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世界吳氏宗親」加入吳氏大家庭
▼
吳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國,晚年欲傳位於三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動讓賢,遠到江南,以農為業。後由太伯建立勾吳國。周朝建立後,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號為吳。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便以吳為姓。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領袖,他的後代因虞吳音近而姓吳。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宋代《百家姓》明確記載吳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蘇常州市附近地區。周朝的封 國——吳國,有個季札公按父親的意願和當時國民的要求,他應繼承王位。但他為了不當國王躲到延陵鄉下耕種。後他的哥哥諸樊當上了國王,將延陵封給季札。後世為了紀念他將吳姓郡望定為延陵,其後裔將姓氏前冠以「延陵吳氏」,將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吳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吳木熹(化名永貴)的後裔,是嫡裔延陵吳氏。▼
吳字是象形字,據《說文解字》:吳者,譁也。古時先人在狩豬時,發現大獸後,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這種大呼大叫的動作形象一個「吳」字。這種人,當時就叫吳人。吳人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有個大臣叫吳權,黃帝的母親叫吳樞。上古時吳人及其源流已無可考。今天的吳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與上古的吳人不是同一回事。▼
因為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陝西西北部),故以姬為姓。吳姓的遠古初祖是黃帝。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後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倆都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承下來的。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他是《史記》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無嗣,所以叫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所以,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
本 名姬泰伯出生地岐山所處時代商代出生時間公元前1285年正月初九民族族群華夏族去世時間公元前1194年三月初三主要成就開發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吳國太伯,又稱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宗祖。姬姓,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歷。父親傳位於季歷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讓,遷居江蘇,建國勾吳。
太伯,亦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的母親名叫太姜,是有臺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歷。
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於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荊蠻之地,文身斷髮,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
據說途中曾經經過太行九泉山(今晉城市吳王山),後世為紀念更名為吳王山。
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後,定居梅裡(今江蘇無錫梅村)。土著居民認為太伯有德義,追隨歸附太伯的有千餘家,並擁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尊稱他為吳太伯,自號「句吳」。不過太伯兄弟有沒有到達江南,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說法,將梅裡定在無錫,是南朝無錫縣令劉昭在注《後漢書·郡國志》時開始這一說法的。以前古籍所說的梅裡究竟在哪裡,至今一直難以確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區侯王用兵頻繁,太伯深恐兵禍波及,在梅裡平墟修築城郭名為「故吳」,但這一說法沒有歷史記載,在當地也無古城遺址,只是無錫今天有人這樣推測。相傳太伯定都梅裡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曾「穿澮瀆以備旱澇」。相傳太伯開鑿伯瀆河,它流經坊前、梅村、蕩口,直至漕湖,全長43公裡,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河流。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瀆港」,一作百瀆港。伯瀆河的開鑿,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黃土高坡的人怎麼會水利,剛到南方怎麼能調動大量當地人力開河,這實在使人難以置信。孔子在《論語·泰伯》中云:「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太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受到後世所敬仰。
太伯無子,死後由其弟仲雍繼位。太伯葬於梅裡東(今鴻聲鎮)的皇山(後名鴻山)南麓。周武王滅商後,派人找到仲雍的後人周章,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君主。太伯被後世奉為吳文化的鼻祖。
始祖泰伯,生於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於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歲。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長子,才識卓絕,德行無邊,助其父亶治理西岐,深得臣子之心。古公亶父生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自小聰明過人,才華出眾,深得古公亶父之寵,並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意在傳位於季歷再傳姬昌。但當時西岐禮法為傳長不傳幼,亶父只能作罷。然而泰伯察覺父親之意,為成全父親的心願,避免龍蛇之爭的禍害,遂決定讓位於三弟季歷,並說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親病重之時託言至衡山採藥,離開周原,後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趕回奔喪,季歷與眾臣請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喪畢攜二弟仲雍再次離開周原,前往長江以南無錫梅裡避居下來。後不久,季歷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喪,群臣與侄昌再次請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繼承。泰伯與仲雍又返江南梅裡,斷髮文身開發江南,引導人民興水利養桑蠶種稻穀,使原本蠻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躍。教化鄉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荊村和江南第一巷——蠻巷,還有江南第一條人工河——泰伯渠;創作的《公劉》、《七月》等著名詩歌,成了《詩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泰伯也因給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愛戴,擁立他為國王,建立了江南第一個國家——句吳。
泰伯到勾吳後未娶,治理勾吳四十九年,九十一歲壽終,卒後葬於鴻山之上,傳位於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兩家天下,一為三弟的周天下,二為二弟吳天下,其讓德之高尚使後人敬仰,也被後人尊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待泰伯侄孫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大封諸侯,尋當年讓國之二位祖父後裔,得泰伯曾孫仲奕封於閻鄉為伯爵;得仲雍曾孫周章,因已君吳封為子爵。進群、查詢家譜搜索【吳氏總群】公眾號。
始祖泰伯公雖距今已三千三百年,但其德行仍為後輩之楷模,後世當善加學習以不沒至德家風。餘不才謹以所讀之書整理以立傳。
太伯把周朝王位讓給他的三弟,後攜二弟一路向東,太伯的高風亮節感動荊蠻,歸附他的有千餘家。於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國家,國號「句吳」,並在今無錫梅裡(現名梅村鄉)營建早期城市,作為都城。太伯奔吳,給落後的江東地區帶去中原文明的種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畏艱辛、勇於開拓,數年之間,人民殷富,終於在東南地區牢固地站穩腳根。為後世強大的吳國打下基礎。這位品德高尚的開拓者去世後,就葬在他東遷的最後落腳點也即他在東南重新開拓新天地的據點一一梅裡平墟。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無存。許多後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太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採束麻束系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
念和哀悼。這二風俗歷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吳人為紀念這位偉大開拓者的不朽功勳,將他在梅裡的居所改為祠廟,這就是今天的泰伯廟,又稱至德寺、讓王廟。泰伯廟是在明清古廟址的基礎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四個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就曾有《和泰伯廟》一詩頌之:「故國城荒德來荒,年年椒尊溼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後代騷人墨客,多有頌泰伯廟的詩文遺墨。
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這日,梅裡一帶人民紛紛前往瞻仰朝拜。農曆清明節,梅裡鄉俗更有祭祀泰伯廟的隆重節日活動。 太伯墓,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東三十裡的鴻山(也叫東皇山、梅裡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太伯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餘,直徑3米多;墓頂填以黃土,常年綠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著「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墓前矗立著兩根高大雄偉的華表,華表上雕刻著威武勇猛的雄獅。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於公元1818年。享堂門旁石上鏤刻有齊彥槐書寫的一副對聯,歌頌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抔萬古江南。」
原名泰伯瀆,位於江蘇無錫的清名橋附近。商朝末年,吳泰伯在梅裡建立勾吳國後,為了灌溉、排洪,開鑿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流「伯瀆河」。伯瀆河已有3000多年歷史,全長43公裡,它流經坊前,從梅村到鵝湖。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西攻楚國、吳王夫差北伐齊國,都曾通過伯瀆河。
泰伯廟,又名至德祠、讓王廟,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梅村鎮的伯瀆河畔。東漢永興二年(154年),漢桓帝為了紀念吳泰伯,敕令吳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築,廟前立照池,池上架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橋」。橋北立花崗巖石牌坊,上鐫「至德名邦」四字。石壇北為欞星門,豎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雲龍、仙鶴雕飾。欞星門為泰伯廟第一進建築,面闊三間。後有院落廂旁,東西各九間。院內尚存古柏、桂樹各一株。
泰伯大殿,面闊五間。1983年對泰伯廟進行整修時,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兩廂塑泰伯、仲雍後裔28尊塑像。1987年,陸定一和趙樸初分別題寫「泰伯廟」和「至德高風」匾額。泰伯廟旁,又豎起「江南第一古鎮」牌樓,正在興建「秦伯園」。2006年5月25日,泰伯廟和墓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0]
泰伯井,又名讓王井,位於至德大殿東面,井水清澈可口。相傳是泰伯為當地居民用水而鑿。但據考證,泰伯井是戰國時期所建。建泰伯廟後,一直是泰伯廟的廚房用井。南朝劉昭《後漢書注》記載:「無錫縣東,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裡有舊宅,井猶存。」《吳地記》記載:「吳築城梅裡平墟,城內有宅,舊址及井猶存。」
唐代詩人李紳晚年隱居泰伯廟,在泰伯廟留下許多詩文,其中《泰伯井》寫道:「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鴻重浚後,又歷幾千年。」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泰伯奔吳途徑之地。據明代《澤州府志》載「吳神山縣西南六裡,即晉普之支,廟祀泰伯仲雍。」傳說於此廣植杏樹,淳化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