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的用心

2021-02-10 藍大胖胖


文 秋風

寶寶們,這是我們的連載《秀兒》第一百零四集,今天更新兩集(相當於原來的4集),希望寶寶們喜歡。

錯過前面精彩內容的點下面藍色字體:

01

百花宴結束,名份確定,接下來就是各人入府了。

侍妾入府不需要時間,挑個黃道吉日,一頂粉轎晚上抬進府就可以了。

夫人進門則需要挑個日子,有一紙聘書,擺酒宴客。算是大戶人家的納二房,雖然男方不給聘禮,但是女方可以自帶嫁妝,算是自己名下的財產。

不過,大部分夫人都沒有嫁妝。

官家出身,年輕貌美,又有豐厚的嫁妝,完全可以嫁到不錯的人家,何必進王府當小。

規矩最多,程序最麻煩的是側妃,四品側妃,除了沒有正妃的朝廷昭書以及金印外,流程與娶正室相差無己。

「郡王妃,年小姐,不,年姨娘已經進府了。」春桃進門說著。

年若蘭進門最簡單,她就住在長史府。一頂小轎抬過來,一個簡單的小包袱,連個使喚丫頭都沒帶。

年家完全不管,長史府的下人都是王府配發的,可以使用,但不能私自轉送。

寒酸成這樣,應該是新人進府獨一個了。

「這麼快,她住哪?」吳氏問。

雖然侍妾進門很簡單,但是程王妃說了,每個人都有住處。

房舍總要收拾幾天的,女方再矜持一點,也會挑個好日子。年若蘭這般匆匆進門,也是家裡嫌麻煩不願意養。

想想也是挺可憐,好歹也是曾經的千金小姐呢。落魄起來,兄嫂不管,姑媽和姐姐又把自己所有錢貼了兄嫂。

據說郭家老太太還揚言要用郭家的祖產陪嫁年若蘭,這也就是嘴上說說,少貼娘家侄子點,侄女的嫁妝就省出來了。

02

「年姨娘住在涵秋館,據說只更換了家具和帳幔,收拾起來很快的。」春桃說著。

吳氏想了想,道:「走,我們去看看。」

「啊?」春秋驚訝,「郡王妃要去看年姨娘嗎?」

年若蘭這種,進府就是為了混吃等死的。屬於妾室中的背景板,在她身上花時間完全沒有必要。

「雖然沒什麼用處,但是看看也不是壞事嘛。」吳氏說著,吩咐婆子,「準備軟轎,我去秋涵館。」

她這個郡王妃,早就失寵了,在男人身上花時間,更是無用功。

現在六個新人進門,將來格局會如何,完全無法預料。現在年若蘭進門了,她閒著也是閒著,何不去看看。

就算年若蘭是背景板,能拉攏就先拉攏了,反正也花不了什麼成本,萬一派上用處了呢。

「是。」婆子應著。

涵秋館在後花園東路角落處,雖然是小小一處,但也是獨門獨院的正經房舍。

吳氏扶著春桃下轎,大門敞著的,卻看不到人。春桃本欲喚人,吳氏卻是揮手不讓。

逕自進院,院落並不大,三間正房,三明兩暗,兩間退舍,也小巧精緻。

只是年若蘭進門進的寒酸,門前冷冷清清,連點人氣都沒有。

03

「妹妹在屋裡嗎?」吳氏揚聲說著。

正在屋裡忙碌的年若蘭,聽到吳氏的聲音連忙迎了出來,見禮道:「見過郡王妃。」

「妹妹不用如此見外。」吳氏笑著說,拉住年若蘭的手,道:「知道妹妹來了,特來看看你。」

年若蘭有些驚訝,又有些感動,道:「郡王妃屋裡請。」

兩人攜手進屋,三間房舍,多少有些小。

雖然剛換了家具和帳幔,但是房舍本就有些舊了。應該粉過之後再住人,現在就是有新家具,也顯得有些舊。

至於屋裡陣設,除了茶杯茶具這種基本物品外,一應全無。

除了年若蘭外,還有兩個小丫頭,兩個婆子,正在打掃清潔,看到吳氏進門,連忙停下手中活計。

「唉,這些個勢力眼下人,這也太簡慢了。」吳氏感嘆說著,又拉著年若蘭的手道:「我本意想讓妹妹當夫人的,有正經名份,這些下人們也不敢太過份,奈何……唉,委屈妹妹了。」

王妃,側妃,夫人的月錢份例,以及使喚的下人都是有數的。

不管得不得寵,這些東西總管都不敢苛刻。侍妾就不同了,沒有正式名份,想要待遇就只能憑恩寵了。好些王府侍妾失寵之後,過的不如下人。

年若蘭這種進門就是失寵的,要不是看著郭長史的面子,只怕連兩個小丫頭,兩個婆子都沒有。

04

「唉,都是我命苦。」年若蘭低頭說著,眼中含著眼光。

本來吳氏都選她當夫人了,能好好過日子的。結果程元娘非要她當侍妾,她才落得如此下場。

「我娘家那樣,實在不敢跟世子妃相爭。」吳氏傷感說著,「不然妹妹……」

「郡王妃快別如此說,都是我沒福氣。」年若蘭說著,引著吳氏到裡間榻上坐下來,「這裡剛打掃出來,委屈郡王妃了。」

吳氏嘆氣道:「姐妹之間,何必說這些。也是我,唉……」

幾句言語,把年若蘭說的傷心不己,卻又覺得吳氏待她極其真心。

「說起來,你已經進門,世子妃也該有賞賜才是。」吳氏說著。

年若蘭語氣中不禁帶著幾分怨念,道:「世子妃怎麼會想起來我這個無用之人。」

吳氏目的達到,卻是低頭不語,一副害怕程元娘的模樣。

小丫頭終於把茶端上來,吳氏看著茶碗粗糙,從荷包裡拿出一張百兩銀子的銀票,塞到年若蘭手裡道:「這是我給你的見面禮,本來該派丫頭送東西過來。畢竟是隔房的,送東西就太顯眼了。所以我就私下給你了。」

「這,這,這如何使得。」年若蘭趕緊推開。

吳氏卻是執意,道:「妹妹若是不收,那就是看不起我了。我娘家是商戶,雖然沒什麼地位,銀子還是有的。」

05

「但是……」年若蘭猶豫著不敢收。

吳氏繼續道:「這王府雖然看著光鮮,但這下人要是可惡起來,可惡的很呢。你雖然有月例,但初來乍到的,肯定是不夠花的。這些你拿上,若是再有急用錢之處,派丫頭尋我即是。」

如此貼心的話,年若蘭聽得感動不己,只把吳氏當成知己。

這才把銀票收了,道:「郡王妃如此待我,以後但凡有用著我之處,定會相報。」

吳氏笑著道:「自家姐妹,何必說這樣的話。」

雖然年若蘭這種背景板,未必有什麼用處,但是一百兩銀子對她實在不算什麼。

先拉攏了,也許以後就能派上用場了。畢竟她也是住在後花園的,也許還能幫著探聽消息。

又說幾句,吳氏也覺得差不多了,便起身告辭。

年若蘭親自送她到門口,看著她坐上軟轎走了,這才轉身回屋。

「葉家姐妹倆住哪裡?」吳氏問著。

春桃道:「總管安排她們住在延清齋和春澤齋,那兩處是挨著的,郡王妃要去看看嗎?」

「人還沒來呢,沒什麼好看的。」吳氏說著。

葉芙和葉薇兩姐妹是程王妃欽點的,是程元娘的人。

她與這姐妹倆並不相熟,也不知道她們性格如何。自己這個隔房的郡王妃,公然過去示好,弄不好還會碰一鼻子灰。

這三個侍妾裡,唯一對她有可能有用的,只有年若蘭,可惜是顆死棋。

06

三日後,葉家姐妹進門。

與寒酸的年若蘭相比,葉家還算是要點臉的。

每個十個箱籠當嫁妝,雖然據說是空的,但至少面子看著好看。

另外每人各帶兩個小丫頭,貼身使喚。雖然外頭帶來的丫頭,不懂府裡的規矩,好歹是自己人,使喚著也放心些。

這對姐妹花,倒是有幾分腦子。

接下來就是夫人進門,魏羽是吳氏欽點的,也是她房下的。擺酒之事,由吳氏全權操辦。

風風光光把魏翎納進門,她的住處安排在藻園,與魏翎住的玲瓏閣相隔不遠。

雖然同樣是姐妹同時入選,魏家的情況與葉家卻是全然不同。

據說魏家主母很是鬧了一場,自己的親生嫡女,入選為夫人,庶女卻當了側妃,魏家主母如何能氣平。

還公開揚言,一分錢嫁妝都不會給魏翎。

吳氏聽得好笑不己,甄選的時候,誰會在意嫡出庶出,只憑眼緣。

真要心疼自己的親生女兒,那就別送來甄選,明明就是窮光蛋,陪嫁不起女兒,又想女兒能發達,這才想著送到王府來,還裝什麼慈母模樣。

「郡王府,欽天監已經算好日子,九月十八日,迎娶魏側妃。」春桃回報著。

吳氏道:「這日子可夠快的。那沈秀呢,沈秀什麼時候進門?」

07

同樣是側妃,沈秀是真愛。若是讓沈秀先進門,與韓驍恩恩愛愛,那就沒魏翎的事了。

程王妃欽點了魏翎,雖然以魏翎的容貌,不足與跟沈秀爭寵。但是既然選定了,必然有其深意。

先讓魏翎進門來,不管是恩寵,還是後院權柄,先到先得,總是能爭一把的。

「沈側進門的日子選在十二月二十六。」春桃說著。

吳氏聽得頓時笑了,道:「壓到年底啊,看來是不能再推了,不然只怕要到後年了。」

春桃擔憂道:「一下子六個新人進門……」

「人越多越好呢。」吳氏笑著說。

要是只有沈秀一個,確實是麻煩。但現在一下子進府這麼多,又有程王妃介入,如此混亂的情況,對她反而有利了。

水太清,一目了然。相反的,水太渾了,反而可以摸魚了。

甄選結束,沈秀回到滙豐船行,依然住在西廂房裡,連侍侯的丫頭都沒有變。

沈笑早被抱回滙豐船行,有一個生母,還有一群奶媽婆子圍著,養在東廂房。

孩子很乖,公認的很好帶,不哭不鬧,吃飽睡,睡飽了吃。

「小姐,小姐……」

丫頭音兒一臉歡喜的進門,揚著手裡的嫁妝單子道:「您快過來看看,大爺真是疼您呢。」

沈秀淡然聽著,有種置身事外之感,倒是音兒顯得十分歡喜。

08

為了備嫁,她身邊的丫頭婆子全部採買了。不再是新手剛出來的,而是高門大戶的家生子,懂規矩,也會侍侯。

「只是現銀就五萬兩啊。」音兒幾乎要尖叫出來。

她雖然是大戶人家出來的,也見過不少世面,但是像這般大手筆,給義妹五萬兩現銀賠嫁的,可謂是聞所未聞。

「噢……」沈秀淡然應著,沒什麼反應。

音兒繼續道:「還有田莊和鋪面呢,這些都是可以生錢的。」

雖然田莊和鋪面都有市價,但是因為購買不易,這些可以生錢的不動產,一般都是留給兒子的。

偶爾也有給女兒的,但是也有諸多限制。

像沈越這般,給錢,給地,給鋪子,可謂是十分十分大方了。

果然如外界所言,滙豐船行富可敵國。

只是守著這份嫁妝,沈秀什麼都不用做,這輩子都吃用不盡了。

「我知道了。」沈秀說著,「等閒了我再看。」

在陪嫁隊伍中,沈越派給了她一個心腹管事,打理她的事務。

丫頭婆子這種,只是隨身侍侯,並不用理事。

在四個丫頭中,她挺喜歡音兒的,性格開朗,愛笑愛鬧,一個人也能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缺什麼補什麼,自己笑不起來,看著別人笑也不錯。

09

「小姐……」音兒聲音弱了起來,「這麼多嫁妝,您心情依然不好嗎?」

現在青陽城的傳聞許多,有許多都是關於沈秀的。

本來都回開陽了,卻突然又回來了,參加側妃甄選。商戶女被選為側妃,雖然是高嫁了,但是把已走之人叫過來,只怕沈秀自己是不願意的。

還有更誇張的傳聞,說沈越突然多了一個兒子,其實是沈秀生的。義兄義妹的,本就不清不楚。

但是,就她所見,兄妹之間相敬如賓。就是對沈笑,沈秀也沒有表現出多少關心。

「挺好。」沈秀強打起精神說著,臉上的笑容中盡顯疲憊。

銀子當然是好的,但是……

她的情況,不是大把銀子可以解決的。

正說著,就有小廝來報:「小姐,外頭有位簫大爺求見。」

「簫學醫嗎?」沈秀問。

「對。」

沈秀道:「請他進來吧。」

小廝臉上閃過一絲驚訝,道:「是。」

稍等片刻,小廝帶著簫學醫進門。

「真是意外啊,沒想到你會見我。」簫學醫說著。

以前他也來找過沈秀,皆被拒之門外。就是在莊子上時,他過去給沈秀診脈,她都一副不樂意相見的模樣。

今天他都做好硬闖的準備了,結果沈秀竟然願意見他了。

10

「為何不見呢?」沈秀說著,「也算是相識一場,再相見,只怕不易了。」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當時她拒見簫學醫,是不想扯牽太多。

現在……

她馬上都要進王府了,想扯牽也扯牽不上了。

倒是簫學醫十分有心,仍然過來見她,她為何拒之門外。

簫學醫此人,雖然性格古怪,但對她真的不錯。

「你倒是想的開。」簫學醫說著。

沈秀指指坐位,道:「簫先生請坐。」

簫學醫依言坐下,音兒不敢言語,奉茶上來,看沈秀眼色,直接帶著小丫頭退了出去。

「說起來,我還沒有感謝簫先生,每月一次到莊子上診脈,保我平安。」沈秀說著,起身道謝,「多謝簫先生。」

「不用客氣。」簫學醫說著,語氣中帶著天然的嘲諷。

沈秀道:「想必先生也聽說了。」

「這麼大的事情,我怎麼會不知道。」簫學醫說著,語氣中帶著一份隱恨,「再入王府,願你能順遂如意。」

沈秀不禁笑了,她已經許久沒笑,簫學醫的一句祝福,倒是讓她笑了。

不是覺得好笑,而是她感覺的到,簫學醫是真心祝福她,並且為她擔憂。

這個總是語帶嘲諷,說話彆拗的男人,把不順耳的話拋開後,對她是真的很好了。

「多謝。」沈秀說著。

11

簫學醫道:「我雖然自負,但也自知不可能與世子搶人,更不可能再幫你什麼忙。」

「先生以前種種幫忙,我已經十分感激。」沈秀真心說著,「這是我的命,我想不認都不行。」

浮萍一般,隨波逐波,從來就沒有能自己做主的機會。

就是偶爾有了錯覺,那也只是個錯覺而己。

「你在怨恨?」簫學醫看著沈秀說。

愛誰不愛誰這個話題,他沒什麼興趣想。但是縱觀沈秀半生,可謂是一步一險。

終於與兄長相認,若是在滙豐船行當大小姐,也沒有大榮華,至少可以舒坦一生。

而再入王府,也許真有無限尊榮,但同樣的,也是步步驚心。

什麼樣的選擇是對的,誰都說不好。

但是沈秀的神色告訴他,她對於再進王府之事,充滿了不願意。哪怕她的兒子是王府血脈,她都不願再踏入。

沈秀搖搖頭,道:「沒什麼好怨的,世子行事,素來如此。」

韓驍要她,沈越就是疼愛她,能怎麼樣呢。

連簫學醫這樣的人,都直言說,不能與王府搶人,沈越又有什麼資本呢。

所謂行勢比人強,她很明白,更不會怨恨。

只是,她實在高興不起來。

12

「果然是你會說出來的話。」簫學醫說著。

沈秀道:「先生今日過來,有什麼事嗎?」

「突然想見你。」簫學醫說著,「以後只怕也見不到了。」

沈秀道:「先生之情,我無以回報。」

「我也沒想過你回報。」簫學醫說著。

兩人正聊著,就聽門外傳來小廝的聲音:「回稟小姐,吳家大爺來了。」

這還真是來的巧了,簫學醫前腳剛來,吳起也來了。

本來管事都拒絕了,結果吳起不聽。無奈之餘,只得過來回報。

「還真是巧了,他也來了。」簫學醫說著。

沈秀目光微沉,道:「與吳大爺說,我不見他,不用再來了。」

「是。」小廝應著,轉身去了。

簫學醫道:「見我卻不見他,這是為何?」

沈秀說的是,不用再來了。意思就是說,就是他不在,她也不會見吳起,而且也不打算見吳起。

「吳大爺之情,我只能下輩子再報了。」沈秀說著。

同樣都是愛慕者,她對簫學醫沒什麼複雜情緒。就好像故人朋友一般,見就見了,心中坦蕩,自然無所謂。

吳起卻不同,他是個好男人。

13

回想起莊子上時,吳起對她說的話,沒什麼浪漫的言語,卻用最實際的行動,證明了他的心意。

她受了太多苦楚,這樣的甜言蜜語,最是承受不住。她唯一的期望,就是遇上一個能真心待她,又溫柔可靠的男人,

事己至此,再見吳起,她做不到像對簫學醫這般的坦然自若。

與其尷尬難堪,倒不如不見。

「這話說的,我十分吃味啊。」簫學醫說著,「我的情就是無以為報,他的情就是要下輩子報,如此厚此薄彼,不好,很不好啊。」

沈秀淡然一笑,道:「簫先生說笑了。」

「算了,我也不計較了。」簫學醫揮手說著。

沈秀會心一笑,簫學醫這份瀟灑,著實不錯。

「見也見過了,話也說完了,我也該告辭了。」簫學醫說著站起身來。

沈秀並不留他,雖然說是故人,其實沒什麼話好說,點到為止即可。

「以後……你要有是什麼事,覺得我能幫上忙,可以派人去簫家找我。」簫學醫說著。

「多謝。」沈秀再次道謝。

簫學醫不是喜歡說客套話的人,他能這麼說,也就一定能做到。

說話間,沈秀送簫學醫出房門,正欲送他出大門,簫學醫突然道:「後門在哪?」

沈秀稍稍一怔,道:「這邊請。」

14

剛才小廝來報,吳起來了,就是走,也走不遠。

若是簫學醫從正門走,弄不好就會與吳起撞上。到時候,他們尷尬不說,她這個當事人之一,也是難堪。

主動從後門走,倒是省去了許多麻煩。

真是想不到,那麼彆拗要強的簫學醫,在這種時候,卻又十分細心。

沈秀讓音兒到前門給簫學醫的牽馬小廝傳話,又親自送簫學醫到後門。

「好了,不用送了。」簫學醫說著。

沈秀站在門口,見禮道:「送簫先生。」

簫學醫從小廝手裡接過韁繩,翻身上馬,道:「希望還有再見之日。」

話完,簫學醫策馬離去。

沈秀看著他離開,這才轉身回去。

與簫學醫一見,倒是讓她的心情好多許多。

她突然想起了李瓔珞,這麼一番變故,她知道了嗎?

沈秀不知道的是,李瓔珞很忙,完全不知道。

唐紹文參加今年的秋闈,她一邊忙碌店鋪,一邊操煩丈夫秋闈之時。

然後,唐紹文中舉了。

-第一百零四集完-

胖胖PS:

胖胖強烈推薦,可以穿一冬天的頭層牛皮靴,防水保暖輕便白搭:冬日裡的輕盈

相關焦點

  • 吳氏族譜和昭穆——吳氏文化
    《山雅吳氏宗譜》:因遭火災焚毀,始修年代不詳。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1992年,吳文炳、吳聖茅、吳惟江、吳紀錐、吳聖錠、吳三民等人主持重修。B.山雅象畔霞樓吳氏宗譜始修年代不詳,因遭兵災被毀。1992年由吳承鵠、吳子文、吳家興等人主持重修。 5、《塘頭吳氏譜牒》:始修年代不詳。1995年重修。
  • 吳氏宗譜舊序——吳氏文化
    吳氏舊譜序(摘自吳氏宗譜卷首 譜序一頁) 人之生也自吹律審間音而姓氏於是乎是承先啟後而無基業於是乎興姓氏則吾之所本基業則吾之所居本焉而不知所宗居焉而不知所承是謂無親無家罪莫大焉無親不仁也無家不知也吳氏季札之後唐太史競公之流派也則其本之所從來遠矣地有豐之金鬥吳氏之所肇居也生在於斯長於斯萃國族於斯後有天井湖之峙伏前有豐水之汪洋鬱郁蔥匕毓秀特異牧牛羊之崗浴群驥之池皆其勝概也斯則居之所從來又久矣本之是宗居之是承則非冒無知之罪蒙不知之非者可論也於是乎是序
  • 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
    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位於泉州城區塗門街大人巷吳厝埕,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單位。為明代官邸和清代宗祠混合一體的富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築,其規模宏大,氣宇不凡,四進五開間,保存基本完好,總建築面積1177平方米,佔地1600平方米。
  • 山東東流吳氏宗譜(一)——吳氏文化
    二一世 慶忌  僚公之子也慶忌氏的開氏始祖二一世 濮婪  季札長孫 常公之子也洞庭吳氏始祖妻仇氏女也生一子名濮午一女濮秀【事跡】吳國滅亡後,濮婪攜母顧氏,妻仇氏逃到五湖,初到包山銷夏灣,不久於東洞庭武峰山之南,隱名埋姓,改姓濮氏,至南宋恢復吳氏,乃洞庭吳氏。
  • 孫堅與吳氏家世差別很大 為何能夠娶到吳氏
    他的妻子吳氏,雖不是史家豪族,但也是當地名門。孫堅聽說吳氏才貌雙全,想要娶她。就讓自己的父親去吳家提親。孫堅父親一聽去吳家提親,直接對他的親兒子說道:哪涼快,那呆著去。懶蛤蟆想吃天鵝肉。咱家能配的上吳家?你能配的上吳氏。在等級分明的東漢末年,孫堅父親說的很對,結婚雙方門當戶對很重要。以孫堅的家世,確實配不上吳家。
  • 陳留吳氏與吳伯雄溯源
    世有季子     古陳留郡,地在今河南開封一帶,陳留吳氏是一支古老的吳氏,系吳季扎延陵吳氏分支,奉東漢吳恢為陳留吳氏支系開基祖。     陳留吳氏的興盛始於東漢的吳恢、吳祐家族。吳恢、吳祐家族居於長垣縣,祖孫4代為官,知名於當時。
  • 三門泰伯吳氏後裔探訪——吳氏文化
    走進吳岙鎮,一條彎曲的老街,把我們引到了吳岙的吳氏祠堂。村裡的老人們看到我們的到來,十分熱情的接待了我們,老人戴著一個老花眼鏡,細細地向我們細述著吳氏家族的發展歷史,老人們告訴我們,他們的祖上是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 ,他們是泰伯後裔,村中的吳氏的祠堂是用來祀奉祖先的。我們細細品賞這精美的建築,老人告訴我們,祠堂建於清乾隆年間。
  • 【吳氏新聞】找石潯吳氏,出席臺南吳姓換屆大會,訪問澎湖吳會——廈門吳氏宗親會吳國榮宗長臺灣行
    廈吳會吳國榮宗長臺灣行 2017年8日10日,下午兩點半,廈門吳氏宗親會吳國榮宗長坐船到了金門,開始同臺灣各地吳氏宗親交流聯誼行,尋找同是石潯村吳氏族裔遷往臺灣的宗親。他在臺中市市議員生涯17年,是臺灣運動大學副教授、廈門市石潯吳氏後裔,所以我倆有很近的血緣關係,他的先祖吳耿翁率子吳光合、吳光彩、吳光丁從廈門石潯村遷往臺灣鹿港同安寮(現為福興鄉同安村)至今八代人,他去年回家鄉認祖歸宗,所以我們在一起特別親切!
  • 至德三讓,延陵吳氏
    因而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三讓至德,開發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吳國。吳氏家訓廣東河源地區司前吳氏:至德家訓傳百年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吳氏家訓八則《吳氏族譜》載:一厚倫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難,
  • 「吳氏」個人簡歷大曝光,吳家人必看!
    時光流逝生命,歲月沉澱精華,幾千年來吳氏人沉澱下來的家族文化,化為流傳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家族瑰寶,至今仍然傲然獨秀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吳氏祖訓中字字珠璣,發自肺腑,言簡意賅,它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吳氏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 澳門吳氏宗親會拜訪何厚鏵(附 澳門吳氏宗親會章程)
    何厚鏵勉吳氏宗親會獻力家國吳氏宗親會主要負責人拜訪何厚鏵    何厚鏵勉吳氏宗親會獻力家國
  • 【吳氏頭條】泣涕追思吳繼任宗長!
    宗長熱心宗族事務,八十年代返回家鄉徐聞工作後,積極聯絡族中父老宗親,籌建了徐聞龍屯吳氏宗祠並且續修了龍屯吳氏族譜。吳繼任宗長於2018年2月1日(農曆2017年12月16日)午時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消息傳來,吳氏宗親不甚悲慟。宗親們望其家屬節哀順變,紛紛發文泣涕追思。
  • 《我從哪裡來:吳氏太平洲支》(初稿)
    第二章:吳姓太平洲支(地名加堂號名)第一節:吳姓太平洲支原籍地(祖輩)《潤東吳氏宗譜》(現存揚中市檔案館,以下簡稱「本譜」),該吳氏別名雲陽吳氏、邗東吳氏、澄塘延陵吳氏等,其中吳基一支的後裔,於晚清時期,在揚中建立祠堂、創修支譜,並自稱「太平洲吳氏」。和大部分吳氏一樣,太平洲吳氏以吳泰伯為吳氏源頭,而以吳季札為始祖。
  • 【古蹟尋蹤】大二裡莊吳氏祠堂
    大廳內懸掛著吳氏祖先遺像十二軸,以正北六世祖先吳學顥為中心,向左右東西牆壁依次排開。吳氏在灤州屬於巨族,四世祖吳鎮因賑糧被賜六品;五世祖吳永曾為三品鎮殿將軍;六世祖吳養晦為荊門知州。後遷到灤州城裡的吳學顥後輩更是人才濟濟,因此才有修祠纂譜之舉。《吳氏家譜》是比較系統完整的家譜。它詳細記了明永樂二年,吳氏自江南遷來後在此繁衍生息的詳細情況。
  • 吳松金原創|仙居吳氏源流世系
    (註:尚珣偉長子,據遂昌《石練吳氏宗譜》載:公於唐寶曆元年徙居武義五聖堂,為開基祖。據武義《宣陽吳氏宗譜》載:公仕婺,繼娶武義徐氏夫人、乃遷居杳渠、復遷五聖堂,詳見武義《宣陽吳氏宗譜》。)七十二世 尚球(782-853)偉幼子,字宗玉。生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唐文宗太和元年(827)丁未進士,仕著作郎。卒於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享壽七十二歲。墓在吳基山。
  • 福建吳氏宗譜(資料彙編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吳氏網」,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華夏吳氏大家庭。「搭建尋根平臺、服務吳氏宗親」,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吳氏文化,傳播吳氏正能量。外石侯吳陽,應是最早進入福建的吳氏先人之一。據閩清縣《龍崗吳氏族譜》記載,入閩始祖吳德興,於晉永和十年隨兄學士吳向協鎮越國,遂由江蘇入閩,卜居侯官縣五都龍坪村。有一支裔孫遷至閩清溪演,成為當地望族。唐、宋及其以後,因隨軍、任職、戰亂、投親、避禍或逃荒等,入閩的吳氏日益增多,族支繁雜,很難逐一細述。
  • 德善潤心|訪惠來吳氏宗親楷模吳漢龍
    初識大潮汕五市吳氏宗親會會長吳漢龍,大多數人會敬佩他豪爽的個性,但一番交談之後,人們更多會被他的品德和善心所感動。作為吳氏族員,吳漢龍一直十分關注宗親事業發展,多年來為宗親情誼、祠堂建設等公益事業勞心費力,為宗親同胞分憂解難,廣積善德,在當地德高望重,美名遠揚。管理宗親會是一項繁雜艱巨的工作,但吳漢龍遇事從不退縮,面對困難險阻總能迎頭而上。在家族祠堂重建工作中,他顧全大局,多方協調解決分歧,和平處理宗親事宜。平日裡吳漢龍秉孝為懷,樂善好施。除了敬愛自家長輩,還時常關心孤寡老人和窮困鄉鄰,為其出錢出力。
  • 建德大洋鎮吳氏宗祠
    高垣村吳氏,元末時由義烏商人吳銘三從義烏遷徙而來。該宗祠為其族人祭祖、聚會、議事場所。抗日戰爭時期,吳氏宗祠曾作為杭州私立宗文中學校舍(現杭州第十中學),時任校長的鐘毓龍帶領全校師生遷至高垣,在此辦學達五年之久,為浙西山區培養了一大批知名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建為高垣小學。
  • ​青陽老田吳氏譜序大全
    2020年8月下旬老田吳氏77世裔孫吳家紅拜讀摘編。 青陽老田吳氏續宗譜序吳氏遠祖,源於黃帝。始祖泰伯,姬姓,黃帝十八世孫,殷末為讓國,由陝西岐邑,南遷江蘇無錫梅村鎮,建國勾吳,民以國為姓,乃有吳氏。,延陵吳氏遷居此地之靈,自發為人之傑。
  • 「吳中第一世家」——蘇州吳氏
    據《吳氏家譜》,皋孟的長子吳佶之妻庾氏是晉成帝母親即明穆皇后的妹妹,以皇親國戚的身份在京城官至中書令,封渤國公,他的子孫多封公侯,任尚書左僕射、大將軍、太守等顯職,吳氏再度興起。但六朝皇室興衰不常,吳佶的曾孫吳豫在改朝換代之際戰死,子孫避居或輾轉仕宦外地,蕃衍為山陰吳氏等。歷宋齊梁陳、隋唐、五代至兩宋,在民國《吳縣誌》中,蘇州吳姓立傳者只4人。其中3人還是擅長星相的神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