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5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月15日刊發文章,通過幾個具體的小故事,講述了一些已過花甲之年的旅日華僑華人,有了自己的孫輩孩子後,他們本應該享受臨近晚年的「隔代」天倫之樂,卻不料也有一些人為「祖孫愁」而日益苦惱。
距離的衝突
一位華僑有了孩子之後,希望作為獨生女的日本人妻子的父母能夠多多幫助照看一下。為此,他和日本妻子商量——搬家,把自己的小家搬到距離日本嶽父母家比較近的地方。
誰料,日本嶽父母明確地表示反對,說「我們想去看孩子的時候,事先就會和你們聯繫。你們隨意搬到附近來住,會給我們添麻煩的。如果你們一定要搬過來,我們要麼是重新買房搬走,要麼是到別處租房去住。」結果,這位華僑只好打消「搬家」的念頭。
時間的衝突
在日本,父母去子女家,大多是「預約制」。事先聯繫,確定好具體的日期、時間,有的精確到以十分鐘為計時單位。
一位華僑女性與日本兒媳婦約定下午4點半去看孫子,她興致勃勃地在下午4點就按響了兒媳婦家的門鈴,日本兒媳婦非常和藹地在對話器中告訴她:「您要按照約定的時間啊!你先到附近咖啡廳坐一坐吧。到4點半您再來。」那以後,她每次去看孫子,如果比預約的時間早到了,她就一個人在外面待一會。
禮物的衝突
或者基於自己童年的經歷,或者基於自己當年闖蕩海外的經歷,或者基於當年自己艱難時在海外帶孩子的經歷,許多華僑都對「隔代人」有一種深厚的「補償心理」,每次去看孫輩孩子的時候,或者給買禮物,或者直接給錢。
這時,有的子女就會出來直接阻攔,要麼說「爸爸,不要每次都給孩子買東西」,要麼說「爸爸,你如果想給孩子錢,就直接交給我吧。」
語言的衝突
作為華僑的爺爺奶奶,總希望從隔代孩子嘴裡聽到用中文說出的「爺爺」、「奶奶」。但是,孩子的日本父親或者母親,總希望孩子用日語叫「爺爺」、「奶奶」。這樣,孩子有時候感到茫然,不知該用什麼語言稱呼,給家庭中造成尷尬的氣氛。
華僑無論在日本時間的長短、學位的高低,在說日語的時候總會口音不同。有的家庭,日本兒媳會婉轉地「禁止」中國爺爺奶奶給「隔代」的孩子讀日語童話故事書籍,說「怪怪的發音,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不好的影響。」
生活習慣的衝突
中國奶奶到兒子家去,抱著孫子打開冰箱,要給孩子找酸奶。日本兒媳婦衝過來,面帶微笑「砰」地把冰箱門關上,然後說:「我到您家去不會隨便打開您家的冰箱,您到我家來請也不要隨便打開我家的冰箱。這是我們的生活習慣。」
教育的衝突
華僑願意「隔代人」接受早期教育,並且不惜投資,積極尋找學習場所。大多數日本人則希望孩子快樂,玩得好,吃得好就行,並不追求早期教育。為此,兩代人產生了對立的意見以及做法。
這樣「衝突」的故事之多,可以用「說不盡,道不完」來形容。從原因上看,有的是來自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衝突,有的是來自兩代人思維和習慣的衝突,有的是心理情結的衝突。
記者注意到,曾有一段時間,華僑大多議論同代人的「國際婚姻」;又有一段時間,華僑喜歡議論兒女的「異國戀」;現在,許多華僑喜歡議論「祖孫愁」。這正在成為旅日華僑華人社區、族群的一個新現象,值得關注並尋求積極的化解、緩解和解決的方法。(蔣豐)