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預言家|全球疫情今夏或現拐點,疫苗分配不均成隱憂

2021-01-18 界面新聞

記者 | 田思奇

2020年底,新冠病毒入侵位於南極洲的智利軍事基地,至此全球七大洲無一倖免。

截至去年末,全球目前累計已有超82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每100人中超過1人「中招」。這其中還有180萬人因此去世。不幸的是,在新年的鐘聲敲響後,這場大流行疾病也沒有「神奇地結束」。但人們仍然可以懷抱希望,因為人們對新冠病毒已經更加了解,也更有機會戰勝它。

封鎖與解封

在新冠病毒襲擊人類的第二個冬天,全球日均新增病例自2020年12月以來維持在50萬以上,日均新增病亡人數超過1萬。這意味著在2021年,我們將很快見證累計感染病例數達到1億關口,累計病亡人數突破200萬。

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進一步傳播,歐洲各國加碼封鎖措施。發現新冠病毒變種的英國格外謹慎,為倫敦及附近地區創造超越最高級別封鎖的「第四級」措施,聖誕節和新年的慶祝活動偃旗息鼓。

但歐洲各國目前的封鎖措施只給出未來3至5周的約束。針對什麼時候才能解封,感染過新冠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曾經公布一個可量化的標準:在人口6700萬的法國,每日新增病例應低於5000例。

從2020天春天歐洲的解封措施來看,封鎖8至12周以後再研究如何解封更為安全。預計歐洲各國在1月中旬將延長其限制措施。

與此同時,為了減弱民眾的抵抗情緒,更多國家可能會效仿法國,將確診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時間從兩周縮短到一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上半年推出解封措施時,歐洲已經迎來5-6月份的天溫暖氣,新冠病毒的威脅有所減弱。而在當前第二波疫情中,即便封鎖8周以上,2021年2-3月份的氣溫也不算高,這或將解封的日期繼續延後。

另一方面,曾經的抗疫「模範生」日本和韓國從去年11月起也面臨疫情的集中爆發,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東京和首爾都市圈。這也提醒著其他各國:為促進2021年經濟復甦而過早放鬆限制措施,大概率得不償失。

美國百日抗疫

一年前,或許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美國會成為全球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面對這一既定事實,即將上任的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提出100日抗疫計劃,打算至少分發1億劑疫苗、籤署強制口罩令、同時努力讓學生安全返回學校。

雖然總統不能要求每個美國人都戴口罩,但拜登表示,他可以要求在聯邦政府大樓內,以及乘坐飛機、火車和公交車的跨州旅行中強制佩戴。

但對於抗疫的前景,拜登也有比較清醒的認知:「我上任的頭100天不會結束新冠疫情,我不能保證這一點」,「我們並非迅速深陷其中,我們也不會很快走出困境,這需要一些時間。」

華盛頓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模型稱,到3月份,美國新冠病亡人數將超過50萬。

在美國人互相指責沒有遵守防疫規定時,拜登政府或許更應該思考,究竟是說服每一位美國人戴上口罩,停止聚會,還是與州政府協調,強制讓餐廳酒吧等公共場所停業來避免人群聚集。

如果這兩點都難以實現,那麼接種疫苗,向著理想化的「群體免疫」進發,或許是拜登政府唯一的選擇。

疫苗曙光

毫無疑問,新冠疫苗讓世界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光芒」。進入去年12月以來,越來越多國家批准新冠疫苗,並展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接種。

通常情況下,研發疫苗可能要花上數年乃至更久。而在新冠病毒出現不到一年時間裡,多種疫苗就已經獲批上市。「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也成為《科學》雜誌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如果疫苗接種進展順利,75%到80%的美國人在今年二季度接種,那麼美國應該在夏末接近群體免疫,到年底「接近以前的正常水平」。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前主任湯姆·弗裡登也認為:「一旦我們進入2021年下半年,可能就可以開始放鬆」防控措施。

世衛組織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此前給出更樂觀的表態。在疫苗接種的幫助下,新冠疫情的發展方向和態勢將可能會在2021年3月份徹底改變。

這也意味著2021年夏天,雖然全球每日新增病例不會清零,但預計將比去年減少一大半,跨國旅行的頻次將隨著攜帶疫苗接種證明的規定出現明顯回暖,沒有落實的免隔離「旅行泡泡」將在病例接近清零,並且人口較少的幾個國家或地區實現。

命運多舛的東京奧運會預計將在7月底舉行,我們將在看到那些打過疫苗的觀眾坐在賽場旁邊。

保持警惕

不論種族或國籍,新冠病毒在傳播途中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民眾一視同仁,但疫苗的分配並非如此。

當加拿大的訂購量相當於為每位公民訂購5針疫苗,歐美國家平均預定量達到人均3-4針時,廣大貧窮國家預計要到2022或2023年才能實現大規模免疫接種活動。

美國東北大學法學教授布魯克·貝克此前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許多中低收入國家甚至可能要到2024年才能拿到公平的疫苗份額,比富裕國家晚3年。貝克強調:「這種疫苗民族主義不僅表明團結的極度缺乏,而且肯定會拖延疫情,減緩全球經濟復甦。」

南非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試圖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施壓,要求解除新冠肺炎疫苗的專利保護,讓較貧窮國家更容易獲得負擔得起的疫苗。這兩個國家強調,如果較貧窮國家不能獲得疫苗的特殊使用權,即便新冠病毒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得到遏制,世界也仍將繼續受到這種病毒的破壞。

另一方面,免疫的持續時間也是2021年最重要的研究目標,這將直接決定上述樂觀的展望是否能夠實現。諮詢公司麥肯錫模型表明,如果疫苗的免疫效果持續6至9個月,而不是像破傷風或麻疹疫苗那樣保護多年,那麼成人疫苗接種率需達到85%才能實現群體免疫。二次感染新冠的病例目前很罕見,但也並非沒有先例。

正如哈佛醫學院院長喬治·戴利所說,新冠肺炎疫苗的成功開發和接種顯示了「科學、醫藥和公共衛生的最佳水平」。但他警告稱,過度相信預防性治療可能與懷疑論一樣危險。

「我們需要警惕魔法思維,警惕將疫苗視為靈丹妙藥的做法,」戴利說。「疫苗不會提供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用一劑現實來中和樂觀的情緒,在疫苗推出的同時做好準備,在未來幾個月繼續採取預防和保持距離的措施。」

相關焦點

  • 張曦:避免人性災難,全球新冠疫苗分配的「公平」與「團結」
    新冠病毒依然肆虐全球,疫苗成為了抗擊這場戰役的唯一曙光。隨著多款新冠疫苗開始陸續在歐美國家接種,疫苗全球分配不均問題也在被反覆提出。誰能先接種上疫苗?如何定義「公平」與「平等」?貧窮與脆弱國家是否會在搶購疫苗狂潮中被忽視?澎湃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倫理學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張曦。
  • 廈大教授:避免人性災難 全球新冠疫苗分配的「公平」與「團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張曦:避免人性災難,全球新冠疫苗分配的「公平」與「團結」新冠病毒依然肆虐全球,疫苗成為了抗擊這場戰役的唯一曙光。隨著多款新冠疫苗開始陸續在歐美國家接種,疫苗全球分配不均問題也在被反覆提出。誰能先接種上疫苗?如何定義「公平」與「平等」?
  • 有錢的打疫苗,沒錢的等死?全球新冠疫苗供應因貧富差異分配不均
    (來源:upslash)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預測稱,代表全球不到15%人口的國家已購置、儲存的疫苗數量佔全球疫苗產量的
  • 產能不足、分配不均、毒株變異、民眾跑路...疫苗還管用嗎?
    作者:拿鐵貓12月13日,輝瑞第一批新冠疫苗從密西根州工廠出倉,運往全美145個站點,同時,疫苗將與輔助工具:包括針頭、注射器、酒精棉籤、稀釋劑、安全裝備和疫苗提醒卡,計劃醫護人員、護理院老年居民作為第一批接種者。據美媒報導,輝瑞疫苗首批分配量約290萬劑。
  • 張文宏接種新冠疫苗,面對鏡頭還「皮」了一下!他預測疫情拐點了
    2021年疫情如何發展?滅活疫苗安全嗎?如何開啟中國的過年節奏?近日,張文宏給出自己的判斷,張文宏判斷疫情拐點2021年六七月份目前,被視為「解決之道」的疫苗已出現。縱觀世界疫情發展,我們的防控常態化還要堅持多久?
  • 「深度」全球疫苗不平等:富國囤貨,窮國難求
    美國杜克大學全球衛生創新中心本月一項研究發現,一些富裕國家已經購買多達37億劑新冠肺炎疫苗,而COVAX確認購買的疫苗僅夠不到3億人使用。該中心助理主任安德裡亞·泰勒(Andrea Taylor)向界面新聞指出:「高收入國家相當於排在隊首買下了貨架上的所有東西,這會讓世界陷入困境。
  • 比爾·蓋茨:遏制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需要公平的疫苗分配
    12月8日,比爾·蓋茨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演講指出,如何將疫苗公平地分配給所有國家,尤其是欠發達國家,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需要確保疫苗分配在某種程度上是公平的,而不是一個人的富有程度來決定他是否能獲得這個疫苗。」
  • 「疫情拐點」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讓「拐點」儘快到來?
    新冠肺炎疫情在不斷刷新,人們期盼著疫情能早日得到控制。 在最近這段時間裡,各大新聞媒體頻頻提到了「疫情拐點」一詞,例如「我們期盼的疫情拐點將要出現」、「一個月內疫情拐點或將到來」、「正月十五前疫情可能出現拐點」等等。
  • 全球系統性風險厭惡情緒上升!國內商品普跌黑色系拐點已現?
    新冠病毒變異引發市場擔憂,國內商品市場現普跌行情昨日,國內商品市場出現普跌行情。歐洲疫情告急,國際油價調整近日,歐洲疫情再度告急引發了全球系統性的風險厭惡情緒上升,作為大宗商品之王的原油首當其衝。事實上,作為對疫苗取得進展的回應,前期國際油價已經連續七周上漲,漲幅幾乎達40%。
  • 印神童預言:疫苗出問題
    印度14歲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先前曾精準預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受到媒體大肆報導,知名度也因此暴增。近期他在最新影片中表示,土星與木星將於12月20日左右相會,這不僅是800年來木星和土星距離最近的一次,更可能對地球造成嚴重影響,其中包括新冠疫苗恐出現問題。
  • 多國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曙光初現?僅靠疫苗或無法終結新冠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和很多專家提醒道,單獨使用疫苗不會結束疫情大流行,研發疫苗和批准接種只是第一步,將疫苗安全分發到全球仍面臨不少挑戰。英國廣播公司(BBC)也於8日報導,英國將首先為80歲以上老人及一些醫務人員接種疫苗,旨在保護這些最脆弱的人群。當天有70多家醫院為民眾接種疫苗,政府計劃從大醫院開始接種計劃,之後再擴展至其他醫院或醫療中心。在英國之前,俄羅斯已於5日開始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
  • 全美各州首次處於重大災難狀態;鍾南山稱全球疫情拐點還需兩周丨抗...
    以下為鈦媒體整理的4月12日疫情防控和診療等重大信息匯總:鍾南山:談全球疫情拐點為時尚早,就當前形勢發展恐還需兩周鈦媒體4月12日消息,鍾南山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從全球看,原來疫情的「震中」在歐洲,特別是西班牙和義大利,現在還包括德國、法國、英國。
  • 中歐消費主題:全球疫情拐點隱現,珍惜消費行業的上車機會
    財富發現者中歐消費主題:全球疫情拐點隱現,珍惜消費行業的上車機會之前,美聯儲拿出零利率,無限量QE,但是美股依然跌跌不休。一個段子很形象的說明了一切,孩子生病了,不給他吃藥,拼命給他塞錢買糖吃,他的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要掛了。
  • 印度神童曾精準預言疫情,如今又預言新浩劫,他能再次預言成真嗎
    二、阿南德的預言 早在去年8月時,默默無聞的阿南德在YouTube上發布了他的第一段預言視頻,他以佔星術的星相變化為依據,預言全球將面臨一場大災難,這場災難從2019年11月開始,到2020年3月底達到頂峰,此後會在5月29號慢慢趨緩。
  • 蓋茨基金會:疫情造成全球GDP損失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兩倍
    在疫情衝擊下,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增加了7%;可衡量衛生系統運行狀況的疫苗接種率正跌落至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換言之,在全球疫情暴發後的短短25周內,疫苗接種水平就倒退了25年。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在寄語中國讀者的視頻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危機,它亟需全球性的應對方案……我很樂觀地相信,通過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夥伴一道,我們一定能重振旗鼓。」
  • 疫情下臺灣經常性薪資反增 或藏兩大隱憂
    中新社臺北12月27日電 在今年諸多行業受疫情重創背景下,臺灣1至10月受僱員工實質性薪資卻創下新高。有臺灣專家指,其中或隱藏物價走跌與收入不均惡化兩大隱憂。今年因全球石油價格下跌、需求下降,臺灣1至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較去年同期下跌0.3%。《經濟日報》引述「主計總處」官員陳惠欣觀點指,CPI負成長使得實質性薪資成長率的增幅有較明顯墊高。陳惠欣並指,經常性薪資本會隨著工作年資增加等因素自然成長。1至10月經常性薪資僅成長1.5%,實則低於過去兩年2%以上的成長率。只因物價走跌,實質性薪資成長率反而創高。
  • 股災預言家警告:市場圍繞兩大謊言進行交易
    來源:匯商Forexpress講到疫情,很多人認為疫苗是萬能的。曾是最準股災預言家、被稱為「列根經濟學之父」的美國前總統列根政府預算總監David Stockman本周表示,當下市場圍繞著兩大謊言進行交易,這是人們所需要警惕。
  •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聞玉梅:長則一月短則一二十天或現拐點
    病毒出現拐點的標誌是什麼?1月30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表示,疑似感染的下降,接著發病人群下降是拐點的標誌,群體經過感染會產生免疫,所有的感染都會產生下降的時間。一方面是群體免疫力提升,另一方面是採取幹涉,如果有疫苗能加快促進,同時早發現早隔離,這個普通的措施,可以保障拐點的出現。兩個潛伏期如果過了,發病和檢測人數應該會顯著下降。
  • 媒體關注:全球疫苗接種進行時
    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導(文/張若玄、譚晶晶、王勍、張家偉、沈紅輝)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多地發現變異新冠病毒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全球疫苗接種工作與疫情展開賽跑。除中國外,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也促使俄羅斯、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積極推進疫苗接種計劃。《參考消息》駐外記者梳理駐在國疫苗接種情況,為讀者帶來一線觀察。
  • 西方國家僅佔世界人口14%,卻囤了超過全球一半的疫苗
    據美國杜克大學全球衛生創新中心數據顯示,在全球疫苗尚未批准上市前,全球預購各類疫苗數量就達到了72億,但大部分都落入了高收入國家手中,這些國家和製藥公司率先交易,導致可用於全球公平分配的疫苗的比例被壓縮。 對此國際特赦組織經濟和社會正義負責人考克伯恩表示,富裕國家買下絕大多數疫苗的做法,違反了它們的人權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