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

【三明實踐】

清晨,三鋼集團廠區,鮮花吐蕊,修竹疊翠。伴著鳥鳴啁啾,24歲的副爐長蔡亦翔在控制電腦前坐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日之三鋼,已成為三明的一張「綠色名片」,廠區空氣優良率常年在99%以上,獲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福建省三明市因三鋼而興,先有工廠後有城市。「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已成三明市民的生活日常。然而,這片林海莽莽、清溪如帶的美麗土地,也曾有過黯淡時刻。

煙塵飛揚、氣味刺鼻,三鋼一度給這座城市帶來嚴重的汙染問題。「一年吃進一塊磚」,三明市民曾這樣抱怨市區的粉塵汙染。

改變,發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

1996年至2002年,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一系列新的發展理念在這裡萌出根芽。

春風化雨,蝶變重生。

在重要囑託指引下,三明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國率先拉開醫改、林改、金改等一系列改革序幕,奮力書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二十幾年來,在實踐的檢驗中,在歲月的洗禮中,新的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逐步凝練成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的精神血脈,推動中國發展抵達嶄新高度。

「林深,水美,茶飄香,人長壽。」新時代的三明故事,映射著新思想新理念的磅礴偉力,濃縮著新時代新生活的幸福密碼。

作為一個位於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之間的普通地級市,資源稟賦平平的「中等生」三明,何以實現華麗轉身,逆襲成協調發展的「模範生」?讓我們一起,到三明實踐中,找尋源頭答案。

「改革就是要讓老百姓受惠」

「喂,我覺得胃部不舒服,能不能讓醫生來看看?」這一天,77歲的鄉村獨居老人茅仙花進行了電話預約,十幾分鐘後,村裡的籤約醫生李承基就趕到老人家中問診開藥。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養老醫療服務已成為社會性難題。在三明市大田縣,「網際網路+三化三全山區養老服務110」的新型養老服務,成功破解了這個現實難題。

三明始終堅持用體制機制改革,更好地為人民謀福利。

聚焦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三明於2012年率先啟動醫療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敢於觸碰深層次利益的舉措,全面取消藥品加成,使就醫費用大幅下降。

目前,三明市民就醫的自付比例僅為10%。尤溪縣的付雙珍老人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降壓控糖藥,她說:「改革就是要讓老百姓受惠,關於這點我最有發言權。」

三明堅定地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不僅醫改成為全國「樣板」,林改、金改、國企改革等也在全國保持領先,治水「河長制」、「五講四美三熱愛」也都可追溯至此。

「以前,護林資金投了20多年,林子卻不能砍,心裡愁啊。現在,林子可直接換成『票子』,我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永安市洪田村林農賴興益說。

林農資金的盤活,得益於三明不斷完善的林改。

「十三五」期間,三明市為了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堵點,創新推出林權按揭貸款、「福林貸」「益林貸」等林業金融產品,創新推出「林票」制度,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實現「林業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改革之路千頭萬緒,唯有堅定為民初心,方能不斷前行。

「對我們這些普通農民來說,創業啟動資金是一道現實的門檻。」從村級融資擔保基金貸了10萬元後,沙縣西郊村村民黃青財實現了開沙縣小吃店的夢想。

二十幾年來,從不起眼的「夫妻店」到遍布街頭的「國民小吃」,沙縣小吃成為獨具特色的富民支柱產業。做小吃雖好,但啟動資金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難題。到銀行貸款?大多數村民都擔心手續麻煩、辦不下來。

如何打通群眾貸款的「最後一公裡」?

2011年12月,沙縣搶先試水金融改革,依託農村信用體系,在全國首創「社區型」村級融資擔保基金,有效解決了農民擔保難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多年來,在三明的社會治理中,政府與民間融洽互動。人民需要什麼,改革觸角就會延伸到哪裡。

「沒想到,這麼快就解決了我的教師編制問題。」大田縣的小學教師戴藝高興地說,「沒有了後顧之憂,我一定會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近年來,教師編制問題成為制約學校招聘教師,特別是邊遠山區學校招聘緊缺專業教師和優秀教師的瓶頸。

三明迎難而上,積極探索跨層級調劑事業編制、建立教師編制周轉池制度,將閒置的事業編制由「沉睡的數字」轉化為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保障要素。

思路活,氣象萬千。機制活,滿盤皆活。

牢記囑託的三鋼一路攻堅克難,如今已經成長為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而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得以協同推進,城市鋼鐵廠與市區市民實現共生共榮。

作為福建省老工業基地,三明正全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石墨產業孕育新「烯」望,節能環保項目備受青睞,生物製藥產業從無到有,氟化工產業由小變大……一批含金量高的高科技新興產業正加速形成。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院長熊雲說:「三明實踐,正是新時代中國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成效的生動縮影。」

「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

晨曦微露,明溪縣夏陽鄉紫雲村,75歲的楊美林正在趕赴「山林約會」:幾聲呼喚後,美麗的「林中仙子」白鷳結伴飛來,落到他身邊開始進食。

老人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卷,成為山林中最美的風景。

紫雲村地處三明市明溪縣君子峰核心保護區,擁有均峰寺、羅坊、楊坊等多個觀鳥基地。「從2014年開始,村裡就陸續有人來觀鳥、拍照,其中很多是外國人。」楊美林說,3年前,他將自家的房子改成了民宿,生意好得忙不過來。

加強生態保護,成就了美麗三明、生態三明。紫雲村方興未艾的觀鳥產業,是三明實行嚴格的生態環保措施取得成效的生動剪影。

多年來,儘管地區生產總值在福建省排名靠後,三明市在招商引資時卻一直「挑三揀四」。

幾年前,一家紡織企業希望入駐泰寧縣工業園,預計每年能帶來5000萬元稅收,幾乎是當時縣財稅收入的1/3,但因為排汙問題不過關,還是被拒之門外。

「破壞環境的項目,哪怕是效益再好、稅收再多,我們也絕對不上。」在三明,各級幹部都將綠色發展根植於心、踐之於行。

多年來,三明市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治理,加強水土保護和造林綠化,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攻堅戰……將環境保護工作延伸至全方位發展的各個「神經末梢」。

「幾年前,這裡還是塵土漫天的礦山堆土場,現在四季都有花香。」每到傍晚,大田縣前坪鄉山川村村民陳添斌,都會到家門口的川石礦區公園裡散步,望著眼前綠意盎然的公園他很是感慨。

厚植綠色底色,三明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在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遠方的綠水青山,近處的老舊村居,在綠色發展理念下,都成了「生財之道」。

推窗見綠色,出門看田園,夜晚透過天窗,可觀滿天繁星閃爍。星空民宿負責人朱孔材說,星空民宿在旅遊旺季每每爆滿。

2014年,際溪村發揮生態優勢、立足丹霞風光、結合人文底蘊,引入星空民宿、靜心書院、鹿趣園等項目,打造了集「耕讀文化體驗、養生度假、田園生活、巖穴苦讀」為一體的文旅康養勝地。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森林+醫養結合」「森林+觀鳥休閒」「森林+溫泉休閒」,同樣的綠水青山,不同的發展側重。立足優勢、因地制宜,三明各縣市區在打通「兩山」通道上各顯神通。2019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實現總收入750億元,接待遊客3917.56萬人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當不負人。「三明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顯著成效,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印證。」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胡熠說,「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

「歡迎品嘗我們幸福生活的滋味」

眼下,正值珍稀中藥材華重樓冬季管護期,沙縣夏茂鎮巖坑村村民張述嘉正忙著在地間除草、施肥。

張述嘉一家原是村裡的貧困戶,父親年邁,哥哥患病,家庭重擔都壓在他一人身上。如今,靠著種植華重樓,他們家年收益逾20萬元,徹底告別了貧困。

多年來,三明市不少村莊推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僅特色中草藥種植一項,就在沙縣、永安市、泰寧縣、寧化縣等地輻射種植1000畝以上,累計新增產值達5000多萬元。

百姓富,是三明實踐的出發點,也是著力點。

大金湖畔,泰寧縣水際村是人人豔羨的「首富村」。但20多年前,水際村還是個「吃糧靠回銷、用錢靠救濟」的貧困村。為了脫貧,村民們爭先恐後在大金湖裡「搶」魚,魚越撈越少,越撈越小。生態破壞的大金湖,綠藻遍布,惡臭難聞。

是什麼讓這個貧困村走出了困境?

「2004年起,水際村通過組建漁業協會、家庭旅館協會、遊船協會三大協會,走出了一條『協會+公司+農戶』的農民參與旅遊發展的路子。」水際村村支書王家生強調,組建漁業協會後,實行統一放養、統一捕撈、統一經營,既保護了生態,也保障了漁民的利益。

水際村村民端上了「生態飯碗」,不僅帶動全村及庫區周邊鄉村2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還入選國家級旅遊扶貧示範村。2019年,水際村「三大協會」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減貧案例」。

心中有信念,腳下的路再遠,也不會迷失方向。

在大田縣廣平鎮元沙村,翠綠茶園一望無際。為帶動大家種茶致富,曾經擔任村主任的張玉誼先試先行,改造了自家的60畝茶園,不僅自己先富起來,還帶動周邊村民參與種茶、制茶,幫助44個貧困戶脫貧。

一片茶葉,帶富了一方群眾。目前,三明全市擁有1.8萬名種茶戶,茶葉加工企業3000多家。其中,尤溪綠茶、大田高山茶、沙縣紅邊茶、寧化孔坑茶、尤溪紅等,先後被授予地理標誌集體商標、農業產業地理標誌或地理標誌產品證明商標。

11月27日,手捧香茶的張玉誼感慨道:「我們牢記囑託,及時調整茶葉種植結構,果然發家致富了。真希望大家都能喝一口我們種的茶,品嘗一下我們幸福生活的滋味。」

百姓的幸福,三明的實踐,新時代的縮影。

「一路走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這座城市、這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每一個瞬間,詮釋著從未忘卻的初心與使命。」國家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承惠這樣說。

當前,歷史的指針,正指向新的刻度: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勝利在即,第二個百年奮鬥徵程即將開啟。

牢記囑託,再啟徵程。中國發展的密碼在哪裡?民族復興的密碼在哪裡?或許,在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中,可以管窺端倪。

(本報記者 羅旭 邱玥 高建進 王丹)

相關焦點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
    在重要囑託指引下,三明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國率先拉開醫改、林改、金改等一系列改革序幕,奮力書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二十幾年來,在實踐的檢驗中,在歲月的洗禮中,新的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逐步凝練成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的精神血脈,推動中國發展抵達嶄新高度。
  • 流淌的文化記憶 持久的奮進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下)
    流淌的文化記憶 持久的奮進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下) 西倚武夷山,東靠戴雲山,沙溪河自西向東奔流其間,晝夜不息。 「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創新,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堅持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的力量源泉。」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建寧說,「使革命文化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循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這個方向,紅色三明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完善機制,注重實效,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永續蘇區精神,在促進發展振興上下足功夫。
  • 萬壽巖保護背後的典範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 (中)
    【三明實踐】光明日報記者 王 丹 高建進 羅 旭 邱 玥夏鼎商彝、秦磚漢瓦、唐彩宋瓷……一項項文化遺產勾勒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圖景。清流古人類化石遺址、「南方周口店」、永安安貞堡……一件件文物講述著文化交融演進的三明故事。
  • 三明實踐丨引全網熱議!網友直呼:大美三明!前景明了!
    次報導「三明實踐」; 光明日報 連續刊發 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系列報導 …… 全國廣大網友對此熱議不斷…… 畫好山水畫
  • 三明實踐丨評論: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在這片土地上所收穫和經歷的,都匯入「中國奇蹟」的故事中。 三明的道路選擇與發展氣象,都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的恢宏布局中找到對應的線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無一項在三明找不到呼應,無一項在中華大地聽不到迴響。三明的蝶變,有力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 碧江區「六個聚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六個聚焦」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國試點工作,推動志願服務工作精準對接群眾。(三)聚焦兩個「中心」融合,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基於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的工作特點,通過平臺、信息、資源、產品的有機融合,形成線上、線下同頻共振。
  •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在這片土地上所收穫和經歷的,都匯入「中國奇蹟」的故事中。三明的道路選擇與發展氣象,都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的恢宏布局中找到對應的線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無一項在三明找不到呼應,無一項在中華大地聽不到迴響。三明的蝶變,有力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今天人民日報推出多篇報導,刊發評論員文章,聚焦三明的探索和實踐。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人民日報記者 劉磊 劉毅 顏珂 李心萍  綠水青山引來八方賓客,上清溪的遊客接待量從1997年的1.8萬人次,增長到去年的62.9萬人次,去年村裡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黃盛騰說:「好好保護環境,讓大家在家門口美美地吃上了這碗『生態飯』。我們夫妻倆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日子很幸福。」
  • 【三明實踐】這裡的精神文明之美,令人怦然心動
    黃三定攝/光明圖片 創作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是三明市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精神的舉措之一。從今年8月28日上演開始,該劇已成為三明市廣大幹部群眾堅定理想信念、永葆文明創建的初心與使命、投身新時代文明創建工作的重要載體。
  • 玉溪市紅塔區聚焦培育時代新人 弘揚時代新風建設文明實踐中心
    紅塔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著眼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部署
  • 來賓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交流活動在金秀舉行
    在桐木鎮幸福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參觀黃世芳一行先後到我縣桐木鎮幸福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頭排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進行參觀。據了解,桐木鎮幸福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以來,以志願服務為主要方式,完善村規民約,引導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好移風民俗建設、家庭美德建設、平安社區建設、農家書屋建設等,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家庭觀、消費觀;營造敬老愛幼,鄰裡互助,團結和睦、崇尚向善的濃厚文明鄉風。通過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居民的「精氣神」。
  • 喜歡三明的理由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e三明」平臺,是三明市政務建設的一大亮點。以百姓的滿意度為「導航」,文明創建的「繡花針」才更明確行針的方向。上線一年多來,「e三明」不斷改版升級,現已推出4.0版。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滿意在三明」,中心就是為了人民。7月20日,梅列區政府大院110個停車泊位向公眾錯時開放。這是三明市破解停車難題,深化文明創建的有益探索。三明市主動聚焦群眾最關注、最直接、最迫切的城市「五難」問題,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政府大院對公眾開放停車,真心實意解決老百姓的需求,值得點讚!」市民張天成說。
  • 蘇州姑蘇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融合發展啟動
    蘇州姑蘇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尤培東在致辭中表示,姑蘇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將聚焦機制創新和服務升級,深化與主流媒體交流合作,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講好姑蘇故事,傳播姑蘇文化。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少不了各大媒體「主力軍」的支持。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聖地,這是一片孕育生機與活力的改革沃土,這是一方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美麗家園。  這裡是三明--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u2026u2026  為什麼是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鄒平:奏響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高質量發展「四部曲」
    鄒平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國家試點建設為契機,圍繞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線,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努力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創城、與體現本地特色、與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等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鄒平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路徑,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勁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 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成果
    該劇聚焦脫貧攻堅主題,講述了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巴圖查幹嘎查(村),在經濟、社會、人文各方面的新時代面貌,播出後收視表現搶眼,一直穩居全國同時段前列。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同步播出,都獲得良好的收視成績。特別是電視劇還沒播完,科右中旗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旗成了網紅打卡地,以草原紅楓為標誌的地域風光、以馬業為特色的旅遊產業以及扶貧項目蒙古繡等,都不斷激發著人們的想像。
  •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武漢樣板」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拓面提質,12月2日,武漢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召開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進會。
  • 以人民為中心是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總結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把人民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終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
  • 【她之聲·聚焦】《求是》雜誌刊發文章: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
    【她之聲·聚焦】《求是》雜誌刊發文章: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經驗 2020-12-25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