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海報。製圖:李潔
最新發布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視聽大數據《2020年年度收視綜合分析》顯示,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創下多個紀錄。繼在去年10月上旬完成東方衛視等六大衛視的首輪播出後,該劇在湖北衛視、吉林衛視、遼寧衛視等頻道重播11次,每集平均綜合收視率2.531%,全劇綜合到達率28.52%——三個月時間完成多輪播出,且每一次都有無數觀眾為之牽動情腸。
與此同時,該劇的蒙文譯製片在蒙古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臺等媒體播出後,蒙古國觀眾真誠點讚並紛紛留言,「劇裡反映的中國抗疫經驗具有重要借鑑意義」「中國人民的眾志成城、共渡難關,讓人感動……」而在新加坡、越南、北美、歐洲、澳洲等全球範圍內,劇中傳遞的中國人民團結抗擊疫情的人文情懷也溫暖著許多人。
一部電視劇何以反覆觸動人心?跟隨觀眾們重溫的腳步,文藝界也在復盤該劇的創作歷程,許多關鍵詞被再度提起,「凝聚國內一流編導演團隊」「迅速反映時代」「真實的人民史詩」等。將幕後的感人事串聯起來,一條玉汝於成的道路越發清晰——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組織指導下,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保駕護航中,上海的影視創作者以「在一起」的團結精神、以書寫史詩的匠心,展開了一次特殊的創作;而眾志成城的創作過程本身以及《在一起》播出後贏得的廣泛認可,又反哺著參與其中的創作者尤其是年輕人,讓他們在今後的實踐中進一步凝聚起為人民創作的堅定信念。
從上海出發,特殊使命的文藝創作彰顯了「拿起背包打起行囊馬上出發」的鬥志
許多人知道,編劇六六在2020年3月8日從上海出發去往武漢。但為何是她率先動身?她又是如何進入了彼時仍在管控措施下的武漢?再回首時,一條連著上海與北京的「網絡熱線」、一張從上海出發的「行動網」,不容忽視。
創作的源頭要追溯到去年2月底,疫情防控形勢仍吃勁的時候,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通過視頻會議方式組織策劃抗疫等重大主題創作。會上,時代報告劇的概念被提出,同時提出的還有《在一起》的時間表:當年事、當年拍、當年播。
時間緊任務重,誰來接下特殊使命?上海!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耀客傳媒、上海尚世影業迅速凝聚到一起,從策劃到正式啟動,不過十天。而作為耀客的籤約編劇,六六也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特別支持下進入了非常時期的武漢。
一邊是上海方面的創作迅速啟動,另一邊是以上海和北京方面為聯絡樞紐向全國廣撒英雄帖。受到偉大的抗疫精神感召,眾多優秀編導演在第一時間請戰。《決戰火神山》單元導演姚曉峰迴憶:「演員多是自告奮勇來的,不計報酬,都說一定要表達一下他們對英雄的敬意。哪怕戲份少、全程戴口罩不露臉,有些演員也專程從各地趕到劇組。」
團隊集結一呼百應,創作的進度也繃緊到了最高速率。搭出一座火神山只用了十天,用時最長的單元拍攝期只有14天,所有十個單元從策劃到9月29日首播僅僅七個月。而最終的呈現以真實厚重的人民史詩贏得了人民認可。首輪播出期間,該劇在微博主話題閱讀量高達18.3億,豆瓣評分8.8分。白衣執甲使命必達,特殊使命前,文藝創作也彰顯出了「拿起背包打起行囊馬上出發」的鬥志。如同「火神山」的中國奇蹟一樣,《在一起》的創作過程何嘗不是一種文藝的「非常」狀態,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先進影視工業體系也很難複製的「中國速度」。
不止於一時收穫,一批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在作品中錘鍊,作品也在讓他們成長
這兩天,鄧倫在《我叫大連》中的表演又一次在B站上火了一把。起因是他給家鄉河北石家莊人民錄製了一段祝福視頻,被Up主拿來與劇中片段混剪,二度創作的內容形成新一輪傳播,年輕人們刷起彈幕:淚目。
「淚目」,這同演員本人的感受如出一轍。鄧倫曾分享拍攝心路:「很多場戲,拍攝時我都熱淚盈眶。第一次是拍南京援鄂醫療隊返回時,我演的『大連』站在樓上,高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不知為何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淚就下來了。」
事實上,為了真實還原抗疫一線動人的青春面孔,《在一起》中也有一批年輕的文藝工作者,他們在現實主義的作品中錘鍊,現實主義的力量也在滋養著他們成長。
許多主創提到,《在一起》給自己上的最重要一課就是「真實」,因為那是為我們共同的奮戰做一部「藝術文獻」。為了求真,演員們個個素顏出鏡,包括譚卓、張天愛、趙今麥、李百惠等女演員。為讓觀眾「相信」,演員們首先讓自己相信。雷佳音飾演快遞小哥,他跟原型人物一樣一個星期沒洗頭。《擺渡人》裡有個年輕醫護平小安,20多天沒睡過好覺。飾演者倪妮說自己是個「笨拙的演員」,生怕不夠真實,她就用「笨辦法」在拍攝前熬了好幾天沒休息。
至於趕時間拍夜戲,反季拍攝在夏天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等,是絕大多數劇組的共同難題,體能消耗顯而易見。就像楊洋所說:「這些跟真正衝在一線為人民爭取生命和希望的抗疫英雄比起來,不算什麼。」也如黃景瑜的感慨:「能參與《在一起》,無論是對生活中的我,還是我的整個演藝生涯都有不可取代的意義。」
劇組成員都不會忘記首播儀式,去年9月中旬,他們集體回到武漢,在曾經最早開設、最晚關閉方艙醫院的洪山體育館共同錄製開播特別節目。那一晚,許多人流淚了,一則則耳熟能詳的新聞事件、一道道令人振奮的精神風景、一個個締造生命奇蹟的大寫的人——所有這些在抗疫日子裡累積的生命體驗、所有見證非凡歷史並參與書寫的人,都為自己留下了獨一無二的生命勁歌。給自己看,給不明所以的他者看,給需要成長的更年輕一輩看。(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