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沒有開始上學時,父母就可以通過故事書或繪圖書來讓孩子更加明白一些道理。孩子的一些書籍大多都是淺顯易懂的,也很多是告訴孩子一些優良品格是怎麼養成。
最近我看了一本繪本《生氣的亞瑟》,這本繪本曾獲得了"第十一屆日本繪本特別獎"和"英國鵝媽媽獎"。這本繪本以主人公亞瑟的生氣引發了一系列災難,從情緒的出現到爆發,作者都用了很獨特的手法去描繪了孩子的內心情緒變化。
孩子的情緒容易爆發
故事的開頭,主人公亞瑟因為想看電視而不想睡覺,隨後他的媽媽過來催促亞瑟快去上床睡覺。而亞瑟卻回答到:"我要生氣了。"故事裡的媽媽也沒有反駁或者責備,只是回答道:"那你就生氣吧。"
之後亞瑟還是沒有睡覺,但也已經沒有心情看電視,媽媽也沒有走,還是站在門口等著亞瑟。
亞瑟越來越生氣,漸漸亞瑟的生氣化成了烏雲,閃電和冰雹,媽媽說:"夠了夠了。"可媽媽的話卻沒有阻止到亞瑟,反而越演越烈,烏雲閃電又形成了超強的狂風,把家裡颳得亂七八糟,並且屋頂都掀飛了。
這時爸爸也出來說:"夠了夠了。"但亞瑟並沒有停止,狂風已經變成了颱風,這回整個城市都跟著倒黴,颱風把所有東西都刮進大海裡。
這回是爺爺出來說:"夠了夠了。"亞瑟的生氣引起地球抖動,使地球出現了裂痕。奶奶也出來勸道:"夠了夠了。"最終亞瑟的生氣變成了宇宙爆炸,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小碎片,在太空漂浮。
這時的亞瑟坐在自己的床上回想不起來自己為什麼生氣。這本繪本只有十幾頁,但是作者用誇張的角度去放大了亞瑟的情緒,也充分表現了孩子的情緒突如其來又來去匆匆。雖然整本書都在形容情緒的爆發,可也就是這種方法讓家長和孩子都對自己的做法引發了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容易控制不住情緒?
孩子的情緒是很受周圍的影響,一個小插曲就會把一天的好心情消失不見。
1、孩子的情緒需要家長的理解
孩子做事更多的是由自己的想法來進行的,他們很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他們的想法或者心情,而當家長用指責或者忽視來面對孩子時,他們的情緒會瞬間爆發,並且難以控制,家長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孩子會這麼鬧騰,其實是因為孩子產生了一種情緒,叫做委屈。
他們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受到什麼不好的心情影響所以做錯了事,但父母沒有在第一時間先了解他們的做法,而是利用責罵或拒絕來回應孩子,他們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委屈就會延生為憤怒,所以孩子的情緒很容易控制不住。
2、情緒的積壓會讓生氣進化
一開始孩子可能只是失望或者委屈,而慢慢地經過孩子自己的壓抑或者大人的激發,情緒就會越來越生氣,生氣之後家長也會因此增加怒火,責備就會演變成責罵,這個時候情況就會開始惡化,父母和孩子就會爭吵。情緒從不會因為壓制,而自己消退,它會隨著時間的發酵而愈演愈烈。
繪本能教會孩子什麼?
《生氣的亞瑟》用孩子的生氣來引起每個孩子跟父母發脾氣的共鳴,但最後的簡單結束也會讓孩子開始深思。
1、情緒的殺傷力是很大的
繪本利用誇張的手法描繪孩子生氣之後會產生的後果,雖然很誇張,但卻很直觀地告訴了孩子生氣是會傷害了自己與自己愛的人的。
孩子通過繪本會知道每一次亞瑟加深生氣指數時,亞瑟的家,城市,父母,都被摧毀掉了,每一個人都因為自己的生氣而受傷遠離,最後亞瑟只剩自己一個人;而亞瑟在傷害周圍時他自己也沒討到好處,不是被刮到樹上,就是被淋成了落湯雞。
生氣根本就是損人又損己的事情。所以在孩子想要發脾氣時,他們就會聯想到亞瑟,也會懼怕自己的憤怒,從而控制自己的情緒。
2、情緒來臨時不能去壓抑它
一開始媽媽拒絕亞瑟的請求並且冷漠地回答:"那你就生氣吧。"那時亞瑟還沒有生氣,他只是一臉不忿地坐在地上面對電視,但他已經沒有心情去觀看電視。
我們其實不知道亞瑟在媽媽拒絕之後多久開始生氣,可媽媽剛拒絕的時候亞瑟更多的還是鬱悶和不高興,亞瑟一言不發,之後生氣就變成了烏雲閃電和冰雹,所以情緒來臨時孩子是不能壓抑的。孩子可以通過語言表達或者通過行為宣洩出來,壓制情緒只會更糟糕。
3、生氣是沒有用的
最後,當宇宙爆炸之後亞瑟開始冷靜下來,他回想自己生氣的原因,卻沒有半點影響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生氣其實解決不了問題,當已經發完脾氣之後自己和周圍的人都受到傷害,可是問題還是沒解決,自己卻已經轉移了注意力。
情緒幫不了我們什麼,還會讓孩子變得易怒暴躁,所以想要解決紛爭,生氣是沒有有用處的。只有好好地交流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生氣的亞瑟》雖然是兒童繪本,更多地是讓孩子自己找到與情緒和解的辦法,但其實它也側面地表現了父母的錯誤,就比如故事裡的媽媽雖沒有像現實中的媽媽容易發脾氣,但冷漠一樣會讓孩子受傷。
促使亞瑟情緒爆發原因就是媽媽的冷漠回答,如果亞瑟的媽媽換了一種方式勸說亞瑟回房睡覺,會不會就沒有烏雲閃電,狂風暴雨?教育永遠有許多方法,沒必要執著於一種對孩子影響不好的方式。
如果你懂得了孩子的語言,他們會與你更拉近。因為你這裡有他需要的幫助,他會對你產生異樣的親切感蒙特梭利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理解與安慰就是最好的治癒藥,所以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懂得表達出來,宣洩出來,也需要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更和善一點,更理解一點。共同的進步,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