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街景。記者 楊旭 圖
粉巷,在西安人心中的地位顯而易見。不僅是源於它的現代、情調、活力,也因為每每提起它時,總能喚出人們口口相傳的那些屬於粉巷的古老故事。
粉巷是一條東西向的街道,東接南大街,西接南院門。僅有300餘米長的粉巷,身世可是一點也不簡單。《西安市地名志》記載:明末清初,因此街麵粉作坊較多而得名,1966年改為五星街,1972年恢復原名。西安市地名研究者葛惠先生也考證,粉巷位於隋唐長安城皇城第六橫街中段。唐末皇城改築為新城後,這裡逐漸成為居民坊。大概在明末清初時,這裡就因加工、銷售麵粉而為人所知。
粉巷與以前的商業中心南院門相鄰,可想而知,粉巷也曾是繁華之地。為什麼如此繁華的地帶會以麵粉出名呢?因為,在明清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前,能夠開糧行的都是大老闆,來往於南院門和粉巷的也多是各界名流。如此,粉巷與麵粉的淵源之深也就能想得通了。
相關資料記載,粉巷的米麵市一直持續到民國。辛亥革命後,軍政府為了調控糧價、安定民心,從1911年10月25日開始在粉巷設立糧食平糶處,將接收的清朝庫存糧食十幾萬石,平價供應給市民。也有一些老住戶回憶,新中國成立前,粉巷還是西安3大糧食市場之一,裡面有多家糧店。此外,上世紀40年代,西安麵粉業公會機關報《新國民日報》就在粉巷創辦,當時粉巷糧食行業的興盛可見一斑。
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粉巷的得名也被賦予了幾分浪漫色彩:粉巷是古時賣胭脂水粉的地方;粉巷曾開滿了青樓,是西安府裡最燈紅酒綠的去處;粉巷是皇上選妃子的地方……這些說法雖然與歷史不符,但滿足了人們對粉巷的傳奇想像,也從側面印證了粉巷與南院門曾經的熱鬧繁華。
翻開粉巷的歷史就會發現,這裡曾被各行各業青睞。《西安老街巷》中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粉巷西口路南是商務印書館的所在地。《西京要覽》記載,民國時期,不論是傳統的銀號,還是新型的銀行,在粉巷都能找到。創於清末、延續至民國的「長安商會」也曾駐於此處。1931年,設立於粉巷的「通濟信託公司」成立,是西安首家私人集資經營的信託公司。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粉巷與南大街交會處的一家服裝店,平常穿的衣服,用的布料啥的,都去那兒。」年過七旬的李阿姨說,當時周圍的人們都知道這家店,叫「福康服裝店」,上世紀80年代時開起來的,據說是沿用新中國成立前東大街私人服裝店「福康西服店」的舊名。「後來,慢慢地,拆的拆、改的改,老店沒有了,新店又開了。都是年輕人的地方啊!」
粉巷的「商業韻味」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如今,走進粉巷,商業氛圍依然濃厚。最出眾的當屬各式各樣的美食館子,承包了本地人和外地遊客挑剔的胃,見證了一場又一場的把酒言歡。而在那些古樸文藝的小店裡,慢調的時光融進咖啡,西安的文藝小資情調輕輕彌散。
如果在黃昏褪盡時來到這裡,便能見著粉巷不同於白天的溫柔。街道上和店鋪內的燈光交相輝映,照亮了散步的人們、擺攤兒的小販和搖曳的樹葉。如果突然下起了雨,只見輕柔的燈光裡就飄起了各色的傘「花」。
時間一日日沉澱,粉巷隨著城市的發展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轉念一想,粉巷似乎又沒有變,它依舊是那條被大家喜愛、青睞的街道,連接著相隔千年的西安人。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