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潮水、別怕我傷心、過火、愛就一個字、信仰、白月光……
張信哲用他那獨特的噪音,為我們演繹了無數經典,這也讓他成為名符其實的「情歌王子」。
然而,我們又多久沒有聽到他的歌聲了?
近幾年,張信哲開演唱會的次數越來越少,而在藝術品拍賣會上卻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會因此驚訝:張信哲唱歌之餘,原來還收藏。
可再往深處了解,才恍然大悟,正確的說法應該這樣:
張信哲是在收藏之餘,還唱歌。
他的收藏品類繁多,瓷器、木器、漆器、青銅器、石雕、唐卡,古代的、現代的、洛可可的,維多利亞的、舊上海的……簡直無所不有。
張信哲與自己的收藏
其中最為他所珍愛的,是明清宮廷織繡,包括光緒供奉過的袈裟和嘉慶穿過的龍袍。
張信哲出生在臺灣省中部雲林縣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在神學院長大,是個堅定的基督教徒。
童年的張信哲
身為牧師父親,是張信哲的音樂啟蒙老師。同時,神學院對於老物件的尊崇,也在的心靈深處,打上了另一個烙印。這就像是某部分心理的投射,是一種情懷。
它可以是很複雜的心理因素,也可以是很簡單的滿足,而為什麼喜歡?
也許我體內有個老靈魂吧!也許……這跟我某些成長的記憶有關。——《玩物哲學》張信哲
張信哲的第一件藏品來自於外曾祖母。
在他的記憶中,外曾祖母總是很沉靜、優雅地坐在老屋裡,幽暗的燈光襯著嬌小的身軀,特別醒目。外曾祖母是舊時代的傳統婦女,擁有一對三寸金蓮,平時總穿帶有優美刺繡圖案的繡花鞋。
張信哲收藏的繡鞋
張信哲感覺好看,問外曾祖母要,外曾祖母看到張信哲是真心喜歡,就把年輕時沒穿過的小鞋送給了張信哲。從此以後,歌壇就又多了以為收藏家。
外曾祖母活了一百多歲,去世時,他外婆整理衣物,想燒掉那些繡鞋、繡衣,乃至各種女工物品,但都被張信哲搶著留下來了。
後來,張信哲還去神學院附近的荒宅老屋淘換殘破的瓶瓶罐罐。及至慢慢長大,收藏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張信哲收藏的康熙大銅鏡
再後來,張信哲上中學、大學、唱歌、開演唱會,日漸成為大眾所熟知的「情歌王子」。
但大眾並不熟知的是,張信哲的收藏從未間斷過。走到哪裡,收到哪裡,無論國內國外。當然,他也多次收到贗品假貨。
張信哲收藏的文房器
張信哲在臺北、高雄、上海開有多家餐廳。餐廳的裝潢布置都由他個人親自設計,所有陳設均是他的古董藏品。在所有的收藏中,張信哲最鍾愛的,還是明清服飾。
-02-
《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自古以來,華夏之美,就是衣冠禮儀之美。
張信哲收藏吉服上的圖案
張信哲愛唱歌,也愛畫畫,對於美的要求很高。明清服飾上所蘊含的那些手工、圖案、色彩,都深深契合張信哲的審美標準。至於為什麼不是唐宋服飾或秦漢服飾,說實話,不是不喜歡,而是年代太久遠了,收藏不到。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越近的時代,在服飾文化上越有講究,尤其是清代服飾。
張信哲收藏的龍袍
清代建立後,遵循傳統政治文化,以滿族傳統服飾為基礎,融合漢族傳統紋飾,訂定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服飾制度。其體系之龐大、規制之繁浩、風格之獨特,超越以往任何朝代。
張信哲收藏的清代吉服
張信哲的服飾收藏,源於曾外祖母,盛於興趣愛好。慢慢地,也收藏出了很多心得。在其收藏書籍《玩物哲學》中,就有大量介紹。
吉服上的精美圖案
2011年北京匡時秋拍賣為張信哲開辦清代織繡珍藏專場,涵蓋了龍袍、旗袍、道袍、吉服袍、宮廷襯衣、馬褂、掛屏等多種樣式。做工精美獨到、色澤五彩繽紛、花形靚麗大氣。
這些織繡藏品均為他多年來從海內外各專業權威渠道所收集,流轉有序、品相考究、款式豐富而自成體系。所展織繡藏品很受喜愛,其中有「清藍地納紗繡龍袍」等多件拍品在北京高價成交。
2014年保利秋拍也推出了張信哲織繡專場。有100多件織繡品上拍,包括清代皇家龍袍,也囊括了炕墊、菸袋、錢袋、香囊等貴族日用織繡品。
保利華彩霓裳展
2016年保利春拍時,再次推出「華彩霓裳——張信哲先生珍藏明清織繡服飾」展。包括多件皇帝龍袍。
-03-
2015年,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僅次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慶祝建館60周年,特意邀請張信哲舉辦「潮代:清繡的天衣無縫」清代女性服飾展。
展覽海報
現場展出總值3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000萬元)藏品,館方出動6名安保,投保5000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00萬元)。
張信哲參加開幕式
這次展覽從動念到策展歷經三年,臨到開展的前一天張信哲自曝「比演唱會還要緊張」。
張信哲的好友胡茵菲還專門為這些藏品搭配了上億元的珠寶。胡茵菲是國際級珠寶藝術家,創辦有同名高端定製品牌Anna Hu,深受麥當娜喜愛。在眾多收藏家中,張信哲最崇拜安思遠,他說:安思遠是我敬重的前輩,是我的偶像,他把收藏當做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這是我要學習的收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