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田思奇
2020年底,新冠病毒入侵位於南極洲的智利軍事基地,至此全球七大洲無一倖免。
截至去年末,全球目前累計已有超82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每100人中超過1人「中招」。這其中還有180萬人因此去世。不幸的是,在新年的鐘聲敲響後,這場大流行疾病也沒有「神奇地結束」。但人們仍然可以懷抱希望,因為人們對新冠病毒已經更加了解,也更有機會戰勝它。
封鎖與解封
在新冠病毒襲擊人類的第二個冬天,全球日均新增病例自2020年12月以來維持在50萬以上,日均新增病亡人數超過1萬。這意味著在2021年,我們將很快見證累計感染病例數達到1億關口,累計病亡人數突破200萬。
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進一步傳播,歐洲各國加碼封鎖措施。發現新冠病毒變種的英國格外謹慎,為倫敦及附近地區創造超越最高級別封鎖的「第四級」措施,聖誕節和新年的慶祝活動偃旗息鼓。
但歐洲各國目前的封鎖措施只給出未來3至5周的約束。針對什麼時候才能解封,感染過新冠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曾經公布一個可量化的標準:在人口6700萬的法國,每日新增病例應低於5000例。
從2020天春天歐洲的解封措施來看,封鎖8至12周以後再研究如何解封更為安全。預計歐洲各國在1月中旬將延長其限制措施。
與此同時,為了減弱民眾的抵抗情緒,更多國家可能會效仿法國,將確診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時間從兩周縮短到一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上半年推出解封措施時,歐洲已經迎來5-6月份的天溫暖氣,新冠病毒的威脅有所減弱。而在當前第二波疫情中,即便封鎖8周以上,2021年2-3月份的氣溫也不算高,這或將解封的日期繼續延後。
另一方面,曾經的抗疫「模範生」日本和韓國從去年11月起也面臨疫情的集中爆發,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東京和首爾都市圈。這也提醒著其他各國:為促進2021年經濟復甦而過早放鬆限制措施,大概率得不償失。
美國百日抗疫
一年前,或許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美國會成為全球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面對這一既定事實,即將上任的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提出100日抗疫計劃,打算至少分發1億劑疫苗、籤署強制口罩令、同時努力讓學生安全返回學校。
雖然總統不能要求每個美國人都戴口罩,但拜登表示,他可以要求在聯邦政府大樓內,以及乘坐飛機、火車和公交車的跨州旅行中強制佩戴。
但對於抗疫的前景,拜登也有比較清醒的認知:「我上任的頭100天不會結束新冠疫情,我不能保證這一點」,「我們並非迅速深陷其中,我們也不會很快走出困境,這需要一些時間。」
華盛頓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模型稱,到3月份,美國新冠病亡人數將超過50萬。
在美國人互相指責沒有遵守防疫規定時,拜登政府或許更應該思考,究竟是說服每一位美國人戴上口罩,停止聚會,還是與州政府協調,強制讓餐廳酒吧等公共場所停業來避免人群聚集。
如果這兩點都難以實現,那麼接種疫苗,向著理想化的「群體免疫」進發,或許是拜登政府唯一的選擇。
疫苗曙光
毫無疑問,新冠疫苗讓世界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光芒」。進入去年12月以來,越來越多國家批准新冠疫苗,並展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接種。
通常情況下,研發疫苗可能要花上數年乃至更久。而在新冠病毒出現不到一年時間裡,多種疫苗就已經獲批上市。「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也成為《科學》雜誌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如果疫苗接種進展順利,75%到80%的美國人在今年二季度接種,那麼美國應該在夏末接近群體免疫,到年底「接近以前的正常水平」。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前主任湯姆·弗裡登也認為:「一旦我們進入2021年下半年,可能就可以開始放鬆」防控措施。
世衛組織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此前給出更樂觀的表態。在疫苗接種的幫助下,新冠疫情的發展方向和態勢將可能會在2021年3月份徹底改變。
這也意味著2021年夏天,雖然全球每日新增病例不會清零,但預計將比去年減少一大半,跨國旅行的頻次將隨著攜帶疫苗接種證明的規定出現明顯回暖,沒有落實的免隔離「旅行泡泡」將在病例接近清零,並且人口較少的幾個國家或地區實現。
命運多舛的東京奧運會預計將在7月底舉行,我們將在看到那些打過疫苗的觀眾坐在賽場旁邊。
保持警惕
不論種族或國籍,新冠病毒在傳播途中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民眾一視同仁,但疫苗的分配並非如此。
當加拿大的訂購量相當於為每位公民訂購5針疫苗,歐美國家平均預定量達到人均3-4針時,廣大貧窮國家預計要到2022或2023年才能實現大規模免疫接種活動。
美國東北大學法學教授布魯克·貝克此前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許多中低收入國家甚至可能要到2024年才能拿到公平的疫苗份額,比富裕國家晚3年。貝克強調:「這種疫苗民族主義不僅表明團結的極度缺乏,而且肯定會拖延疫情,減緩全球經濟復甦。」
南非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試圖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施壓,要求解除新冠肺炎疫苗的專利保護,讓較貧窮國家更容易獲得負擔得起的疫苗。這兩個國家強調,如果較貧窮國家不能獲得疫苗的特殊使用權,即便新冠病毒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得到遏制,世界也仍將繼續受到這種病毒的破壞。
另一方面,免疫的持續時間也是2021年最重要的研究目標,這將直接決定上述樂觀的展望是否能夠實現。諮詢公司麥肯錫模型表明,如果疫苗的免疫效果持續6至9個月,而不是像破傷風或麻疹疫苗那樣保護多年,那麼成人疫苗接種率需達到85%才能實現群體免疫。二次感染新冠的病例目前很罕見,但也並非沒有先例。
正如哈佛醫學院院長喬治·戴利所說,新冠肺炎疫苗的成功開發和接種顯示了「科學、醫藥和公共衛生的最佳水平」。但他警告稱,過度相信預防性治療可能與懷疑論一樣危險。
「我們需要警惕魔法思維,警惕將疫苗視為靈丹妙藥的做法,」戴利說。「疫苗不會提供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用一劑現實來中和樂觀的情緒,在疫苗推出的同時做好準備,在未來幾個月繼續採取預防和保持距離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