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代禮儀(47)——燕禮(2)

2021-02-07 致雅形象

  參加燕禮的人很多,身份與地位有很大差別,因此,席位的安排要體現出尊卑與等差。


    《燕義》說:「君席阼階之上,居主位也;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國君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居於整個禮儀的主位。儀式開始時,惟有國君一人上堂,獨自面朝西而立,其餘的人都站在堂下。「適」與「敵」通,是匹敵的意思,「莫敢適」是說國君是一國的至尊,沒有人敢以與國君相匹敵的身份與之行禮。

 

    國君就位之後,卿、大夫、士、士旅食者等在小臣的引導下進入寢門。卿大夫在門內的右側、面朝北、按照尊卑的順序並排而立,尊者在東。士在門內的左側、面朝東並排而立,尊者在北。士旅食者在門內左側、面朝北而立,尊者在東。


 


     卿大夫等站定後,「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大夫皆少進,定位也」(《燕義》),意思是說,國君下堂,站在阼階東南,「南鄉」,「鄉」通「向」,南向就是面朝南;「爾卿」,「爾」通「邇」,是靠近的意思,爾卿就是說國君向諸卿行禮,讓他們近前來。於是,諸卿的隊列轉而面朝西,尊者在北;國君又向大夫行拜禮,讓他們近前來,大夫只是稍稍上前,隊列的方向不變;士的隊列依然在原地。如此,國君面朝南,卿、大夫、士等分立於東、南、西三面,圍擁著國君。君臣的這一方位,正是燕朝之位,所以這一程序含有定君臣之位的意思。

 

    在燕禮進行的過程中,賓和卿大夫先後要登堂入席,他們在堂上的席位也預先作了安排:賓的席位在堂上的戶、牖之間;上卿的席位在賓席的東側,上卿中的尊者席位在東首。大小卿的席位在賓席的西側,其尊者的席位在西首,靠近賓席;大夫的席位接著小卿的席位往西排,如果大夫的人數較多,西側排不下,可以在西序之前折而往南坐。席位安排的原則是,地位越尊,離國君的距離越近。士沒有資格在堂上就坐,席位安排在庭中的東方。


=====================

女士優雅美麗  

男士得體大方 

少兒養好習慣


專業形象和禮儀培訓機構

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兒




中國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更多看不到摸不著的新要求。

與其在職場面試、就業、婚戀、育兒等方面因無知而碰壁,不如經常來我們這裡「坐坐」。

這裡公益分享的是你在學校學不到的待人接物禮儀、形象外修、文化內煉、人際溝通以及青少年好習慣養成方面的內容。讓我們一起加油,做一個時代的領跑者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嘉禮是古代禮儀制度中,內容最為龐雜的一種禮儀,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襲、宴請賓朋等多方面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飲食、婚冠、賓射、饗〔xiang享〕燕、脤膰〔shenfan慎凡〕、賀慶等禮。其中以婚禮、冠禮、射禮、饗禮、宴禮、賀慶禮最為重要。
  • 中華文化之古代餐桌上的禮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周代就已形成完備的禮制,中華傳統飲食禮儀也比較發達和完備。《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備的制度。後世歷朝歷代,這些飲食禮儀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即使在當下也依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行為規範。一、宴請之禮宴請是古人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人非常注重宴請的禮儀。主人宴請賓客,要以請柬相邀,當客人登門時主人要迎客於門外。
  •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不僅成為了兩漢時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選集,同時也為古代中國向禮儀社會發展邁進了一大步。至此古代社會形成了以《周禮》、《儀禮》、《禮記》為基礎的「三禮」局面。《周禮》核心思想「五禮」與 古代文化習俗形成「禮儀」作為文明社會的重要標準,從出現伊始就一直伴隨著人文精神與文化素養。
  • 要顏值還要有禮,古裝劇中繁瑣的古代禮儀讓你入戲了嗎
    緊密貼合時代的典章禮儀、飲食風物等也是古裝劇的看點。每一部古裝劇儘可能詳細還原的古代風俗人情,追求器物之美、禮儀之美、規制之美,這對觀眾來說有趣又開眼界,如同回到了那個時代。《鶴唳華亭》除了考究的服裝,還有考究的禮儀,該劇從整體禮制到具體禮儀,都有歷史典故、典籍作為參考借鑑,製作團隊對每一個細節都保持嚴謹的態度。該劇被觀眾津津樂道的是開篇皇太子蕭定權的「晨昏定省」禮,這是皇太子每日對其父王所行的禮儀,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頻繁瑣碎但貼近歷史。劇中人人都行叉手禮,常見作揖禮、跪拜禮,行坐有法、動靜有度,可以看出古代禮儀森嚴有序的現實。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無論是天子,還是臣下官吏,都立宗廟。但按照禮的規定,宗廟建築的數量多少要依據官階的高下而定。西周時,天子的宗廟多達七座,除太祖廟外,另有三昭三穆之廟。其屬下則只能建五座、三座,官階再低者只有一廟。最高統治者的宗廟,稱為太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凡遇重要的農事活動、皇帝登極、戰爭等重大的事情,都要舉行祭告宗廟的禮儀活動。
  • 給《燕雲臺》點讚!契丹皇帝的三大人生禮儀,第一次在電視上展現
    上述作品,又主要聚焦於契丹/遼宮廷權爭、內外徵伐、兒女情長等劇情容易「爆」的領域,而對契丹民族的一些禮儀問題,編導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漠視、淡化處理。但這次在《燕雲臺》中,我們居然驚喜地發現了契丹皇帝一生中重要的幾大禮儀,即「再生儀」、「納後儀」、「喪儀」的畫面!雖然這個劇開播以來評價不太高,但這一點還是相當用心的,值得點一個贊。
  • 古代儀式禮儀感悟
    禮跟儀到底是兩個東西還是一個東西?我們的古人把禮跟儀分的非常清楚,小到一個禮儀,大到一個儀式活動,它都有兩個東西大存在,一個是形式步驟步驟都有一個一步他都有一個思想貫穿在裡面。其實禮儀是通過外在的形式外在的行為來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一個城市的形象一個國家的文明。2古人一生有禮孩子出生有出生禮到了6歲有就要啟蒙了要學會認字認識東南西北。
  • 作揖、拱手、叉手、萬福等中華傳統禮儀介紹
    中華傳統禮儀源自周禮、禮記、儀禮的三禮以及後來相關記錄,部分可以參考電視劇孔子傳。拱手一般為打招呼的萬能性禮節;作揖禮是相見或感謝時常用隆重性的禮節。古代中國揖禮與拱手有吉兇之分,吉事為陽,兇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手,女為陰,尚右手;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
  • 中華民俗:古代的政治禮儀之祭天、祭地
    古人祭把地神,以求得保佑與恩澤●祭地之由來中國古代有關祭地的最早記載,可見於兩千多年以前成書的《周禮》。但在漢朝之前,對祭地的方式並沒有統一的規定,祭祀活動一般也只是在樹林空地中的天然士丘上進行。自漢文帝始(公元前2世紀),祭地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固定不變、與祭天大致相同的禮儀。
  • 古代開學須行多種禮儀,釋菜禮及開筆禮,尊師重教是社會風氣
    而在古時候,在尊師重教的古代,他們在讀書方面的儀式感就更加濃重了。而且,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對於現代的儀式感,我們更注重的可能是外在的形式,而古時候所謂的儀式感,更多的是通過外化的形式來塑造一個人的品行,也就是古代讀書人崇尚的士子人格。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認同這一看法?
  •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禮學,儒家經典「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包括《大戴禮記》)是中華禮樂文明的源頭,也是兩千多年來歷代王朝政府制定禮儀制度的根據。《五禮通考》,[清]秦蕙田撰,方向東、王鍔點校,中華書局2020年11月出版《五禮通考》全書268卷,將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按次序分類編排,每一種禮下又分小類,如嘉禮下分即位改元、冠禮、婚禮、學禮等
  • 中國古代禮儀宗法之小結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在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類題目也時常「光顧」這一部分內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禮儀宗法。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 「文明禮儀」「儀表禮儀——冠正衣潔」
    古禮今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七月禮說:儀表舉止禮儀儀表舉止禮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為此,我們設立【文明禮儀】專欄中國是禮儀之邦,「禮」通行於社會各個層面,自古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孝經》說:「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核心思想是「敬」,對人、對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都要有恭敬之心,這是立身之根基。中華文明歷來就強調以禮待人,引領社會向上。禮是教人心生莊敬的美德,禮是使人行事得體的分寸,禮是不違背人情,禮不因循守舊。
  • 古代禮儀推演的前世今生,試以作揖,跪拜禮為例證闡釋解讀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以禮治國的大國風範始終伴隨著朝代的更迭與歷史的推演。5000年的歲月長河促使燦爛中華文明的誕生,同時也催生符合中國人個性發展與價值觀的道德標準與禮儀典範。隨著時代的漸趨進步和思想的逐漸開化,古代中國在諸多領域都得到異常迅猛的發展,而其自身地位的提升也使得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這樣的稱號名副其實冠在中國之上。
  • 「不學禮,無以立」,淺談中國禮儀的由來與發展歷程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就包括了歷史悠久的中華禮儀,在來自《詩經·國風·周南》的《鄘風·相鼠》中就有一句話這樣說道:「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大致意思為人如果沒有禮儀,與畜生有什麼區別,還不如快點兒死了算了,可想而知在中華文化中,禮儀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 淺談我國古代的喪事禮儀
    沒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博大精深是世界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我們作為其中一員,必因此感到自豪。祖先為我們創造和遺留下這麼多寶貴的遺產,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為世界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中國古代喪禮,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以喪禮哀死亡」在中國是「禮莫重於喪」更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教化和"悲天憐人」思想情懷。
  • 中華書局推出點校版《五禮通考》
    近日,中華書局推出了最新點校版的《五禮通考》。  最新點校版的《五禮通考》由南京師範大學禮學專家方向東、王鍔點校整理,一是對全書加新式標點,並加專名線;二是對各個版本進行對校,訂正底本訛誤,補缺改正;三是對《五禮通考》徵引《十三經註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獻通考》等文獻,進行核對,訂正謬誤。
  • 「禮儀文化」40餘學童著漢服行「開蒙禮」
    開蒙禮是古代啟蒙教育之初舉行的「拜師禮」,既是中華傳統的禮儀習俗、禮儀文化,又是當今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開篇之儀。活動現場,孩子們身著漢服、神情專注,用稚嫩的嗓音向老師行拜師禮,以「正衣冠」拉開儀式的序幕。老師用紅色硃砂在孩子們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寓意開啟智慧,孩童在父母的帶領下寫下人生中第一個「人」字,「一撇一捺,立於天下」。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傳統中國是所謂的「禮儀之國」,凡事都講究是否合乎禮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
  • 古代臺灣人嫁娶時有何風俗禮儀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其婚俗禮儀也承載著中華文化,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裡做了詳述男大當婚,女大當家,自然自理,自古婚姻就是嚴肅的問題,古代的臺灣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要訂婚。訂婚時,媒人送女子的庚貼(古代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的生辰八字貼)給男方家,貼上書寫年月日,並說明三日內家中平安無事。這才能訂婚,如果家中有毀壞的器物等情況,那麼,需要佔卜問日。訂婚的那天,男方家要贈送一枚戒指給女方,並要有帶些糕點之類,男方家的母親和嫂子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