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一隻折翼白鷳和一個村莊的起飛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國是直通車

最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嗚嗚嗚——」75歲的楊美林啜起嘴唇,呼嘯聲在君子峰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密林裡迴蕩。

尾音拖曳,觀鳥攝影迷們在迷彩幔簾後架起長槍短炮,屏息,自然界聲響湧進耳膜。有人聽見「紅豆杉的紅果子沙沙作響」,有人聽見「六點半的太陽光順著樹梢往下走」。

比紅豆和晨曦更詩意的一幕,在兩隻白鷳翩然踱步而出時到來。楊美林手執長竹柄的糧罐,把穀子和玉米點在樹幹和巖石上。

白鷳雄鳥羽白紅臉,尾翎長長,形似鳳凰,儀態萬方。它們隨著楊美林的點食路線展翅啄食,青苔、溪流、嬉戲的珍禽,相機咔嚓聲立即爭先恐後密集響起。

折翼白鷳

△白鷳 江月蘭 攝

白鷳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別處不尋常見,在君子峰國家自然保護區境內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卻成群結隊地闖入攝影家鏡頭。

一個原因是明溪當地鳥多。明溪恰好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春秋兩季數百萬隻候鳥在這條千載鳥道越冬、繁殖。而明溪森林覆蓋率高達81.48%,鳥類資源豐富,瀕危珍稀物種繁多,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縣份之一。

△長頸白尾雉 江月蘭 攝

另一個原因,則是鳥兒們在這有個「好朋友」。不單是白鷳,路過的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鴛鴦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不少都「聽楊美林的話」。

楊美林是三明市明溪縣紫雲村村民,紫雲村自古鳥多,成群結隊在稻田覓食,村民得設法防著鳥偷吃糧食,驅鳥捕鳥,臘鳥幹還曾是當地桌上菜,號稱「養雞不如打鳥」。但楊美林捨不得傷害生靈,連白鷳出山來偷吃雞鴨飼料被狗咬,他也是「偏向鳥的多」。

過去,楊美林在山腳下養了上千隻雞鴨,玉米粒撒出去,一群白鷳也成為常客,「跟我有感情了,就好像自己家人一樣,一叫就來」。

有一次,楊美林發現一隻白鷳翅膀耷拉,叫聲哀哀,估計是翅膀斷了。「我把它抱起來,它也不躲。」楊美林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回憶說,他輕輕捏白鷳的翅膀,摸到斷骨,幫它推骨頭上去,包紮敷藥,養了好幾天。「救了它就更黏我了」。

楊美林的孫子楊水清,也耳濡目染地傳承下來。2016年,楊水清張羅著在君子峰的均峰山密林裡建設了幾處景觀各不相同的觀鳥點,楊美林的嘯聲成為白鷳現身的集結號,「正式啟動紫雲村觀鳥產業」。而在媒體筆下,頗有傳奇色彩的楊美林,漸漸被雅稱為「深山喚鳥人」。

這幾年,不少海內外遊客慕名前來紫雲,跟隨楊美林進山「會鳥」。甚至有歐洲遊客將楊美林「會鳥點」所在的經緯度、以及「如何找到楊美林」製作成攻略,引來更多海外同好按圖索驥。

有一對瑞典夫婦,深愛中國,先生曾到汶川地震救援,妻子則行動障礙以輪椅出行。他們憑藉外文網站找到的經緯度攻略,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直徑奔赴紫雲村找楊美林觀鳥。

△彩鷸亮翅 邵開建 攝

楊美林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這幾年變化最大的有兩點:一是家裡五間客房都充當了民宿,常年吃飯的客人不斷;二是村裡沒人打鳥了,開起觀鳥民宿的越來越多,有幾個甚至是從國外回來的歸僑。

楊家掌勺的,是楊美林兒媳饒秋蘭。她手腳十分麻利,一個人捯飭三桌像樣的飯菜不在話下。天南地北的觀鳥人吃了她挖的竹筍和紅菇,又教會她做河南燴麵和美國煎牛排。

饒秋蘭的兒子楊水清,從小喜歡跟著君子峰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家們轉悠,但饒秋蘭卻「實在是搞不懂他」。

在饒秋蘭眼裡,兒子大學畢業後,「也不好好找工作」,上海、北京、海南、臺灣「到處去躥」。兒子再三叮囑爺爺不要把鳥趕走,也讓她困惑不已,「野生的鳥餵它們幹什麼?」

△白鷺 江月蘭 攝

楊水清把家裡的客房布置成觀鳥主題的民宿,大幅珍禽照片列印出來,掛在牆上。小院裡沒再種蔥蒜,卻種了兩畦菊花,還用木頭搭了個投影茶室。

手腳勤快的村婦和村民被兒子請來,教研學營的大學生和孩子們打草鞋、做餈粑、打擂茶。3年間,村裡開了6家民宿,村民還組了個滴滴車隊。

茶室、菊花和「和鳥做朋友」……兒子的這些做法,對饒秋蘭來說太「城市」了。數了下,來過她家的「觀鳥人」竟來自於20多個國家和地區。饒秋蘭坦言,連她都不知道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楊水清的「觀鳥」國家專利

△領角鴞 江月蘭 攝

紫雲的山水鳥獸是美麗的,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物種專家來來去去,一直向少年楊水清傳遞這個概念。

2014年到2015年,就讀於三明學院的楊水清去臺灣的「中國科技大學」交流學習。這在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省,是非常常見的進修方式。

楊水清告訴記者,他在臺灣讀書最大的收穫,在參訪桃米社區和池上米鄉之後,「臺灣人講故事的方式」。「庭院可能就只有一棵樹,卻有講不完的故事,哪怕是一塊巴掌大的青苔,也可以從青苔的種屬講到先人的宇宙觀。」楊水清說,鄉村變得生機勃勃,這給了他很大啟迪,令他萌發了念頭:「回家,活化紫雲村。」

2015年9月,楊水清和爺爺楊美林承包下均峰一處山林,選取一處溪流潺潺的山谷作為觀鳥點。楊水清向記者介紹,山谷裡野生紅豆杉茂密,有足夠多的紅果子讓野鳥飽腹。「我們找過很多家專業鳥會進行調研論證,野鳥不會對爺爺的投餵產生依賴。」他打了比方,對於白鷳來說,那些玉米穀粒只是小點心,紅豆和蟲子卻是燒肉和排骨。

△黃腹角雉 江月蘭 攝

在紫雲,千載鳥道貫穿君子峰,林深、水美、山奇、石怪,除了白鷳,還有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彩鷸、黑冠鵑隼、三寶鳥等「常客」,如何製造美麗的邂逅又不驚擾這些鳥兒?楊水清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鳥人、鄉建愛好者組成團隊,從鳥類調研做起,修復保護千載鳥道,到最後營造觀測點,這群年輕人相當投入。

楊水清告訴記者,他們最為投注心血的是「把明溪鳥道最美一面帶給全世界鏡頭」,因此「有山瀑、有淺溪,有稻田、有山谷,乃至於有古寺……每個觀鳥點的布景我們都匠心獨運」。

△牛背鷺 江月蘭 攝

為了觀測到傍晚出沒的鳥群,楊水清常常夕陽西下才能出山。「星星越來越多,我總是一遍遍回想第一次和爺爺到田裡守夜趕鳥的晚上。」他說,「現在我卻是為鳥而來的,我想,我們的社會變化,太大了。」

他想起在宜蘭一家農場邂逅的「青蛙共和國」。那是個農村司空見慣的池塘,卻成為當地向遊客展現青蛙不同叫聲的自然教育場域。「之前,家鄉那些東西,我完全沒有美的感覺。」楊水清說,然而現在,他感覺耳朵鼻口打開,「感覺鳥聲、風聲、竹葉聲都那麼美,而也有那麼多人願意來欣賞它們」。

在這樣的自然美學影響下,楊水清團隊的觀鳥點布景技術一舉申請下國家專利,他們還和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和三明學院聯手,研發申請了12項實用型國家專利及5個外觀型國家專利,涵蓋觀鳥產業的方方面面。

不少村民找到楊水清,「申請」在自家林地裡建造觀鳥點。「紫雲村民現在一聽到陌生的鳥叫,第一時間就是掏出手機錄下來,作為鳥類普查資料。」楊水清笑說,村裡已經有13位「富有科研精神」的村民率先通過培訓成為「鳥導」。

紫雲不是個案

△池鷺雛鳥 江月蘭 攝

明溪縣夏陽鄉紫雲村黨支部書記楊發喜告訴記者,剛開始村民對觀鳥旅遊業還有些顧慮和懷疑,村裡號召入戶「剛開始,沒人看好;分了兩次紅,本錢都回來了」。

前兩年,楊發喜從俄羅斯經商回來,在老家紫雲村擔任村幹部。他觀察到,雖然人口總量只有四五百人,但現在回流紫雲的,以30、40歲的青年居多,「每個人都帶著點手藝,對村莊當然好」。

53歲的羅葉生也是從義大利回來的華僑,他所經營民宿主打森林康養,地處數百畝柑橘林和竹林裡,意趣盎然,已經小有名氣。

明溪縣委副書記陳誼聲是明溪當地人,對野鳥「從小到大有感情」。「鳥類資源成為明溪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富礦。」他說,「紫雲並不是個案」。

△鴛鴦 林錦榮 攝

據陳誼聲介紹,明溪正在探索村社合一觀鳥合作社的模式,共同培育鄉村生態觀鳥旅遊市場。目前,已經註冊旦上、鳴溪、福西、下汴、紫雲等5家觀鳥專業合作社。由村集體、村民、貧困戶組成,合股聯營,利益共享。

當地正保護與修復國際候鳥通道,推進森林康養+生態觀鳥旅遊元素,目前已建立中溪、旦上、紫雲、下汴、福西等12個森林康養基地。

此外,明溪重拳出擊違法捕獵行為。在全縣深林秘境中設置21個觀測點,對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實施24小時監測;林業部門聯合當地公檢法、市場監管等部門,嚴厲打擊盜獵行為;明溪法院於2018年發出全國首份「護鳥令」,讓違法捕獵者自願籤署保護承諾書。

△白鷺 江月蘭 攝

明溪縣夏陽鄉黨委書記池昌江表示,目前,紫雲村已建成閩學展館,正在抓緊歷史風情街、十裡閩學步道、理學園、龍西湖景觀等閩學村項目建設。

正處於國際鳥道上的三明市明溪縣夏坊鄉中溪村,也在譜寫另一個野鳥和村莊活化的故事。35歲的盧集明把村裡30畝水田留作「小鳥的糧倉」,顆粒不收。他和村民們種下的荷花,冬天也不收藕,留下來款待前來越冬的鳥類朋友。

相關焦點

  • 乾乾淨淨迎小康——福建三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紀實
    五一村是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一個近1000人村莊,自從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村道整潔、村容秀麗,村莊環境煥然一新。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的指導思想,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三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小堅說。短短幾年間,在「支部吹哨,幹部報到,發動群眾,共建五好」等一系列舉措推動下,三明市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今天人民日報推出多篇報導,刊發評論員文章,聚焦三明的探索和實踐。  然而,地處閩西和閩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經濟總量不過2601.6億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家底」算不上殷實,群眾的幸福感為何滿滿?  向三明人找答案,他們總要從20多年前說起——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1996年到2002年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u2026u2026  為什麼是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福建三明釋放電能替代潛力 為「綠色三明」建設蓄勢賦能
    資料圖 陳金華 攝中新網福建三明12月22日電 (葉秋雲 傅淑婷 唐偉)「通過全電控制溫溼度,替代了傳統以燃煤燃柴等方式,蘭花的種苗培育、生長和花期都達到了優質狀態。」近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內,臺企清流縣森源蘭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俞清英如是說。圖為國網永安市供電公司西洋鎮供電所員工向村民講解電烤筍項目。
  • |快來省博看「白鷳」吧!
    |快來省博看「白鷳」吧!白鷳在我國貴州、雲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 、江西、湖北、海南等地都有分布。它多棲息於多林的山地,從山腳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都有分布,尤喜在山林下層的濃密竹叢間活動。
  • 福建三明:打造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18日電 (林春茵 曾程)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市,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大市。日前,多位院士專家在三明市建寧縣表示,建議國家予以三明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政策傾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浙江一小區裡 五隻猛禽屢次追殺一隻白鷳!小區保安:很傷心 我救下...
    「它們是衝著樹下的一隻籠子來的。」老吳說,他之前在林子邊放了一個抓老鼠的籠子,不知道什麼時候,籠子裡鑽進了一隻鳥。籠裡鳥看上去和雉雞很像,但比雉雞小,也比雉雞好看。「可能是它慌不擇路躲進了這個籠子,也可能是看到裡面有食物跑進來了。」 「我很喜歡鳥,看到有人抓鳥,我會跟人家吵架。」
  • 福建三明:紅色文化「火」起來
    這讓三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副書記盧燕琴感到高興。她尤其高興的是,宣講工作得到一批年輕人的肯定。「年輕人說,之前感覺先烈離他們很遙遠。現在聽了三明的紅色故事宣講,發覺先輩的犧牲如此令人動容。」盧燕琴說。三明是一片紅土地,其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
  • 福建三明:電影演員海選中,泰寧站報名將截止
    新喜劇之王 現在機會來了,近年來與韓寒、陸川等一線導演合作的電影《九層妖塔》、《乘風破浪》並取得良好商業效應的導演陳家福,為推廣三明城市名片,將於2020年8月15日在泰寧進行演員海選招募會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一年吃進一塊磚」,三明市民曾這樣抱怨市區的粉塵汙染。改變,發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至2002年,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一系列新的發展理念在這裡萌出根芽。春風化雨,蝶變重生。
  • 寫給我的家鄉:福建三明|全中國最綠的城市,山林間的童話鎮
    越長大越明白對故鄉的那份愛,是一份歸屬感安全感和對過去自己的追憶,它們雜糅在一起變成不可言說的惆悵苦澀。尤其我是南方人,來到北方生活,在地理景觀上就會有很多「不適應」。比如很多人都吹噓北京近郊的一些山,我也去玩過,但是真的對比福建的山水……我的心裡就是「這啥玩意兒?」
  • 2020福建三明大田縣人民法院招聘5名速錄員公告
    2020福建三明大田縣人民法院招聘5名速錄員公告 2020-03-11 10:48:30|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 綠色寶庫,福建三明特色美食小吃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有「國家森林城市」、福建「綠色寶庫」之稱。三明市是福建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先進位造業基地、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和休閒養生基地。著名的沙縣小吃就在這裡,今天小編就來到了三明,一起品嘗三明的味道。
  • 福建三明:電影演員海選中,泰寧站報名將截止
    新喜劇之王現在機會來了,近年來與韓寒、陸川等一線導演合作的電影《九層妖塔》、《乘風破浪》並取得良好商業效應的導演陳家福,為推廣三明城市名片大家可能不知道,陳家福導演祖籍就是我們福建沙縣人,是福建好小子影業有限公司法人,同時也是國內著名的影視劇導演及動作導演。
  • 找到了,福建深秋裡的小確幸!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秋日時節,福州各大公園、古街和歷史風貌區在明媚陽光下讓人流連忘返。沙縣琅口的三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品種展示中心內,「菊舞金秋,魅力沙縣」田園菊花展盛裝迎客。10月14日,在南靖縣鵝仙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白鷳飛躍而起。新華社記者 梅永存 攝金秋時節,福建省南靖縣鵝仙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如畫,數量逐年增多的野生白鷳漫步其間,成為當地新的自然景觀。
  • 三明中院一個集體和一名法官獲表彰
    近日,三明市委、市政府對2016-2020年度生態文明建設和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中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態審判庭被評為「  生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  三明中院生態審判庭實行集涉生態刑事、民事、行政及非訴行政執行案件於一體的「四合一」歸口審理模式,全力打造三明綠色司法升級版,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和助力打造「中國綠都·最氧三明」綠色品牌提供高效、優質的司法服務保障。
  • 朱子的故鄉,福建三明在省內位居前六,在四川能排第幾?
    我想大家都聽說過著名的朱子理學,朱子理學中的格雷致知論也具有獨特的風格,很多人受到啟發,變得有名了,關於朱子理學的創始人朱熹的出生地,很多人不知道,福建的小夥伴可能在這裡舉手了,是的,朱熹的故鄉在今天的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是一個非常乾淨美麗的城市,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
  • 走近三明看三明
    通過找開發商和共建單位支持,什麼遊泳池、網球場、健身房、桌球室、露天電影這些硬體設施如今一應俱全,各種各樣的文藝隊伍10支、志願者服務隊伍7支,最多一支57人、少的也有二十幾人,一唱一跳一熱鬧,人也熟了、心也近了、規矩也就好立了。「什麼是文明?其實就是把一個一個規矩立起來,多起來,用起來,風氣就好了。」小小一個社區主任,肚子裡「裝」的卻是一套套樸實的道理。
  • 2020福建三明大田縣總醫院招聘專業技術人員若干人公告
    2020福建三明大田縣總醫院招聘專業技術人員若干人公告 2020-04-26 10:57:30| 大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