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e這個詞很有意思。
英文課本裡幾乎不怎麼提,但是日常說話卻常常夾在中文裡說。
「最怕老師上課cue我」,「誒,你別cue我,我啥也不知道」等等。
Cue的動詞意思是「給(某人)提示或暗示」,做名詞解,就有戲劇舞臺上的提示、暗示的意思。
韋氏詞典往前追溯,說cue可能來自於劇本上的qu這個記號,qu是拉丁語quando(意思是「何時」)的縮寫,意在告訴演員「可以上了」。cuecard提詞板
Q和cue的發音一樣,後來,Q慢慢演變成了cue,提詞板就是cuecard。中國人常說的別cue我,意思就是別提我,別點我名字別讓我上場。別cue 我這個說法在綜藝節目很常見,追星的年輕人也很喜歡說勿cue關注自家,意思就是別提我偶像。
舉兩個例子:
► n.
She stood in the wings and waited for her cue to go on.
她站在舞臺側面等待著出場的提示。
► v.
Can you cue me when you want me to begin speaking?
你要我開始講話時能給我暗示一下嗎?
on cuecue 有暗示的意思,那 on cue 是在暗示嗎?(right)on cue 恰恰在這時,正好在此時right on cue 的意思是恰巧在這個時候,right 可以省略,正打算提示某人出場,沒想到的是,他恰巧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這個表達通常用在這種情形:有人覺得某件事情會發生,結果還真的發生了。
例句:
I was just wondering where Sarah was, when, right on cue, she came in.
我正納悶薩拉去哪了,恰在這時,她就進來了。
take your cue from sb一直按別人的提示來做事,沒有主見,當然就是在模仿別人了。take your cue form sb 的意思是:這個短語也有「深受別人影響」的引申義。
例句:
She watched his lips carefully and took her cue from him.
她緊盯著他的嘴唇,照他的吩咐行事。
cue ballcue 還可以指(撞球等撞球遊戲的)球桿,而 cue ball 是:撞球主球(通常為白色)。
例句:
The white ball that is propelled with the cue in billiards and pool.
在撞球和撞球比賽中用球桿推動的白球。
美式英語中還有一個與之相關的俚語:as bald as a cue ballbald 的意思是「禿頭的」,而禿得像白球一樣意思就是:全禿的。
例句:
When he took off his hat, we saw that he was as bald as a coot!
他脫帽後,我們發現他頭全禿了!
現在漢語中的許多常用詞都有著一個音譯外語的語源,眾所周知的如巴士、麥克風、吐司、的士都是這樣。有些詞是在19世紀就跑到漢語裡來了,如「一打」(表示「12個」)就是從英語的dozen先是跑到了上海話裡,然後才有了廣泛使用。World Englishes in Asian Contexts這本書裡就提到,英語是在1630年代來到中國的,英國的貿易商在華南經商,廣州和澳門等地就出現了本地人與外國人交流時使用的混雜語言-皮欽英語(Pidgin English)。有意思的是,牛津英語詞典介紹說,英語的pidgin這個詞本身就是音譯了當時廣東人對英語單詞business的發音,後來pidgin就用來指代這種混雜語言。Pidgin: a simplified speech use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皮欽語:一種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群裡用作交流的簡化口語。1830年代,皮欽英語就隨著生意人來到了上海,改名換姓成了「洋涇浜英語」(洋涇浜曾是上海的一條河,在當時的英法租界之間,被填平後現在是延安路的一部分)。無論叫皮欽英語還是洋涇浜英語,其實都是當時上海和廣東等地的本地人與英國人交流的口頭語言。現在英文中約定俗成但無法用語法知識解釋的表達就可能是受到中文語法的影響。► no pain, no gain: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當時的中國人使用洋涇浜英語時用的就是中文的語法,你看這句英文:► I have sold (this) for ten dollars. Now I am going to sell it to you for one dollar.看懂這句英文不難,意思是「(這個)我之前賣10塊,現在我賣給你,算1塊」。還有人認為,像是
no-go不宜繼續進行的,lose face丟臉,
no-good無價值的,這些英語中確定下來了的詞和短語都受到了漢語的影響。這麼一想,還真是前人一字一句間把long time no see這樣中式十足的表達說進了牛津英語詞典裡。與英語向漢語借語法不同,漢語倒是從外語(包括英語、葡語)裡拿來了一些詞。
► catchee: catch (English)
► too muchy: too much (English)► Joss: God (Zeus) (Portuguese)此外,皮欽英語在廣東受到了粵語的影響,流傳到上海之後,當時的上海人嘴裡還有些粵語詞。► taipan: supercargo 指押運員或商船上的官員(來源於粵語:大班)► fankuei: Westerner (來源於粵語:番鬼)有位上海豆瓣網友的帖子稱上海話裡有很多常用的詞都有英文的來源。► 阿木林 a moron:指木訥、不善言辭、不機靈► 癟三 begsir:指地痞、無賴、遊手好閒的人► 混槍勢 混chance:指渾水摸魚,趁機撈一把Oxford Guide to World English提到說19世紀末皮欽英語就漸漸少有人用了。Chinese Pidgin English began to declin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s standard English began to be taught in the country's education system.有那麼多先例,或許中式表達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距離收錄到詞典也不遠了。
內容來自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百度,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