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人們從美術館、商場、書店、劇場……這些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場域中消失了,很多地標建築甚至成為充滿隱喻的空境。這「無人之境」能否喚起人們對於當代社會與人文的深度思索,又該如何聚合起文化的力量來激勵和支持社會經濟復甦?
視頻| 《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直播連線顧劼亭老師、新樂府崑曲跨界《新樂府 | 崑曲 - 牡丹亭·江兒水》、特別首演張尕慫與袁佳穎《新樂府 | 亂彈·塞北江南》日前,由藝文力研究所策劃並聯合眾信博睿發起的「無人之境」系列公共藝文實驗,邀請了近百位文化藝術界重要嘉賓、藝術機構,陸續以展演、演講等方式在線上向觀眾呈現「無人園林」「無人劇場」 「無人美術館」 「無人書房」的當代景觀。當直播正在成為各行各業的「標配」時, 「無人之境」系列公共藝文實驗通過「直播+文化IP」的跨界融合新方式,突破圈層與地域等維度,不僅為觀眾提供了獨特的視覺圖景和文化體驗,而且提示了有關中國文化IP的重新觀看方式。
當傳統與當代的文化與思想在不同的時空和場域中碰撞,當古典與先鋒的藝術在新媒體的實驗形式中融合,人們也許會發現,在萬物直播時代,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場域和地標圖景被重新審視後,具有了助力文旅復甦的新內涵。利用文化藝術的力量,重新點亮「無人之境」,這一線上公共藝文實驗為文化與旅遊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示範。
實驗:
從形式到內容的跨界
初夏的夜晚,在中國古典園林蘇州拙政園裡,沒有遊客。網友們跟著攝像機鏡頭進入一處遊廊,忽聽一聲「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崑曲《牡丹亭》的經典唱腔響起,「杜麗娘」在輕聲吟唱。未幾,琴聲響起,畫面切換到劇場中,創作《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的青年鋼琴家顧劼亭正與「杜麗娘」同臺表演……日前在嗶哩嗶哩的獨家支持下,《無人之境》第一期「驚夢蘇州」首場直播獲得69萬人氣值,通過「直播+錄播+現場連線」等多種形式,在蘇州、上海、臺北、香港四地同臺展開了一場公共藝文實驗。
觀眾與香港的葉錦添還有臺北的白先勇「雲同框」,西北花兒與蘇州評彈「雲上演」,崑曲的水磨腔和現代打擊樂同時發聲,聽上去毫無違和感……原定2小時的直播延長到3個小時。觀看完整場直播,除了展演內容上有古今中外各種藝術元素的重新對話和觀看,其在形式上的多種創新也較貼合當下年輕受眾的需求。比如藝術演出與主持人夜探拙政園的超時空切換,比如崑曲專家講《牡丹亭》與網紅主持談都市夜經濟的互文關係,再比如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家德彪西與中國「新樂府」的音樂同臺「飆技」。可以說,整體圍繞蘇州文化大IP展開,頗具實驗性、前衛感,從內容到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此次蘇州文化IP與直播技術的跨界融合,折射了多元化的創作生態所帶來的廣闊發展前景,探索了傳播內容和用戶的個性化匹配,也為旅遊城市如何擴大傳播量、曝光率和參與度提供了一種思路。
賦能:
從節目到產品的迭代
圖|新樂府:崑曲 - 牡丹亭 · 江兒水
事實上,文旅融合最核心的能力,一是對在地文化進行挖掘和提煉的能力;二是將主題文化提煉後轉化成產品的能力,即產品的活化能力。「無人之境」公共藝文實驗正是在這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尤其是對於崑曲和園林這兩個最能代表蘇州的文化IP進行提煉,並以最能打動直播受眾的形式加以呈現,使得「崑曲是聽得見的園林,園林是看得見的崑曲」這一印象衝擊人心。比如,白天的園林大家司空見慣,那麼夜遊曲聲燈影中的蘇州園林會有什麼偶遇?那平日人滿為患的廊橋「小飛虹」,怎麼如仇英的畫作一樣輕盈多韻?比如,多數人欣賞過劇場裡、舞臺上委婉細膩的崑曲,那在空曠的園林中像古人雅集時唱出的崑曲又是何種韻味呢?再有,你想像過傳統的崑曲與西洋的鋼琴曲、與西北的「花兒」同臺,是怎樣一種體驗嗎……從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出發,從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獨特體驗出發,對傳統文化既有解構也有組合,既不拘泥於傳統又突顯了當代性,整場活動以創新的內容和呈現形式挖掘出與一般印象不一樣的蘇州。
圖|《當德彪西遇見杜麗娘》
而對文化IP的挖掘和提煉又使得原來單一的節目具有了向產品迭代的可能。如其中的演出部分,原來多數以電視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呈現,但在如今移動端技術發達、受眾分流的情況下,通過整合明星名人資源和文藝作品,以直播的形式吸引更多受眾,為旅遊企業線下導流提供了資源和基礎,晚間遊園的旅遊產品、新的打卡地可能因此產生。再如其中的專家連線部分,為線上線下的大師課提供了核心內容,根據這臺節目可以設計出線上有白先勇、楊照等專家講崑曲、講園林的課程產品,線下有當地非遺傳承人帶你體驗蘇州工藝等旅遊產品。根據節目內容的不同特點,迅速活化,可能開發成二級甚至三級旅遊文化產品。「無人之境」的實踐表明,優質藝文內容的製作者同樣可以成為創新旅遊產品的提供商,文化助力旅遊、文旅融合促進經濟復甦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聚合:
從活化到賦能的升級
直播期間,B站的彈幕上觀眾的互動十分熱烈。在整場活動結束後,還不斷有人打來電話表達感受甚至提各種建議。很多觀眾表示,在疫情發生前,演出就是演出,演完了也就看完了;旅行就是旅行,只有親自去了才能有感受;但是疫情之後,欣賞文藝節目+旅遊藉助直播同時實現,收穫了不一樣的「詩和遠方」。採取到「無人園林」中直播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彌補疫情期間大家無法外出觀光的缺憾,看似一種權宜之計,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這種特殊情形下的創新方式,擴大了直播形式「所見即所得」 的特點,很好地提升了共情效果和文化體驗真實感。
從文藝節目的一般共情到文化旅行的獨特體驗是深度文化遊受歡迎的跨越式發展之關鍵所在。藝文力研究所關於「直播+文化IP」的探索提供了一個啟示,即深度文化遊產品的研究、開發將為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視角,為文旅行業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提供新的可能。這種產品可以提供全球多地的同臺體驗和課程,還可以突破以往受制於地域限制和小圈子式的階層固化的怪圈,而更多地以文化的體驗感、獲得感作為重要考量。
目前,越來越多的文旅產品針對受眾各自不同的訴求開始了定製化的設計和製作。深入了解不同受眾感興趣的文化類型,並精準提煉出多元文化與消費人群需求進行匹配,將文化藝術活化為可以感知、學習並體驗的旅遊產品、文化活動、文創產品,不但能增強國民文化自信,而且能促進消費升級,實現旅遊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在新時代,打破單一的思維模式,實現從節目到產品的轉換,以文旅賦能新時代,讓各種各樣的普通人群既能享受到旅遊的樂趣又能接受文化的滋養,這也是文化+旅遊的價值所在。
旅遊企業眾信博睿克服自身困難,發起並資助了此次蘇州的活動。而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及「絲綢之路」沿線劇場聯盟數十家企業支持下,點亮「無人劇場」活動也已啟動。文旅企業在有序復工的形勢下,紛紛通過獨特的活動形式為產業復甦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疫情的發生使得旅遊業不得不直面旅遊產品的轉型升級,在往常佔很大市場份額的觀光遊之外,深度文化遊如何與康養遊、研學遊等一樣,抓住重要的發展機遇,前景可期?「無人之境」系列實驗正在證明這一點。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無人之境 | 驚夢·蘇州」發起機構|藝文力研究所
聯合發起|眾信博睿
獨家支持機構|嗶哩嗶哩
戰略合作機構|新樂府
特別鳴謝機構|蘇州拙政園管理處、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