓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攜幼,妻離子散,擠人叢,挨棍打,未必能夠得到賑濟委員會的登記證。吃雜草的毒發而死,吃幹枝皮的忍不住刺喉絞腸之苦。把妻女馱運到遙遠的人肉市場,未必能夠換到幾鬥糧食。這慘絕人寰的描寫,實在令人不忍卒讀。而尤其令人不解的,河南的災情,中央早已注意,中央的查災人員也早已公畢歸來,我們也曾聽到中央撥了相當數額的賑款,如此紛紜半載,而截至本報通訊員上月17日發信時,尚未見發放賑款之事,千萬災民還在眼巴巴盼望。這是何故?尤其令人不忍的,災荒如此,糧課依然。吾衙門捉人逼拶,餓著肚納糧,賣了田納糧。憶童時,讀杜甫所詠嘆的《石壕吏》,輒為之掩卷太息,乃不意竟依稀見於今日的事實。今天報載中央社魯山電,謂「豫省三十一年度之徵實徵購,雖在災情嚴重下,進行亦頗順利」。所謂:「據省田管處負責人談,徵購情形極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貢獻國家。」這「罄其所有」四個字,實出諸血淚之筆!

社評說:「河南的災民賣田賣人甚至餓死,還照納國課,為什麼政府就不可以徵發豪商巨富的資產並限制一般富有者『滿不在乎』的購買力?看重慶,念中原,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借題發揮。借河南的災情,說重慶的奢靡;借賑災的無力,說政府的拙政,這大概就是《看重慶,念中原!》社評的本意吧!

一篇紀實的通訊,一篇犀利的社評,《大公報》接連兩天發出自己的正義之聲,自然難逃軍政部門的懲罰。2月2日傍晚,也就是《看重慶,念中原!》評論刊發的當天,國民黨重慶新聞檢查所,便派人來到了《大公報》編輯部,送達了「軍委會」限令《大公報》停刊三天的命令,造成了轟動大後方的《大公報》停刊事件。記者張高峰更是厄運當頭,竟然被河南駐軍抓進了監獄,嚴厲審查。企圖找出這篇稿子背後的政治背景。

《大公報》被勒令停刊三天,閉門思過,竟讓一位美國記者渾身難受。此人就是美國《時代》周刊駐中國記者白修德。

《時代》周刊的報導引發軒然大波

白修德想知道,河南是否真有災荒?《大公報》的報導是否屬實?政府的停刊令道理何在?白修德想深入河南實地採訪,合眾社及英國《泰晤士報》的福爾曼正巧也有此意,兩人便結伴而行,立即向河南出發了。

這兩個神通廣大的美國記者,搭上了一架軍用飛機離開多霧的重慶飛往寶雞,然後乘火車由寶雞而西安,由西安而陝西之東,五天後他們來到陝西與河南的交界處潼關。這裡是河南進入陝西的必經之地,也是隴海鐵路上的一個大站。難民像潮水般地擁向這裡,從這一個小小的隘口,擠進西鄰之省,獲取唯一的生的希望。

白修德是逆著逃難的人群走向河南腹地的,因而,他更能細緻地體味難民們的種種行止。又往東行進了幾十裡,鐵路還沒有被完全破壞,他們居然搞到了一輛巡道的手搖車,可以在鐵路上運行了。在通過一段日軍炮火的控制區時,他們拼命搖動把手,快速前進,以免成為日軍大炮的活靶子。

一路顛簸,白修德和福爾曼來到了當時的河南省會洛陽。洛陽天主教會主教、一個好心腸的美國人梅根接待了他們。梅根給他們提供了熱飯和熱水,詳細講述了河南的災情。白修德聽得出,梅根對河南饑饉的了解,要比北方別的人知道得更多。梅根甚至找來了三匹馬,陪同他們在河南鄉村實地調查。

在馬背上旅行了兩個星期。河南的災荒令白修德觸目驚心。這是1943年的3月,雨和雪交替著在河南大地上飄落,新的耕種季節即將開始,新一年的收成也許會好一點。河南的官員們說,兩三個月之後,新小麥就下來了,那時就有糧食吃了。有一個老農說:「不錯,很好。但誰知道到吃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活著呢?」

離開的前一夜,鄭州的政府長官宴請了白修德三人。有心的白修德留下了那晚筵席的菜單,計有蓮子羹、辣子雞、慄子燉牛肉,還有炸春卷、熱饅頭、大米飯、豆腐煎魚等,此外還有兩道湯,三個餡餅,餡餅上灑滿了白糖。白修德說,這是我平生吃到的最漂亮和最不忍吃的一席菜。

還沒有離開河南,白修德就按捺不住了報導的衝動,他立即動手撰寫稿件,從鄭州走到洛陽時,他已經完成了為《時代》周刊所寫的特稿。他不想等到回重慶,而是直接在洛陽找了家商務電臺拍發了出去。按照當時國民政府戰爭時期新聞管制的規定,所有外國記者採寫的稿件,在向他所服務的媒體發稿時,無論在何地發報,都需先發給重慶,由有關部門審查後,再行發往國外。這一次,鬼使神差,白修德的報導居然沒有繞道重慶,而直接由洛陽發往了美國。也許是洛陽的這家商務電臺的工作人員疏忽了政府的有關規定,也許是發報員良心發現,有意讓白修德未經審查的稿件直接傳向海外。

不管怎麼說,這次,白修德撞了大運。《時代》周刊收到了他寫自河南災區的現場報導,並迅速刊載了出來。3月22日,《時代》周刊用這樣的標題和文字,回報了白修德艱難而危險的河南之行:

直到下一次收穫季節來臨中國的麻煩簡直持續不斷,中國痛苦的歷史更是循環反覆地出現著戰爭、洪災、饑荒。《時代》的記者白修德上周根據他的第一手材料予以報導。他剛剛結束為期兩周的對河南饑荒地區的採訪。他報導說:我的筆記告訴我,我只是在報導我所見到的、所證實的事實,甚至至今我還難以相信它們是真的:狗在路上啃人的屍體,農民趁夜色降臨後尋找人肉,荒蕪的村莊望不到邊,乞丐在各個城門的門洞裡擠成一團,每條公路上都有棄嬰在號哭,在死去……

回到重慶的白修德,像著了魔症一樣,滿腦子全是河南的災情。他最為關心的是,迅速啟動救災機制,趕緊讓軍隊停止徵糧,趕緊派出賑災車隊,將糧食運進災區,以解救那些奄奄一息的災民。白修德去找了所有能找到的人反映情況。他去見了宋慶齡、孔祥熙等。國防部長何應欽知道了白修德對河南駐軍的非議和微詞,點著名要白修德去見他。會面時白修德情緒激動,與何應欽大吵了一通。何應欽拒不承認從外省運去河南的救災糧食被軍隊搶走。白修德堅持說,他與被搶走糧食的農民談過話,將軍們給國防部的匯報都是假的。

蔣介石的侍從室心腹陳布雷也說,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是省政府虛報災情。李主席(李培基,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報災電,說什麼「赤地千裡」,「哀鴻遍野」,「嗷嗷待哺」等等,委員長就罵是謊報濫調,並且嚴令河南的徵實不能緩免。

立法院長和四川省政府主席都告訴白修德,在中國,你找別人都是白找,沒有用。只有蔣介石說話,才能起作用。

見蔣介石是不容易的。白修德已經得罪了宋美齡,只好去找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幫助。

宋慶齡迅速投入行動,為白修德面見蔣介石四處聯繫。蔣的侍從室傳回話來,說委員長長時間外出視察後非常疲倦,需要休息幾天。宋慶齡堅持說,此事關係到幾百萬人的生命,絲毫拖延不得。為了讓這次會面達到打動蔣介石、立即啟動救災的目的,宋慶齡直截了當地對白修德說,我建議你向他報告情況時,要像你向我報告時那樣坦率無畏。如果說一定要有人對此負責,甚至人頭落地的話,也不要畏縮。否則,情況就不會有所改變。

宋慶齡努力了五天,蔣介石終於接見了白修德。

那是一間陰暗的辦公室。蔣介石面色嚴峻,呆板地與白修德握了握手,挺直著瘦長的身子,坐在高靠背椅子上,聽白修德講述河南災情。白修德清楚地記得,蔣介石在開始聽取他的報告時,帶有明顯的厭惡情緒,似乎他是一個不得不見的令人討厭的客人。蔣對白修德的召見,帶有勉為其難的例行公事的味道。在白修德敘述過程中,蔣介石頗覺無聊,甚至向他的一個助手發感慨:

「他們(指災區百姓)看到外國人,什麼話都會講。」

白修德不理會這些。他向蔣介石申明,軍隊的強徵軍糧讓老百姓陷入無米之炊的境地;救災物資根本就沒到災區;大批農民逃荒要飯,幾百萬人飢餓而死;在受災最重的地方,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

蔣介石眉頭一蹙,趕忙打斷了白修德的話頭:

「白修德先生,人吃人的事在中國是不可能的!」

白修德說:「我親眼看過狗吃人!」

蔣介石又否認:「這也是不可能的!」

話已至此,白修德只好將等在辦公室之外的福爾曼叫了進來。福爾曼的手中,拿著他們在河南災區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被攤在了蔣介石面前。有幾張照片清楚地顯現,一些野狗正站在沙土堆裡扒出來的屍體上。蔣介石震驚了。白修德注意到,「委員長的兩膝輕微地哆嗦起來,那是一種神經性的痙攣」。此刻,蔣介石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相信了白修德和福爾曼的報告,他拿出小紙簿和毛筆,開始認真地做記錄。他讓白修德提供救災不力的官員的名字,並要求白修德和福爾曼寫一份完整的報告交給他。蔣介石鄭重地向兩位記者表示感謝,說他們比政府「派出去的任何調查員」都要好。會見持續了二十多分鐘,然後,蔣介石將他們客客氣氣地送了出去。

無論蔣介石事後對他的屬下怎樣暴跳如雷,摔杯子,拍桌子,大罵「娘稀匹」,但是,在這個中國一號人物的強力幹預下,河南的救災行動還是迅速啟動了。原載《文匯讀書周報》2012年4月20日,作者:蔡曉濱

相關焦點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 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這個有正義感的美國記者是《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特迪·懷特,中文名字叫白修德。
  • 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蔣介石看後腿不由發抖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由張國立主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主要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42年中國人民所受的苦難。在發生災情初期,當時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沒有及時匯報,導致了饑荒的進一步擴大。
  • 老照片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比馮小剛電影還要慘,路邊野狗卻胖了...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屬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這組真實的照片比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悲慘多了!圖1:《河南省志》上就這樣記載:1942年河南整個省都遭大旱,顆粒無收,即使有的禾苗長得很高也不結果,淇縣山丘顆粒未收;洛寧兩季麥子收成也不好,早秋旱死,晚秋未出土。」圖為:一名身穿破舊棉襖的小孩站在鏡頭中,眼神中滿是飢餓感,不知道他是否是活下來的幸運兒!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比電影還要慘烈,蔣介石看完雙腿不停顫抖
    年河南大饑荒為背景拍攝。相信很多人都會被劇情所震撼,但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真實的1942年比電影劇情還要慘烈幾分。無比憤怒的張高峰在報導中寫道:「災旱的河南,吃樹皮的人民,直到今天還忙著納糧!」在張高峰看來,大饑荒有天災成分,但更多的是人禍。
  • 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比電影還要慘烈,蔣介石看完雙腿不停顫抖
    【撿草根的小男孩】大家都知道有部電影叫《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就是以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背景拍攝。相信很多人都會被劇情所震撼,但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真實的1942年比電影劇情還要慘烈幾分。【無比飢餓的小孩】張高峰決定將他在河南所看到的寫下來,這篇長達6000字的報導發表於1943年2月1日的《大公報》。
  • 老照片: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飢餓已經讓很多災民衝破了道德底線…
    1942年到1943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了百年不遇的饑荒,在當時110個縣中,嚴重的就高達96個。由於難民越來越多,「鬼市」也變為全天開張,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民的燃眉之急。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老人和孩子,圖中的難民胸前佩戴有一塊白布條,這是當時政府所做的識別,災民憑此可沿路領取充飢物資,實際上起初並沒有什麼東西可吃。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能餓到什麼地步?能入口的什麼都吃
    饑荒可以說十分的可怕,很多人餓的沒有辦法,甚至在歷史上有人餓的沒有辦法將身邊的人給吃了。其實饑荒對於人類來說是十分可怕的,歷史上無論哪個國家經歷饑荒都是民生蕭條潰不成國,所以這才有了袁隆平老先生,哪怕已經很大高齡,依舊奮鬥在農業研究一線。
  • 老照片再現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觸目驚心
    很多人都看過由張國立等一批老演員出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1942年,在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有39個縣災情最為嚴重。
  • 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饑荒與天災人禍:上
    河南大饑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發生在中國的饑荒之一。這場大饑荒的範圍還包括河北、山西、山東、安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河南地處抗日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39個縣,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大約150萬人死於飢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
  • 揭秘真實的1942年河南大災荒:農民在夜幕掩護中吃死人肉
    大旱之後,又遇蝗災,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災難導致餓死者、凍死者、病死者不計其數。這便是1942年的河南大災荒。1993年,作家劉震雲完成調查體小說《溫故1942》。動筆前,他並不知自己是災民的後代,回河南老家調查才震驚發現,1942年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後代,似乎都已「遺忘」了這場災難。同年,彼時還未拍過一部電影的馮小剛在王朔推薦下讀到小說,萌生將它搬上銀幕的念頭。
  • 老照片:1942年-1943年,河南大饑荒之受難的村莊
    這是1942年冬季的河南,路邊樹木的白色部分不是驅蟲刷的白色塗料,而是被剝去樹皮的樹幹從1942年7月到1943年春,河南先後發生了嚴重旱災和蝗災由於當時河南國民政府欺上瞞下和不作為 ,最終導致大饑荒發生一具餓殍,靜靜地橫臥在村口乾裂的黃土路上,令人觸目驚心
  • 1942年河南饑荒慘狀:150萬人被活活餓死,美國記者看後吃不下飯
    河南大饑荒的時間點是發生在1942年7月份到1943年春天,其實早在1942年之前,河南人民的日子就已經不好過了。因為1937年時,中國人就已經全面拉開了抗戰的序幕。再到1938年時,河南因為地勢太過於重要。所以日寇一直想要快速佔領鄭州,而在在佔領鄭州之前,蘭封、商丘等地,沒有幾天也被日寇打下來。
  • 1942年河南大饑荒:餓死300萬人,樹皮啃光,圖5孩子的表情令人揪心
    2012年11月29日,電影《一九四二》上映,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上映票房達到了3.6億。有人以歷史片的角度來看電影,也有人以災難片的角度來看電影,還有人以戰爭片的角度來看電影。是的,1942年是世界大戰全面展開的一年,也是災難性的一年。這場災難讓河南至少300萬人被餓死,樹皮被啃光,每一張歷史的老照片都刺痛人心。
  • 1942河南大饑荒的一大罪魁:被嚴重美化了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
    電影暗示觀眾,當時國民政府封殺了各大報刊對饑荒的報導,而事實上,國民政府並無此舉,當時《新華日報》至少就此事發表了40篇文章。 在電影中,蔣介石因為看到了外國記者白修德拍攝的照片,才迫於壓力開始救災,但事實上蔣介石從未見過白修德。而在白修德報導災情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有救災的措施了。
  • 顛倒人物黑白卻又部分反映歷史真實的影片《1942》
    總之,《1942》是一部顛倒人物黑白的爛片,讓我們來看看電影的劇情和史實的出入。先講電影的劇情。故事以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為背景,所以片名叫做1942,故事涉及的人物主要分為四類,分為中國平民、國民政府、日本侵略者、歐美人,構成四個故事線。平民方面,是以財主老東家和佃戶瞎鹿兩家庭的逃荒故事為主,主要體現亂世和饑荒的螻蟻般的普通人民的苦難。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被餓死,這組老照片讓人不忍直視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舊照:餓死300萬人,吃樹皮的孩子看著心疼
    現如今,健康飲食越來越流行,人間美味不可錯過,溫飽已不再是個難題,誰還能想到在78年前,饑荒席捲了我國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區,因饑荒而背井離鄉的人不在少數,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抗日時期的饑荒之一,據相關資料披露,饑荒導致了大約300萬人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則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大災害
  • 1942年大饑荒時,聶榮臻發布了一個命令,老百姓求著他收回
    馮小剛曾經拍過一部電影《1942》,再現了1942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那場慘劇。1942年,陝晉冀魯豫數省發生大面積持續乾旱,尤以河南最為嚴重,旱災引發的大饑荒接踵而至,造成幾百萬人餓死的慘劇。同時,在中國境內的日寇也發起了新一輪的強大攻勢,甚至讓蔣介石的抗戰決心也一度發生動搖,暗中與日本「和談」的小動作越來越多,國民黨軍隊也成建制地投降,成為受日軍驅使對華北、華中等解放區進攻的「急先鋒」。
  • 1942年河南鬧饑荒,為什麼災民一路向西,直奔陝西,原因很簡單
    當時由於戰爭頻發,以及天公不作美,許多的地方鬧起了饑荒,於是許多農民百姓被迫離離鄉,去尋找更能夠適合生活的地方。畢竟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 馮小剛拍《1942》嘔心瀝血,但因太殘酷太過真實,票房慘敗
    important}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籤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歷史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這一年,世界上那麼多事都被爭先報導,唯獨河南大饑荒沒有被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