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傳統上把喝茶看成生活中開門的第一件事,稱之「吃茶」。蘇州舊時有「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習俗,所謂「皮包水」即泡茶館吃茶,「水包皮」指泡浴室,老茶客每天晨光熹微,便按時必往茶館吃茶,俗稱「吃板茶」,早餐亦在茶館中完成。舊時茶館兼營餅點,如蟹殼黃、盤香餅、面衣、生煎饅頭、各色麵條、風味小吃,茶客呼之即來,隨其挑選,十分方便。舊時江南城裡鄉鎮都分布各色茶館,同時還兼信息交流,娛樂,談買賣等功能,茶館大都設有書坊,人們還可在此聽書,下棋,打牌,品畫,賞花活動。老年人往往坐到中午時分離去。
蘇州城裡茶館,舊時泡茶用的水,取自胥門外的胥江,那個時候茶館砌的是大灶頭,煙囪較粗,像老虎尾巴,前面爐膛像老虎嘴巴,故而俗稱老虎灶,胥江水往往僱專門的人挑到老虎灶旁的大水缸裡。蘇州文人喝茶最喜用「天落水」,收集此水的裝置叫淨落。下雨時,雨水通過淨落管流到罈子裡,且有開關裝置,初雨有塵不要,要等到屋面已被雨水洗乾淨後,才打開開關,讓雨水流到罈子裡,特別是每年五月黃梅季節,收蓄雨水,以其甘滑勝山泉,嗜茶者視為珍品,稱之梅水。清徐士宏《吳中竹枝詞》:「陰晴不定是黃梅,暑氣燻蒸潤綠苔。瓷甕竟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
蘇州茶館裡舊時喝得多是安徽來的茶葉和東西山的碧螺春、炒青。清時聞名的茶館有玉露春、三萬昌茶社、品芳茶社、吳苑深處及小倉別墅等。玉露春早在民國十二三年閉門歇業。三萬昌茶社在玄妙館觀音殿右側,三開間門面,後門直通到大成坊巷,是蘇州綜合型的茶館,內設有書坊,而且形成了有規律的「茶會」,即米市店老闆茶會、油茶會等,買賣交易皆在飲茶之間談妥,故而上市時人頭濟濟,熱鬧非凡。而品芳茶社則開始是蘇州文明人雅聚之所,隨著營造業、磚瓦業從業人員和道士的進入,逐漸成為他們聚會之所。
蘇州茶社講究環境園林布置,據周振鶴《蘇州風俗》一書記載,民國時:「茶肆以吳苑深處及小倉別墅最為有名。吳苑深處有愛竹居,話雨樓等,分室列座,雅潔無塵。此地客來,風生七碗。小倉別墅則卉石錯立,綠痕上窗,消夏灣也。且有揚式點心,別繞滋味,但自甲子戰後,滿城風雨,別墅亦即歇業,迄今塵封,架上鸚鵡,不問呼茶聲矣。」今蘇州人仍沿舊俗,園林小街曲巷開有茶館,人們邀飲聚會於此,品茶兼吃各式點心,下棋,打牌,談交易,吃茶風俗仍盛行不衰。
新年裡,城裡人要吃元寶茶。所謂元寶茶,即用青橄欖泡茶,年初一請吃橄欖茶,討吉利的口彩,也讓清香微苦的青橄欖洗刷一下新年油膩了胃口。金孟遠《吳門新竹枝》詠道:「圓子年糕蓮桂湯,滿壺椒酒味甘芳。醉來笑把茶經讀,龍井春浮橄欖香。」王稼句《姑蘇食話》還引了民國三十一年(1942)《清鄉新報》有署名阿寶的《新年竹枝詞》,詠道:「鑼鼓喧天歲事更,甌香橄欖最知名。新春半月觀前市,士女傾城第一聲。」詞下小注云:「新正半月,玄妙觀中,熱鬧異常。觀前一帶茶坊,例於此際在茗碗上加鮮橄欖,遊觀者每稱吃橄欖茶,此風各地仿佛也。」
蘇州鄉下有吃阿婆茶的習俗,這是女人們的專利。農閒時候村中婦女齊聚在一起,一邊聊著家常、一邊手裡還做著針線活,燒水是十分尋常的陶器瓦罐,燃料用的是尋常地裡順手撿拾的竹片樹枝。阿婆茶品茶時還有茶點相配,隨著四季不同而各異,如菜莧、瓜子、酥豆、蜜餞和糯米小方糕。屋宇下,女人們說的口渴了,做活累了,歇一會兒,喝口茶,吃點小點心,家長裡短,心平了,氣也順了。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裡也描述過阿婆茶,說是李翠蓮嫁到張家,眾人都嫌她嘴快,三日,「那翠蓮聽得公公討茶,慌忙走到廚下,刷洗鍋兒,煎滾了茶,復到房中,打點各樣果子,泡了一盤茶,託至堂前,擺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請公公、婆婆堂前吃茶。』又到姆姆房中道:『請伯伯、姆姆堂前吃茶。』員外道:『你們只說新媳婦口快,如今我喚她,卻怎地又不敢說甚麼?』媽媽道:『這番,只是你使喚她便了。』少刻,一家兒俱到堂前,分大小坐下,只見翠蓮捧著一盤茶,口中道: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來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兩碗自去拿。兩個拿著慢慢走,泡了手時哭喳喳。此茶喚作阿婆茶,名實雖村趣味佳。兩個初煨黃慄子,半匙(吳方言:音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欖連皮核,塞北胡桃去殼柤。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壞了你們牙齒。」從快嘴李翠蓮唱茶聲裡,今人知道那時候的阿婆茶用的是慄子、炒熟白芝麻、橄欖、胡桃泡成,養生功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