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頂著豆瓣4.7的評分上映了。從確定選角時的全網期待,到眼下低星評價刷屏,口碑一瀉千裡,從海報到劇情到演技都被噴個狗血淋頭,
2020年的花木蘭顯然打了場敗仗。不難發現,隨著近年來女性主義思潮席捲世界,各行各業的女性在積極發聲,迪士尼中的公主也紛紛走上自我覺醒的道路。她們冒自己的險,闖自己的難關,開闊自己的精神世界,
什麼王子騎士,都拿著愛的號碼牌靠邊站。其中,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無疑是公主宇宙裡最能凸顯女性力量的一位角色,不拿出來翻拍一下,簡直浪費資源好伐!拋去電影裡那些花裡胡哨的玄幻設定、特效場面,新版《花木蘭》講了一個普通到國內三流編劇都瞧不上的故事:爹娘期盼她越長大越賢淑,找個好男人嫁了完事,但她不肯,硬是在遊牧民族入侵、朝廷廣徵男丁的時候,連夜溜出家,頂替老爹挺進兵營。接著,花木蘭用超凡的實力(或者按照電影裡的說法,用「氣」),打服戰友,擊潰敵軍,在一場惡戰中主動暴露女子身份,又憑藉皇城中救君一事,成了英雄,
不僅沒因欺瞞而被懲罰,反而大受賞識,走上精忠報國的光榮道路。如果花木蘭是男的,那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實力超群的士兵殺敵救國,沒了。從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到她在軍營中想方設法隱瞞真身、獲取信任,再到她找回自我、實現自我,這些本該細膩生動的情節,以及由其帶來的對性別與身份的時代思考,或許更能彰顯電影的價值所在。
可這些,都在電影中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被所謂的大場面、大製作給掩蓋。電影的過時,不僅體現在劇情的老套僵硬,更體現在性別觀上。你也許發現了,這一次,在這部沒有歌舞的公主電影裡,迪士尼不想塑造公主,而是塑造英「雄」。英雄什麼樣?按傳統故事標準來看,首先得力量超群吧,玩小心機、小技巧的都是歪門邪道,真英雄要直面危險,用實力說話,最好在實力全開的時候升起恢弘大氣的背景音樂。其次,得有些家國大義吧,忠於孝道,救國救君,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讓故事在平民百姓感激的淚水和如雷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這一套早被嚼爛的、以男性為中心的英雄主義敘事,卻在新版《花木蘭》裡經典重現。貫穿電影的「忠、勇、真」信條,最後還加上了「孝」字訓練時,將軍要求新兵蛋子打直雙臂,把兩桶盛滿水的木桶提上山頂。任務艱巨,士兵們那叫一個苦不堪言,半路倒下的,偷偷倒水被抓包的,望而生怯的,都非常生動。一片頹靡的氣氛中,花木蘭脫穎而出,看她咬緊牙關,穩健行進,幾乎是把
「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場的所有男的,都是垃圾」寫在臉上,最終第一個走上山頂。又有一幕,兩軍對戰,敵方的首領們突然掉頭就溜。花木蘭一行人追上去,打到最後,她選擇一人一馬繼續追趕敵軍,全然不顧對方有上十人。放在任何現實語境下看,
這種行為都算不上勇敢,充其量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魯莽。(唯一的解釋只能是,花木蘭與編劇私底下有聯繫,得知自己力量過人,不會輸的;就算輸了,也死不了,反而能來個大徹大悟,絕地反擊。)在這場關乎性別的敘事中,花木蘭被塑造成一位具備至高力量的角色。當然,如果將《花木蘭》看作古裝《神奇女俠》,那麼這碾壓眾人的武力倒也無可指摘,看著其實也蠻爽的。但我私心希望,脫胎於現實故事的花木蘭,能展現出更「平凡」的一面。
她可以不是萬裡挑一的戰場女英雄,她也有自己的身體局限性,但是,她能通過更勇敢的心、更機靈的想法,以及更獨到的女性經驗,去巧妙化解軍營生活中的尷尬,在戰場上發揮作用、自如抗敵。對我來說,花木蘭的故事之所以鼓舞人,也許是因為忠孝道義(雖然「忠孝」一詞在現實語境下相當可怕),也許是因為在當時性別歧視嚴重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自我實現,
但絕不會是因為她噼裡啪啦一頓功夫打贏所有的男人。如此設計下,花木蘭的身份幾乎脫離「女性」這一性別土壤,成為一種人為構想的產物。
她幾乎無法代表任何現實意義上的女性,也很難讓觀眾從中汲取力量,對一部力圖凸顯女性力量的電影而言,這無疑是致命打擊。也許編劇心知肚明上述缺陷的存在,所以在電影中加入「氣」的設定,類似於一種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的超能力。花木蘭式「勝男」,放到當下的網絡社交環境中看,正好對應著一種性別討論中常見的「體力決定論」。虎撲有個熱門貼,標題是
「因為體力原因,我認為在幾乎所有事情上女性註定不如男性」。發貼者拿圍棋競技舉例:一場幾個小時的比賽下來,棋手往往精疲力盡,這表示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其實也相當耗費體能。由此他推出,
在馬拉松式的智力比拼上,女性「註定」沒辦法贏過男性,這也是上市公司CEO這種需要長時間工作、體力需求很大的重要職位,女性比男性少的根本原因。虎撲另有一貼,呈現相同的論調:
「理性討論,有什麼體育項目是女性明顯強於男性的?」「眾所周知,由於先天身體力量的差異,女性和男性在相同體育運動中,往往都是男性處於碾壓優勢;籃球足球桌球,百米千米馬拉松,混性別大戰的話,這些都是男性碾壓。」舉例上,二者都用競技比賽這類考驗體力的極端情況,但是,一旦脫離賽場,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誰還在乎男的跑步是不是比女生快個幾分幾秒?再說,能夠達到頂點的男性也就那麼一兩位,將其視作男性能力的標杆,自我代入,再掃射整個女性群體,邏輯經不起推敲不說,精神上已然是阿Q在世。我們早就脫離農耕時代,進入機械化社會。
那廂還擔心人工智慧取代人力呢,這廂怎麼還在拿著群體身體差異的些微優勢自喜?而這樣的發言卻很有市場,它甚至將對性別議題的討論、對兩性差異的辨析,窄化成了蠻力的battle。對此,我也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時代在發展,女性開始有選擇、有機會去施展才華與能力。她們走出家庭,與男性爭奪職場席位,展現出非凡的進取心和魄力。不少男士們因此陷入恐慌,
他們一邊背負著虛重的男子氣概,一邊在職場生活中對走在前方的女性望而卻步,無奈下,只得回歸到原始的生理差異上,藉此獲取一點安慰。而對女性而言,她們面臨著更為平等的時代,但似乎也僅限於此了。性別刻板印象、職場天花板、母職懲罰,哪個不是懸在頭上的劍,等著在恰當的人生節點落下。一時間,
無論她們怎麼努力,也打破不了這陳腐的社會框架結構。一部分困於瓶頸的女性,不得已地將這一切困境的原因追溯至生理差異上:如果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是否能迫使這部分男性承認性別不平等的不合理,尊重女性。並由此舉出張偉麗等大力女性的例子,試圖打破這荒謬的「體力決定論」。但是,我認為女士們能從這些無聊的比拼中脫身,多給自己一些信心。女性不用再隱藏性別特質,通過向男性群體靠攏,來完成自我實現。
職場不再是沙場,力量也不再是取得成就的決定性條件,甚至連關鍵性條件都稱不上。嚴謹、細心、同理心、責任心、行動力、配合度、大局觀、溝通技巧、創新能力、應變能力……才是一位有所成就者身上折射出的可學習的品質,也是維持現代化社會正常高效運轉的決定性素質。退一萬步說,哪怕真有崗位對身體素質大有要求,也不該像現在時有曝出的新聞那樣,搞性別歧視,拿群體差異一刀切。就是有男的細胳膊細腿沒力氣啊!就是有女的扛煤氣罐爬八樓不喘氣啊!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取消性別限制,聚焦到個體,讓力氣大的人做有力氣門檻的事,沒力氣的另謀出路呢。無論是《花木蘭》,還是上述這些現象,似乎都回到「誰說女子不如男」的中心思想上。
事實上,這句話也有些過時了。
所謂「誰說女子不如男」,就是「男的能做的事,女的也能做」。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打破著父權社會為女性制定的行為準則,顛覆著性別歧視的文化體制,突出女性力量。
但與此同時,這句話也遮蔽了女性獨有的視角與體驗。衡量一個女性是否強大,為何要處處以男性為標準呢?這句話一開始就沒把女性放在獨立、平等的位置上。
因此,在追求性別平等為普遍共識的當下,這句標語可能已經不是那麼合適了。
![]()
雖然從劇情到設計再到其中的性別觀,都像出自零幾年國產經典武俠劇,但我本身對聚焦女性議題的影視劇的出現並無太大意見。畢竟,多少也是在為女性演員創造就業市場。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