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傳統上把喝茶看成生活中開門的第一件事,稱之吃茶

2021-01-12 芝士畫室

江南人傳統上把喝茶看成生活中開門的第一件事,稱之「吃茶」。蘇州舊時有「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習俗,所謂「皮包水」即泡茶館吃茶,「水包皮」指泡浴室,老茶客每天晨光熹微,便按時必往茶館吃茶,俗稱「吃板茶」,早餐亦在茶館中完成。舊時茶館兼營餅點,如蟹殼黃、盤香餅、面衣、生煎饅頭、各色麵條、風味小吃,茶客呼之即來,隨其挑選,十分方便。舊時江南城裡鄉鎮都分布各色茶館,同時還兼信息交流,娛樂,談買賣等功能,茶館大都設有書坊,人們還可在此聽書,下棋,打牌,品畫,賞花活動。老年人往往坐到中午時分離去。

蘇州城裡茶館,舊時泡茶用的水,取自胥門外的胥江,那個時候茶館砌的是大灶頭,煙囪較粗,像老虎尾巴,前面爐膛像老虎嘴巴,故而俗稱老虎灶,胥江水往往僱專門的人挑到老虎灶旁的大水缸裡。蘇州文人喝茶最喜用「天落水」,收集此水的裝置叫淨落。下雨時,雨水通過淨落管流到罈子裡,且有開關裝置,初雨有塵不要,要等到屋面已被雨水洗乾淨後,才打開開關,讓雨水流到罈子裡,特別是每年五月黃梅季節,收蓄雨水,以其甘滑勝山泉,嗜茶者視為珍品,稱之梅水。清徐士宏《吳中竹枝詞》:「陰晴不定是黃梅,暑氣燻蒸潤綠苔。瓷甕竟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

蘇州茶館裡舊時喝得多是安徽來的茶葉和東西山的碧螺春、炒青。清時聞名的茶館有玉露春、三萬昌茶社、品芳茶社、吳苑深處及小倉別墅等。玉露春早在民國十二三年閉門歇業。三萬昌茶社在玄妙館觀音殿右側,三開間門面,後門直通到大成坊巷,是蘇州綜合型的茶館,內設有書坊,而且形成了有規律的「茶會」,即米市店老闆茶會、油茶會等,買賣交易皆在飲茶之間談妥,故而上市時人頭濟濟,熱鬧非凡。而品芳茶社則開始是蘇州文明人雅聚之所,隨著營造業、磚瓦業從業人員和道士的進入,逐漸成為他們聚會之所。

蘇州茶社講究環境園林布置,據周振鶴《蘇州風俗》一書記載,民國時:「茶肆以吳苑深處及小倉別墅最為有名。吳苑深處有愛竹居,話雨樓等,分室列座,雅潔無塵。此地客來,風生七碗。小倉別墅則卉石錯立,綠痕上窗,消夏灣也。且有揚式點心,別繞滋味,但自甲子戰後,滿城風雨,別墅亦即歇業,迄今塵封,架上鸚鵡,不問呼茶聲矣。」今蘇州人仍沿舊俗,園林小街曲巷開有茶館,人們邀飲聚會於此,品茶兼吃各式點心,下棋,打牌,談交易,吃茶風俗仍盛行不衰。

新年裡,城裡人要吃元寶茶。所謂元寶茶,即用青橄欖泡茶,年初一請吃橄欖茶,討吉利的口彩,也讓清香微苦的青橄欖洗刷一下新年油膩了胃口。金孟遠《吳門新竹枝》詠道:「圓子年糕蓮桂湯,滿壺椒酒味甘芳。醉來笑把茶經讀,龍井春浮橄欖香。」王稼句《姑蘇食話》還引了民國三十一年(1942)《清鄉新報》有署名阿寶的《新年竹枝詞》,詠道:「鑼鼓喧天歲事更,甌香橄欖最知名。新春半月觀前市,士女傾城第一聲。」詞下小注云:「新正半月,玄妙觀中,熱鬧異常。觀前一帶茶坊,例於此際在茗碗上加鮮橄欖,遊觀者每稱吃橄欖茶,此風各地仿佛也。」

蘇州鄉下有吃阿婆茶的習俗,這是女人們的專利。農閒時候村中婦女齊聚在一起,一邊聊著家常、一邊手裡還做著針線活,燒水是十分尋常的陶器瓦罐,燃料用的是尋常地裡順手撿拾的竹片樹枝。阿婆茶品茶時還有茶點相配,隨著四季不同而各異,如菜莧、瓜子、酥豆、蜜餞和糯米小方糕。屋宇下,女人們說的口渴了,做活累了,歇一會兒,喝口茶,吃點小點心,家長裡短,心平了,氣也順了。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裡也描述過阿婆茶,說是李翠蓮嫁到張家,眾人都嫌她嘴快,三日,「那翠蓮聽得公公討茶,慌忙走到廚下,刷洗鍋兒,煎滾了茶,復到房中,打點各樣果子,泡了一盤茶,託至堂前,擺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請公公、婆婆堂前吃茶。』又到姆姆房中道:『請伯伯、姆姆堂前吃茶。』員外道:『你們只說新媳婦口快,如今我喚她,卻怎地又不敢說甚麼?』媽媽道:『這番,只是你使喚她便了。』少刻,一家兒俱到堂前,分大小坐下,只見翠蓮捧著一盤茶,口中道: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來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兩碗自去拿。兩個拿著慢慢走,泡了手時哭喳喳。此茶喚作阿婆茶,名實雖村趣味佳。兩個初煨黃慄子,半匙(吳方言:音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欖連皮核,塞北胡桃去殼柤。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壞了你們牙齒。」從快嘴李翠蓮唱茶聲裡,今人知道那時候的阿婆茶用的是慄子、炒熟白芝麻、橄欖、胡桃泡成,養生功效顯著。

相關焦點

  • 問茶 | 新加坡的「吃茶」與「喝茶」
    不僅那裡有我們相同血緣的人,也是因為它與中國有太多的相似元素。同是亞洲地區,與內地、香港、臺灣密切往來,生活習慣上也多為相近。比如中國人愛喝茶,新加坡人的生活同樣離不開茶。這座島國的殖民史與其中印兩國移民史使得世界上最大的三種茶文化匯聚於此。無論是傳統英國茶、當地薑茶還是中國功夫茶,新加坡都能令愛茶者心生嚮往。
  • 尋茶說讓喝茶成為了一件很酷的事情
    飲茶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經過千年歷史與文化的不斷演變,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在全世界生根發芽,像是大家熟知的英國的下午茶文化還有日本煎茶道文化皆由中國茶發源而來。
  • 禪即茶,人在草木中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裡看梅花。」這是唐伯虎《開門七件事》。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中期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陸羽,後世稱他為「茶聖」,自他開始定名為茶,取「人在草木中」之意,古人的觀念裡,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湖北天門人,他的著作《茶經》是世界上第一本植物學的專著。
  • 宅家雲旅遊,七座城市的喝茶好去處都給你找全了!
    說起舒服的日常生活會享受的四川人將其總結為:「巴適」!一個涼爽的雨天,喝一杯正宗的川茶扯扯閒話,搓搓麻將,聽聽川劇小黑&可念帶你喝透成都的巴適茶生活☟☟☟所謂「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在成都,茶館隨處可見,喝茶吃果,閒話家常,喝茶的儀式感被融入生活的每一方寸。
  • 茶事 | 喝茶需要演技麼?
    似乎沒學會表演藝術,很難喝懂一杯茶。喝茶需要學習表演藝術麼?這似乎已經變成屢見不鮮的社會現象,甚至漫步景德鎮這種以市井風格著稱的手工藝城市,制瓷的小師傅們也學會了故作深沉的泡一杯茶給你喝。喝茶似乎變成了一種加速人跟人阻隔的多餘的事兒。我身邊許多新結識的朋友得知我通曉茶事都會被嚇得提前宣明:我不懂茶啊! 茶的臺階太高了,阻擋了許多心思純粹僅是想靠近了解一杯自然之飲的人。
  • 古人的「開門七件事」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古人所說的「開門七件事」,比較公認的答案自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不論寒門還是富戶,從清早開門伊始,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這七樣物事。因此先賢有詩為證:「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那麼除了這種最普遍的說法,關於「開門七件事」還有其它不一樣的答案嗎?
  • 『茶』很簡單,就是生活日常
    作為一種消費品它永遠都是服務於人,而不是人被茶所累,茶是生活的調味劑。 去繁就簡,是現代人喝茶應有的方式,好喝自然能吸引更多人。 吃完肉喝一杯熬茶,解膩;沒事先抿上一口茶,潤喉……
  •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在上一篇提到了茶為什麼會在唐朝興起,那茶文化的內容是什麼呢?小編今天要用茶聖大大的《茶經》來講述唐朝茶文化的具體內容!唐朝產茶的地區很廣,各地都有品質優良的名茶。《唐國史補》卷下云:「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號為第一。
  • 喝茶配點心 | 茶食界的「槓把子」,你知道多少?
    宋時期還出現了點心與茶食的區分概念,「點心」本指點茶時杯中放置的食品,後來才逐漸混同。這一點周作人在《南北的點心》中也有討論——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 「開門一件事」!快看蓮都這10位村支書上任後在忙啥?
    如今,蓮都區各村(社區)黨組織換屆工作已順利結束,新一屆黨組織班子也正火速形成戰鬥力,投身到環境整治提升、道路改造延伸等「開門一件事」中,積極打好「履新第一仗」,掀起幹事創業熱潮。日前,我們前往了蓮都區的10個行政村,探訪這些村新上任的村支書,第一件事都在忙啥?有沒有你家鄉的關切事?一起來看看~
  • 當餐桌上的酒換成茶......
    在國家明文規定嚴懲「酒駕」野蠻酒風後,喝酒風氣有所改變,如今餐桌上的酒瓶驟減,使餐桌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客人大多以茶代酒互敬,以茶代酒逐漸成為了餐桌文化時尚潮流,場面文明,氣氛也更加融洽。中國是個喜酒又喜茶的民族,中國的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可以與酒文化媲美。
  • 上下茶事:在這首空間「現代詩」裡,當個時髦喝茶人
    這一次,讓我們在「上下」全球首家茶事空間內,與顛覆傳統認知的「新茶道」不期而遇。 水吧的立面上,是一隻由霓虹燈帶構成的「炫彩版」熊貓悠悠,它恰如其分地讓空間的氣氛「燥」起來了——喝茶這件事,也可以很時髦。
  • 潮汕人到底有多愛「喝茶」?當地人:你們喝的是茶,我們喝的是命
    之前發過一篇潮汕人愛喝茶的文章,我發現就有很多網友來"懟"漫仔,說我們潮汕肯定沒有他們那邊愛喝茶。我看了有點哭笑不得,因為喝茶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我知道有很多地方都很愛喝茶,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的飲茶文化,像廣州有早茶文化,四川也有茶館,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去爭個高低啊。
  • 吳亦凡的中年危機:醉心喝茶險些走光,小鮮肉也開始愛茶養生
    要說起喝茶,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大爺在公園裡面下象棋,端著茶杯悠閒無事地養生,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愛上了喝茶,請將目光轉移到你周邊的年輕人,是不是越來越多人放下了可樂端起了茶杯呢?不僅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喝茶,許多娛樂圈的小鮮肉們也端起了茶杯,吳亦凡就是一個知名茶痴。
  •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而生活中的喝茶禮儀你知道多少?
    生活中,不管是自己喝茶還是去拜訪別人喝茶,都要遵循喝茶的基本禮儀,這樣,在喝茶的時候才不至於失禮。 1.取茶 選擇完要泡的茶後,不要直接用手去抓茶葉。因為徒手抓茶葉時,手中的「汗」會使茶葉受潮,同時手上帶有的一些氣味,也容易沾染到茶葉上,不僅會影響到茶的品質,也給人一種不衛生的感覺。應用茶匙取適量茶葉,或直接將茶葉袋傾斜對準蓋碗輕輕抖出。
  • 從「吃茶」到「喝茶」,古人到底經歷什麼?這段吃茶史你了解嗎?
    本文由吾雨茶課堂原創,首發於百家號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茶都有特殊的偏好,但是有些茶友就好奇了,同樣是喝茶這件事兒,古時為什麼偏偏不叫喝茶,而稱之為「吃茶」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人「吃茶」的那些事。
  • 小茗堂聊茶: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喝茶了?
    根據中國網絡調查平臺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我國19歲以下的茶消費者僅佔總數的9%,20至39歲的佔比也不過為21%。從數據上看,中國的年輕人與茶之間似乎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隔閡。所以,是什麼導致了現在的年輕人不愛喝茶?
  • 中國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歡喝茶,為啥偏偏四川茶館最多
    攝影 / 於永樂以前,四川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睡眼惺忪摸到茶館,要一碗茶,兩個指頭沾一沾先潤潤眼角,一氣喝下大半碗,才算完全醒來。喝罷早茶,話少的,買點熱水回家給家裡人洗漱,話多的,已經和陸陸續續進店的人擺起「龍門陣」(閒聊)來。四川人口才好,就是在茶館裡練出來的,無論故朋新友,一進茶館都是談友。
  • 南寧一條有特色又任性的街,喝茶的地方不少,吃的卻很難找
    它的街道兩邊全是各種各樣跟茶有關的店鋪,有的賣茶葉,有的做茶樓,還有的就是賣茶具。如果你喜歡喝茶,這條街可以逛一下,不僅可以買到像龍井、碧螺春、鐵觀音、黃山毛峰等這樣的名茶,很多廣西本地的花茶也可以在這裡買得到。
  • 得了吧,「佛系梗」刷爆朋友圈,「佛系喝茶」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颳起的一陣風潮反映了當下年輕人一種 " 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的生活態度,初入社會,焦慮、掙扎,最後妥協。為2017年年度熱詞語畫上了一個符號。其實很簡單,佛系大概就是指的就是不緊不慢,不爭不搶,有也行沒有也行的一種淡然又淡薄的生活態度。如果有就再加入四大皆空的元素,那這個世界就完美了,南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要說哪個圈子與「佛系梗」淵源深厚、關係密切 ,莫非就是茶友圈,「佛系」這個詞都已經成90後新標配了,也開始「佛系喝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