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巖保護背後的典範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 (中)

2020-12-20 正北方網

【三明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王 丹 高建進 羅 旭 邱 玥

夏鼎商彝、秦磚漢瓦、唐彩宋瓷……一項項文化遺產勾勒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圖景。

清流古人類化石遺址、「南方周口店」、永安安貞堡……一件件文物講述著文化交融演進的三明故事。

以萬壽巖遺址保護為契機和示範,以「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為指引,三明悄然開啟了文物遺存保護在一個市域範圍內的大膽探索,呈現出蓬勃的文化活力。

20年後再回望,敬畏歷史、惠及於民的文物遺存保護事業,正在繫緊情感的紐帶、築牢精神的大廈,積蓄前行的力量,為三明實現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其所激蕩起的澎湃濤聲,久久迴響在山水間。

福建省三明市城區景觀。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保」「炸」之爭的背後

1999年深秋的一天,兩個人行色匆匆進入中國科學院院士、考古學家賈蘭坡位於北京的家中,一股腦掏出37件文物。

賈蘭坡曾主持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當時已91歲高齡,視力嚴重退化。「他一一摸過去,然後在被帶去的文物鑑定書上寫下『這個遺址很重要,必須保護』這幾個字。」作為當事人,福建省博物館退休職工陳子文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賈蘭坡筆下的「這個遺址」,就是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區30公裡開外的萬壽巖。這座海拔359米的石灰巖孤峰,遠看像壽桃,山體遍布溶蝕溝槽和洞井。因為石灰巖是煉鋼熔爐劑的重要原料,20世紀80年代,省屬重點企業三明市鋼鐵廠(以下簡稱「三鋼」)花巨資買下開採權。「炸藥包一響,碎石飛濺,灰塵瀰漫。」村民鄧積根回憶道。

其實,早在1989年,當地調查小組就在萬壽巖溶洞內發現哺乳動物化石,遂被列為市級古脊椎動物保護點。差不多10年後,看著「壽桃」瘦身近2/3,當地村民推選5名離退休老教師聯名致信市政府,呼籲搶救文物古蹟。

一邊是生錢的冶煉機器和眾多工人的飯碗,一邊是「幾顆哺乳動物化石」和村民的精神寄託,孰輕孰重?雙方各持己見。為平息爭論,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有關各方達成一個解決方案:三鋼出資7.5萬元專項考古經費,由聯合考古隊進行限期一個月的搶救性發掘。

「限期破案」是在炸石的爆破聲中進行的。每一聲巨響,聽來都像是倒計時提醒。在挖了半個月仍一無所獲後,考古隊員的壓力值達到頂峰。不過,轉機幾乎前後腳出現:考古隊發現了巨貘的牙齒,這種在1萬年前已滅絕的動物的化石,公認具有分期斷代的作用。緊接著,石鋪地面等更多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文物被發現。根據文物特徵,考古隊初判,萬壽巖很可能是舊石器時代遺址。

賈蘭坡鑑定的正是這批發現中的一部分。儘管權威鑑定在手,更有說服力的文物不斷增加,爆破採礦仍在繼續。「經濟建設為主」「局部性保護」「善後工作量大」等論調一時間甚囂塵上。

「保」「炸」之爭背後,是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之間的博弈,是對文物及其所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迥異認識。在曠野中矗立了上百萬年的萬壽巖,就這樣在世紀之交,成為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短兵相接」的戰場。

觀念一變天地寬

2000年1月1日。對於親歷了整個波折的三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餘生富來說,這個日子有著比「新世紀第一天」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就是在這一天,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就省文化廳提出的「關於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保護有關情況的緊急匯報」作出重要批示。

「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算上標點符號,112個字。字字千鈞,擲地有聲。一錘定音,定分止爭。「批示下發後,三鋼果斷停止了爆破。」餘生富說。

更讓人激動的是,25天後,習近平同志就保護萬壽巖再次作出批示,要求省文化廳進一步提出全面保護規劃和意見。

至此,萬壽巖的命運得以徹底改寫,今人有幸聆聽18多萬年前的遠古回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說:「習近平同志當時的批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這次搶救性保護挽救了萬壽巖的學術生命,如果一些遺址遭到破壞,學術上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自2002年起連續18年守護萬壽巖的考古研究者朱凱說:「高瞻遠矚背後是非同一般的政治魄力和勇氣,是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和深沉的歷史情懷。」當時考古發掘的領隊陳子文說:「這是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溯源而上,福州三坊七巷、廈門鼓浪嶼、正定古城……文物保護的理念一脈相承,對歷史的敬畏貫穿始終。順流而下,萬裡長城、敦煌莫高窟、千年大運河……這些珍貴遺址遺蹟見證了極具前瞻性的思想在更宏闊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並被反覆檢驗。

觀念一變天地寬。

清理尾礦堆積、解決山體危巖、消除水患、修復周邊環境……20年,一批批文物遺產保護工作者和考古學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16字方針,接力完成了四期文物保護工程和長達5年的環境整治工程。

2001年,萬壽巖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萬壽巖山腳西南方向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座舊石器遺址專題博物館;2017年,萬壽巖被正式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9年,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對於真正付出的人,時間終會給予他們應得的獎賞。

將石灰石破碎廠廠房改造為文化交流與教育基地,恢復宋代五級湧泉生態景觀,設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與市農科院合作開發花海項目,鼓勵村民開發農家樂等休閒旅遊……

「萬壽巖遺址保護和開發樹立了一個標杆,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於建軍說。他以自己主持的通天洞遺址發掘為例進一步解釋道,一個2020年才「摘帽」的貧困縣拿出真金白銀進行遺址保護和開發,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他透露,通天洞遺址的保護規劃明年將力爭編制完成,規劃中將以萬壽巖為樣板,走保護第一和文旅融合的路子,並向上級部門爭取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建立說:「萬壽巖遺址是文物保護實踐的典範之地,充分發揮其研究保護傳承利用的示範價值,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政治責任。」

活化的文物在發力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萬壽巖,知道了這座『南方周口店』,知道了我那些未曾謀面的遠古老鄉的故事。我的親朋好友會給我發照片,告訴我萬壽巖現在的樣子。照片裡,他們看懂了我的工作,而我看到了保護工作為遺址帶來的生機。」在結束了歷時5年的萬壽巖遺址環境整治項目工作後,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設計師、三明姑娘羅璇在自己的工作小記中這樣寫道。

守護「老鄉」,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堅守在不同的戰場。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沒有人比萬壽巖的守護者更掂得出這句話的分量。繼萬壽巖遺址後,三明配合國家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一批重要遺址和墓葬的發掘。南山遺址先後進行了6次考古發掘,併入選中國科學院「2017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這是福建省內第一處洞穴和曠野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存,填補了閩西北新時期時代中、晚期至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缺環。其中,碳化的稻穀、完整的人類遺骸對我們研究旱作農業的傳播軌跡、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具有重要價值。」參與考古發掘的福建博物院研究員範雪春說。

在「保」「炸」之爭自行消失後,「保」「用」平衡成為新的探索課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順著這個思路,泰寧縣探出了新路,嘗到了甜頭。

懸在半山的大源村、明清古建精華的代表尚書第、藏在深山的老虎際……憑藉域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泰寧縣發力打造寫生基地。「來泰寧寫生的學生,全縣所有景點門票都免費,在崇際村每天65元含食宿。這麼高的性價比對學生吸引力不小。」泰寧縣旅遊管委會營銷中心負責人戴瑞陽說。

「古村落承載的文化之美不僅畫在學生畫布上,也傳向更遠的地方。隨著來寫生的人越來越多,村民的房子不再閒置,還帶動了餐飲、交通等消費。」泰寧縣副縣長謝翠姬說,「泰寧路徑」或是欠發達地區發展旅遊的可行之路。

在寧化縣土樓山上,坐落著一座古宮殿樣式的公祠。每年10月中下旬,一場充滿儀式感的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這裡進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一起走過500米長的「客家之路」,儀式由升祭旗、燃燭上香起,到樂舞告祭、祈福發彩終。在大典開幕前,木活字、祁劇、木偶戲等非遺和民俗展示輪番上演。

20多年來,累計150多萬人來到這裡。「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參與的人都會產生身份的認同和情感的共振,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三明市客家聯誼會原會長劉振鬱說。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研究員陳紅玉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目前來說,重點之一就是要探索文物遺存易被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接受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挖掘文物的時代價值,從而吸引更多人加入文物遺存保護中來。

波濤蓄勢,起於涓滴。保護文物遺存,惠及於民,也離不開眾力託舉。把自己先擺進去,由農民成長起來的古陶瓷鑑賞家餘學雲可以拍著胸脯說「做到了」。

40多年來,他潛心研究將樂窯文化,「跟風」開公眾號、建網上博物館,無償捐贈古陶瓷,盡一切努力,就是為了讓自己家鄉的文物能夠「被看見」,讓始建於三國時期的將樂縣古瓷文化「被觸摸」。

2019年,將樂縣政府新建了祥雲軒(將樂窯)博物館,餘學雲將自己收藏的一部分古瓷器都搬了進去,他的工作重點也隨之轉到文化傳播上。「現在將樂窯的名聲越來越大,已經走出將樂縣,甚至走向了世界。」他驕傲地說。館內,在燈光照射下,跨越千年的精美瓷器表面的反射光連綴成網,似打開的時光隧道。

文化資源和其他資源是一樣的,都是不可再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萬壽巖能保護下來是民族之幸,三明在這方面的實踐已經證明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重要論述精神的科學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思想深邃、內涵豐富,認真落實好,我們的文博事業將會展現出更激動人心的面貌。」

歷史會說話,文物會說話。

建章立制、夯實基礎,人才蓄力、「活化」發力……在更多人所看不見的地方,更多的人在行動。

史跡浩蕩、底蘊深厚,閩學之峰高聳、千年古縣聚集的三明,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也更堅定這一點:文物保護不只是為人類留下懷舊的念想,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力量和功用,會在歷史的進程中展現出來,正如過去它所展現的一樣。

[責任編輯:朱國義]

相關焦點

  • 流淌的文化記憶 持久的奮進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下)
    流淌的文化記憶 持久的奮進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下) 西倚武夷山,東靠戴雲山,沙溪河自西向東奔流其間,晝夜不息。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內容;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徵程中,文化是重要支點和重要力量。 仍處於進行時態的三明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樣本。站在承前啟後的時間節點,三明拿出的答卷自然也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和期待。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在重要囑託指引下,三明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國率先拉開醫改、林改、金改等一系列改革序幕,奮力書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二十幾年來,在實踐的檢驗中,在歲月的洗禮中,新的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逐步凝練成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的精神血脈,推動中國發展抵達嶄新高度。
  • 讓18萬年前的萬壽巖遺址「活」起來
    ……幾天前,三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餘生富在「三明三元萬壽巖穴營暨三元民俗薈活動」現場,向小學生們講述「萬壽巖的故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巖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18.5萬年至3萬年,被視為「閩人之源」。
  • 三明實踐丨評論: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在這片土地上所收穫和經歷的,都匯入「中國奇蹟」的故事中。 三明的道路選擇與發展氣象,都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的恢宏布局中找到對應的線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無一項在三明找不到呼應,無一項在中華大地聽不到迴響。三明的蝶變,有力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在這片土地上所收穫和經歷的,都匯入「中國奇蹟」的故事中。三明的道路選擇與發展氣象,都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的恢宏布局中找到對應的線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無一項在三明找不到呼應,無一項在中華大地聽不到迴響。三明的蝶變,有力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今天人民日報推出多篇報導,刊發評論員文章,聚焦三明的探索和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 福建萬壽巖遺址的故事
    萬壽巖因此被稱為「閩人之源」。遺址中出土的石製品,也為閩臺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證據。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21世紀的第1天,時任福建代省長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明確指出: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 三明中院一個集體和一名法官獲表彰
    ,為全市流域治理構建起及時、高效、全程、嚴格的司法保護管理機制。  與三元法院在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設立「萬壽巖文旅保護司法協同創新基地」,並制定出臺《關於萬壽巖遺址司法保護十條措施》,在萬壽巖及周邊地區成立法官工作室、巡迴法庭、沙溪河生態司法保護警示教育
  • 一心一意是三明(報告文學)
    三明人,壯士斷腕,實幹為先,踮起腳尖往上跳,不夠到「果子」不罷休,也就是要見著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三明人也找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根「線頭」,就是「要為老百姓考慮」,也就是「以人民為中心」。  「對於醫改,我的理解就是陽光。以前有些東西是在桌子底下的,現在都擺到桌面上來。醫生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贏得職業尊嚴。」三明市尤溪縣總醫院黨委書記楊孝燈說。
  • 一心一意是三明!
    三明人也找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根「線頭」,就是「要為老百姓考慮」,也就是「以人民為中心」。 「對於醫改,我的理解就是陽光。以前有些東西是在桌子底下的,現在都擺到桌面上來。醫生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贏得職業尊嚴。」三明市尤溪縣總醫院黨委書記楊孝燈說。 尤溪縣是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縣。
  • 澎湃新聞丨特別報導——為什麼是三明
    可持續2000年是三鋼發展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頁。千禧年第一天,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近平對當時懸而未決的萬壽巖保護作出批示,明確提出整體保護的4點意見,並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u2026u2026  為什麼是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三明實踐丨引全網熱議!網友直呼:大美三明!前景明了!
    次報導「三明實踐」; 光明日報 連續刊發 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系列報導 …… 全國廣大網友對此熱議不斷…… 畫好山水畫
  • 20年前從開礦炸藥下搶救出的萬壽巖,如今怎樣了?
    炸藥的巨大轟鳴聲中,萬壽巖依然命運未卜。2000年1月,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作出批示,明確提出整體保護萬壽巖的4點意見,並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批示一錘定音。
  • 這些三明故事久久流傳……
    20多年來,三明人一直牢記習近平同志的重要囑託,做好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各項工作,建設一個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三明。  (故事一)一碗擂茶: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鏡頭】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的邱彩立家,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一張珍貴的照片,記錄的是習近平同志當年正在跟鄉親們一起喝擂茶的情景。
  • 全國主流媒體三明行|三明這些亮點備受關注!中央、省級媒體紛紛點讚!
    #為福建三明實踐點讚##沙縣小吃裡哪種是你的最愛#?兩個話題總閱讀量過千萬今天(11月24日)採訪團來到三明市區三鋼的綠色發展之路、萬壽巖的保護與利用三明醫改紅利及精準補助制度、西際村紅色故事、三明垃圾分類具體做法等三明亮點都成了採訪團關注的熱門話題
  • 這組持續一個月的報導,其背後深意終於揭曉了
    但為什麼是三明?  事實上,從11月22日起,一個圍繞三明高質量發展的報導熱潮,已經在輿論場埋下伏筆。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扁肉是磚拌麵是鋼」的沙縣小吃何以做成大產業、山水畫裡的幸福村、三明醫改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三鋼用改革換效益、萬壽巖遺址成為文物保護實踐的典範之地……這是當地百姓的幸福生活,也是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 馬上評|這組持續一個月的報導,其背後深意終於揭曉了
    事實上,從11月22日起,一個圍繞三明高質量發展的報導熱潮,已經在輿論場埋下伏筆。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扁肉是磚拌麵是鋼」的沙縣小吃何以做成大產業、山水畫裡的幸福村、三明醫改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三鋼用改革換效益、萬壽巖遺址成為文物保護實踐的典範之地……這是當地百姓的幸福生活,也是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 喜歡三明的理由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創建常態長效,文明蔚然成風「若您對三明農貿市場建設管理方面有好的意見和建議,歡迎留言……」近日,「文明創城·有你有我」主題活動正在三明市全面展開。在創建中創新,在創新中創造。作為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發源地,三明堅持與時俱進創新文明創建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