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留吳氏與吳伯雄溯源

2021-02-07 weisuo007

 



 

 

(圖片說明:吳伯雄及夫人戴美玉一行蒞汴參觀訪問,圖片來源於開封網)

 

    陳留,古代地名,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今天,她僅是豫東平原一鎮而已,幾乎沒有太多的榮耀。然而,在很多客家人的族譜中,卻留下了她太多的故事,成為一個飽含姓氏歷史文化內涵的專用術語。

 

    楚漢間,酈食其說漢王曰:「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條指出:「漢代有兩條人口分布較為密集的帶狀地區,一條為東西向,一條為南北向。東西向的為京兆—河南—陳留—濟陽—山陽—東海地區,南北向的為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潁川—汝南地區。」

 

    我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氣候論——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方輿高下寒熱界》引《內釋經》一書,說:「東西高下亦三別:一自汧源縣西至沙洲,二自開封縣西至汧源,三自開封縣東至滄海。東方大溫,西方大涼。寒熱不同,陰陽多少不一。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

 

  這些引述內容,從不同側面可以反映古代陳留的地位。

 

   陳留歷史上名人輩出,據《敦煌殘卷》、《太平寰宇記》記載,阮、謝、衛、何、虞、吳以及孫姓,為陳留氏族大姓。

 

    陳留是吳姓著名的郡望,是《元和姓纂》所列的吳姓三大郡望之一,也是吳姓歷史最悠長的郡望之一,陳留吳氏在魏晉隋唐時期的發展由興旺走向衰落,最後又花開二度,盛於江南。

 

    本世紀初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等書。我們以這兩份珍貴資料為基礎,參考《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記》等書,可以窺知魏晉至隋唐700年吳姓的郡望的發展和變化。

 

    《元和姓纂》所記吳姓郡望有3個:濮陽鄄城,渤海郡和陳留郡,這是漢魏以來吳姓的舊有郡望。大約完成於貞觀年間的《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記載了吳姓的兩個郡望:冀州渤海郡,吳姓為4大姓(吳、歐陽、高、刁)之首;濮州濮陽郡,吳姓是6大姓(吳、徐、袁、扶、黃、慶)之首。

 

      成書於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記載的唐中晚期吳姓郡望有5個之多:冀州渤海郡,吳姓為28大姓之首;濮州濮陽郡,吳姓為6大姓之首;湖州吳興郡,吳姓是16大姓之一;潭州長沙郡,吳姓在6大姓中排在第二;豫州汝南郡,吳姓為當地26大姓之一。

 

      此外,成書於唐晚年的《太平寰宇記》記載了吳姓的3個郡望:濮州濮陽郡,吳姓是7大姓之首;冀州渤海郡,吳姓為3大姓之首;荊州武昌郡,吳姓是6大姓之首。

 

      總計隋唐時期吳姓的郡望有七個: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邵、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和武昌郡。

 

    從上面各書所記郡望可以看出,到隋唐時陳留郡的吳氏已經開始轉向衰落,所以在《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陳留郡4大姓(阮、謝、衛、虞)中沒有吳姓,在《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陳留郡15大姓中也沒有吳姓。

 

世有季子

 

    古陳留郡,地在今河南開封一帶,陳留吳氏是一支古老的吳氏,系吳季扎延陵吳氏分支,奉東漢吳恢為陳留吳氏支系開基祖。

 

    陳留吳氏的興盛始於東漢的吳恢、吳祐家族。吳恢、吳祐家族居於長垣縣,祖孫4代為官,知名於當時。長垣是陳留吳氏較早聚居的地方,也是陳留吳氏走向興盛的起點。

 

     江蘇是吳氏的發源地,3280多年前,肇基始祖泰伯(通稱太伯),為謙讓王位,由陝西歧山,遠徙江蘇無錫梅村,建立了勾吳國,開創了吳氏數千年基業,譜寫了吳文化的光輝歷史。古代的吳國,位置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陳留長垣吳氏,屬季札一支的後裔。傳到吳恢這一代,家族始興。吳恢官任南海郡(今廣東廣州市)太守,是二千石的大官。吳祐是吳恢的小兒子,自幼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稍大便頗有主見卓識。《後漢書·吳祐傳》記載,吳恢公在誇獎幼子吳祐時說過這一句:吳氏世不乏季子矣!從中國社會的習俗可知,漢人都喜歡拿先祖中有賢才者作榜樣以激勵子孫。所以憑這一句,也可作為吳恢是季札公後代之佐證。

 

  父親去世後,吳祐回到長垣縣牧養讀書,自得其樂。吳恢後舉孝廉,郡中官員為他送行,吳恢與小吏黃真歡言多時,郡中功曹認為吳祐倨傲,要求免去他孝廉的資格,太守卻說:「吳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後黃真果然舉孝廉,任新蔡長,以清節著稱。吳祐有知人之明的佳話還有許多。公沙穆遊太學時因無資糧,只得替人為傭,為吳祐舂米的時候,吳祐與之交談,發現他極有才華,就與其結為好友。吳祐任膠東侯相的時候,戴宏的父親為縣丞,戴宏當時只有16歲,吳祐多次聽到戴宏諷誦之音,認為他有大才,也與他結為好友,後戴宏成為儒學大師,聞名東方。吳恢任膠東侯相時,深得人心。因剛直不阿,得罪大將軍梁冀,被降為河間侯相(河間侯國在今河北河間、獻縣一帶)。不久,辭官回鄉,以教授經書為業,成為當時著名學者,壽終正寢,葬在長垣(按如今行政區劃,位於東明)。《畿輔通志卷四十八》(第二部)載:吳恢吳祐墓,在(大名府)東明縣西二十裡,《名勝志》:縣西吳家村,漢吳恢及其子祐墓尚存。

 

  吳祐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太守。這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

 

吳兢直筆

 

    自漢魏晉至隋唐,陳留吳氏是當地的大家族。如漢代的吳恢、吳祐父子;三國時期有劉備的穆皇后吳莧及其弟吳壹(懿)家族;唐代有著名的史學家《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新舊唐書稱其為陳留吳氏吳稠之子)。吳國華先生參照唐代《元和姓纂》考證了吳氏江南始祖宣公以上世系,觀點比較有說服力。宣公是江南的一大派系,因為其族大丁繁,遍及江南諸省,所以被尊稱江南始祖。自宣公而上,一般認為追溯到唐太史兢公,這之間的七代人都屬可信史。吳恢到吳兢之間世系:唐林寶著《元和姓纂》一書,其巻三286頁吳姓條中載:(陳留)狀稱後漢河間相祐公之後,隋有吳響,生子臧,臧曾孫兢,見劉氏《行年記》,兢左庶子,恆王傅。吳臧的曾孫便是著名史學家吳兢。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學家吳兢屬陳留吳氏沒錯。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唐中宗時,改右補闕,累遷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時,為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臺、洪、饒、蘄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封長垣縣子,後改鄴郡太守,回京又任恆王傅。與同時代其他官員相比,吳兢的仕途還是較為順暢的,沒有大起大落。武后長安至中宗景龍年間,正值佞臣武三思、張昌宗、張易之弄權之時,有些史官懼怕權勢,曲筆掩飾,吳兢對此非常鄙視,於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書》、《唐春秋》。他認為南北朝時期的齊、梁、陳、周及隋這五代的史書繁雜,就分別撰齊、梁、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參與撰修的史書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特別是《貞觀政要》一書,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爭議和勸諫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吳兢之手。吳兢治學嚴謹,敢於秉筆直書。深為世人讚許,被譽為唐代的良史。《貞觀政要》對於唐朝來說是一本很及時的書,被以後的皇帝當作座右銘,「書之屏帷,銘之几案」(戈直:《貞觀政要序》),還被當作皇家子弟的學習教材。

  唐憲宗李純、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是晚唐稍有作為的君主。他們都注重研習《貞觀政要》,從中汲取施政經驗。元和四年(809),憲宗仿《貞觀政要》體例又編撰《君臣事跡》14篇,記上古以降歷代聖君賢相之事。唐宣宗曾「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

  唐朝以後,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也很推崇這部書籍。元朝皇帝曾多次提起《政要》一書,並請當代儒臣講解書中內容。明朝規定,皇帝除三、六、九日上朝以外,每天中午都請侍臣教授《政要》。明憲宗朱見深特別注意《政要》的刊行工作,親自為之作序,以示推崇。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政要》內容,並且十分仰慕「貞觀之治」。乾隆皇帝說:「餘嘗讀其書,想其時,未嘗不三復而嘆曰:『貞觀之治盛矣!』」

  《貞觀政要》在國外也很有影響。約在九世紀前後,這部書就傳到了日本,並立即引起日本封建統治階級的注意。鎌倉時代,1205年博士菅原為長專任講官,為幕府講解《政要》,對當時日本政局影響很大。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在1615年頒布的《禁中並公家法度》十七條中,第一條就規定天子必讀《貞觀政要》,以「明古道」。此後,《政要》一書在日本得到了廣泛流傳。 
  下面著重考察吳兢「進封長垣縣男」。《舊唐書》在敘吳兢累遷四州後,緊接著寫道:「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襄垣縣子。」通常,「加銀青光祿大夫」總是與其人在某方面(如修史等)有功勞相關。此時則應當是吳兢續修國史有功,才得到嘉獎。根據刺史的任期時間和「傳文天寶初改官名,為鄴郡太守」,吳兢遷相州長史、晉爵縣子,應當在開元二十九年前。

 

  《舊唐書》以吳兢此時封「襄垣縣子」,《新唐書》則在貶荊州司馬之前「進封長垣縣男」,均有不當之處。據蘇頲《授吳兢諫議大夫制》,吳兢封長垣縣男在授諫議大夫之前,即在開元三年(715)前後。《舊唐書》無封「長垣縣男」,而《新唐書》無「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襄垣縣子」。吳兢既先已封「長垣縣男」,則《舊唐書》「封襄垣縣子」當作「封長垣縣子」為是。

 

    據《新唐書》載,兢公乃汴州浚儀人,曾受封長垣縣男(或稱襄垣縣子,此不深究)。而東漢吳恢家族就住在陳留郡長垣縣,這不僅僅是巧合。吳國華舉《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三》字句:鹹平四年,從舍人院詳定群臣母、妻所封郡縣,依本姓望封。進行類推:可以想像,在唐代,門閥世家地位雖有所削弱,但郡望依然是相當受重視的。公、侯冠以郡名,伯、子、男只能冠縣名。所以兢公之所以受封長垣縣男,就是由於他的郡望在陳留長垣縣。也就是說,兢公就是陳留吳恢的後代。兢公而上,也只能追溯到曾祖吳響。至於吳馮到吳響之間的代系,就只能暫缺了。到了五代時期,南遷的吳宣家族後世子孫人丁興旺。吳宣是唐代史官吳兢之,後世支派繁衍遍及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是南方吳氏重要支系,吳宣也被後人奉為「江南始祖」。

 

江南始祖

 

    吳先福根據《辭海》《史記》《論語》《中國吳氏通書》、《吳氏宗譜》等資料整理出陳留吳兢至江南吳宣以下傳承情況。

 

    江西南豐是吳宣家族的主要發祥地。吳宣從四川來到撫州臨川、南豐,卜築卜居,繁衍後裔,人丁興旺,人才輩出。被後人尊稱「宣公」,奉為江南吳氏一世祖。

 

    宣之父簡,是吳兢的六世孫。簡字至善,生三子,宣、宜、元。宣為長子,名宣城,字守德,生於唐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後因父簡赴四川為官,任四川節度使,因此,全家遷居四川閬州蘭登谷巫錫山,吳宣娶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在應順元年(公元994年)孟知祥稱帝時,授吳宣為駙馬,生三子,吳綸、吳經、吳紹,吳宣隨父任過了一段貴族生活。 

 

    吳宣在四川那段時期,正處在唐末衰敗,諸候割據,形成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從時間上說,只有半個世紀,但割據政權林立,當時節度使都統治一方土地,手中掌握民政、軍事大權,互相之間進行殘酷的兼併戰爭,敗者被吞併,勝者可稱帝,吳宣不滿孟昶窮奢極欲,朝政腐敗,也預見到當時軍閥混戰局面不可能維持很久,審時度世,為潔身和避禍,於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年已63歲的吳宣,拒王爵,棄高官,毅然帶領妻室家人循江而東,逃奔來到撫州臨川之石井居住。在孫子吳景長大成人後,吳宣又攜妻室孫子移居現在的萊溪鄉九聯村(原名韭源)青銅山,肇基發展,直至後漢乾祜三年(公元950年)九月,年77歲而終,死後同孟氏夫人合葬韭源青銅山下青魚潭,朱文公題其墓曰:「漢寢唐陵高插天,幾成丘壑幾成田,曾如吳氏碑三尺,數百年來尚屹然。」後賢包宏齋贊吳宣:「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雲山幾萬重,來向江南為始祖,後人千載仰高風。」

 

    江西南豐,是江南吳氏大宗的發祥地,吳宣子孫英才輩出,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將尉,技藝、經商,也有遠渡南洋創業發展的。自宋、元、明以來,吳宣支屬之繁,遍及江南諸省,以至港、澳、臺和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地區或國家。

 

    在江西省境內,吳宣後裔先後向南城、宜黃、金溪、黎川、廣昌、寧都、石城、萍鄉、修水、瑞金等十多個縣市發展,人數少的數千人,多的如萍鄉市達38000人、修水縣達12100餘人。在江西省境外,吳宣後裔遷徙較早的是福建。南豐縣城東門關口的吳家大祠大門對面石牌坊,有「派衍江閩」四個大字,即為歷史見證。以後陸續播遷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繼而發展到臺灣、香港等地以至南洋各地。

 

    在福建的光澤、寧化、連城、上杭、永定等縣的吳氏後裔,都奉宣公為一世祖。

 

    在廣東的五華、廣寧、河源、大埔、懷集、豐源、豐順、和平、南雄、龍川、清遠、紫金等十多個縣市,他們的族譜均載明為宣公後裔。

 

    在廣西的龍川、藤縣、岑溪、荔浦,在貴州的天柱等縣市,根據《中國吳氏通書》提供的情況,都系宣公後裔播遷之地。

 

宗風遠流

 

     在臺灣,據《中國吳氏通書》載:「於五代年晉後晉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蜀國附馬宣公,由四川之閬州攜妻徙居江西臨川、南豐,至宣公之孫宥公,於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年1027年)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以後子孫移居福建漳州,廣東等地者日眾,」「然後由福建、廣東各地來臺,溯其源流,如屬福建永定、漳浦、南靖、龍溪、晉江靈水,廣東省梅縣、蕉嶺、平遠、潮陽、陸豐、江西省南豐、臨川等縣者均為宣公之後」。又載:「今臺灣地區(包括澎湖)的吳氏家族,多來自福建南安、漳州、泉州、晉江、安溪、海澄等地,還有不少來自廣東,如臺北新店  吳氏,據傳祖籍即為廣東」「福建晉江吳氏中有吳宣後裔,吳鑑、吳鎰兄弟徙居臺灣嘉義縣,吳鑑後裔居嘉義劉厝莊, 吳鎰後裔居嘉義草湖莊。」據1959年統計,遷臺吳氏人多 來自閩粵兩省,多數是吳宣與吳宥之後,來臺後散居各地,在當今臺灣吳氏家族中,以吳伯雄家族最為顯赫,吳伯雄生於1939年,祖籍福建永定縣下洋重鎮思賢村,是吳宣之 孫吳宥的後裔。吳伯雄家族出了六個博士,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在臺灣屈指可數。

 

    明清時期遷臺的吳姓族人大多數為吳坤二的後代。從永定縣思賢村渡海去臺灣,發跡於桃園縣中壢鎮的吳伯雄家族,更被稱為全臺第一家,成為當今臺灣最顯赫的吳氏家族之一。吳伯雄家族源出福建永定思賢村吳氏。思賢村吳氏源於廣東增城吳氏,而廣東增城吳氏則源於吳氏閩粵始遷祖吳承順(吳宥)。吳承順(宥)經艱難遷徙,先在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立足,其後代再遷往閩西龍巖和廣東省增城等地。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的吳姓開基祖是念一郎綱。吳伯雄為吳姓客家人入閩始祖吳承順(吳宥)傳下的第27代裔孫,是念一郎綱傳下的第16代裔孫。據永定吳氏族譜記載,吳伯雄祖上於北宋天聖年間由中原南遷入閩。吳伯雄為吳姓入閩始祖吳承順(吳宥)第27代裔孫。而思賢村的開基始祖則是念一郎綱,吳伯雄是念一郎綱傳下的第16代裔孫。吳伯雄曾祖父吳聖昌(勝昌)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遷臺,定居在臺灣桃園縣中壢鄉(今中壢市)。2000年11月21日,時任國民黨副主席的吳伯雄在率團赴龍巖參加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時,曾第一次踏上祖地思賢村,實現了父親吳鴻麟返鄉祭祖的遺願。 

 

 

(圖片說明:吳伯雄為崇德堂題寫的牌匾)

 

    在香港和南洋吳氏,有許多是吳宣的後裔,如香港新界榕樹澳、三角嘴、丹竹坑等地吳氏,多是元朝期間由廠東嘉應州遷入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業、泰國等國家的吳氏,一般是明清期間主要由廣東、福建、廣西等地遷入的,不少成為當地社會名流,有的成為著名政治家(比如新加坡的吳作棟),有些在經濟方面佔有重要地位。20世紀初,新加坡華人吳文波,曾赴印尼協辦《天聲日報》,鼓吹革命和獨立。菲律賓吳氏族人,不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在社會上也佔有重要位置,如在反抗日本的侵略戰爭中,菲律賓吳氏人就起了不小的作用,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隊的指揮員,即吳氏宗族的吳揚。

 

    陳留吳兢上承季札,吳恢、吳祐,吳響、吳臧、吳稠,下啟吳宣、吳宥、吳綱(念一郎)、吳聖昌(勝昌)、 吳鴻麟,及至現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家族和香港、南洋吳氏。

 

    陳留郡望作為客家吳氏尋根的精神地標,當之無愧,恰如吳伯雄先生為我市大相國寺題寫的「宗風流遠」一樣,陳留吳氏同樣「宗風遠流」,懿德九州。(作者:開封大相國寺副館員王劍生  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助理研究員寧富海)

作者:王劍生 寧富海


吳氏廣告區:<廣告區招商>

1.當代吳氏作者人物介紹:

吳綿普先生簡介

     字聲雄,號東吳居士,晉江龍湖吳厝人,生於1944年,初高中就讀於南僑中學。學歷不高,但勤於鑽研,辦事任勞任怨,為人公正。生平從事族譜和詩詞楹聯的撰寫,曾數十次為海峽兩岸同胞的尋根問祖做無償服務。首先同民革福建省委、莆田政協、民革莆田市委及林玉霖副主委、海峽兩岸任人志士、海外華僑華人,共同拉開「吳英涉臺文物保護與文化研究」的先河和序幕。2003和2006年,曾先後兩次受晉江政協文史辦之聘請,編撰陳、吳、許、李、蘇、鄭、莊、鍾、等二十多姓源流。2009年,又受晉江市方志辦聘為《晉江姓氏志》「源流文稿」編審,並編撰吳、李、蘇、鄭、莊、鍾、佘、餘、徐、塗、龔、邵、鄧、安、柳、詹十六姓文稿。主編撰出版的《一代賢相》、《閩臺四句精品集》、32回版與60回版的《威略將軍傳》二冊、《晉邑吳氏春秋》、《閩臺民俗禮儀集暨聲雄詩詞聯四句彙編》、《臺海英雄傳》以及《話說李五》、《中華吳氏潛公派下通譜》、《泉州吳氏大宗譜》五卷(參編者吳清泉、吳震霖)等。現為晉江市政協特聘文史委員、晉江市歷史文化研究總會副會長、晉江市譜牒研究會副秘書長、宋狀元宰相吳潛學術研究會秘書長。

部分作品



部分榮譽


吳綿普的作品獨家授權發布,請勿轉載!版權所有!

宗親有意訂購吳綿普先生的作品可直接加公眾號關注並回復作品名稱.

2.吳氏企業及商品展示區

 上海索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索愛),是一家專業致力於當今世界六大高新技術之一——膜分離技術、水處理設備、淨水機、空氣淨化器、消毒器等領域的研發、生產、售後服務為一體多元化綜合性環保高科技企業。是中國淨水器行業最具價值品牌公司之一。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度開發潛在市場,把握市場發展趨勢。

      索愛榮獲 "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科技項目、"高新技術企業"等。技術創新是索愛科技的一大優勢,本公司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開發團隊獲得十幾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實力雄厚,專業生產各種規格的超濾膜、超濾機、淨水機、反滲透純水機、管線機、商用不鏽鋼飲水機等系列產品,遠銷國際市場。誠招全國各地代理商.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

請吳氏宗親積極轉發,發揚吳氏文化,造福子孫後代。歡迎吳氏宗親有好的事跡.成功的理念可加微信號:suoaiuf,經考核將發布在全球吳氏宗親總會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吳氏樂團」合奏 吳伯雄笑得合不攏嘴
    ,他們選擇在紀念吳鴻麟獎學金頒獎典禮,「吳氏樂團」一起合奏,讓人看到,吳家不僅是書香世家,也是音樂世家。  「吳氏樂團」在一群管弦樂團當中,用精湛的音樂,獻給臺下阿公吳伯雄,懷念吳家阿祖吳鴻麟,場面溫馨,也再度彰顯吳家低調不張揚個性。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長子、國民黨「立委」吳志揚愛音樂、玩音樂,尤其吹奏薩克斯風更是拿手,他的三個小孩也遺傳老爸音樂細胞,各有擅長樂器,他們選擇在紀念吳鴻麟獎學金頒獎典禮,「吳氏樂團」一起合奏,讓人看到,吳家不僅是書香世家,也是音樂世家。
  • 吳伯雄戴美玉伉儷「80雙壽」感恩茶會 臺灣大咖出席祝賀
    吳伯雄、戴美玉的「80雙壽」感恩茶會,是由吳璧玲、吳志揚、吳志剛聯名發出邀請函,現場共聚集超過400人來幫吳伯雄夫婦祝壽。吳伯雄上次歡度70大壽的地點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當時重返執政的國民黨府、院、黨大動員為吳慶生,時任「總統」的馬英九送上5層大蛋糕、壽酒,還有一個寫著「唯仁者壽」的瓷器,當時的女「立委」洪秀柱、楊瓊櫻還一左一右為伯公送上香吻。
  • 【吳氏頭條】吳伯雄戴美玉伉儷「80雙壽」感恩茶會 臺灣大咖出席祝賀
    【相關報導】吳伯雄80歲大壽 馬英九等大咖出席祝賀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和夫人戴美玉慶祝80歲大壽,女兒吳璧玲、兒子吳志揚、吳志剛今天下午在臺北市福容飯店替兩人舉行「80雙壽」感恩茶會,藍營天王包括前主席馬英九及現任主席吳敦義以及高齡98歲的郝伯村等都到場祝賀,甚至連屬綠營的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都出席茶會,看出吳伯雄的好人緣。
  • 陳留得姓 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先有陳留,後起東山,帝書「寶樹」,葉茂枝繁,是為謝氏源流。謝邑在開封陳留,故謝氏以「陳留」作堂名。西晉永嘉三十六年,國子祭酒謝衡,因五胡亂華而南遷會稽東山,即今浙江上虞縣,遂成名門望族,再添一堂,稱東山堂也。
  • 吳氏宗親一定要來看看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吳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吳氏宗親交流。天地一吳、吳氏一家親、吳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吳氏文化,傳播吳氏正能量,打造吳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吳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 陳留在崛起!這是我見過介紹陳留最全的文章!
    陳留到底有多牛?你對陳留又真正了解多少?本文節選自陳留鎮黨委書記翟翔鑫近日在鄭州舉行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暨「共襄陳留崛起」主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本文告訴你,陳留原來這麼牛!厚重的華夏文明,更是孕育了陳留千年古鎮的璀璨文化:兩漢時期,陳留鼎盛,繼劉協改封陳留王后
  • 吳氏家譜匯總!吳家人必看!太全了!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吳字是象形字,據《說文解字》:吳者,譁也。古時先人在狩豬時,發現大獸後,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這種大呼大叫的動作形象一個「吳」字。這種人,當時就叫吳人。吳人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有個大臣叫吳權,黃帝的母親叫吳樞。上古時吳人及其源流已無可考。今天的吳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與上古的吳人不是同一回事。
  • 陳留八景之——譙樓暮鼓
    陳留在漢朝時設陳留郡,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知名度高,自古以來就是遍地陳留之稱。陳留也是設立郡、縣最早的地方。
  • 至德三讓,延陵吳氏
    吳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以延陵最為著名。堂號,是指一個姓族之內一族或一房的名號。堂號又往往是祠堂的名號。一姓氏內某一宗族人祭祀自己的先人要在祠堂進行,所以祠堂名號與這一支宗族的名號是一致的。很多堂號都源自家族某個祖先名人的典故趣事,其意義深刻,內涵豐富,用詞用字文雅莊重。
  • 吳氏家譜匯總!吳家人一定要看看!太全了!
    陳留郡為西漢設置,治所陳留(今開封東南),北魏移至浚義(今開封市西北)。吳興郡為三國時設置,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汝南郡為西漢初設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長沙郡為秦設置。治所臨湘,(今長沙市)相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
  • 山東東流吳氏宗譜(一)——吳氏文化
    二一世 慶忌  僚公之子也慶忌氏的開氏始祖二一世 濮婪  季札長孫 常公之子也洞庭吳氏始祖妻仇氏女也生一子名濮午一女濮秀【事跡】吳國滅亡後,濮婪攜母顧氏,妻仇氏逃到五湖,初到包山銷夏灣,不久於東洞庭武峰山之南,隱名埋姓,改姓濮氏,至南宋恢復吳氏,乃洞庭吳氏。
  • 陳留蔡氏:世界蔡姓歷史追索
    著名史學家、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朱紹侯研究發現,濟陽蔡氏是由陳留蔡氏發展而來的,兩者同根同系,實為一個支派。陳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當推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書法家、經學家蔡邕,蔡邕的故裡就在開封市境內。如今,蔡姓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第44大姓,蔡姓子孫已遍布海內外。但他們仍心懷故土,不忘根在中原,常回家看看。
  • 吳氏族譜和昭穆——吳氏文化
    《山雅吳氏宗譜》:因遭火災焚毀,始修年代不詳。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1992年,吳文炳、吳聖茅、吳惟江、吳紀錐、吳聖錠、吳三民等人主持重修。B.山雅象畔霞樓吳氏宗譜始修年代不詳,因遭兵災被毀。1992年由吳承鵠、吳子文、吳家興等人主持重修。 5、《塘頭吳氏譜牒》:始修年代不詳。1995年重修。
  • 吳伯雄伉儷80大壽 藍綠大咖同臺祝賀
    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和夫人戴美玉19日舉行「80雙壽」感恩茶會,兩人共切壽桃。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左1)、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左2)同臺為他祝壽。(季志翔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和夫人戴美玉昨(19日)下午舉行「80雙壽」感恩茶會,現場擠進數百人,場面熱鬧,除昔日同窗外,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蕭萬長、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新黨主席鬱慕明、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藍、綠政壇大佬齊聚,壽星「伯公」展現超高人氣。
  • 吳氏宗譜舊序——吳氏文化
    吳氏舊譜序(摘自吳氏宗譜卷首 譜序一頁) 人之生也自吹律審間音而姓氏於是乎是承先啟後而無基業於是乎興姓氏則吾之所本基業則吾之所居本焉而不知所宗居焉而不知所承是謂無親無家罪莫大焉無親不仁也無家不知也吳氏季札之後唐太史競公之流派也則其本之所從來遠矣地有豐之金鬥吳氏之所肇居也生在於斯長於斯萃國族於斯後有天井湖之峙伏前有豐水之汪洋鬱郁蔥匕毓秀特異牧牛羊之崗浴群驥之池皆其勝概也斯則居之所從來又久矣本之是宗居之是承則非冒無知之罪蒙不知之非者可論也於是乎是序
  • 蔡康永談陳留王:生不逢時的傀儡小皇帝
    弟弟站出來說:「我是陳留王,旁邊是我哥哥,就是當今的天子,漢少帝。」這個茅屋的主人一聽,立刻就跪下來說拜見天子,拜見陳留王。「我哥哥就是前任司徒崔烈,我叫崔毅。」崔毅跟當今天子和他的弟弟抱怨:「我哥哥為了買那個缺,花掉了五百萬。當中有三百萬是我出面去替他借來的,沒有想到,我哥哥上任之後什麼錢都還沒有撈到,一下就下臺了。害得我現在欠了一屁股債,不得不跑路,一路就跑到這裡來了。」
  • 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
    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位於泉州城區塗門街大人巷吳厝埕,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單位。為明代官邸和清代宗祠混合一體的富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築,其規模宏大,氣宇不凡,四進五開間,保存基本完好,總建築面積1177平方米,佔地1600平方米。
  • 吳氏的用心
    吳氏扶著春桃下轎,大門敞著的,卻看不到人。春桃本欲喚人,吳氏卻是揮手不讓。逕自進院,院落並不大,三間正房,三明兩暗,兩間退舍,也小巧精緻。只是年若蘭進門進的寒酸,門前冷冷清清,連點人氣都沒有。03「妹妹在屋裡嗎?」吳氏揚聲說著。正在屋裡忙碌的年若蘭,聽到吳氏的聲音連忙迎了出來,見禮道:「見過郡王妃。」
  • 吳松金原創|仙居吳氏源流世系
    (註:尚珣偉長子,據遂昌《石練吳氏宗譜》載:公於唐寶曆元年徙居武義五聖堂,為開基祖。據武義《宣陽吳氏宗譜》載:公仕婺,繼娶武義徐氏夫人、乃遷居杳渠、復遷五聖堂,詳見武義《宣陽吳氏宗譜》。)七十二世 尚球(782-853)偉幼子,字宗玉。生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唐文宗太和元年(827)丁未進士,仕著作郎。卒於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享壽七十二歲。墓在吳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