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胡大海之子
——成大事的原則
作者:轅固小生
朱元璋可以說是歷史上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了,他沒有篡位,也沒有將其它漢人的王朝弄到自己手中,而是把蒙古族打敗,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
明朝開國的將星雲集,在朱元璋徵戰四方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戰死沙場的人,這些人朱元璋也沒有忘記,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這時候朱元璋冊封了6個公爵,28個侯爵。
這些人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一共是34人。封賞完之後,朱元璋開始追封那些戰死沙場的武將或者謀士。第一位被追封公爵的人,就是胡大海,追封越國公。只不過胡大海沒有活到明朝建立,朱元璋剛起兵時,胡大海就趕到滁州拜謁,因其長相兇猛,被任命為前鋒。到了之後開始建功立業,胡大海有勇有謀,絕不是一個缺乏戰略眼光的人。《明史•胡大海傳》記載為「長身、鐵面,智力過人。
朱元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多次發兵攻打周圍的勢力,在此期間,胡大海多次立功,因為是前鋒,所以身上傷痕遍布,但是從未退卻。佔領徽州時,元軍十萬大軍前來徵討,胡大海臨危不亂,親自與元軍廝殺,元軍大敗而逃。不久晉升為樞密院事。1360年,朱元璋施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為了緩輕農民的負擔,朱元璋下令禁酒。
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卻明知故犯,私自釀酒,朱元璋大怒,下令誅殺胡三舍。此時的胡大海正在奉命攻打紹興,朱元璋手下的人都勸他,看在胡大海的功績上饒了胡三舍。但是朱元璋為了嚴正軍法,還是將胡三舍殺了。
此舉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確是一個鐵血無情的狠人,但是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固守原則,這就是他可以成大業,做帝王的個性基礎。
當時在他的實力還沒有做大,需要依靠手下能徵善戰的將領為他打開局面時,既有信任,也有底線,因為朱元璋明白人才可貴,但人心易失,如果因為一時婦人之仁,偏袒親信,有所忌憚,那今後就無法服眾,不能號令群雄,一旦紀律可以突破,形勢必將蕩然無存,收穫了暫時的安穩,後來淪為孤家寡人,得不償失。
所以朱元璋甘願冒得罪手下大將的風險,也要強悍地執行正法,就是懂得不能在公事上徇私情,因小失大,這種魄力與膽識充分體現了其帝王本色。
胡大海兒子被殺卻並沒有因此兵變,反而在攻下紹興以後馬上向朱元璋請罪。朱元璋很高興,因為他已經抱著胡大海兵變的打算了,自此朱元璋更加信任胡大海。其實,朱元璋不僅對他的將領嚴格要求,同樣嚴於律己,即使是自己的家人,也是期望尤深,規範到位。
當年,大哥朱興隆的妻子王氏帶著兒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朱文正勇猛善戰,隨軍渡江時,攻下集慶路。因屢立戰功被升為樞密院同斂,朱元璋問:「想當什麼官?」文正對曰:「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朱元璋聽了很高興,更加喜愛這個侄子。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任命樞密院同僉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及再定江西,鎮守洪都(今南昌),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
陳友諒帶六十萬大軍圍洪都。朱文正數度摧其鋒芒,堅守85日等到太祖親自率兵來援,陳友諒撤圍退入鄱陽湖,與朱元璋對峙。朱文正又斷陳友諒糧道,友諒遂敗。再派遣何文輝等討伐未附州縣。平定江西時,朱文正居功多。朱元璋還京後,大大地賞賜常遇春、廖永忠及諸將士金帛。朱文正有功暫未封賞,發怒,遂失常度,任部將掠奪其下妻女。按察使李飲冰上奏朱文正驕侈觖望,朱元璋遣使責罵。朱文正懼怕,準備投靠張士誠,李飲冰又上奏朱文正有異心。朱元璋立即坐船到城下,召朱文正來。朱文正倉卒出迎,朱元璋說了好幾次:「你打算幹什麼?」遂押回京城,馬皇后勸解說:「此兒只是個性剛強,無其他。」被免官軟禁於桐城,沒多久就去世了。
當然,朱元璋由於小時候吃了太多苦,對家人不疑有他,殷勤寄託,或許為籠絡人心,避免猜忌,賞賜暫留押後,將來兌現,而子弟如若大逆不道,通常會網開一面,免除死罪。但是功過相論,持平以待,從弱小到壯大的過程裡,朱元璋對公正賞罰的這條信條,始終不曾逾越。
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尤其作為帝王更是如此,他們身上的領袖素質往往體現在超越情感後的精準判斷,只有不為小利引誘,才能贏得萬眾一心。
多少所謂的英雄豪傑就是在關鍵抉擇上栽了跟頭,沒有看清最後的方向,身死人手,為他人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