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吳伯雄及夫人戴美玉一行蒞汴參觀訪問,圖片來源於開封網)
陳留,古代地名,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今天,她僅是豫東平原一鎮而已,幾乎沒有太多的榮耀。然而,在很多客家人的族譜中,卻留下了她太多的故事,成為一個飽含姓氏歷史文化內涵的專用術語。
楚漢間,酈食其說漢王曰:「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條指出:「漢代有兩條人口分布較為密集的帶狀地區,一條為東西向,一條為南北向。東西向的為京兆—河南—陳留—濟陽—山陽—東海地區,南北向的為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潁川—汝南地區。」
我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氣候論——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方輿高下寒熱界》引《內釋經》一書,說:「東西高下亦三別:一自汧源縣西至沙洲,二自開封縣西至汧源,三自開封縣東至滄海。東方大溫,西方大涼。寒熱不同,陰陽多少不一。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
這些引述內容,從不同側面可以反映古代陳留的地位。
陳留歷史上名人輩出,據《敦煌殘卷》、《太平寰宇記》記載,阮、謝、衛、何、虞、吳以及孫姓,為陳留氏族大姓。
陳留是吳姓著名的郡望,是《元和姓纂》所列的吳姓三大郡望之一,也是吳姓歷史最悠長的郡望之一,陳留吳氏在魏晉隋唐時期的發展由興旺走向衰落,最後又花開二度,盛於江南。
本世紀初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等書。我們以這兩份珍貴資料為基礎,參考《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記》等書,可以窺知魏晉至隋唐700年吳姓的郡望的發展和變化。
《元和姓纂》所記吳姓郡望有3個:濮陽鄄城,渤海郡和陳留郡,這是漢魏以來吳姓的舊有郡望。大約完成於貞觀年間的《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記載了吳姓的兩個郡望:冀州渤海郡,吳姓為4大姓(吳、歐陽、高、刁)之首;濮州濮陽郡,吳姓是6大姓(吳、徐、袁、扶、黃、慶)之首。
成書於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記載的唐中晚期吳姓郡望有5個之多:冀州渤海郡,吳姓為28大姓之首;濮州濮陽郡,吳姓為6大姓之首;湖州吳興郡,吳姓是16大姓之一;潭州長沙郡,吳姓在6大姓中排在第二;豫州汝南郡,吳姓為當地26大姓之一。
此外,成書於唐晚年的《太平寰宇記》記載了吳姓的3個郡望:濮州濮陽郡,吳姓是7大姓之首;冀州渤海郡,吳姓為3大姓之首;荊州武昌郡,吳姓是6大姓之首。
總計隋唐時期吳姓的郡望有七個: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邵、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和武昌郡。
從上面各書所記郡望可以看出,到隋唐時陳留郡的吳氏已經開始轉向衰落,所以在《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陳留郡4大姓(阮、謝、衛、虞)中沒有吳姓,在《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陳留郡15大姓中也沒有吳姓。
世有季子
古陳留郡,地在今河南開封一帶,陳留吳氏是一支古老的吳氏,系吳季扎延陵吳氏分支,奉東漢吳恢為陳留吳氏支系開基祖。
陳留吳氏的興盛始於東漢的吳恢、吳祐家族。吳恢、吳祐家族居於長垣縣,祖孫4代為官,知名於當時。長垣是陳留吳氏較早聚居的地方,也是陳留吳氏走向興盛的起點。
江蘇是吳氏的發源地,3280多年前,肇基始祖泰伯(通稱太伯),為謙讓王位,由陝西歧山,遠徙江蘇無錫梅村,建立了勾吳國,開創了吳氏數千年基業,譜寫了吳文化的光輝歷史。古代的吳國,位置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陳留長垣吳氏,屬季札一支的後裔。傳到吳恢這一代,家族始興。吳恢官任南海郡(今廣東廣州市)太守,是二千石的大官。吳祐是吳恢的小兒子,自幼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稍大便頗有主見卓識。《後漢書·吳祐傳》記載,吳恢公在誇獎幼子吳祐時說過這一句:吳氏世不乏季子矣!從中國社會的習俗可知,漢人都喜歡拿先祖中有賢才者作榜樣以激勵子孫。所以憑這一句,也可作為吳恢是季札公後代之佐證。
父親去世後,吳祐回到長垣縣牧養讀書,自得其樂。吳恢後舉孝廉,郡中官員為他送行,吳恢與小吏黃真歡言多時,郡中功曹認為吳祐倨傲,要求免去他孝廉的資格,太守卻說:「吳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後黃真果然舉孝廉,任新蔡長,以清節著稱。吳祐有知人之明的佳話還有許多。公沙穆遊太學時因無資糧,只得替人為傭,為吳祐舂米的時候,吳祐與之交談,發現他極有才華,就與其結為好友。吳祐任膠東侯相的時候,戴宏的父親為縣丞,戴宏當時只有16歲,吳祐多次聽到戴宏諷誦之音,認為他有大才,也與他結為好友,後戴宏成為儒學大師,聞名東方。吳恢任膠東侯相時,深得人心。因剛直不阿,得罪大將軍梁冀,被降為河間侯相(河間侯國在今河北河間、獻縣一帶)。不久,辭官回鄉,以教授經書為業,成為當時著名學者,壽終正寢,葬在長垣(按如今行政區劃,位於東明)。《畿輔通志卷四十八》(第二部)載:吳恢吳祐墓,在(大名府)東明縣西二十裡,《名勝志》:縣西吳家村,漢吳恢及其子祐墓尚存。
吳祐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太守。這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
吳兢直筆
自漢魏晉至隋唐,陳留吳氏是當地的大家族。如漢代的吳恢、吳祐父子;三國時期有劉備的穆皇后吳莧及其弟吳壹(懿)家族;唐代有著名的史學家《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新舊唐書稱其為陳留吳氏吳稠之子)。吳國華先生參照唐代《元和姓纂》考證了吳氏江南始祖宣公以上世系,觀點比較有說服力。宣公是江南的一大派系,因為其族大丁繁,遍及江南諸省,所以被尊稱江南始祖。自宣公而上,一般認為追溯到唐太史兢公,這之間的七代人都屬可信史。吳恢到吳兢之間世系:唐林寶著《元和姓纂》一書,其巻三286頁吳姓條中載:(陳留)狀稱後漢河間相祐公之後,隋有吳響,生子臧,臧曾孫兢,見劉氏《行年記》,兢左庶子,恆王傅。吳臧的曾孫便是著名史學家吳兢。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學家吳兢屬陳留吳氏沒錯。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唐中宗時,改右補闕,累遷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時,為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臺、洪、饒、蘄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封長垣縣子,後改鄴郡太守,回京又任恆王傅。與同時代其他官員相比,吳兢的仕途還是較為順暢的,沒有大起大落。武后長安至中宗景龍年間,正值佞臣武三思、張昌宗、張易之弄權之時,有些史官懼怕權勢,曲筆掩飾,吳兢對此非常鄙視,於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書》、《唐春秋》。他認為南北朝時期的齊、梁、陳、周及隋這五代的史書繁雜,就分別撰齊、梁、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參與撰修的史書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特別是《貞觀政要》一書,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爭議和勸諫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吳兢之手。吳兢治學嚴謹,敢於秉筆直書。深為世人讚許,被譽為唐代的良史。《貞觀政要》對於唐朝來說是一本很及時的書,被以後的皇帝當作座右銘,「書之屏帷,銘之几案」(戈直:《貞觀政要序》),還被當作皇家子弟的學習教材。
唐憲宗李純、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是晚唐稍有作為的君主。他們都注重研習《貞觀政要》,從中汲取施政經驗。元和四年(809),憲宗仿《貞觀政要》體例又編撰《君臣事跡》14篇,記上古以降歷代聖君賢相之事。唐宣宗曾「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
唐朝以後,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也很推崇這部書籍。元朝皇帝曾多次提起《政要》一書,並請當代儒臣講解書中內容。明朝規定,皇帝除三、六、九日上朝以外,每天中午都請侍臣教授《政要》。明憲宗朱見深特別注意《政要》的刊行工作,親自為之作序,以示推崇。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政要》內容,並且十分仰慕「貞觀之治」。乾隆皇帝說:「餘嘗讀其書,想其時,未嘗不三復而嘆曰:『貞觀之治盛矣!』」
《貞觀政要》在國外也很有影響。約在九世紀前後,這部書就傳到了日本,並立即引起日本封建統治階級的注意。鎌倉時代,1205年博士菅原為長專任講官,為幕府講解《政要》,對當時日本政局影響很大。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在1615年頒布的《禁中並公家法度》十七條中,第一條就規定天子必讀《貞觀政要》,以「明古道」。此後,《政要》一書在日本得到了廣泛流傳。
下面著重考察吳兢「進封長垣縣男」。《舊唐書》在敘吳兢累遷四州後,緊接著寫道:「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襄垣縣子。」通常,「加銀青光祿大夫」總是與其人在某方面(如修史等)有功勞相關。此時則應當是吳兢續修國史有功,才得到嘉獎。根據刺史的任期時間和「傳文天寶初改官名,為鄴郡太守」,吳兢遷相州長史、晉爵縣子,應當在開元二十九年前。
《舊唐書》以吳兢此時封「襄垣縣子」,《新唐書》則在貶荊州司馬之前「進封長垣縣男」,均有不當之處。據蘇頲《授吳兢諫議大夫制》,吳兢封長垣縣男在授諫議大夫之前,即在開元三年(715)前後。《舊唐書》無封「長垣縣男」,而《新唐書》無「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襄垣縣子」。吳兢既先已封「長垣縣男」,則《舊唐書》「封襄垣縣子」當作「封長垣縣子」為是。
據《新唐書》載,兢公乃汴州浚儀人,曾受封長垣縣男(或稱襄垣縣子,此不深究)。而東漢吳恢家族就住在陳留郡長垣縣,這不僅僅是巧合。吳國華舉《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三》字句:鹹平四年,從舍人院詳定群臣母、妻所封郡縣,依本姓望封。進行類推:可以想像,在唐代,門閥世家地位雖有所削弱,但郡望依然是相當受重視的。公、侯冠以郡名,伯、子、男只能冠縣名。所以兢公之所以受封長垣縣男,就是由於他的郡望在陳留長垣縣。也就是說,兢公就是陳留吳恢的後代。兢公而上,也只能追溯到曾祖吳響。至於吳馮到吳響之間的代系,就只能暫缺了。到了五代時期,南遷的吳宣家族後世子孫人丁興旺。吳宣是唐代史官吳兢之,後世支派繁衍遍及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是南方吳氏重要支系,吳宣也被後人奉為「江南始祖」。
江南始祖
吳先福根據《辭海》《史記》《論語》《中國吳氏通書》、《吳氏宗譜》等資料整理出陳留吳兢至江南吳宣以下傳承情況。
江西南豐是吳宣家族的主要發祥地。吳宣從四川來到撫州臨川、南豐,卜築卜居,繁衍後裔,人丁興旺,人才輩出。被後人尊稱「宣公」,奉為江南吳氏一世祖。
宣之父簡,是吳兢的六世孫。簡字至善,生三子,宣、宜、元。宣為長子,名宣城,字守德,生於唐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後因父簡赴四川為官,任四川節度使,因此,全家遷居四川閬州蘭登谷巫錫山,吳宣娶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在應順元年(公元994年)孟知祥稱帝時,授吳宣為駙馬,生三子,吳綸、吳經、吳紹,吳宣隨父任過了一段貴族生活。
吳宣在四川那段時期,正處在唐末衰敗,諸候割據,形成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從時間上說,只有半個世紀,但割據政權林立,當時節度使都統治一方土地,手中掌握民政、軍事大權,互相之間進行殘酷的兼併戰爭,敗者被吞併,勝者可稱帝,吳宣不滿孟昶窮奢極欲,朝政腐敗,也預見到當時軍閥混戰局面不可能維持很久,審時度世,為潔身和避禍,於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年已63歲的吳宣,拒王爵,棄高官,毅然帶領妻室家人循江而東,逃奔來到撫州臨川之石井居住。在孫子吳景長大成人後,吳宣又攜妻室孫子移居現在的萊溪鄉九聯村(原名韭源)青銅山,肇基發展,直至後漢乾祜三年(公元950年)九月,年77歲而終,死後同孟氏夫人合葬韭源青銅山下青魚潭,朱文公題其墓曰:「漢寢唐陵高插天,幾成丘壑幾成田,曾如吳氏碑三尺,數百年來尚屹然。」後賢包宏齋贊吳宣:「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雲山幾萬重,來向江南為始祖,後人千載仰高風。」
江西南豐,是江南吳氏大宗的發祥地,吳宣子孫英才輩出,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將尉,技藝、經商,也有遠渡南洋創業發展的。自宋、元、明以來,吳宣支屬之繁,遍及江南諸省,以至港、澳、臺和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地區或國家。
在江西省境內,吳宣後裔先後向南城、宜黃、金溪、黎川、廣昌、寧都、石城、萍鄉、修水、瑞金等十多個縣市發展,人數少的數千人,多的如萍鄉市達38000人、修水縣達12100餘人。在江西省境外,吳宣後裔遷徙較早的是福建。南豐縣城東門關口的吳家大祠大門對面石牌坊,有「派衍江閩」四個大字,即為歷史見證。以後陸續播遷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繼而發展到臺灣、香港等地以至南洋各地。
在福建的光澤、寧化、連城、上杭、永定等縣的吳氏後裔,都奉宣公為一世祖。
在廣東的五華、廣寧、河源、大埔、懷集、豐源、豐順、和平、南雄、龍川、清遠、紫金等十多個縣市,他們的族譜均載明為宣公後裔。
在廣西的龍川、藤縣、岑溪、荔浦,在貴州的天柱等縣市,根據《中國吳氏通書》提供的情況,都系宣公後裔播遷之地。
宗風遠流
在臺灣,據《中國吳氏通書》載:「於五代年晉後晉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蜀國附馬宣公,由四川之閬州攜妻徙居江西臨川、南豐,至宣公之孫宥公,於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年1027年)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以後子孫移居福建漳州,廣東等地者日眾,」「然後由福建、廣東各地來臺,溯其源流,如屬福建永定、漳浦、南靖、龍溪、晉江靈水,廣東省梅縣、蕉嶺、平遠、潮陽、陸豐、江西省南豐、臨川等縣者均為宣公之後」。又載:「今臺灣地區(包括澎湖)的吳氏家族,多來自福建南安、漳州、泉州、晉江、安溪、海澄等地,還有不少來自廣東,如臺北新店 吳氏,據傳祖籍即為廣東」「福建晉江吳氏中有吳宣後裔,吳鑑、吳鎰兄弟徙居臺灣嘉義縣,吳鑑後裔居嘉義劉厝莊, 吳鎰後裔居嘉義草湖莊。」據1959年統計,遷臺吳氏人多 來自閩粵兩省,多數是吳宣與吳宥之後,來臺後散居各地,在當今臺灣吳氏家族中,以吳伯雄家族最為顯赫,吳伯雄生於1939年,祖籍福建永定縣下洋重鎮思賢村,是吳宣之 孫吳宥的後裔。吳伯雄家族出了六個博士,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在臺灣屈指可數。
明清時期遷臺的吳姓族人大多數為吳坤二的後代。從永定縣思賢村渡海去臺灣,發跡於桃園縣中壢鎮的吳伯雄家族,更被稱為全臺第一家,成為當今臺灣最顯赫的吳氏家族之一。吳伯雄家族源出福建永定思賢村吳氏。思賢村吳氏源於廣東增城吳氏,而廣東增城吳氏則源於吳氏閩粵始遷祖吳承順(吳宥)。吳承順(宥)經艱難遷徙,先在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立足,其後代再遷往閩西龍巖和廣東省增城等地。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的吳姓開基祖是念一郎綱。吳伯雄為吳姓客家人入閩始祖吳承順(吳宥)傳下的第27代裔孫,是念一郎綱傳下的第16代裔孫。據永定吳氏族譜記載,吳伯雄祖上於北宋天聖年間由中原南遷入閩。吳伯雄為吳姓入閩始祖吳承順(吳宥)第27代裔孫。而思賢村的開基始祖則是念一郎綱,吳伯雄是念一郎綱傳下的第16代裔孫。吳伯雄曾祖父吳聖昌(勝昌)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遷臺,定居在臺灣桃園縣中壢鄉(今中壢市)。2000年11月21日,時任國民黨副主席的吳伯雄在率團赴龍巖參加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時,曾第一次踏上祖地思賢村,實現了父親吳鴻麟返鄉祭祖的遺願。
(圖片說明:吳伯雄為崇德堂題寫的牌匾)
在香港和南洋吳氏,有許多是吳宣的後裔,如香港新界榕樹澳、三角嘴、丹竹坑等地吳氏,多是元朝期間由廠東嘉應州遷入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業、泰國等國家的吳氏,一般是明清期間主要由廣東、福建、廣西等地遷入的,不少成為當地社會名流,有的成為著名政治家(比如新加坡的吳作棟),有些在經濟方面佔有重要地位。20世紀初,新加坡華人吳文波,曾赴印尼協辦《天聲日報》,鼓吹革命和獨立。菲律賓吳氏族人,不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在社會上也佔有重要位置,如在反抗日本的侵略戰爭中,菲律賓吳氏人就起了不小的作用,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隊的指揮員,即吳氏宗族的吳揚。
陳留吳兢上承季札,吳恢、吳祐,吳響、吳臧、吳稠,下啟吳宣、吳宥、吳綱(念一郎)、吳聖昌(勝昌)、 吳鴻麟,及至現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家族和香港、南洋吳氏。
陳留郡望作為客家吳氏尋根的精神地標,當之無愧,恰如吳伯雄先生為我市大相國寺題寫的「宗風流遠」一樣,陳留吳氏同樣「宗風遠流」,懿德九州。(作者:開封大相國寺副館員王劍生 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助理研究員寧富海)
作者:王劍生 寧富海
吳氏廣告區:<廣告區招商>
1.當代吳氏作者人物介紹:
吳綿普先生簡介
字聲雄,號東吳居士,晉江龍湖吳厝人,生於1944年,初高中就讀於南僑中學。學歷不高,但勤於鑽研,辦事任勞任怨,為人公正。生平從事族譜和詩詞楹聯的撰寫,曾數十次為海峽兩岸同胞的尋根問祖做無償服務。首先同民革福建省委、莆田政協、民革莆田市委及林玉霖副主委、海峽兩岸任人志士、海外華僑華人,共同拉開「吳英涉臺文物保護與文化研究」的先河和序幕。2003和2006年,曾先後兩次受晉江政協文史辦之聘請,編撰陳、吳、許、李、蘇、鄭、莊、鍾、等二十多姓源流。2009年,又受晉江市方志辦聘為《晉江姓氏志》「源流文稿」編審,並編撰吳、李、蘇、鄭、莊、鍾、佘、餘、徐、塗、龔、邵、鄧、安、柳、詹十六姓文稿。主編撰出版的《一代賢相》、《閩臺四句精品集》、32回版與60回版的《威略將軍傳》二冊、《晉邑吳氏春秋》、《閩臺民俗禮儀集暨聲雄詩詞聯四句彙編》、《臺海英雄傳》以及《話說李五》、《中華吳氏潛公派下通譜》、《泉州吳氏大宗譜》五卷(參編者吳清泉、吳震霖)等。現為晉江市政協特聘文史委員、晉江市歷史文化研究總會副會長、晉江市譜牒研究會副秘書長、宋狀元宰相吳潛學術研究會秘書長。
部分作品
部分榮譽
吳綿普的作品獨家授權發布,請勿轉載!版權所有!
宗親有意訂購吳綿普先生的作品可直接加公眾號關注並回復作品名稱.
2.吳氏企業及商品展示區
上海索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索愛),是一家專業致力於當今世界六大高新技術之一——膜分離技術、水處理設備、淨水機、空氣淨化器、消毒器等領域的研發、生產、售後服務為一體多元化綜合性環保高科技企業。是中國淨水器行業最具價值品牌公司之一。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度開發潛在市場,把握市場發展趨勢。
索愛榮獲 "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科技項目、"高新技術企業"等。技術創新是索愛科技的一大優勢,本公司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開發團隊獲得十幾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實力雄厚,專業生產各種規格的超濾膜、超濾機、淨水機、反滲透純水機、管線機、商用不鏽鋼飲水機等系列產品,遠銷國際市場。誠招全國各地代理商.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
請吳氏宗親積極轉發,發揚吳氏文化,造福子孫後代。歡迎吳氏宗親有好的事跡.成功的理念可加微信號:suoaiuf,經考核將發布在全球吳氏宗親總會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