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成果

2020-09-09 中國吉林網

楓葉為什麼這樣紅?

34集電視劇《楓葉紅了》於8月5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該劇聚焦脫貧攻堅主題,講述了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巴圖查幹嘎查(村),在經濟、社會、人文各方面的新時代面貌,播出後收視表現搶眼,一直穩居全國同時段前列。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同步播出,都獲得良好的收視成績。特別是電視劇還沒播完,科右中旗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旗成了網紅打卡地,以草原紅楓為標誌的地域風光、以馬業為特色的旅遊產業以及扶貧項目蒙古繡等,都不斷激發著人們的想像。

近年來農村題材特別是扶貧題材劇不少,為什麼《楓葉紅了》這部劇受到廣泛歡迎?它有什麼獨到之處?《楓葉紅了》帶給我們許多啟示。

人民性與真實性

描寫一個貧困村脫貧的故事,觀眾認為好看,那一定是鏡頭對準了老百姓,一定是體現出了藝術真實。《楓葉紅了》的真實性,除了地域真實和人物真實外,有兩點是其他同類劇所缺少的:一是敢於寫矛盾衝突;二是真實再現了基層黨組織的日常工作,與基層群眾的血肉關係。這在電視劇創作中是難能可貴的,以往要麼缺乏勇氣去表現,要麼就是簡單地貼標籤或者刻意迴避。這兩點突破是《楓葉紅了》的亮點,反映出創作團隊對真實性的追求。

真實性的獲得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就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是成功的秘訣。

《楓葉紅了》創作團隊正是如此。從總導演哈斯朝魯帶著編劇採訪開始,近兩年時間裡,主創人員在科右中旗紮下根來,主演孫茜、孟浩強、王卓等,不僅提前半個月進入拍攝地體驗生活,而且與人物原型成為知心朋友,遇到創作上過不去的坎,就到當地的幹部和農牧民中去找感覺,找解決方案。所有人物都有不止一兩個原型。

駐村第一書記也稱「溜達書記」韓立,村書記寶峰,一隻手殘疾的退伍軍人,4個貧困戶:拉家帶口的寡婦高娃,酒鬼白銀寶,賭徒劉長利,還有懶漢、假貧困戶包七十三,都在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裡,或以自己擺脫貧困的志與智,或得益於多種扶貧項目,實現了自己追求富裕生活的願望。作為矛盾衝突一方的張志龍、張小龍父子,從過去的村幹部變為村霸,也塑造得有血有肉、豐富有度,使脫貧攻堅戰中的矛盾衝突貫穿始終。正是有了這一矛盾衝突,才使觀眾感到劇情真實可信。

脫貧攻堅是當今中國一場偉大的實踐,在一線工作的黨員幹部有百萬之眾。《楓葉紅了》創作團隊深入到曾經是深度貧困的旗,自覺融入全黨全國發動的這場硬仗之中,從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黨和國家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中,深切體會到文藝工作者的責任,也受到教育感染,獲得創作的激情和靈感,從一個旗縣一個村,反映和概括出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的歷史畫卷,並在螢屏中留下一個個真實感人的人物形象。

創作之道與借鑑之技

《楓葉紅了》是由中宣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中共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旗委、旗政府協助拍攝,並作為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重點劇目之一,在藝術上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和方法,向全國電視觀眾呈現的一部優秀作品。在製作團隊的具體藝術實踐上,也體現為一種回歸,回歸生活源泉,回歸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不論是向歷史深處探尋,還是與時代同步,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和方法,都是我們今天的文藝工作者應當踐行、應當鮮明地加以強調的。《楓葉紅了》創作於脫貧攻堅的現在進行時。人民群眾在場,黨的政策在場,文藝工作者也一起在場,這不禁使我們回想起戰爭時代的革命文藝:放下槍,就出戲。

新時代,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文藝,回應時代關切,為時代立傳鑄魂,在作品中讓時代主題與藝術創作相生相長,努力創作無愧於民族振興的精品力作。

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是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之道。堅持好道,廣泛吸收借鑑不同國家文藝創作的技,而不是以技為道,將西方影視創作的技奉為金科玉律。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們被西方文藝觀念框架、價值體系限定住了,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話語。在新時代,我們必須從這個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文藝創作和實踐中,在理論學術的總結中,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的文藝理論體系,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楓葉紅了》創作歷時兩年,以十年磨一劍而論,算是急就章,在藝術上還有不少粗糙的地方,觀眾在網上也有不少批評,值得主創團隊總結。但這部電視劇的成功之處,使它不失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創作的一個考察樣本。

相關焦點

  • 《傑克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三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翻譯成大白話也應該是拍人民愛看,能看懂的作品。都是人民,別把自己摘成X青。
  • 2020鄭州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論壇:聚焦深化產業改革和現實主義創作
    今年是黨和國家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在此大背景下,百花開幕論壇以「全面奔小康 共築電影夢:現實主義的光輝與電影機遇」為主題,邀請各位嘉賓探討電影如何更好地與時代生活的火熱圖景交相輝映,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探討如何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電影事業不斷攀登創作高峰。在論壇發言中,深化產業改革和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成為各位與會嘉賓討論的焦點。
  • 以藝術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人民的名義》導演談現實主義創作...
    孫曉雲告訴記者,為表達對抗疫的支持,江蘇書法家們很早就行動起來,目前共創作兩千餘件作品,並為多部戰「疫」宣傳片書寫廣告詞,自發舉辦四十期聲援戰「疫」的網絡書法展。「對書法工作者而言,作品內容必須緊緊和人民站在一起。雖然我們不能去抗疫一線,但希望用手中的筆傳達心聲,鼓舞士氣,為社會服務。」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黨員幹部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優良作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牢牢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 電視劇"春交會"顯示創作風向 現實主義作品唱主角
    尹鴻表示:「近三年來,現實題材穩步上升,隨著重大歷史節點的靠近,新的題材、新的方向倡導、政策等都要求電視劇創作者必須進行適應和調整,播放渠道和平臺的變化同樣也帶來了電視劇題材上的調整,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現實主義作品的數量仍舊在穩步上升。」   回顧2018年,電視劇產業進入發展關鍵期,講述當下社會故事、貼近生活原貌的現實題材劇集成為創作主流。
  • 「上海出品」《在一起》:從眾志成城創作,到凝聚為人民創作的信念
    跟隨觀眾們重溫的腳步,文藝界也在復盤該劇的創作歷程,許多關鍵詞被再度提起,「凝聚國內一流編導演團隊」「迅速反映時代」「真實的人民史詩」等。將幕後的感人事串聯起來,一條玉汝於成的道路越發清晰——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組織指導下,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保駕護航中,上海的影視創作者以「在一起」的團結精神、以書寫史詩的匠心,展開了一次特殊的創作;而眾志成城的創作過程本身以及《在一起》播出後贏得的廣泛認可,又反哺著參與其中的創作者尤其是年輕人,讓他們在今後的實踐中進一步凝聚起為人民創作的堅定信念。
  • 「上海出品」《在一起》:從眾志成城創作 到凝聚為人民創作的信念
    跟隨觀眾們重溫的腳步,文藝界也在復盤該劇的創作歷程,許多關鍵詞被再度提起,「凝聚國內一流編導演團隊」「迅速反映時代」「真實的人民史詩」等。將幕後的感人事串聯起來,一條玉汝於成的道路越發清晰——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組織指導下,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保駕護航中,上海的影視創作者以「在一起」的團結精神、以書寫史詩的匠心,展開了一次特殊的創作;而眾志成城的創作過程本身以及《在一起》播出後贏得的廣泛認可,又反哺著參與其中的創作者尤其是年輕人,讓他們在今後的實踐中進一步凝聚起為人民創作的堅定信念。
  • 現實主義電視劇大熱 創作不能只滿足於湊話題
    現實主義作為一種美學原則與創作方法,追求對社會歷史規律的摹寫和當下百姓生活的深入刻畫,提倡要有直面現實生活複雜性和矛盾尖銳度的勇氣,其作品要能擊中社會現實的敏感神經,從而引起魯迅所言的「療救的注意」。這「注意」其實就是今天我們講的「話題」。  作為一種美學精神和創作方法,現實主義電視劇既可以反映當下現實生活,也可以講述歷史乃至奇幻故事。
  • 馮遠 | 現實主義命題的多樣化藝術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用創新文化激發創新精神」的號召,化為美術家們在藝術實踐中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中華傳統精華的「本來」,學習吸收世界各國優秀「外來」藝術成果的自覺行為。這個轉化、吸收、創新為社會主義當代中國美術的「未來」廣闊發展前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路徑。
  • ...最美逆行者》以現實主義創作彰顯偉大抗疫精神和感人的中國故事
    以「小切口、小人物、大情懷、大主題」為創作思路,以「真實、鮮活、溫暖」的現實主義創作基調,反映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用電視劇的藝術形式生動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 以人民為中心 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確保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貴陽、貴安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將全會精神真正貫徹到工作中,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新期待(人民觀點)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共產黨這一百年大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矢志前行的底氣所在。「十三五」時期,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化作前行動力。數據是最好的證明。
  • 人民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新期待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共產黨這一百年大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矢志前行的底氣所在。「十三五」時期,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化作前行動力。數據是最好的證明。
  • 【Mirror頭條】直擊上視節 | 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通過個體展現群體和社會
    「時代的脈搏-現實的鏡像電視劇創作談」白玉蘭電視論壇中,《紅高粱》《因法之名》編劇趙冬苓認為,現實主義要能夠傳達時代精神、揭示歷史發展規律、表達創作者審美態度。在趙冬苓看來,現實主義,代表的是作品狀態,用現實主義的方法注入到各類題材作品當中,無論是歷史劇還是現代劇,都可能具備現實主義的特徵。
  • 《裝臺》高水準藝術創作再攀現實主義新高度
    作為貳零壹陸影視出品的一部溫暖現實主義精品大劇,《裝臺》憑藉極高的藝術創作水準,在時尚甜偶、古偶劇扎堆的影視市場中突圍,帶著陝味兒大俗即大雅的現實劇情更是引發觀眾廣泛共鳴。生活從來不是公平的,有人生在城裡,有人生在城中村,無法選擇只能順勢而為。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藝作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而《裝臺》正是落實這一要求的一次具體實踐。不同於近些年來層出不窮的甜寵、古偶劇,本劇摒棄了流於形式的狗血撒糖套路,而是取之於民,反照於民的,站在了群眾的身邊,給予了電視劇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 用漢字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故事
    用漢字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故事——聯合國中文日活動記光明日報駐日內瓦記者 何農聯合國「中文日」日前在日內瓦萬國宮隆重舉行。今年的中文日活動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近日,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萬國宮舉行的中文日活動上,來賓觀看書法家現場創作。 新華社發中文與多種語言文字的「中外文化互譯合作精品成果展」包括100部近年來中國政府資助或支持的中文作品外譯成果及原著對照展示。該展覽曾於2017年2月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參與中國文化部「歡樂春節·閱讀中國」活動,得到各界高度認可,展示了當代中國豐富多彩的文藝成就。
  • 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
    新華社鄭州9月27日電題: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新華社記者任沁沁、李文哲在疫情衝擊和產業變革雙重影響下,中國電影產業迎來新發展機遇的窗口期。在機遇與變革並存的時代浪潮中,每個電影人都是參與者、實踐者,也是推動者。面向人民、聚焦時代、觀照現實,這是新時代對中國電影提出的課題。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
    作為黨員幹部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就要學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執政宗旨和一心為人民的崇高人生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
  • 以人民為中心是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就要始終堅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之中。一、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中,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鑄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 埃及音樂人創作歌曲《東方的太陽》為中國抗擊疫情成果點讚
    人民網開羅3月22日電(記者周輖)「中國抗擊疫情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關鍵階段,取得現在的成果來之不易,我們真心為中國人民的努力與付出點讚。」晚上八點,在開羅市區一處兩層小樓內,埃及音樂人伊哈布·哈米德還在自己的工作室內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