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諷誦經典(二)

2021-02-19 第一束陽光

B001、問:請問誦經要用地方方言,還是普通話呢?

 

答:用什麼語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恭敬心誦經。

 

B002、問:請教念經比如《藥師經》,平時念經前後需要注意或準備些什麼?

 

答:誦經前應淨手、淨口、靜心,若有條件,還可以焚香禮佛。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提策我們的恭敬心。誦經後要回向。

 

B003、問:法師您好,請問聽或者誦讀佛經有什麼時間或者儀式要求嗎?網上總是有說一天中有的時間不能讀佛經。有這樣的要求嗎?還是只要想聽想讀,隨時都可以?

 

答:讀經是薰習智慧、莊嚴身心的,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一定之規,通常來說,要先淨口、淨手,淨地、供香、禮佛等,如果不方便供香禮佛,也不是非要做,根據條件自己安排即可。佛法從恭敬中求,所有外在形式都是為了策發自己的恭敬心,不可輕忽、褻玩。明白了原則,就知道怎麼做了。

 

B004、問:師父,我想問一下誦經,默念和出聲念效果是一樣的嗎,時候誦幾遍後感覺氣力不夠了,還想繼續念,師父,您認為怎樣念最好呢?

 

答:念的根本在心。出聲念,功德不在聲音,但靠聲音可以攝心。如果氣力不夠,當然可以默念。最好是跟大眾一起念。

 

B005、問:大師,為什麼誦經念佛有功德?

 

答:人看到恐怖的影像,內心就會留下陰影;聽到粗暴的言語,就會感到痛苦傷害;接觸到雜染的信息,就會躁動不安。反過來,如果接受的是清淨光明的信息,內心就會隨之清淨光明。佛經是佛陀開悟後對弟子講的法,是智慧的流露,佛號凝聚著佛的無量功德,當我們專注於誦經念佛時,眼裡看到的、口裡念誦的、心裏面對的,都是慈悲和智慧,自然而然會增長功德。

 

B006、問:大師,我讀過很多佛經,都說把這部經、咒語讀多少遍,或者稱頌某個佛菩薩,一切病苦立即消除,各種福報都來了。但事實好像不是如此啊,也沒有這麼立竿見影。這是怎麼回事啊?

 

答:這些是佛菩薩為了接引眾生修行佛法所設的階梯,經中所說「善男子善女人」,「至心」等條件,都非常重要。讀誦佛經等得到殊勝的果報,有兩種情況,一是今生誦經念佛的殊勝外緣滋潤了宿世善業的種子感果,這種感果就比較快;二是現在勤修善法種下善因,未來世能得到極大利益。佛經中說的是一個原理,猶如「種瓜必然得瓜」,但每個人的業力因緣千差萬別,感果的情形也有所不同,就如同種下瓜種,但根據氣候、土壤、技術等不同,結出來的瓜也會不同一樣。

 

此外,對這個時間的理解,也很重要。比如久病之人去看醫生,醫生說「吃了這個藥很快就能好」,那麼很快是多快呢?對於生病三十年的人來說,三個月能好就已經很快了,不是只有「立竿見影」才叫「很快」。

 

B007、問:常說誦經能消業障,那前世的果報就不用受了麼?

 

答:若如理懺悔、勤修善法,一則正對治過去惡法的種子,二則屏蔽了惡業感果的外緣,就能使惡業推遲感果,並且感果的勢力越來越小,使極大苦果轉變為微小苦受,所謂「重罪輕報」,這就是「懺悔消業」之理。

 

B008、問:為什麼誦經會減少自己的罪孽呢?

 

答:人造作了惡業、罪業,唯有懺悔可以對治,而非其他。懺悔是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悔過反省,這是正破惡業種子;在此基礎上去誦經、念佛等,使身心灌注善法,在煩惱習氣的反方向用功,這樣惡業感果的功能就會被削弱,使得重罪輕報,減輕苦果。如果內心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以為只要誦經就可以抵消惡業了,於是一邊誦經一邊繼續造惡,這是未得正見,惡業沒有對治,必感苦果。

 

B009、問:請教師父,念經文的意義是什麼?很多經文說誦此經文能得何種福報,但修行又讓我們以解脫為主,不要過分追求福報,請問怎麼理解?

 

答:佛經都是佛陀與弟子們的對話,針對不同的問題給予解答,幫助大家認識人生、世界,指導修行。讀誦佛經時,我們自己也就是在領受佛陀的教誨,學習佛陀看待人事物的方法,猶如心靈的洗滌,能洗去煩惱塵垢;又如精神的大餐,能夠滋養智慧靈性。用心讀經,本身就是一個善業、淨業,由此更能令身心清淨調柔,這些既是催化宿世善因成熟的條件,又是未來樂果乃至成佛的種子,所以可以增長福報、通向解脫。

 

佛法的究竟目標是解脫生死,但初機眾生更相應於眼前的福報,為了鼓勵更多人讀誦佛經、種下善根,所以經文中提及種種福報,「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有人想從佛法中得到福報,有人想從佛法中得到智慧,佛法應機而現,眾生各取所需。

 

B010、問:頂禮師父,弟子請教您佛經都好,是不是每部經的好都不同。如玄奘大師當年取經在沙漠遇到魔障時誦心經除障。這是不是說明心經在除障礙能力比較強呢?比如生病了應該首選讀藥師經,煩惱重的人可以多讀誦金剛經,請教師父可以這樣理解嗎?

 

答:佛經的本意,既不是為了治病,也不是為了清除障礙,而是講述修行的心得、經驗,幫助眾生破無明、止惡業、除煩惱。人的心善良了、清淨了,病也就容易好,外境也就隨之轉變。所謂誦經的「效果」大小,主要不是佛經的差別,而是人對佛經的因緣有差別,信心有差別。

 

B011、問:頂禮法師,阿彌陀佛!誦經時被打斷怎麼辦?

 

答: 儘量安排在不會被打擾的時間誦經。誦經時也做好防護,減少外緣幹擾。

 

B012、問:頂禮法師!念《無量壽經》一年多了,基本沒間斷,除了回老家過年不方便念,都是每天至少一篇,但念是還是妄念紛紛,怎麼辦?怎麼樣才能攝心念好?感恩法師!

 

答:不僅是攝心的問題,還有前面信心的問題。對阿彌陀佛的信心越強,對極樂世界的希求心越強,讀誦時自然就能全神貫注,這樣讀一遍才有味道,才不容易走神。學習佛法不是僅僅誦經念佛而已,必須要聞思教理,真正消化佛法,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意。不然,讀再多遍經也只是口頭功夫,不走心。

 

B013、問:大德師父開示,諷誦佛經一開始都有「如是我聞」,這是佛說的嗎?它的意思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

 

答: 佛經結集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誦出,「如是我聞」即「我聞佛如此說」,表示經文內容是阿難親自從佛聽聞而來,非從他聞,以昭信實。

 

B014、問:師父,到了該做功課讀經的時間了,但是因為世間事處理不圓滿,心裡掛礙妄念不斷雜亂無章,這會兒勉強讀經也不知所云,請問師父,這種情況是先把功課放一放等心情平靜了再讀嗎?

 

答:做事的時候做事,讀經的時候讀經,心始終安放在當下,這種訓練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心收放自如,不被妄想所轉。

 

B015、問:法師好,很恐怖很痛苦,好像著魔了,因為過去曾無知犯邪淫而產生的恐懼心理,總是對佛菩薩起邪念妄念,越想抵抗越厲害,可是我本心根本一點欲望也沒有的,膽小好害怕自己下阿鼻地獄啊,怎麼辦?

 

答:對於妄念,不要去抵抗,否則就被這個妄念牽著跑了。要多去學習並憶念佛菩薩的功德,如讀誦經典、聽聞善知識開示、念佛、拜佛等,心要安住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妄念出現了不去管它,把心拉回來就是。

 

B016、問:法師您好,最近總是休息不好,即使是誦經時,腦海中的念頭此起彼伏,妄想紛飛,根本不受自己控制,感覺好疲憊,即使睡著了也是各種夢境,弄的自己頭暈腦脹的。

 

答:不要隨著妄念走。要認得自己的心相,分清哪些是情緒、哪些是妄想,哪些是憑空增添的猜測……這樣才能從紛紛擾擾的念頭中快速平靜下來。做到這些,需要正知見帶來的判斷力以及比較熟練地觀察心相。初期可以藉助佛號來輔助定心,不要管其他念頭,儘量把注意力聚焦到一句佛號上。

相關焦點

  • 陸胤專輯之四:中國文學傳統中的「記誦」
    與近代梁啓超以降「中學重記誦,西學重講授」的斷言不同,中國、印度、西歐以及伊斯蘭文明等世界重要文明都有著悠久的經典記誦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以記憶為目標的反覆誦讀成就了經典的地位。西洋古典時代誦讀特盛,不出聲的默讀(Silence Reading)反而會引起旁人的訝異和猜測。返觀中國的早期歷史,《周禮・春官宗伯》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 做詩意少年,誦經典詩詞!2020《少年誦經典》第一期決賽落幕
    為了促進孩子們學習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8月2日,江西省教育廳教學教材研究室、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聯合精心打造「少年誦經典」活動,為全省青少年兒童,提供展示個人風採、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的絢麗舞臺。
  • 名篇名誦 | 孫道臨誦詠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1000多年前詩佛王維在渭城郊外驛站,送別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場景。那是一個天朗氣清的春晨,拂曉時的一陣細雨,剛剛沾溼路面便停歇了;筆直的官道纖塵不揚。在驛橋邊的客棧裡,乘著酒興,詩佛王維揮筆寫下了《送元二使安西》(又名「贈別」)一詩送與好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一出,傳唱千古,成為送別之作的翹楚。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全真/正一)諷誦版
    篇幅雖短,卻是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編入《早壇功課經》之中。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因此,《清靜經》在後來的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由於一般人思維的局限性,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並無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正因為」道」本身是難以言說,所以在《清靜經》裡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 華山第四小學舉辦迎新年詩詞詠誦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訊值此新年到來之際,華山第四小學舉辦「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迎新年詩詞詠誦會!華山第四小學優秀的小華仔小華妹們登上這多彩的舞臺,共讀中華經典,聆聽詩詞美韻。
  • 【幸福在閱讀中】第三屆朗讀者大賽 三年二班《誦國學經典 做博學少年》
    女:華夏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成就傳統文化中經久不衰的瑰寶。男:我們讚美那些古代的文化先驅精神領袖,他們對生活有獨特的體驗,譜寫了一首首動人的樂章。女:我們吟頌那些優美的詩歌,他們膾炙人口,意境相隨,使人得到心靈的薰陶。男合:讀千古美文,同經典相伴。女合: 誦中華經典,與聖賢相伴。合:讓我們共同誦讀國學朗誦。
  • 第十一屆「中華誦·經典誦讀」大賽開始啦!
    嗨,好久不見,在金秋時節,我們又相遇了,一年一度的中華誦要開始了哦!想站在聚光燈下,用自己的聲音傳頌弘揚經典嗎?那就快來中華誦的大舞臺吧!中華誦一直以來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目的,通過朗誦的方式加強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在展示自己的同時讓尚學之風流淌,做到真正的看中文,讀中文,享中文。
  • 汴梁藝術|田青教授講說梵唄—朝暮課誦
    一、梵唄與課誦(一)朝暮課誦,亦稱「早晚課」「二課」,是佛教徒每日必修的功課,也是漢傳佛教儀規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活動。早晨僧徒上殿所唱誦的是早課,傍晚上殿所唱誦的內容叫晚課。課誦俗稱「唱念」,說明其中包括「唱」和「念」兩部分。
  • 同誦經典|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同誦經典|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2020-05-10 0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讀書日 | 跟著爸爸來服務,小小孩童學會了誦唱古詩詞
    稚嫩的聲音重複唱著明朝錢復多的《明日歌》,這樣的畫面每天都在由珠海市藍海社會服務中心、梅華街道青年之家聯合組織開展的「和詩以歌 經典傳唱——梅華街道青年之家快樂童行夏令營」中上演,年僅5歲的小洛開課前都要誦唱幾遍《明日歌》。小洛的爸爸是一名志願者,2019年7月報名參與了夏令營志願服務,協助社工引導孩子們運用具有新時期特色的歌唱方式學習古詩詞。
  • 「誦」出經典,感悟文化魅力 泰安市實驗學校誦讀活動書香傳校園
    「誦」出經典,感悟文化魅力 泰安市實驗學校誦讀活動書香傳校園2020-12-23 14:36 中華泰山網 責任編輯:宋曉彤中華泰山網訊(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敏 見習記者 張芮)" 唐詩裡有畫,唐詩裡有歌,唐詩像清泉,流進我心窩 ……" 為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弘揚泰山精神
  • 《大悲咒》解釋:大悲咒誦持全儀軌
    我們都知道《大悲咒》是佛學史上一部經典的咒語,其中蘊含著無量的智慧。大悲咒的好處是有很多的,比如說,大悲咒能淨宅,大悲咒能超度嬰靈,大悲咒可以求姻緣等等。那麼大悲咒誦持儀軌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鄒忌諷齊王納諫
    然而,鄒忌卻敢於勸說齊威王,更難得的是鄒忌能使齊威王從諫如流,他憑藉的正是一個「諷」字,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辦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板書課題)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朗讀課文,圈畫課文中的生字詞。
  • 海澱區「中華誦·2018經典誦讀大賽」網絡投票通道現已開啟!快來為...
    海澱區  「中華誦·2018年經典誦讀大賽」  初賽階段告一段落  複賽火熱進行中  網絡投票結束後,複賽作品總數中40%-50%的作品將進入決賽;入選決賽的選手將進行現場比賽,由專家評委現場評出一、二、三等獎。
  • 補闕真言梵漢對照課誦修習
    所以,對於此真言的多數應用,都僅僅是讀誦完經文、咒語之後,怕有遺漏,故加誦七遍。大材小用,可惜了,所以在此全面解讀「補闕真言」的「前生後世」,和廣泛效用。一、補闕真言又稱為法華補闕真言,或地藏菩薩補闕真言。為什麼呢?有一個記載於《大正藏圖像部》的故事,講述了靜泉寺道如法師發願讀萬遍《法華經》完畢。
  • 「鋒蜜」誦經典 築夢新時代——「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
    「鋒蜜」誦經典 築夢新時代——「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走進雷鋒小學 新湖南客戶端訊(記者 謝揚爍  攝影 陳建)誦讀千古美文,傳承華夏文明。
  • 外國人天津秀漢語 誦中文經典唱漢語歌
    外國人天津秀漢語 誦中文經典唱漢語歌
  • 椒江學子在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中取得佳績
    近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舉辦的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之「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落下帷幕。椒江區教育系統派出的兩支隊伍——椒江二中、學院路小學代表隊經過層層選拔,順利取得總決賽的入場券。椒江二中椒江二中傅朗逸、程天歌、石柔依、虞章若彥、康辰五位同學以朗誦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入圍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誦讀中國」經典誦讀總決賽。在決賽中,傅朗逸、石柔依同學憑藉朗誦作品《永久的生命》摘得大賽中學組一等獎的殊榮!
  • 【誦戒日】-菩薩戒誦戒儀式(音頻+文字)
    次至「明人忍慧強」,又需合掌)三聚淨戒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修行者更難菩薩戒眾等諦聽!(一人誦戒時,「眾等」二字,因或有護法同聞,故不需改)皈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說三聚戒,菩薩鹹共聽。
  • 佛教: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
    學佛的人都知道,《心經》的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之中,最經典的佛經之一,也是一部文字最短少,卻能夠把佛法的深奧微妙詮釋得最清楚的書,實在不可多得。因此,常誦《心經》,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概攬了一切佛法的精髓。那麼,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心經》跟其它的經書有很大的不同,儘管每一部經書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但是對於《心經》來說,按照高僧大德們的教導現歸納,常誦《心經》,可以破三障,即報障、業障、煩惱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