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作者:李迪
在美股監管風險加劇和國內支持企業回歸的背景下,中概股回歸已是大勢所趨,回歸路徑的選擇也頗受關注,其中,港交所憑藉國際化的環境備受青睞,中概股回A的綠色通道也已打開。
回歸企業近期偏愛港交所
中概股回歸,往往會面臨VIE架構拆解、股東利益協商等難題,為了節約成本並提高效率,如何選擇回歸路徑成了重點。
中金公司(港股03908)研報認為,在不拆除紅籌架構的情況下,目前紅籌企業可以考慮以發行存託憑證(CDR)和直接發行股票的渠道回歸上市。紅籌公司採用CDR模式發行,多一步存託手續,還涉及CDR本身處於發展初期的顧慮,近期多數紅籌企業更願意選擇直接境內發行股票回歸上市。
中概股境內發行股票的路徑有A股上市和港股上市兩種。近期港交所對中概股的吸引力似乎更強,網易已在港交所披露聆訊後資料,彭博社也稱京東正在謀劃赴港上市。
聯儲證券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家李全對記者表示,目前網易等中概股回歸,比較喜歡選擇香港而非內地證券交易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香港證券市場的交易規則更加國際化,中概股回歸過程中較為容易銜接;二是香港金融市場相對國際化程度更高,包括貨幣體系、交易結算體系等,讓這些中概股在回歸過程中沒有太多障礙。
富途證券金融及企業服務總裁鄔必偉認為,港股市場不斷釋放利好信號,無論是政策面還是投資者層面,對中國企業都更加友好。「有阿里回港上市作參考,相信京東回歸香港也會成功,這也會起到一定的示範效應。預計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香港的新股市場中,這些回歸概念的股票會非常受歡迎。加上中概股在美股市場受到冷遇,會更促進這些中概股來港股上市或者從美股返回港股上市。」
從回歸難度看,中概股回歸港股比回歸A股相對更加容易,操作成本也更低。安信證券香港子公司戰略產品部主管朱江認為,短期來看,對於多數中概股公司而言,回港的操作還是比回A容易一些,「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涉及幾方面的難題,包括協調所有外方和中資股東、解決可能存在的訴訟糾紛、拆解紅籌架構等,每一步工作都不容易,甚至動用幾百億資金去操作,周期較長,難度太大。」
「A股市場估值整體比港股高,流動性也比較好,應該是中概股回歸的第一選擇。不過,多數中概股帶有VIE架構或同股不同權架構,在A股上市流程流程複雜,上市存在不確定性,這可能成為其變更至港股市場重新上市的重要原因。」某頭部券商投行部相關人士表示。
北京一券商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港股的上市周期相對更短,這也是部分公司以港股為上市首選地的原因之一。這次網易從被傳提出申請,到通過上市聆訊,也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如果推進順利網易6月就可以港股IPO了,速度很快。」
中概股回A綠色通道已打開
與港交所相比,A股的上市規則相對更加嚴格。北京一券商業內人士對記者稱,港股除了對同股不同權公司更加「寬容」外,還允許關聯交易佔比極高的公司上市。至於A股,對關聯交易的審核歷來是重點事項,關聯交易比例30%是監管紅線。
李全認為,需要加快場內交易的市場化建設,目前來看,滬深交易所在這方面的進步還是非常顯著的,在監管規則日益市場化、全球化的視角下,將會迎來更多企業在A股市場落地。
目前科創板市場日漸成熟,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框架也在快速搭建,政策層面對紅籌企業的回歸也重新修改了門檻,中概股回歸A股的綠色通道已經打開。
朱江也指出,未來中概股回A浪潮依然可期。「從我們近期接觸的很多港股私有化項目來看,不少港股公司打算從港交所退市回到A股市場上市,這類現象和公司的訴求越來越多,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一波回A潮。」
朱江分析,一方面,港股、美股和A股之間存在估值溢價,若政策打通後,企業回A重新上市融資的動力和意願會更為強烈;另一方面,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不斷推進,市場的容忍度不斷提高,將會允許這些曾經在外上市的企業回歸A股市場。
「從政策改革的細節看,市場將越來越多元化,同股不同權企業、短期虧損的企業都有可能被允許重新上市,上市審核周期也會逐步縮短,這對於企業而言,激勵作用較大,會有越來越多優秀的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回歸A股市場。」朱江表示。
中概股回歸後,不僅投資者獲得了更多投資優質企業的機會,A股市場也將迎來新的變革。李全提到,中概股回歸後,對A股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應該是又一次提升,一方面,這些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尤其是發達資本市場歷練之後回歸,對國內資本市場將會形成良性的對比效應,有助於強化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速度;另一方面,中概股回歸對A股市場整體估值當然會有影響,從長遠來看,A股市場的估值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對於A股上市的板塊選擇,不同市值水平、領域不同的紅籌股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中金公司研報認為,市值大於2000億元傳統紅籌企業可能選擇回歸主板,而創新型紅籌企業可能在創業板和科創板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