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挖掘文化類綜藝的商業價值,如何長久的佔據受眾的認知這兩個問題上,文化類綜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2月9日,一年不見的《國家寶藏2》以雷霆萬鈞的姿態回歸。這一季的來勢更加兇猛,到目前為止,僅騰訊一個平臺,第一期的播放量已經突破3000萬,豆瓣評分也刷新紀錄,達到了9.4分的超高分。
比起上一季,這一季的製作手筆更大,第一期的嘉賓陣容就十分惹眼,天后王菲、天王黎明再加青年演技派翟天臨。
不僅陣容具有強話題度,舞美的表現也更加極致。尤其是李白《上陽臺帖》展示的部分,在小小一方的舞臺上,就能將水中撈月、醉後舞劍、以及李白仙逝時鳳凰涅槃的景象完美展現出來,足以見節目組製作之用心。
《國家寶藏2》的火爆證明了市場風向的轉變,人們的審美由快節奏娛樂化逐漸轉向文化領域。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中國的文化類綜藝究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其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爆款思路?
國產綜藝中,其實文化類綜藝從未缺席。比如一脈相承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他們組成了第一代文化類綜藝。這些綜藝由於自身形式及題材的局限,以及參與節目的素人較多,難以在社交網絡上引起討論,雖然收視有一定保證,但聲量不足。
2016年,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橫空出世,並在社交網絡上迅速掀起討論。諸多頭部微博、微信kol多維度、多方式的聯合安利,讓故宮文物維修員們的匠心,以及故宮中文物們的精緻和深厚迅速滲透到不同類型的受眾中,掀起了一股「故宮」旋風。
隨後,這股旋風裹挾了更多人加入到這場狂歡裡來。許多文物被網友製作成表情包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故宮中貓的日常也成了雲吸貓網友們的福音,還有故宮精緻的配色和恢弘的建築都在被不斷深挖,讓故宮這一沉澱數千年的古老文化符號徹底進入了年輕觀眾的視野,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故宮這一古老文化符號的重新翻紅,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潛力。這就為文化類綜藝提供了製作上的全新角度和傳播上的全新思路,為2.0時代爆款文化綜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第一代的文化類綜藝是以漢字、詩歌、成語等文學元素為主角,新一代的文化類綜藝們開始探尋全新的製作角度和全新的表達形式。2017年是文化類綜藝崛起並爆發的一年,董卿主持的《朗讀者》,張國立主持的《國家寶藏》等成為年度現象級文化類綜藝。
《朗讀者》和《國家寶藏》雖然節目模式和內容不同,但背後隱藏的思路卻是一致的。首先,這兩部綜藝都選擇與名人進行合作。《朗讀者》每一次都會有一個主題,並且邀請各領域的頂尖人物朗讀相關的文字作品。《國家寶藏》則是邀請話題度和質感兼具的藝人,並賦予他們國寶守護者的身份。在節目中有了名人的加入,就有了天然的聲量基礎,在傳播上就都會具有天然的優勢。
這兩檔現象級綜藝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深挖文化符號背後的情感,引發共鳴,產生話題。文字和文物,如果拋去他們背後所蘊含的故事,都只是一個個冷冰冰的符號。《朗讀者》和《國家寶藏》都十分注重對於文化符號背後情感的挖掘,《朗讀者》會用朗讀者們的故事來為文字作品進行情感引導,從而讓觀眾感受到文字的溫度;而《國家寶藏》則會通過國寶守護者的演繹讓觀眾領略每一個國寶的前世今生,從而讓觀眾找回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這樣既有傳播話題,又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綜藝,成為年度爆款已是必然。
《國家寶藏》大火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他堅持原創出了一條年輕人感興趣的道路,把握住了年輕人的興趣點。在國內熱門綜藝大片買版權、抄襲的大環境下堪稱一股清流。《國家寶藏》開創了「文物選秀」的全新模式,讓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們在節目中展現自家的鎮館之寶,再由觀眾選出每一期的國家寶藏,參與故宮600年的文物展。
這個模式是不是非常眼熟?同為2017年度爆款綜藝的《演員的誕生》就是這種形式。藝人的選秀十分多見,但文物選秀就讓人新鮮感十足。這正契合了當代年輕人的興趣點,運用社交網絡,讓觀眾充分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中來,自發擴散節目相關信息,為節目打call。同時再加上對於節目本體話題點的挖掘,《國家寶藏》成為年度爆款綜藝意料之中。
雖然文化類綜藝在口碑上容易成為爆款,但它依然面對著諸多問題。比如:文化類綜藝的商業性較弱,難以吸引投資。除了央視製作的自帶金字招牌的節目,許多文化類節目甚至都很難找到冠名商。其次,文化類綜藝對於觀眾的吸引力過於碎片化。觀眾可能受到某一個片段的吸引去觀看某一期節目,卻很難形成固定的觀看習慣。在如何挖掘文化類綜藝的商業價值,如何長久的佔據受眾的認知這兩個問題上,文化類綜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