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提到「特效」兩個字的時候,大家會想到什麼?《復仇者聯盟》、《阿凡達》、《變形金剛》……
如果在「特效」兩字前加上「中國」這一限定詞呢?是粗製濫造的五毛特效?還驚豔的《流浪地球》呢?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是聯想到「五毛特效」的觀眾,那麼小電君在這裡給你舉幾個理由,你再做判斷。黃渤導演的《一齣好戲》中孤島上的那艘斷船,成了他們爭搶的要塞。但你們是否知道,那艘斷船其實完全是由特效製作完成的。
而且,這部看似寫實的作品,前後實則製作了1400多個特效鏡頭。2019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這部被國人認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電影,正片特效鏡頭超2000個,其中75%的特效都是由兩家中國本土特效公司MORE VFX和ORANGE FX製作完成。
如果有些例子還不夠的話,那麼再提到《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哪吒之魔童降世》《瘋狂的外星人》《悟空傳》的話,你們是不是慢慢在腦中擦去「中國特效=五毛特效」的標籤了呢?
當不少華語電影上映,依舊會打出「好萊塢特效團隊」標籤時,屬於我們自己的特效工業體系正在崛起。剛上線流媒體的電影《徵途》同樣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電影開頭,一隻老鷹劃破天際。動物身上生動的羽毛系統,更是讓人驚嘆,太逼真了。
我們在這裡跟隨著MORE VFX的敘述,重新把記憶拉回《徵途》特效製作的幕後。
不在大 在乎細
2017年6月,特效公司MORE VFX開始接觸這個項目;2018年8月,這部電影的特效工作正式完工,前後經歷了2年2個月。
在電影《徵途》中,有大量坍塌、爆炸、煙火、沙暴等大型特效鏡頭,但這些鏡頭此前在《一齣好戲》《流浪地球》等作品中都涉及過,對特效團隊而言,這只是一次技術的更新和藝術的探尋。
但放眼全片,它的難度係數在所有已上映影片中,是除《流浪地球》以外最高的。
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寫實類生物角色的製作。在特效行業,毛髮都是公認最難製作的特效。舉個例子,2001年的好萊塢動畫《怪獸電力公司》中,除了主角蘇利文「披著」一身並不真實的毛髮以外,其他的角色多是以光滑的外形示人。
直到2013年的《怪獸大學》中,觀眾才看到蘇利文身上因為肢體動作而律動的毛髮,同時導演也逐漸在電影中安排了更多有毛髮的怪物出場。
即便如此,好萊塢如今依舊很少願意在電影中安排過多帶有毛髮的實體生物。但在《徵途》中,就涉及到了較多虛擬的動物。尤其是最奪目的虎獒、獸王和蠍子。
本片的視效總監李帥告訴我們,虎獒的毛髮在製作過程中,是一大技術難點。在電影中,關太師一有危險,它就會第一個衝出來,整個身體的毛髮都會隨之抖動。所以團隊只有保證了毛髮在觀感上的真實性,才能讓這隻怪獸「活」過來。
「光是在它毛髮的效果測試,團隊就花費了6個月之久。一位同事半年的時間就放在這一身毛上了,全身毛髮總量就有400多萬根,其中40%的毛髮都分布在頭部。」虎獒在影片中有很多面部特寫鏡頭,對於特效團隊而言,毛髮必須有足夠的數量,才能保證最後在畫面裡,不會出現太大瑕疵。
團隊製作虎獒時,借鑑了藏獒犬的動態;製作蠍子王的過程中,更是買來了蠍子的標本進行研究。但是,最讓他們頭疼的就是電影中獸王的形象。
獸王在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生物角色,常年生活在幽暗潮溼的獸王谷。這個角色在現實中並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借鑑,為此特效團隊和導演一起,前後設計了30多個版本,才最終敲定現在的造型。
一開始,團隊設計的幾版獸王造型都非常兇狠,但都被導演陳德森否決了。陳導希望獸王身上能體現出反戰的精神,它們因為古早時期被人操控,當作了武器。因此,最終呈現出來獸王的五官造型相對會溫順。
團隊搞定造型之後,後面的進程更加嚴苛。李帥告訴我們,「因為它在電影了不會說話,但導演希望它有微表情展示出來,也能流露出一些擬人的情緒。最後,單就獸王的面部細節,團隊又磕了很久。」
這些生物的製作,除了上述提到的毛髮系統,還有複雜的肌肉系統技術,以及生物動作捕捉技術。「如果家裡有條件的觀眾,可以把影片投屏到大屏幕上,這樣能更直觀的感受到這些特效的細節用心。」對特效團隊而言,上線流媒體是一種遺憾,但依舊希望效果能以更好的形式展示。
不復刻 新設定
電影《徵途》是根據同名網路遊戲改編,而這款遊戲絕對是國產網遊中「國戰」的開山鼻祖,尤其對於不少80後而言,這就是他們的青春。作為華語第一部基於遊戲改編的視效電影,不管是對出品方而言,還是玩這款遊戲長大的玩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那份情懷。
創作者試圖打破這份情懷的束縛。影片保持了遊戲中原有的場景名字——獸王谷、鳳凰城、競技場等,但是在場景設計方面,美術師和特效人員並沒有借鑑太多遊戲,而是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改造。
MORE VFX曾和監製鄭保瑞合作過電影《西遊記》系列,有了之前的默契,這次合作更加順風順水。團隊從項目初期就加入其中,為場景設計反覆和美術團隊進行溝通。「美術組先給了一個大概的方向,我們挑選出一些資料圖,參考符合影片美術風格的元素、建築特點、花紋樣式等,然後結合劇情裡對每個場景特徵和功能描寫,進行初步的設計。」
美術團隊決定鳳凰城參考尼泊爾的建築風格之後,並以此延展出了整個《徵途》現有的場景風格。而這些場景最終全部都是由CG製作完成。如今這番局面對於特效公司而言,同樣是新的開始。
他們告訴我們,在過去,很多電影片方自己拍完了電影之後,就把片子交給他們去做特效。但是,如果特效團隊不能先前就加入,會導致在製作時,暴露出很多問題,再加上部分影片會面臨資金等問題,也就出現了大家過去看到的「五毛特效」。
當然,隨著如今電影工業對特效越來越重視,從項目啟動初期,特效團隊就會加入一定創作,從他們的專業角度提出適當的問題。除此之外,電影在開拍過程中,特效團隊也會安排工作人員駐組觀察,甚至必要的時候,也要同導演一般,指導演員的表演。
大布局 新起點
《徵途》中的生物視效內容,以及《流浪地球》中的視效場景,都是中國特效未來最容易被運用到的技術內容。尤其是在路陽導演的《刺殺小說家》中,這兩種特效技術都被大規模使用,這部影片視效的難度係數又創新高。
特效團隊從2018年的時候就進入該項目,為角色掃描、動作捕捉和特效流程做演算與準備。路陽曾對他們說,希望電影中的那些數字角色,能貼近《復仇者聯盟4》的數字角色細節。
誠然,如今的「好萊塢特效」依舊是中國特效學習和追趕的對象,不管是導演,還是特效團隊也都明白,如今中國電影工業正在不斷的自我完善,特效作為新興技術,也正在不斷做出新的突破。
在《徵途》裡,為了老鷹的飛翔,特效團隊開發了羽毛系統;在《刺殺小說家》中,團隊也專門開發了一套毛孔的算法。這些細節在電影上映後,或許很難被觀眾捕捉到,但是正是有這麼一批電影人,在用中國模式,實現世界的追趕。
在不久的將來,電影再也不用拿「好萊塢特效」做宣傳,而可以直接把「中國特效團隊」打在海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