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見一個短視頻,叫做「生氣的時候不要來勸我」
視頻中一開始問:不開心的時候,什麼建議最沒用反而還惹惱你?
視頻中提到了如下方式:
1.試著積極的去看待問題;
2.不要去想讓你難過的事;
3.你為什麼不試著放鬆一下?
4.多喝水,平靜心情;
5.或許你可以試試提前充實自我;
6.你只需要學會釋懷;
7.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難過,但是沒有關係;
8.想想比你更慘的人們;
9.你只需要更理智一些;
……
以上這些建議的內容,不知道你們是否有熟悉的感覺呢?在你有情緒的時候,別人是否對你說過類似的話?而你又是否對別人說過這樣的話呢?
如果你聽過或者說過這樣的話,那麼肯定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不被理解,你也想要像他們說的那樣(放鬆、平靜、理智……),可是就是做不到啊!
視頻中提到的是生氣,其實不光是生氣時如此,在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類似的說法都只會讓人的情緒得不到疏解,甚至會越來越強烈。
看著視頻中的內容,我的心一次次被觸動,類似的話,別人多次對我說過,而我也多次對別人講過,正如視頻中所言:我知道,但我做不到,太難了!
小時候,因為父母分開的原因,自己的內心一直沒有安全感,總是害怕被拋棄。有一次去姑姑家玩,和爸爸約好,他第二天就來接我。可是第二天爸爸沒有在約定的時間來,給他打電話時,他還在打牌。
那一刻,我似乎一下子回到了爸爸媽媽分開的時候,沒有人管自己的狀態裡,心裡那種被拋棄的恐懼感一下子湧現了出來,眼淚忍不住地往下流,在那時,我很想控制住自己的眼淚,我也覺得這樣子很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我很希望可以躲起來,可是又不能。
姑姑他們來安慰我:「不要哭。爸爸馬上就來。」
當然,也有人批評我說:「不懂事,在別人家這樣。」
也有人讓我做點其他事,轉移一下注意力……
在我每一次要停止哭泣的時候,只要他們一勸我,眼淚又止不住地往下流。直到爸爸來了為止。似乎也是在那一次之後,我不再相信和爸爸的約定,也不再在別人家過夜。
為什麼上面的話是沒有用的呢?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管理感受,一個部分管理思考。在正常情況下,感受和思考的部分是平衡的。
但是,當一個人有強烈情緒的時候,情緒溫度上升,對應的思考部分就會下降。那麼,此刻,無論我們怎麼安慰,勸告,對方都是沒有思考空間來聽我們的這些話的。此刻的這些話,無論多么正確,也都是正確的廢話。
這些話不但沒用,有時還會助長我們的情緒,就像是是在給我們的情緒之火添柴加油,讓情緒之火燒得越來越大。
我們都應該遇到過這樣情形或人:當一個人冷靜的時候,覺得挺通情達理的,可是一旦有情緒的時候,就什麼也聽不進去了,甚至做出不理性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那麼,此刻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了幾種方法:
1.沉默:如果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不知道說什麼,保持沉默也是一個好方法。
沉默能夠給對方一個空間,讓他可以去體會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慢慢地讓自己的感受與思考恢復到平衡狀態。
2.專注,簡單的應答:有時候,只是沉默,可能也會讓對方不知所措,不知道你是否真的在關注他。
於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眼神、肢體語言向他傳遞我們的專注,同時可以通過點點頭、簡單的回應(比如,嗯,是的,明白……)來傳遞我們對他的理解;
3.傾聽:當然前面的兩種方法,我們也是在傾聽對方。但是,有時候只是前面兩種方法可能效果不佳,不能夠談得更深入。
這時,我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同理他的感受,去體會他所經歷的一切,然後把我們所體會到的部分傳遞給對方。
比如,孩子因為好朋友要搬家轉校而難過,你可以說:「好朋友要搬家轉校了,不能常常和他一起玩了,你好傷心、好難過啊!」
或者說,你的閨蜜因為男朋友玩遊戲沒有及時回她信息而生氣,你可以說:「他因為玩遊戲而沒有回你信息,讓你感到不被重視,有些不開心!」
……
當然,我們的回應不一定是正確的,可是我們所傳遞的這份接納就是打開對方的鑰匙,即使不對,對方也會去幫我們修正。
等到對方冷靜下來之後,可能原本影響它的問題也就不再影響他了;
或者他也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因為很多時候,問題的答案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
如果依然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可以陪著他一起去找方法或者給出一些建議,此刻對方可能就能接受我們的建議了;
即使最終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可是因為被傾聽、理解,對方也會更有力量帶著自己的問題一起生活。
關於傾聽的力量,我深有體會。
自從和傑哥一起學習了P.E.T.,當我有情緒的時候,他就選擇以上的方式幫助我。如此,他既幫助我降低了我的情緒溫度,更加幫助我去看見了我自己,療愈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