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焦慮

2021-02-23 開心貝靈果雙語兒童中心

蜜糖媽媽

初為人母,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去摸索。都說第一個孩子是照著數倍養大的,糖寶一歲零三個月,我很慶幸身邊有那麼多媽媽一起學習,一起分享,讓我在之前的時光裡能還算遊刃有餘的做好媽媽的角色。

如果問我現在最焦慮的是什麼可能就是她兩歲後的溝通.認知跟育養問題了.都說這個階段的小寶很是叛逆.自我主張很強.我希望跟更多的媽媽去學習.能更好的與她溝通.成為做她人生中的第一個導師.一起成長.

德五媽媽:

我是一個比較喜歡順其自然的人,對寶寶的到來也是這樣,從懷孕到生下他都是秉著這樣的想法,寶寶也是比較乖巧的,順其自然的一天天長大。晚上沒有鬧著我沒法睡覺;17個月了,就生過一次病,沒有太折騰過我;等等吧,都還蠻好。而唯一讓我困擾的是寶寶的輔食吃的一直不好。6個月大我慢慢從一勺米粉開始給他加起,到現在正常跟我們吃飯,吃的一直不多,小時候是就吃一口兩口米粉,現在是一天就吃一頓飯,這一頓飯還是就吃雞蛋大小的量。有的時候遇到不愛吃的,一天都覺得他沒吃東西。我一直覺得他是不餓,所以不吃就不餵了。可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營養跟不上,怕影響身體發育。真羨慕那些吃貨寶寶啊。見著吃的,就搶著要的樣子太可愛了。多麼希望我的寶寶也能這樣啊。

Wendy媽媽:

回憶陪伴Wendy20個多月的日子裡,說起讓我頭疼的問題呢,馬上想到的便是關於母乳不足和依賴。當碰到兒保醫生說孩子體重增長過慢,當碰到親朋好友說Wendy怎麼又瘦了,當碰到帶孩子外出卻時不時要吃nainai,當碰到孩子會夜醒無數次……為娘很是難過,羨慕別的媽媽幾個小時一漲的奶,羨慕別的小朋友喝奶粉,羨慕別的寶寶和媽媽睡整夜覺。啊,現在想起來那種焦慮感分分鐘在心頭,孩子偶爾喝幾口奶粉就想屏住呼吸,生怕再不喝了,當然了,寶寶窩在媽媽懷裡吃nai的幸福感也分分鐘能爆棚。18個月,斷奶了,沒想到只因為我一句「溫蒂,媽媽nai很少,你就多喝點奶粉吧」!再後來,奶粉喝了,飯吃好了,覺睡好了,回頭看看之前孩子的照片,其實也蠻胖虎的,當初何必那麼自責糾結焦慮,孩子現在各方面也很好,還真是應了許多過來人媽媽說的那句話,再大大,再堅持堅持就好了,哈哈哈,希望小朋友健康快樂地成長

(已匿名)

自從當媽了以後,可能是因為身份都有所轉變,令我最困擾的是婆媳關係。婆婆的眼裡只有孫子、兒子。無論我我怎麼做,無論我多辛苦的帶孩子照顧他兒子,她只會一味的數落我、嫌棄我。

(已匿名)

求不實名制~作為一名單親媽媽,無論從精神上的壓力還是經濟上的壓力都是很大的。知道懷孕的時候,我跟我的媽媽說,我的媽媽只問了我一句話,「你想好了麼?」我想好了,而且到現在為止我不後悔。我拿出120分的努力工作賺錢,我希望我可以跟我的孩子過著我想要的無拘無束的生活。在寶寶的生長過程中,我比較擔心另一半的缺失會不會給他的成長過程帶來困惑,還有心疼我的媽媽一個人幫我帶孩子的辛苦……為母則剛,我相信自己會處理好一切的,加油!

哆咪媽媽:

陪伴哆咪這20個月就怕她生病 生病是我最煩躁的時候所以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其他的都是浮雲~累並快樂的帶娃模式我還挺受用呢

卡特媽媽:

兒子出生六個月後,我帶著前所未有的焦慮重返工作崗位。不敢當眾哭,哭多了會影響奶水。
這是32歲的我從未經歷過的。一直對自己高要求的我在養孩子上也不例外。懷孕期間就手寫了一整本的筆記,在孩子半歲前,嚴格遵循科學育兒指導,用excel表列購物清單、做月度輔食計劃,記錄孩子的作息時間。即便如此,還是經常感到束手無措。


同時,半年後復出,我發現別人的眼光變了--「你都當媽了,還去健身啊,要那麼瘦幹嘛?」我很不解,為什麼當了媽,別人的眼光就變了?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科學育兒知識,依然帶不好孩子?母親經常被社會大眾賦予「偉大」的意義,隨「偉大」而來的總是重壓,現代女性又該如何在家庭和職場的角色切換中找到自我的價值?

隨著我的卡特一日日長大,內心的焦慮也日漸緩解,每周七天,周一至周五賣命工作,每個周五下午我會例行的寫一張小紙條,就是周末2天的活動安排,周末2天我手機靜音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我想職場媽媽同樣也可以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卡特也肯定更愛這個可以輕鬆的在家庭和職場的角色中切換的媽媽。
「我們這一生最大的豔遇,不是別的,是遇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元寶媽媽:

老人看孩子有好處當然也有弊端,我家寶寶現在就不愛躺著和趴著玩,必須要抱著,所以他抓物的能力就不太好,所以老人看孩子還是要給他們立規矩,讓他們也了解一些育兒知識,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好建議呢

兔子媽媽:

我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這個倒是沒有什麼特別困擾的,主要的還是夫妻關係。

如果爸爸和媽媽都是上班族的話,或者是有自己的事業,結婚之前跟有了孩子以後肯定會有差距的肯定會有變化的。爸爸早晨走的早,然後晚上又應酬回來的晚,然後妻子照顧孩子,沒白天沒黑夜的,尤其晚上起來餵奶以後不能睡一整覺,精神體力啊,各方面都是一個不少的考驗,晚上想回來跟老公倆說說話,但是非常困。如果老公又有應酬,晚上十一二點再回來的話根本說上幾句話都不可能。就這樣的每天循環每天循環。

這就是身邊的爸爸極少數像媽媽一樣非常耐心的從襁褓嬰兒就開始照顧。非常耐心的陪玩兒,媽媽不在家,爸爸可以看一上午或者一整天這樣的父親真的少有。

所以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都是一種非常大的挑戰。

哼瑞媽媽:

被哼瑞選中當他的媽媽已經快十個月了,奶水夠不夠、會不會翻身、啥時候會坐的、我家孩子都會拜拜了你們還不會啊……一出門就要被各路好心人輪番轟炸一遍……但這些都並非是讓我困擾的問題,最讓我困擾的就是孩子的輔食問題。自從開始吃輔食,我在許多親戚眼裡就變成了後媽,你怎麼給他吃這麼少啊、嚼著餵沒事兒啊我們以前都那麼餵、你看你餵點飯仔細的至於麼、不吃鹽孩子沒勁兒啊等等,更有甚者還說,拿筷子蘸點酒給他嘗嘗,每每這樣,我都想原地爆炸,我又不是後媽,我能害他麼?我知道其實大部分質疑我的人也都是關心孩子,但理念不同,受過的教育不同,接觸的知識不同,就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現在。

timo媽媽

想像做媽媽和真的成為媽媽確實很不一樣,對我而言,根植於我心中的矛盾點,在於我自身角色切換時所並存的不自由以及夫妻關係的轉變。
首先是全部精力給寶寶,沒有自己沒有喘息沒有娛樂,這都是與偉大的母愛並存的,可以克服,然而爸爸這個角色的嗨皮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就產生夫妻關係的第一個不平衡。

有寶寶之前一直認同這樣一句話,夫妻關係要大於親子關係,然而這太難,起碼在寶寶小的時候太難做到。現階段沒有絲毫精力去分給老公,對他不關心不關注也是我所焦慮的問題,焦慮的所在是無力改變現狀。


孩子的出現會讓夫妻的親情度飆升,然而瑣碎生活又讓愛情度銳減,這一轉變伴隨著產後身體的變化,年齡的增長,精力的不濟,讓我也會不自信,缺乏安全感,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樣存在焦慮問題,需要重拾自信。
所以我很喜歡參加俱樂部的活動,充實自己,交一些朋友,豐富一下生活,讓自己開心,才能讓家人開心。畢竟焦慮的根源,我認為在於自己。

小猛媽媽

他要是下午睡多了晚上不睡覺我會炸毛!非常可怕

坦克媽媽

老人看孩子的問題吧   我本身而言 跟媽媽有很大的分歧 但剛當媽媽沒有經驗也有很多常識不了解 更多會依賴自己的媽媽  但老人畢竟有些老觀念讓我一度跟媽媽吵吵 譬如我的奶不好 就要給兩個月大寶寶吃小餅乾   孩子拉臭臭 她認為一天一次硬臭臭才是好肚子(便秘)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入睡 非要抱著(我媽抱了八個月)剛開始的前半年真是 媽媽也生氣 我也各種糾結  內心知道媽媽很愛孩子 但各種老式育兒 不忍直視 後來慢慢跟媽媽溝通 各種微信公眾號普及知識  現在好很多 大多時間還是自己帶好 指望誰總會心理潔癖

嶽嶽媽媽

最困擾我的就是老人看孩子,為了孩子沒辦法住在老人家,完全沒有二人世界,沒有私人空間,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姚姚媽媽

我的焦慮點在不敢一個人帶寶寶出門,到現在寶寶1歲19個月了也沒有單獨帶寶出門過,必須有阿姨姥姥陪著才可以,總覺著一個人會應付不過來,便便了怎麼辦,一個人怎麼給她換尿不溼,哭鬧起來會不會影響周圍的人,突發情況一個人能否應付過來

賽文媽媽

我困擾的是上班沒時間看孩子…單位強迫加班…最後只能選擇離開

小碗媽媽

初為人母,一切都是陌生的。焦慮基本是從她降生那一刻就開始了,最先面對的問題就是母乳。我個人體質氣血不足,女兒出生三天,就是不下奶。婆婆抱著孩子,翻著白眼說「從來沒見過你這樣的」,那一幕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催乳師,鯽魚湯,下奶茶,豬蹄湯,穿山甲,能想到的下奶方子全都招呼上了,足足折騰到出了月子,奶量才夠。這其中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其實後期總結,心情好才是最重要的,女人為人母了也一定要對自己好,無論婆婆還是七大姑八大姨,如果說話不中聽就不聽,不想見的不見!身體和孩子都是自己的,心情好才是真的好!

順溜兒媽媽

最困擾我的是睡覺,小彪兒的生物鐘始終和我走不到一起去,只能我來根據領導時間表來調整,好懷念以前十二點以後睡覺十二點以後起床的自由美好生活。

修堂媽媽

兒子打人的問題讓我很焦慮,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要怎麼解決

羽毛媽媽

相信很多寶媽們都焦慮過寶寶黃疸問題 我的寶寶出生後十天黃疸一直很低 在月子會所裡面月嫂還讓我放心 說沒有黃疸 說實話 我之前並不知道黃疸這個東西 但聽說了之後覺的比較可怕 (但其實現在也不知道是個什麼鬼)但過了十天之後 羽毛的黃疸開始直線上升 直到出了月子黃疸是二百左右我記得 當時很焦慮 因為黃疸高沒辦法打B肝疫苗 而疫苗站的工作人員又和我說兩針間隔時間太久就無效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就斷定自己是母乳性黃疸 身邊的朋友還有家人告訴我狠狠心斷奶三天就好了 可是雖然只有一個月 但我已經很享受通過餵奶和寶寶建立起的私密感情 真的很不想斷母乳  哪怕一頓都不想 更別說三天了 可又擔心黃疸降不下來不能打疫苗 非常的糾結加焦慮 天天上網查 可是大家說法都不一樣 還有許多偏方 哦 對 疫苗站的工作人員還開了茵梔黃 身邊人的壓力加自己的不確定導致我決定斷三天母乳 就在我去買奶粉的路上看到了朋友圈發的一篇有關於黃疸的文章 把黃疸講的很透徹 而且非常有說服力 黃疸並不可怕反而還是對寶寶的一種保護 我就掉頭回家繼續餵奶了 兩個月之後寶寶黃疸降下來了 去打了B肝疫苗 所以沒評沒據不要說自己是母乳性黃疸…多喝母乳多排黃疸會消失的…兩針B肝隔七十天還有效的…

興禾媽媽

最大的焦慮就是上班以後撫養孩子問題,首先母乳餵養就不能按時吸吮,會導致母乳越來越不足,其次需要老人帶孩子,那教育矛盾會很多,再次下班累如狗會不會有精力時間陪孩子。

Gary媽媽

我覺得最大的困擾是老人看孩子
老人普遍願意事事替孩子去做讓孩子有依賴性,凡事不愛自己動手,養成壞習慣或者是壞脾氣。
育兒觀念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年輕人普遍提倡科學育兒,學習新的育兒知識。老人大部分還是延續老一輩的做法,容易出現家庭矛盾。
老人的精力和體力有限,長年累月的照顧孩子自己身體也吃不消。

喬如媽媽:

不知道寶寶們的手欲期媽媽們都是怎麼度過的,我的孩子尤其看見喜歡的寶寶就喜歡上去捏人家的臉,可能是我的反應過於激烈,導致加深了孩子的印象,所以一直很喜歡捏別人,每次不是捏紅了就是掐破了,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很無助,對別人家孩子深深的抱歉,對自己孩子深深的無奈,現在還在經歷當中,醫生說每當看到有這個苗頭就轉移孩子注意力,現在就是精神高度集中,看好孩子,希望順利幫孩子度過這個階段

Seven媽媽

都說養孩子是一場升級打怪,其實如果都像升級一般有規律,倒也不怕最怕的就是狀況外的事情發生,比如說:摔床。
️的第一次摔床是百天當天……或者說是摔桌子,從一個80多公分高的辦公桌上摔下來。我永遠記得那一刻的感受,大腦一片空白,整個人懵了。抱著娃就開車去了醫院,被大夫嚴厲批評了一頓,告訴我們沒有事,寶寶摔床只要會哭,24小時內沒有嘔吐和昏迷出現,一般就沒有關係。但是在我心裡一直有陰影,好久好久都不能消散,擔心留下什麼後遺症。一直到,後來會坐了會爬了會爸爸媽媽的叫了,才放心了。


寶寶的照顧真的要精心再精心,仔細再仔細,你永遠想不到意外會這樣活著那樣的發生,他們在探索這個精彩而陌生的世界,不了解會有那麼多的危險,永遠不要覺得不會有萬一發生的這種僥倖的心理,這就是我快十四個月照顧寶寶的心得體會。

哎呦媽媽

生哎呦之前各個媽媽群裡一直宣揚的母乳餵養對我來說就像聖旨一樣的存在著。我堅信母乳對孩子來說是媽媽給予的最好的最自然的禮物。
然而哎呦出生以後,我並沒有之前想像的那麼美好,生下寶寶之後迫切的想讓她吃上第一口母乳的好心情,就瞬間被乳頭皸裂出血卻沒有奶而徹徹底底的打敗了。


身體的疼痛和心裡的自責,不得已給哎呦喂奶粉的失落和愧疚徹底擊垮了我,在生完了哎呦第二天我在床上大哭,哭的懷疑人生了…
後來就開始了漫漫的追奶路,推奶,吃各種下奶的東西,奶沒見著多,肉卻長很快。


乳頭皸裂一直沒好,一直延續到了四個月,這期間還要多些身邊好朋友的大力支持,借奶給哎呦,我就這麼斷斷續續的餵到六個月終於不用再去和朋友們借奶了,哎呦開始吃輔食,奶也慢慢夠吃。


再逼死自己純母乳的這條路上,哎呦餓得哭我也哭。我老公怎麼勸我餵奶粉,我都不肯,打電話給好朋友訴苦,心裡的自責和愧疚把我壓的喘不過氣來。

一轉眼現在哎呦已經15個多月了,我依然還在餵奶,依然享受餵奶瞬間的幸福,但回頭看看,其實,能純母乳餵養,對於孩子和大人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但確實有些媽媽真的做不到純母乳,餵奶粉也是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愛不是麼?
生完寶寶以後媽媽身體激素下降很嚴重,身體又虛弱,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和大人都能得到最好的休息和營養,所以不要再鑽牛角尖啦。
母乳最好,但自己和孩子快樂也很重要。

KIKI媽媽

我的焦慮在於kiki吃飯問題,一直處在一個內疚著急的個性循環
作為新手媽媽一直被教育母乳餵養的宣傳,嬰兒三天不吃也沒問題,然後出生一天多奶水有血不能吃,也不給奶粉液體奶,看著孩子餓的哇哇哭,自己也難受的哭,直到被醫生護士發現,生氣罵我,這麼小的孩子不吃任何東西,會發展成新生兒低血糖,甚至有腦癱風險。

真的是晴天霹靂一樣,心裡不停的後怕,萬一……育兒的各種說法和宣傳太多太多了,對於倡導者來說,一定要把握好度,因為孩子不是試驗品,每個媽媽都承受不起任何風險。


現在KIKI飯量小,不喜歡吃東西,就喜歡吃母乳,總認為是出生沒有及時吃到奶導致的,一到吃飯就有後媽趨勢,兇完就內疚,沒完沒了得循環。希望KIKI能好好吃飯,健健康康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相關焦點

  • 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發布,這些地方的媽媽最焦慮……
    近日,UC大數據發布了《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80後媽媽已經成為最焦慮的群體,而全職媽媽比從事媒體等行業的媽媽更容易焦慮。 報告顯示,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學區房、子女入學、老人贍養、二孩壓力等等都加重了她們的焦慮。同時,媽媽們的焦慮指數也與她們所從事的行業有關。工作壓力越大,焦慮指數越高。通過報告發現,金融、網際網路行業的焦慮媽媽人數遠超其他行業。
  • 叛逆女孩VS 焦慮媽媽 如何緩解焦慮 做到高質量陪伴
    11歲女孩思涵被爸爸媽媽吐槽太「叛逆」,父母眼中的她不聽話、愛頂嘴,還特別情緒化,動不動就生氣、莫名其妙掉眼淚。但隨著了解的深入,名師團卻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思涵,她一歲就能自己吃飯,四歲開始自己穿衣服,六歲學會做飯、八歲獨立坐飛機……這到底是個叛逆女孩、還是一個大家做夢都想要的好孩子呢?
  • 招募 媽媽,你焦慮了嗎?【精英媽媽高峰論壇】
    中國孕婦節 精英媽媽高峰論壇時間:2015年10月25日10:00-11:30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西路168號正大廣場戰略合作:百度寶寶知道合作品牌:Anny-mo,六甲村, 康貝,上海悅子閣月子會所,王子妮飄,美素佳兒,Silver Cross, Takata,歐利,雅氏,遊食樂園,西瓜莊園,芙兒優,Penny Scallan,Travel buddies,上海球迷氣球持續舉辦了三年的「精英媽媽高峰論壇
  • 45歲梅婷談高齡媽媽的焦慮: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
    沒有人生來就是會做媽媽的,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就要學會做個媽媽了。」言語之間卻盡顯一個高齡媽媽的心酸和焦慮。具體在焦慮哪些問題呢?這些心酸和焦慮不斷地在媽媽心裡縈繞。焦慮是沒用的。媽媽該做好一個陪伴者和觀察者 ,給孩子自我保護和自我成長的機會,讓整個生活回歸到最平常的狀態中。並且在孩子長大的時候得體地退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孩子勇敢。而旅行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帶孩子去旅行,去感受不同地域不同季節的變化。梅婷這些育兒經很值得學習。很多高齡媽媽認為這個年紀能有孩子不容易,對孩子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到了溺愛的程度。
  • 《包寶寶》:媽媽的一生,有4個階段的焦慮
    在這部短片當中,大家能看到媽媽和包寶寶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整個故事很溫馨,包寶寶的形象也很是可愛。然而僅憑溫馨的故事和呆萌的形象,並不能幫助這部短片脫穎而出。它之所以能拿下那麼多獎項,最終還是依靠隱藏在溫馨故事下的深層含義,那就是分離焦慮。
  • 和媽媽分開就傷心大哭!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作為過來人,我的經驗正好可以給大家參考,接下來就一起來聊一聊分離焦慮的那些事吧!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父母或其他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唯一不同的是,慄子從一開始的哭鼻子大王,變成了為粗心媽媽操碎了心的小家長,出門前還不忘提醒媽媽拿這拿那的。不過,分離焦慮並不是孩子的專屬,媽媽也有分離焦慮。媽媽的分離焦慮,同樣不能忽視。
  • 從容應對分離焦慮,這份清單寶寶和媽媽都需要
    這位媽媽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其實就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指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關係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以表示拒絕分離,又稱離別焦慮。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跡象,通常到18個月時會達到最高峰;另一個則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 擔心寶寶的分離焦慮?先擔心媽媽自己的吧
    比如兒童最常遇到的心理問題 —— 分離焦慮。這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但不同寶寶遇到的分離焦慮嚴重程度差異很大,不能同樣對待,絕大部分是普通的情緒問題,但處理不好,也可能會成為心理疾病。那如何判斷呢?分離是每個寶寶和家長都遲早會遇到的,而同心理依賴對象的分離,都會帶來焦慮情緒(成人也是如此)。
  • 媽媽別走!寶寶出現分離焦慮,我們該怎麼辦(附繪本推薦)
    以小編和身邊媽媽的經歷,那時寶寶還不會有特別明顯的感覺。反而是7、8個月開始,寶寶越來越明白事兒了,一刻都離不開媽媽,每天出門都是一番撕心裂肺。1歲多的時候,這個問題達到頂峰。抱大腿,小手使勁摟著脖子不撒開,用平時最喜歡的東西逗都不理,「媽媽別走~啊~」,心碎。分離焦慮,是寶寶的一次成長,也是媽媽的一次成長。
  • 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叛逆的孩子:家庭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的模樣
    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都是,爸爸忙於事業和工作,幾乎很少時間關心孩子學習,甚至以己工作忙為原由,來推脫自己的責任。媽媽便不得不承擔起這一份責任,有很多媽媽,不光有工作,還得承擔家務,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難題,硬生生把媽媽逼上焦慮的局面。所以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現狀都是:「總是缺席的爸爸、容易焦慮的媽媽,和不聽話的孩子」。
  • 中國媽媽的現狀:面對自己的孩子,出現育兒焦慮,應該怎麼應對
    什麼是育兒焦慮?育兒焦慮多高發於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對於孩子的問題都是高度關注的,就比如媽媽總是會擔心我家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被別人欺負了怎麼辦?今天下雨了,他沒帶傘怎麼辦?成天就知道玩,不愛學習怎麼辦?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講英語了,他還沒有基礎怎麼辦?
  • 斷奶神器選擇世喜品牌,解決媽媽的困惑和焦慮
    像斷奶神器——世喜大棕瓶,防新生兒嗆奶神器——世喜百日瓶,保護媽媽乳房的雙層乳盾,寶寶學飲杯等等,受到了萬千用戶的喜愛和選擇。世喜品牌聚焦於解決千萬媽媽的困惑和焦慮,在寶寶的成長道路上能為寶寶解決因為各個時期帶來的成長困擾。
  •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同事小丁家五周歲的孩子噹噹看起來比較焦慮,就是容易緊張,做什麼事情都比較小心謹慎。上周末,到小丁家做客時,噹噹不小心把蘋果掉到地上,就嚇的「哇」的一聲,趕緊對小丁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 緩解新手媽媽焦慮,你需要這些準備!
    剛剛做爸爸的時候,當時面對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沒有準備,特別的焦慮。比如說我女兒,剛剛出產房,頭上就頂個大瘤子,加上羊水早破,要觀察三天,我就緊張的不行。翻了一堆的資料去查,為什麼頭上有個瘤,百度了一下,結果千奇百怪,有的說是頭皮血腫,要抽吸積液,有的還說要消炎藥。
  • 媽媽不要走,分離太焦慮……成長就該是且行且放手的目送!
    >一個月、四個周、整整22天,孩子還是無法適應離開媽媽的學校生活,分離焦慮竟如此之猛?首先,讓我們從學術上剖析一下何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特指孩子與某個親密情感結系的人(媽媽或主要照看者)分離時,產生焦慮、不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
  • 寶寶依賴媽媽,一到幼兒園就哭,或許是「分離焦慮」在作祟
    如意第一天送閨女上幼兒園,雖然在家已經給閨女做足了心理準備,閨女說:"媽媽,你放心吧,上幼兒園我肯定不哭,我很勇敢"。可是一到幼兒園門口,閨女說的話全部都不做數了,閨女抱著如意的大腿死活不放手。再後來的幾天時間裡,如意也是有意的在幫助閨女過度分離焦慮,如意不僅邀請閨女班的小朋友一起到家裡來做客,而且周六周日還帶閨女去幼兒園玩耍。很快閨女的入園焦慮就過去了。為什麼孩子一上幼兒園就會出現分離焦慮?
  • 準媽媽出現產前抑鬱和產前焦慮,該如何調節情緒?
    在我們的想像裡,準媽媽本應該是美好和幸福的,但是調查研究表明,約有64%的女性在孕期會出現不良情緒,甚至出現產前抑鬱和產前焦慮等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問題產生呢?
  • 新手媽媽養成記--慢慢學會和焦慮共處
    當媽媽是真的辛苦,也是真的幸福。我一方面覺得自己極其幸運,被常大好選中做媽媽,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認識到,人生從此不再容易,也不再瀟灑。心情變成了極其矛盾的樣子:既想好好照顧寶寶,給寶寶儘量多的陪伴,又想兼顧好工作,實現自己除了媽媽身份外的價值,還會懷念以前放鬆瀟灑,拎包即走烤麵包看小說,有足夠經歷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光。事實是:時間根本不夠用。
  • 熱依扎回應產後瘦身沒運動,不想給新手媽媽焦慮,網友大讚貼心
    看起來作為新手媽媽熱依扎也是一直在努力學習,還表示對於產後瘦回好身材的觀點除了給同樣是女性的媽媽們帶來焦慮之外,還能帶來什麼呢?表示作為新手媽媽,更想和大家分享怎樣減少焦慮!
  • 成人的分離焦慮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成人的分離焦慮與孩子的有什麼不同成人的焦慮屬於神經症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