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是本然不動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但是因為我們那顆七竅玲瓏心,讓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境像全然不同,《列子》上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發現自己家的斧子不見了,懷疑是鄰居家的小孩幹得,總覺得那小孩的說話、眼神、舉動非常異常,越看越覺得就是他偷得,心裡很糾葛,後來回來不經意找到了,原先的哪些念頭也隨之消散。 「相由心生,像隨心滅」
相由心而生,那麼心又是由什麼而生,從哪裡來的?在我們二元的世界中,心來自於「我」,因為我需要,我渴望,我要得到,甚至我要佔有、欲望越來越大,形成無邊的黑洞,但是,有人一定說會,人不去追求,不去獲取,豈不要餓死,豈不是很消沉,一點也不上進,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只要是正大光明的追求就沒有大礙,什麼是「正大光明」的追求,一是你現有的能力、現在的努力與你的目標相一致,「值千金者擁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你連基本的追求財富的能力與技巧都沒有,連基本的思維高度多沒有,天天妄想自己要當大老闆,要有高位,這可能嗎?達不到只能用下三濫的手段,最後一天天被黑化,失去了自己,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二是認知太小,眼裡只有自己,俗話說人掉進銅錢眼裡拔不出來了,天天只關注自己一點點的小利,最後畫地為牢,困死自己。儒家的勵志格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何等的氣度,何等的不凡,那這又是什麼心,是一顆無我的心、天下為公的心、一顆光明之心。心向光明則光明遍照,心向黑暗則永居暗室。在我們工作中「像由心生」又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一是認知局限,認為這輩子自己只能幹這個事情,超出職責範圍的一概不做,甚至年紀輕輕就給自己判刑,我不能做什麼,一點學習欲望多沒有,哀莫大於心死。二是高估自己,錯把平臺當自己的能力,容易造成心態的不平衡,計較眼前的得失,覺得這幾千的工資與我的付出不成正比,越幹越覺得自己很虧,慢慢的不會全力以赴去工作,長久下去就會慢慢變得平庸,甚至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掉進「一切不如意」的怪圈。反之,如果他很清楚的認識自己,感恩現在來之不易的一切,拼命的努力,不計較得失,時機一到,老天爺自然會彌補他,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切的最佳狀態就是不得而得,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其他自然而來。境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今天一早的小感悟: 一切從我出發,則有成敗,而且敗多勝少。
一切從無我出發,則無成敗,而且永遠不敗。
胡艮環 庚子年 二月初六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